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讲义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6023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9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教案.docx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讲义教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教案.docx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教案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教案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教研室: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课程名称:

文化概论

课程类型:

校选课

适用专业:

各专业

主讲教师:

郑汉生讲师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制

二○○七年九月

第一章文化简论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有关“文化”的界说、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重点:

中国文化的特点。

难点:

有关“文化”的界说

【教学方法】

讲授辅以课堂讨论

【所用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文化简论

本章论述文化的概念及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包括的范围极广,人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婚丧纪庆、社会交往,社会意识形态、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器用物品等都涉及文化。

文化渗入人类社会的每个时期、每一角落,人们无时无地不在接触文化。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指文治与教化,是与“武功”(军事手段)相对应的一种统治手段。

其与现代的文化概念有很大差别。

现代汉语“文化”一词的概念是在近代从国外输入的,其词义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为耕种、培育、发展等。

18世纪,法国学者把“文化”与个人素养相联系,使其与教育、知识、文学、艺术等有了关联。

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与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的定义奠定了“文化”的现代解释的基础,在文化研究方面起了先河的作用。

泰勒之后,各种文化定义不断涌现,迄今为止已有数百种之多。

在诸多文化定义中,对文化结构的分析有多种说法。

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分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四分说。

无论哪种区分方法,都未脱离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的观念。

人们还常用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的概念,狭义文化一般指精神文化,特别用于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作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中国是古人类文化遗址发现较多的国度,中国的先民较早跨入文明时代,而且文化传承一直不曾中断。

世界其他古老的文化如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希腊文化等,都因外族入侵或其他原因出现过断层,唯有中国文化历史历尽沧桑,始终传承不绝,这在世界文化中上是罕见的。

2、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无论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方面都有许多独创性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古代科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监察制度为制度文化的创新之举。

古代的文学、史学、哲学素称发达,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留下难以计数的文化典籍,其中蕴藏着许多极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3、包容并蓄中国文化有较强的吸收异质文化的能力,中国文化的主体汉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国文化对域外文化也有相当的包容能力,古代的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后,经过改造,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即为例证。

当然,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也不是照单全收,对于和中国文化精神相抵触的外来文化,往往抵制拒纳。

4、整体性强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以华夏族——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统一体,大一统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目中。

中国历史上尽管多次出现过政治纷乱的局面,有过南北政权的对立,有过地方政权的割据,但是,不久就又归于统一。

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大势,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维系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之根。

5、形式多样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是,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

中国各地的区域文化富有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形式多样,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绚丽多姿的风采。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幅射,影响和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方文化成为高势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日渐扩大。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重要作用,也影响和改变中国人旧有的生活方式、思想情趣、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

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未消亡。

当今时代,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内容仍然得到继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当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充分利用我国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

同时,文化发展还要面向世界,博取众长,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综合创新。

中国文化将走向新的辉煌。

(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

 

【思考练习】

一、名词解释:

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

二、问答题:

1、简述中国文化的特点。

2、中国文化未来将如何发展?

 

第二章中国历史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有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等概念,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了解中国历史历经的各个朝代。

【重点、难点】

重点:

中国近代史。

难点:

中国文化的发源。

【教学方法】

讲授辅以课堂讨论

【所用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章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经过了原始社会(约公元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184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公元1840—公元1949年)和社会主义社会(1949年——)。

一、中国文化的源头

1965年在云南省发现的“元谋猿人”距今达170万年,这是我国历史的开端。

根据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明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形成的,它起源于我国的各个地区,比较有名的是“四大区域说”,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有四大区系,它们是1、黄河流域文化区,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2、长江流域文化区,如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

3、珠江流域文化区,如“石峡遗址”等。

4、北方和东北文化区,如“红山文化”。

二、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历史上传说的人物,是开天辟地的始祖。

他们到底是谁,历史上说法不一,但根据历代王朝崇祀的人物排列,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三、奴隶制王朝——夏、商、西周

据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的儿子启继位,自称为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朝历时430多年,后被商朝所灭。

商朝的第一个皇帝叫成汤,公元前16世纪,商部落首领成汤联合一些部落,发动了灭夏的战争,获胜后建立了商朝。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记录商社会情况的文字,主要是殷墟甲骨文。

考察表明,商代已经是一个发达的奴隶主国家;商王朝的国家机器大大加强;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宗教祭祀活动盛行。

推翻商朝的是位于中国西部的周族首领周武王,大约在11世纪中期,周武王领兵伐商,一举灭纣,建立了周朝,历时250多年,历史上称“西周”。

西周继续推行由奴隶耕作的“井田制”,通过实行“封建制”进行政治统治。

所谓封建制就是周天子把新征服的地区和人民,分给自己的弟子、亲戚、功臣或从前部落首长的后代,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

四、春秋战国

西周被灭后,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将都城东迁,从东迁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有5个半世纪,包括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为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为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中国社会进入大变动,诸侯国不断发动战争,互相称霸,先后号称霸主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阂闾和越王勾践,被称为“春秋五霸”。

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开始由分裂走向统一,许多小国被大国吞并,出现了“战国七雄”,他们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七诸侯国。

最后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王朝。

五、秦汉时期

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赢政即位后,自定称号叫“皇帝”,他认为他的帝位将世代相传,所以自称“始皇帝”,后人称他为秦始皇。

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有1、建立皇帝制度;2、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的事件。

秦王朝的暴政,很快引来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历时214年。

西汉成立后,实行了“休生养息”的政策,国家逐步富强起来。

特别在汉武帝时期,汉朝达到了极盛时期。

到了西汉末年,政治腐败,危机四伏,公元8年,大贵族王莽夺取西汉政权,自立为皇,改国号,托古改制,但很快被推翻,刘秀重建汉朝,为光武帝,历史上称为“东汉”。

东汉成立初仍能保持强盛的国力,但在建国60年之后,由于外戚和宦官当权,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导致全国规模的黄巾起义,东汉王朝瓦解了,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国进入了三国鼎立的时期。

六、魏晋南北朝

魏蜀吴三国鼎立,从公元220年到280年,持续了60年,最后由司马氏统一,建立了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

由于西晋统治集团极其腐败,民族矛盾尖锐,匈奴贵族刘渊借“八王之乱”起兵反晋称帝,西晋被灭。

以后中国分裂为南北部分,南方为西晋皇族司马睿所建立的东晋,(公元317—420年)北方则是由黄河流域的十五个国和四川地区的成汉组成十六国,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十六国时期。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推翻东晋王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

此后的170年里,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朝代,都城建在建康,历史上叫做南朝。

而北方,由东北南下的鲜卑族于公元386年建立魏国,历史上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后来,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后分别被北齐、北周代替,历史上把从北魏开始的五个政权称为“北朝”。

北朝与南朝同时并存,历史上称为南北朝。

七、隋唐时代

公元581年,北周的相国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军南下攻占建康,灭掉陈朝,统一了中国。

以后的隋炀帝大行暴政,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原隋朝大将李渊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起兵夺取政权,建立了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李渊就是唐高祖。

李渊父子用了10年时间,扫除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很重视巩固封建统治的策略,很有成效,在他统治时期,政权巩固,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所以历史上把这段比较清明的封建统治叫做“贞观之治”。

其后,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以后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唐玄宗)登上帝位,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就是有名的“开元之治”。

(他读历史,说自己(李敖)最想做唐朝人)但唐玄宗后期政治极度腐败,引发了节度史安禄山、史思明的军事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转折点。

唐朝后期,爆发了由黄巢领导的历时10年的农民大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

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八、宋元明清

五代十国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它延续了近60年,909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开封东北的陈桥发动兵变,废除了后周的小皇帝,改国号为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他建立的宋朝,历史上叫做北宋。

宋元时期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民族矛盾突出。

宋朝时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辽、金、西夏政权,1127年北宋政权被金推翻。

同年,宋朝皇族赵构在现在的杭州建立南宋政权。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