中药药剂学一 第一学期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0656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剂学一 第一学期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药药剂学一 第一学期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药药剂学一 第一学期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药药剂学一 第一学期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药药剂学一 第一学期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药剂学一 第一学期Word格式.docx

《中药药剂学一 第一学期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剂学一 第一学期Word格式.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药剂学一 第一学期Word格式.docx

②战国:

《黄帝内经》——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

③秦、汉:

《神农本草经》,张仲景撰写《伤寒论》、《金匮要略》。

④晋:

葛洪,《肘后备急方》。

⑤梁: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2.唐代至明、清时期

①唐:

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王焘著《外台秘要》,《新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全国性药典。

②宋、元: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

③明、清:

明:

朱木肃著《普济方》,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王肯堂著《证治准绳》、陈实功著

《外科正宗》;

清:

吴谦等著《医宗金鉴》,吴尚先著《理瀹骈文》,吴鞠通著《温病条辨》。

A型题:

最早提出应根据疾病性质和临床需要选择剂型的中医药著作为()

A.《新修本草》B.《本草经集注》C.《伤寒论》D.《神农本草经》E.《黄帝内经》答案:

B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药药剂学的主要成就(了解)

1.中药制剂的文献研究与教材建设

《全国中成药处方集》(1962)、八版《中国药典》、《中药制剂手册》(1965年)、《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1985)、《中华本草》、《中药方剂大辞典》等。

2.传统剂型改进与原制剂工艺优化

3.中药新剂型新制剂的研究开发

4.中药制剂基础理论的研究

5.中药制剂新的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6.中成药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三、中药制剂新剂型新技术新辅料的研究应用现状

1.新剂型2.新技术、新工艺3.新辅料甘露醇、乳糖、微晶纤维素(MC)、微粉硅胶、羧甲基淀粉钠(CMS-Na)、预胶化淀粉、羟丙基淀粉、聚维酮(PVP)、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羧甲基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羧甲基纤维素钙(CMC-Ca)、羧甲基淀粉钠(CMS-M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邻苯二甲酸酯、二氧化钛、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海藻酸钠、泊洛沙姆(Poloxamer)、卡波沫(又称卡波普、卡波姆,Carbomer)、氮酮(又称月桂氮酮,A-zone)、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β-环糊精(β-CD)、聚乙二醇(PEG)、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等等。

第三节中药剂型的分类

中药剂型的分类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按物态分类

①固体剂型②半固体剂型③液体剂型④气体剂型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①真溶液型药剂②胶体溶液型药剂③乳浊液型药剂④混悬液型药剂

三、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

①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②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皮肤给药,黏膜给药

四、按制法分类

①浸出药剂②灭菌制剂

第四节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中药剂型选择的四个基本原则。

一、根据疾病防治需要

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二、根据药物性质

三、根据“用、产、带、运、贮”五方便的,要方便服用;

有利生产;

适于携带;

便于运输;

利于贮藏

四、考虑生产条件要求

第五节药典与药品标准

一、药典

1.药典的性质与作用

①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②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并由政府颁发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③收载医疗必需、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其制剂,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

④药物生产、检验、供应与使用的依据。

2.中国的药典

①发展简况

《新修本草》(“唐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全国性药典。

《中华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缩写:

Ch.P):

八版(1953版~2005版)

1953年版:

单部

1963年版:

分为2部

1977年版

1985年版

1990年版

1995年版

2000年版

2005年版:

分为3部

一部:

收载中药材和中药成方及单方制剂1146种;

二部:

收载化学药品原料与制剂

三部:

收载生物制品类制剂(首次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并入药典)

②《中国药典》分别由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组成。

凡例:

使用总说明,包括各种计量单位、符号、术语等的含义及其在使用时的有关规定。

正文:

主要内容,药物和制剂。

附录:

检验方法、制剂通则、药材炮制通则、对照品与对照药材及试药、试液、试纸等。

索引:

设有中文、汉语拼音、拉丁名和拉丁学名索引,以便查阅。

二、药品标准

1.药品标准:

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等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监管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2.现行药品标准:

《中国药典》、局(部)颁标准——国家药品标准。

1998年成立了药监局,此后,《部颁药品标准》更名为《局颁药品标准》

3.药品标准具有法规性质,属强制性标准。

凡正式批准生产的药品或药用辅料都要执行《中国药典》和局(部)颁标准。

1.关于药典和药品标准叙述,正确的有()

A.《新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药典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制剂规范,具有准药典的性质

C.我国现行药品标准有《中国药典》和局(部)颁标准

D.除2005年版药典以外,已颁布的《中国药典》均分为一、二两部

E.药品标准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的法定依据答案:

ABCE

第二章 

药剂卫生

第一节 

概 

 

一、药品卫生标准

《中国药典》2005版规定:

1.致病菌

大肠杆菌

沙门菌

大肠菌群

破伤风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

活螨

口服给药

含动物组织(包括提取物)及动物类原药材粉

不得检出

含药材原粉;

淡豆豉、六神曲等发酵成分

≤100个/g,10个/ml

局部给药

眼、肠、耳、鼻

及呼吸道

创伤、溃疡、阴道、尿道

2.细菌、霉菌、酵母菌

细菌(≤)

霉菌、酵母菌(≤)

不含药材原粉制剂

1000个/g,100个/ml

100个/g或ml

含药材原粉制剂

10000(丸剂3万)个/g,

500个/ml

100个/g或ml

含淡豆豉、六神曲等发酵成分制剂

100000个/g,1000个/ml

500个/g,100个/ml

局部给药

用于表皮或黏膜不完整的含药材原粉的制剂

1000个/g或10cm2,

100个/ml

100个/g、ml或10cm2

用于表皮或黏膜完整的含药材原粉的制剂

1000个/g或10cm2,

眼部给药制剂

10个/g或ml

阴道、尿道、耳、鼻及

呼吸道吸入给药制剂

10个/g、ml或10cm2

直肠给药制剂

酵母菌≤100个/g或ml

其他局部给药制剂

100个/g、ml或10cm2

3.无菌制剂

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的制剂及标示无菌的制剂或用于手术、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局部给药制剂应符合无菌检查法的规定。

4.有兼用途径的制剂:

应符合各给药途径的标准。

5.霉变、长螨、生虫者:

以不合格论。

6.中药提取物及辅料

二、药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①原药材,携带多种微生物及活螨,且含糖量高或脂肪较多的药材有利于微生物和活螨的繁殖。

②药剂辅料

③制药设备如粉碎机,料桶等

④环境空气

⑤操作人员

⑥包装材料

三、制药环境的空气净化

1、空气净化技术与应用

①层流型净化技术 

常用于100级洁净区;

分为水平层流和垂直层流

②非层流型洁净空调系统 

1000~100000级洁净空气

2、净化级别划分及适用范围

①洁净级别在我国可划分为100级,10000级,100000级,300000级,其中100级要求最高。

②药厂车间一般根据洁净度不同可分为控制区和洁净区

控制区:

100000级

洁净区:

10000级或100级

100级适于:

最终灭菌的无菌产品:

大容量注射液(≥50ml)的灌封;

非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

灌装前不需除菌滤过的药液的配制;

注射剂的灌封、分装和压塞;

直接接触药品包装材料的最终处理后的暴露环境。

10000级洁净室适于:

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

注射液的稀配、滤过;

小容量注射液的灌封;

直接接触药品包装材料的最终处理;

灌装前需除菌过滤的药液的配制;

其他无菌药品:

供角膜创伤或手术用滴眼液的配制和灌装。

100000级的洁净室适于:

注射液的浓配或采用密闭系统的稀配;

轧盖,直接接触药品包装材料的最后一次精洗的要求;

非无菌药品:

非最终灭菌口服液体药品的暴露工序;

深部组织创伤外用药品、眼用药品的暴露工序;

除直肠用药外的腔道用药的暴露工序

300000级的洁净室适于:

最终灭菌口服液的暴露工序;

口服固体药品的暴露工序;

表皮外用药的暴露工序;

直肠用药的暴露工序

第二节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一、

F与F0值的概念及其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

D值:

为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数降低90%所需的时间。

Z值:

为降低一个logD值所需升高的温度数。

F值:

在一系列温度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min)。

常用于干热灭菌。

F0值:

Z为10℃时,一定灭菌温度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称为标准灭菌时间。

仅应用于热压灭菌。

《GMP》规定F0值≥8min。

实际应在控制在12min。

二、常用的灭菌方法

(一)物理灭菌法:

利用蛋白质或核酸具有遇热和对射线不稳定的特性,采用加热、辐射和过滤的方法,杀灭或除去微生物的技术。

1、干热灭菌法:

指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达到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的方法。

干热灭菌法:

高温干热空气,穿透力差。

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湿热灭菌的物品。

如:

玻璃器皿、纤维制品、金属材质的容器、固体药品、液体石蜡等。

药典规定:

一般为160~170℃,120min以上;

170~180℃,60min;

热原用250℃45min也可灭除。

2、湿热灭菌法:

指利用饱和水蒸气、沸水或流通蒸汽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比热大,穿透力强,广泛应用)

(1)热压灭菌:

用压力大于常压的饱和水蒸气、过热水喷淋等方法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能力强,是热力灭菌中最有效、应用最广的灭菌方法。

此法适用于耐热药物、手术器械、培养基、无菌衣、胶塞等的灭菌。

能杀灭所有的细菌繁殖体和芽胞。

公认的最可靠方法。

126℃×

15min、121℃×

30min或116℃×

40min;

标准灭菌时间F0≥8min

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前检查压力表、温度计、安全阀、排气口等。

避免事故。

使用时先开启放气活门,将灭菌器内冷空气排尽。

先预热,再升压和升温,达到预定压力和温度后开始计时。

物品摆放不能太挤,以免妨碍蒸气流通。

灭菌完毕后,压力降至0后开放气阀,排尽蒸汽,温度40℃以下后再开起门盖。

不能骤然减压。

(2)流通蒸汽灭菌和煮沸灭菌:

常压下使用流通蒸气或沸水灭菌。

一般100℃,30-60min。

可杀灭繁殖型细菌,但不一定杀灭芽孢。

适用不耐高热品种的辅助灭菌手段。

(3)低温间歇灭菌:

60℃-80℃加热一小时,以杀死细菌繁殖体,室温保温24小时,再同法操作2-3次,直至全部芽胞杀灭。

适用于必须采用加热灭菌,但又不耐较高温度的制剂。

3、滤过除菌:

G6或0.22μm微孔滤膜滤除细菌。

适用于热敏性药物尤其是生化制剂。

应在无菌环境下过滤操作。

4、紫外线灭菌:

紫外线及其产生的微量臭氧所起的灭菌作用。

254nm的紫外线最强。

穿透力差,所以用于表面和空气灭菌。

5、Co60-辐射灭菌:

利用Co60-γ射线杀菌的方法。

灭菌物品温度变化小穿透力强。

适用于热敏性药物,尤其是已包装药品的灭菌,但某些药品经辐射灭菌后可能引起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变化。

常用的辐射灭菌吸收剂量为25kGy(千格瑞)

6、微波灭菌:

频率在300MHz到300kMHz之间的电磁波。

靠热力灭菌,适用水性药液的灭菌,对含少量水分的药材饮片及固体制剂也有灭菌作用。

(二)化学灭菌法:

用化学药品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1、消毒剂消毒:

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常用物体表面灭菌。

0.1%-0.2%新洁尔灭溶液;

3%-5%的煤酚皂溶液;

75%乙醇等

2、化学气体灭菌法:

指利用化学药品的气体或产生的蒸汽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环氧乙烷灭菌:

环氧乙烷分子易穿透塑料、粉末等固体物质,可用于不耐热的散剂等固体药料及其他固体器具的灭菌。

含氯物品及能吸附环氧乙烷的物品不宜采用本法灭菌。

气态过氧化氢、甲醛、臭氧等通过加热产生蒸汽进行空气环境灭菌。

三、无菌操作法

1.无菌操作法:

必须在无菌控制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操作方法。

2.适用:

不能用其他方法灭菌的无菌制剂。

多为注射剂、滴眼剂等。

3.在无菌操作室或无菌操作柜内进行。

4.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为:

①严密控制操作环境的洁净度;

②相关设备、包装容器、塞子等应采用适当的方法灭菌,并防止再次污染;

③操作过程的无菌保证应通过培养基无菌灌装模拟试验验证;

④严密监控操作环境的无菌空气质量、操作人员素质、各物品的无菌性;

⑤无菌操作工艺应定期进行验证。

第三节药剂的防腐与防腐剂

常用防腐剂的品种及使用要点。

(1)苯甲酸与苯甲酸钠:

0.1%-0.25%药液

(2)对羟基苯甲酸酯(尼泊金类)有甲、乙、丙、丁四种酯,抑霉菌作用强。

0.01%-0.25%。

可应用的PH范围宽,但酸性溶液中最好。

合用效果更好。

(3)山梨酸与山梨酸钾0.15%-0.25%,对细菌和霉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效力,特别适用于含有聚山梨酯的液体药剂。

(4)其他20%以上乙醇、30%以上甘油、中药挥发油等。

第三章粉碎、筛析与混合

第一节粉碎

一、粉碎的含义与目

1、粉碎的含义:

借助机械力将大块固体物料碎裂成适当粒度的颗粒或粉末的操作。

2、粉碎的目的:

便于药剂的制备和贮存;

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或溶出;

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与吸收;

利于新鲜药材干燥贮存

二、常用方法:

(一)干法粉碎(大多数药材)

1、混合粉碎—将处方中药物经适当处理后,全部或部分药物掺合在一起共同粉碎的方法。

特殊的混合粉碎方法:

(1)串料法(串研法):

先将处方中非粘性药料混合粉碎成粗粉,然后陆续掺入粘性大的药物再在粉碎;

或先将粘性药与其他药料掺合在一起做粗粉碎,60℃以下充分干燥后,再行粉碎。

(含粘液和糖分或树脂的粘性药材)

(2)串油法:

将处方中非油脂性药料先研成细粉,再掺入油脂性药料粉碎;

或将油脂性药料捣成糊状,再掺入其它细粉后粉碎。

(含脂肪油较多的药材)

(3)蒸罐:

新鲜动物药或需蒸制的植物药如:

乌鸡白风丸、全鹿丸、大补阴丸等处方中含皮、肉、筋、骨动物药。

2、单独粉碎—系将一味药物单独进行粉碎的方法。

适用于:

氧化与还原性强药物,贵重细料药,刺激性药物,毒性药物,树脂、树胶

(二)湿法粉碎——属单独粉碎,在药料中加入适量的水或其他液体进行研磨粉碎的方法。

1、水飞法:

系将药料先打碎成碎块,置于研钵或球磨机中,加入适量水,用力研磨或球磨。

当有部分研成的细粉混悬于水中时,及时将混悬液倾出,余下的稍粗药料再加水研磨,如此反复,直至全部被研成细粉为止。

将混悬液合并,静置沉降,倾出上部清水,将底部细粉取出干燥,即得极细粉。

如朱砂、珍珠、炉甘石、滑石粉等矿物、贝壳类;

但水溶性药物(如:

硼砂、芒硝)不宜采用水飞法。

2、加液研磨法:

系将药料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液体后进行研磨,直至药料被研细为止。

如冰片、括樟脑、薄荷脑、麝香。

(三)低温粉碎——含糖和粘液的粘性药(红参、玉竹、牛膝)、树脂树胶,干浸膏等。

通过低温,增加脆性。

(四)超微粉碎——采用流能磨,微粉粉碎机。

使植物细胞壁破壁率〉95%,提高含原料药材的生物利用度。

三、常用的粉碎机械:

1)小型截切式磨粉机:

有固定刀片,截切作用;

脆性,粉性。

2)捶击式粉碎机(榔头机):

撞击作用;

干燥,脆性易碎药物

3)柴田式粉碎机(万能粉碎机):

撞击;

用于较粘软,纤维多,坚硬。

不适用油性过多

4)万能磨粉机:

撞击,撕裂,研磨,过程发热;

结晶性,纤维性。

不适用挥发性,粘性。

5)球磨机:

撞击,研磨;

易熔化,树脂,毒性,细料,挥发性,刺激性,需水飞。

6)流能磨:

高速流体,颗粒碰撞,可得微粉;

适用热敏,坚硬,脆性矿物药。

第二节筛析

一、筛析的含义和目的

筛析是将已粉碎的粉末按粗细不同分离的技术。

目的是获得均匀的粒子群。

分等和混合均一

二、药筛种类与规格:

1、种类:

冲眼筛(模压筛):

坚固,系在金属板上冲出圆形的筛孔而成。

编织筛:

易移位,是用一定机械强度的金属丝(如不锈钢、铜丝、铁丝等),或其它非金属丝(如丝、尼龙丝、绢丝等)编织而成。

2、药筛规格:

《中国药典》所用筛分,选用国家标准的R40/3系列,分以下九等:

筛号筛孔内径(um)(平均值)目号

一号筛2000+7010目

二号筛850+2924目

三号筛355+1350目

四号筛250+9.965目

五号筛180+7.680目

六号筛150+6.6100目

七号筛125+5.8120目

八号筛90+4.6150目

九号筛75+4.1200目

3、药粉分等:

《中国药典》2005年版将固体粉末分为六级

最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一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三号筛不超过20%的粉末;

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

中粉—指能全部通过四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五号筛不超过60%的粉末;

细粉—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最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六号筛,并含能通过七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极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第三节微粉学基础知识

一、粉体及粉体学概念:

粉体指固体细微粒子的集合体。

是研究粉体及其构成集合体的细微粒子相关理化性质的的科学。

二、微粉的基本性质

(一)微粉的比表面积单位重量的微粉所具有的总表面积。

(二)微粉的密度与孔隙率

1、微粉的密度:

系指物质单位容积的质量。

测定方式不同,结果不同

1、等量递增法:

不同组分药物,剂量相差悬殊时采用此法。

量小组分与等量的量大的组分混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再混匀,如此倍量增加混合至全部混匀。

1)真密度:

指除去微粒本身孔隙及粒子间的空隙占有的容积后求得的微粉容积,微分质量除以此容积即得真密度。

用气体置换法测得

2)粒密度:

指除去粒子间的空隙占有的容积,而保留微粒本身孔隙求得的微粉容积,微分质量除以此容积即得粒密度。

用液体置换法测得

3)堆密度(松密度):

单位容积微粉的质量。

容积包括微粒本身、微粒内部孔隙及粒子间的空隙在内的总容积。

根据堆容积不同分为:

轻质(堆密度小),即堆容积大、较膨松;

重质(堆密度大)。

与真密度无关

2、孔隙率:

(微粒本身孔隙+粒子间孔隙容积)/微粉总容积。

同种物质孔隙率大即表示疏松多孔,为轻质粉末,堆密度小。

(三)微粉的流动性:

1、休止角:

使微粉经一漏斗流下并成一圆锥体,圆锥的侧边与台平面所成夹角即为休止角。

用θ表示。

θ越小流动性越大。

休止角越大,流动性越差。

一般θ<

300为自由流动,θ>

400不再自由流动。

所以,θ<

400可以满足生产上对流动性的需求。

2、流速:

单位时间微粉经一定孔径的孔或管中流出的粉量。

流速快,均匀性好,流动性好。

三、微粉的性质对制剂的影响

1、对混合的影响

2、对分剂量、充填的影响

3、对可压性的影响

4、对片剂崩解的影响

5、对制剂有效性的影响

第四节混合

一、混合原则总原则均匀一致

2、打底套色

不同组分、色泽或质地相差悬殊的配方,可将量少、色深或质轻的粉末放置于混合容器中作为底料,再将量多、色浅或质重的药物粉末分次加入,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均匀(套色)。

混合时通常先用量大的组分饱和混合器械,以减少量小组分的损失。

二、混合方法:

1、搅拌混合:

少量药物配制时,反复搅拌混匀。

适于剂量、色泽与质地相近的不同组分药物粉末的混合。

2、研磨混合适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