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产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0448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的产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商业银行的产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商业银行的产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商业银行的产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商业银行的产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的产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商业银行的产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的产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银行的产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特点:

商业银行除了提供短期商业性贷款外,还提供长期贷款,甚至直接投资于企业股票与债券、替公司包销证券、参与企业决策与发展、并向企业提供合并与兼并所需要的财务支持和财务咨询等投资银行服务

⏹优点:

业务全面、作用发挥充分

▪局限性:

1.银行业务范围过于广泛,在经营管理和资金流动性方面易于出问题,加大了银行风险;

2.银行对企业的直接投资,会导致银行势力的过份膨胀。

⏹发展趋势:

全能型

德国资本市场落后,企业资金需求除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还需要长期固定资产贷款,甚至要求银行参股。

为巩固和客户的关系,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和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

商业银行的性质

含义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的性质:

特殊的金融企业

1.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

(1)拥有自有资本→如股本

(2)独立核算、自主经营

(3)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2.商业银行是特殊企业→经营货币资金

(1)经营范围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是货币信用领域。

(2)一般企业创造的是使用价值,商业银行创造的是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存款货币。

3.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特殊的金融企业

(1)与中央银行相比

▪A、服务对象不同:

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公众、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

中央银行的服务对象是政府及金融机构。

▪B、货币创造不同:

商业银行创造的是存款货币;

中央银行创造的是基础货币。

C、地位不同:

在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处于主体地位,接受中央银行的领导;

中央银行处于领导地位,具有超然性(独立性)。

4.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A、职能不同:

商业银行能够吸收存款,创造信用货币,而其他金融机构则不能。

▪B、业务范围不同:

商业银行能够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服务(万能银行、金融百货公司),而其它金融机构只能提供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金融服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性质

《中国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

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法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商业银行的功能

1.信用中介→基本功能2.支付中介3.金融服务4.信用创造5.调节经济6.风险管理

1.信用中介→基本功能

▪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把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资产业务,将其投向需要资金的各部门,充当资金闲置者与资金短缺者之间的中介人,实现资金的融通。

▪商业银行充当买卖资本商品使用权(非所有权)的角色,获取利差收入。

商业银行发挥这一功能具有如下作用:

(1)将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经营资金,使闲散资本得到充分利用,扩大社会资本规模,促进生产和流通的发展。

(2)将社会小额资金转化为生产经营所需的大额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总体增值能力。

(3)续短为长,将社会短期闲散资金转化为长期稳定的生产经营资金,满足社会对长期资本的需求→存款种类多样化,使短期资金来源在期限上相衔接,变成长期巨额稳定资金

2.支付中介→早于信用中介功能

▪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

▪支付中介是商业银行的传统功能,借助于这一功能,商业银行成了企业、政府、个人的货币保管人、出纳人和支付代理人。

作用:

(1)使商业银行持续拥有比较稳定的廉价资金来源→先开户存款,可获取低息或无息资金

(2)可节约社会流通费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转帐结算、支票收付节约现金使用量、流通量,减少其铸造、印刷、保管费用

(3)为客户提供了方便→转帐结算

3.金融服务

▪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在提供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业务中所获得的大量信息,运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手段和工具,为客户提供的其他服务。

▪主要有:

财务咨询、代理融通、信托、租赁、计算机服务、代客理财、衍生品交易等→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化服务

扩大社会联系面和市场份额;

取得非信贷服务收入;

加快信息传播,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4.信用创造→特殊功能

▪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派生存款,最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形成了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存款货币的创造

▪作用:

对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信贷总规模和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商业银行能够创造(信用)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因而成为中央银行监管的重点。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而运用的。

5.调节经济

▪商业银行通过其信用中介活动,调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余缺,同时在央行货币政策指引下,在国家其他宏观政策影响下,实现调节经济结构,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引导资金流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还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来调节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6.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用借入资金向资金需求者发放贷款时,实际承担了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职能。

二、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商业银行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

2.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

3.商业银行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中心

4.商业银行已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5.商业银行已成为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

一、商业银行的创立→按公司法组织

创立商业银行的条件→经济、金融条件

1.经济条件

(1)地区人口状况→影响资金来源与运用

(2)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银行资金来源及对银行资金的需求

(3)工商企业经营状况(4)地理位置

2.金融条件

(1)人们的信用意识

(2)经济的货币化程度(3)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4)金融机构竞争状况(5)管理当局的有关政策→政策环境

经济的货币化

指经济活动中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份额逐步增大的过程,它可以用广义货币M2占GNP(或GDP)的比值(M2/GNP或M2/GDP)来表示。

创立商业银行的程序

1.申请登记(获取金融许可证)2.招募股份3.验资营业(获取营业执照)

二、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体系

▪一般分为四个系统:

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管理系统

(一)决策系统

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及董事会下设置的各种委员会构成。

1.股东大会→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

2.董事会→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二)执行系统

执行系统由总经理(行长)、副总经理(副行长)及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构成。

(三)监督系统

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监事会、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及银行的稽核部门构成

(四)管理系统

1.资产管理2.资金财务管理3.国际业务管理4.经营管理5.个人金融管理

一、建立商业银行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有利于银行业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商业银行改善服务,提高经营效率;

降低经营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竞争原则要求国家提倡和保护银行业竞争,允许新银行进入该领域,让各家商业银行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进行竞争。

(二)有利于保护银行体系的安全

▪合理有序的竞争可以提高经营效率,过度竞争导致银行破产倒闭→不计成本高息揽存或从事高风险投资

▪一家银行倒闭会引起各方面的连锁反应,有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保护银行体系的安全作为建立本国银行制度所必需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各国的银行法中都规定了银行开业的最低资本额、业务范围、必须保持的流动性比率等。

(三)使银行保持适当的规模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都具有一个“最合理规模”→实现成本最低,利润最优;

商业银行也应遵循规模经济规律的要求,银行规模合理时,其管理费用和其他成本最低,服务质量最优。

▪在经济波动中,小银行容易倒闭→影响其他银行的安全→影响地方经济。

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都鼓励规模过小的银行合并,组成具有适度规模的银行→业务多样化、资金实力强、分支机构多、抗风险能力强

我国:

资本所有权多样化

1.国有控股商行:

工农中建交→主体

2.企业集团所有的银行:

光大、华夏、中信

3.股份公司制的银行:

招商、深发展、浦发、兴业

4.民营银行:

由非公有制民营企业入股,民生、浙商银行

按组织形式分

1.单元制银行:

一家一行、有利竞争、美国为最

银行业务完全由各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允许设分支机构。

▪优点:

防止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

有利于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协调,能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集中全力为本地区服务;

各行独立性、自主性大,经营较灵活;

管理层次少,利于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中央银行管理和控制。

▪缺点:

业务限制在某个地区、某个行业,易受该地区、该行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风险难以分散;

规模较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经营成本较高,不易取得规模效益,业务发展创新受到限制;

不利于资金余缺的调剂,使资金无法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2.分行制银行:

一家多行、规模经营、多国实行、起源于英国

法律允许在总行之下,在国内外普遍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以总行为中心、庞大的银行网络,分支机构由总行统一领导指挥→更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形式:

▪按总行职能不同,划分为总行制和总管理处制

▪总行制:

总行除管理、控制分行外,本身也对外营业、办理业务。

总管理处制:

总管理处只负责管理、控制分行,本身不对外营业、办理业务,如交行

▪分支机构多,易于吸收存款,扩大资本总额和经营规模,取得规模效益,提高竞争力;

▪银行规模较大,易于采用现代化手段、设备,提高服务质量、加速资金周转;

▪利于调剂资金,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本、分散风险;

▪放款分散,风险分散,提高银行的安全性;

▪银行总数少,便于金融当局的控制管理。

▪容易造成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吞并,形成垄断,妨碍竞争;

▪银行规模过大,内部层次、机构较多,管理困难。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总分行制,我国也是。

3.持股公司制银行:

上合下分、集团控股、一大家族

又叫集团制银行,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收购或控制若干独立银行,这些银行法律上独立,业务与经营决策属于同一股权公司控制→25%以上的控股权,以美国为代表

▪持股公司有两类:

非银行性持股公司和银行性持股公司。

▪非银行性持股公司:

大企业控制某一银行的主要股份

▪银行性持股公司:

大银行直接组织控股公司,若干较小的银行从属于这一大银行,花旗集团通过银行持股的方式,目前已控制300多家银行。

规避限制设立分支机构和经营范围的规定,有效扩大资本总量,增强银行实力、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形成垄断利润;

实现金融业的规模经济。

容易形成垄断,妨碍竞争;

容易形成金融权力过分集中,限制银行经营的自主性;

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难度加大,甚至危及国家经济金融稳定。

第五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三性目标”→“三性”平衡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保证资金的安全、保持资产的流动、争取最大的盈利。

(一)安全性目标

1.含义

▪要求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心

▪商业银行是高负债企业,安全性取决于资产的规模及结构、取决于资产的风险度及现金储备的多少。

对策:

1.合理安排资产的规模和结构,注重资产质量→贷款与存款比、有问题贷款与全部贷款的比率要合理;

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和优质的有价证券改善资产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

2.提高自有资本在全部负债中的比重→判断银行实力、赢得客户信任

3.遵纪守法、合法经营→保持良好形象、取得法律保护及央行支持

(二)流动性目标

1.含义

▪商业银行保持随时能以适当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其他支付需要。

▪银行流动性需求来自于:

客户提存、客户对新增贷款的需求。

▪银行流动性供给来自于:

到期收回的贷款、短期有价证券资产变现及现金资产;

客户新增存款和商业银行借入款项。

▪流动性管理就是要求商业银行根据流动性需求安排流动性供给,保持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的平衡。

商业银行流动性包括两层含义:

负债流动性和资产流动性。

▪负债流动性:

指商业银行通过存款负债及主动负债借入资金的能力,包括:

向中央银行借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发行可转让存单、同业拆借、回购协议。

▪资产流动性:

指商业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衡量标准:

一是资产变现的成本,变现成本越低流动性越强;

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变现速度越快流动性越强。

2.保持流动性的方法

⑴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使资产的期限结构与负债的期限结构相适应,避免借短贷长。

⑵根据资产流动性强弱,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保持资产流动性。

▪资产变现力的强弱顺序:

最强:

库存现金、在央行存款、同业存款等。

次之:

对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的临时贷款、购买的国库券及其他短期债券等。

较差:

长期债券、抵押贷款、长期信用贷款

⑶加强负债管理,借入流动性→保持与同业特别是中央银行的良好关系,保持负债的可得性及整体流动性。

⑷编制流动性计划,安排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与流动性供给,分年度、季度、月度及隔日4种。

衡量商业银行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重要指标:

存贷比

▪存贷比=各项贷款/一般性存款余额

▪银监会确定的监管红线:

存贷比<

=75%

(三)盈利性目标

▪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要求经营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追求利润最大化。

2.盈利=银行业务收入-银行业务支出

▪业务收入包括:

(1)贷款利息;

(2)投资收益(股息、利息、资本利得);

(3)劳务收入(手续费、佣金)。

▪业务支出:

(1)存款利息;

(2)借入资金利息支出;

(3)贷款与投资损失;

(4)工资、办公费、设备维修费、税金等

3.实现盈利性目标的途径

(1)尽可能减少现金资产,扩大盈利性资产比重。

(2)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资金,提供更多的服务。

(3)减少贷款和投资损失。

(4)加强内部经济核算,提高员工劳动收入,节约管理费开支。

(5)严格操作规程,完善监管机制,减少事故和差错,防止内部人员因违法、犯罪活动而造成银行重大损失。

三、“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性:

盈利性是核心,安全性和流动性基础→离开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就失去存在的价值;

离开安全性和流动性,盈利性就成了空中楼阁

矛盾性:

安全性与盈利性的矛盾→安全性要求商业银行扩大现金资产,减少高风险、高盈利的资产,而盈利性要求商业银行尽可能减少现金资产,扩大高盈利性资产

协调矛盾的原则→首先考虑安全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利润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Act),也称作《1933年银行法》。

是美国国会于1933年对1929-1933著名的金融灾难做出的反应。

该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确立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分立体制。

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地划分开,保证商业银行避免证券业的风险。

这项内容由国会议员格拉斯和斯蒂格尔两人促成,故通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Act)”。

该法案令美国金融业形成了银行、证券分业经营的模式。

一、资本的含义

商业银行拥有的、能永久支配使用的资金。

包括在开业注册登记时所载明、界定银行经营规模的资金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补充的资金→银行投资者为了正常的经营活动及获取利润而投入的货币资金和保留在银行的利润

特征:

自由支配使用、无须偿还

二、功能

1.保护功能:

银行发生亏损,资本金可以对存款人提供保护,减少损失,起到缓冲垫作用→破产风险的缓冲器、增强公众信心

2.营业功能:

用自有资本购置房屋、设施形成固定资产;

用来注册资本、组织运营→银行经营的前提和基础

3.管理功能:

金融管理当局通过规定最低资本比率、资本充足率来进行风险约束和控制银行资产的随意扩张,维护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银行资本具有双重资本的特点

▪1988年7月,西方12国的央行在瑞士通过的《巴塞尔协议》统一了国际银行业的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确立了商业银行资本双重性的规范。

▪除了所有者权益外,银行资本还包括一定比例的债务资本;

前者称一级资本或核心资本,后者称二级资本或附属资本。

银行资本的构成

(一)股本:

普通股和优先股→外源资本

▪通过发放普通股和优先股形成→最基本、最稳定

▪股本是银行股东持有的主权证书。

1.普通股→银行资本核心部分

含义:

对股东权利不加特别限制,股东权利平等、并随股份公司利润取得相应收益的股票,不仅代表对银行的所有权,而且权益具有永久性

▪弊端:

净收入增加→增发红利压力增大;

交易费用高→股息税后列支,无法从应税收益中扣除;

增发时稀释股权,遭大股东阻挠→失去控股地位

银行发行普通股的考虑因素:

▪其他外源资本的可得性

▪筹集未来外源资本的灵活性

▪不同形式外源资本的比较

2.优先股

▪含义:

股息领取和剩余财产分配比普通股股东优先,一般不能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兼有股票和债券的特点

常见形式:

固定股息率优先股、可调整股息的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可赎回优先股、非累计优先股、累计优先股

减缓普通股股价下降,减轻普通股被抛售的压力;

无到期日,不存在偿债压力;

股息固定,红利分配总量小于普通股,资本成本低于普通股。

⏹缺点:

优先股股息在税后列支,无法从应税收益中扣除,交易费用高;

股利发放缺乏灵活性。

(二)盈余:

资本盈余+留存收益

1.资本盈余(资本公积)→外源资本

▪主要由投资者超缴资本所为,主体是股票溢价,还包括财产重估增值、接受的捐赠。

转增资本金、发放股息

2.留存收益→内源资本

银行尚未动用的累积税后利润,包括以前年度累计尚未用完的留存额及本年留存额。

▪取决于:

银行盈利、股息政策及税收等因素→盈利越强、股息支付越少、税收越低,留存收益越大

调节资本金、影响股息政策、影响银行对外投资的规模→银行支付高额股息或扩大投资规模,留存收益减少

(三)债务资本:

资本票据、资本债券→外源资本

⏹具有特殊性:

求偿权排在存款之后且平均期限较长,也称后期偿付债券或次级债务←如果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不佳,还可以拖延对其本息的偿还

⏹这类资本是银行的长期债务,被列作补充资本,用来防止银行兑现危机,保护存款人利益。

⑴利息税前列支,可降低筹资成本;

⑵不影响原有股东对银行的控制权;

⑶利息固定,在银行经营状况较好时,可以为普通股股东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使普通股股东收益率上涨。

有法定到期清偿性,银行应注意支付能力,避免违约。

(四)其他来源:

储备金

为了应付未来回购、赎回资本债务或防止意外损失而从收益中提留的资金→逐年累积,一次或多次使用,包括:

▪偿债基金→应付优先股购回导致的股本减少

▪损失准备金→用于弥补贷款呆帐损失和证券投资损失

应付因优先股拆回造成的股权资本减少和贷款投资损失造成的资产损失起重要作用;

逐年计提不会对当年分红产生巨大影响,补偿取用时避免因资产损失对当年收益造成冲击;

税前列支享有税收优惠。

弊端:

受银行收益规模、股利政策及金融管理部门的管制,储备金在资本中占比不大;

提留储备金降低当年银行的利润,造成股价波动。

一、资本充足性是银行安全经营的要求

1.从存款人的角度看:

充足的资本有助于保障其债权的安全。

2.从金融管理当局来看:

充足的资本有助于保证金融的稳定。

3.从银行来看:

充足的资本是其安全经营、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银行资本充足性的含义

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规定的、能保障正常营业并足以维持充分信誉的最低限度;

同时,银行现有资本或新增资本的构成应符合银行总体经营目标或所需新增资本的具体目的。

1.资本数量充足→银行健康稳定经营的重要标志

▪难以界定→受经营规模、金融管理当局规定的影响→开业许可额是最低限额

▪银行债权人:

希望银行资本越多越好。

▪银行家:

态度不一→稳健型银行家为树立公众信心,愿意持有更多的资本;

风险型银行家为获取高利,会减少资本额

资本充足性包含有资本适度的含义

▪资本过低会增加对存款等其他资金来源的需求,支付存款利息会使银行收益下降。

▪高资本量带来高资本成本,会降低盈利→包括股息、红利、资本债券利息和银行管理资本的费用,加重经营负担重

▪对商业银行来讲,资本充足性是资本适度,而非越多越好→满足成本最低、赢利最高的经营目标所需的资本量。

2.资本结构合理

1.含义:

资本构成中的各个部分→普通股、优先股、留存收益、债务资本保持合理的比重,以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增强经营管理和进一步筹资的灵活性,并符合金融管理当局的规定。

2.静态而言:

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率或债务资本在总资本中的占比→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前提下,核心资本约为全部资本的50%

3.动态而言:

银行的资本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银行为满足自身成长需要或为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或为增强融资灵活性,应对融资手段有一个基本排序以增加资本或调整资本构成。

4.资本结构与金融管理当局的规定、银行的经营状况及银行规模有关。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