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鱼山饭宽为每个人造一座园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9962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李鱼山饭宽为每个人造一座园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行李鱼山饭宽为每个人造一座园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行李鱼山饭宽为每个人造一座园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行李鱼山饭宽为每个人造一座园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行李鱼山饭宽为每个人造一座园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李鱼山饭宽为每个人造一座园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行李鱼山饭宽为每个人造一座园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李鱼山饭宽为每个人造一座园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李鱼山饭宽为每个人造一座园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说明它是一个起点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这样的素养,能够理解把握山水画的技巧

和内涵。

所以要做园林研究,还是很有必要。

能讲讲中国的山水画吗?

作为普通人应该怎么去鉴赏它?

曾仁

臻:

谈中国山水画,会比较注重一个分期,就是北宋和南宋。

谈北宋时期的园林,可能会谈到洛阳或宋徽宗的“艮岳”,受道家影响的宋徽宗是想集萃东南地区的山水形胜,而北宋

时期的山水画,更多体现的是长江以北或黄河流域的山形地貌。

这些地区的山水都比较宏伟、高耸,崖壁也比较直,很多地方都是绝壁,山顶会比较平,有比较茂密的植物,比如太行山。

这个时期的山水画,人物的活动基本都集中在山脚下,对登山路径的描绘比较少,因为很难登上去。

所以描绘

的更多是山林的气氛,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人物经常是一队骡马行旅,楼阁或客栈藏掩山中,人的活动与自然

之间的关系还不是那么紧密。

到了南宋,首都先南移到绍兴,后又定都杭州。

江南的山水都比较秀丽平缓,适合改造,不

像太行山,你想改造它是很难的。

南方的山可以改造为可以居住、游玩的地方,杭州城就是一半城一半山水,宫殿都建在凤凰山上,所以南宋的山水画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李唐的山水画,在南宋时画风就变了,变成小景山水,只画一个局部,一个溪谷里有一些树,人物活动更加细致生动,人就不只是走路,他可能是停留的、生活性的。

总之它不是北宋时的那种巨嶂山水,巨嶂山水就是扑面而来的,主要看山不是看人。

但南宋以后,人的活动会变成画面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确实当时人在山中的生活比在北方要丰富。

当然还

有一些在水面生活的东西,因为水也多了,整个西湖或太湖,这种水乡式的生活、小丘陵地貌的刻画很多。

路径的描绘也

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以前北方的山水可游的很少,人真正能走到的地方非常少,所以不太着墨在路径的描绘上,但在南方,到了南宋以及南宋后期、元代,在路径上的描绘就更加清楚,转折也更多。

当然北宋也有《千里江山图》这种画,但那是一种相对特别的画例,就是一个长卷,以一个鸟瞰的视角在看,就能看到路了,连着一些村子。

它确实是那个时期山水画里的杰出作品,但我们觉得北宋的高峰是像范宽这

种,比如《溪山行旅图》,是经典中的经典。

南宋山水画里有哪位能堪称经典呢?

李唐。

李唐是北宋到

南宋的一个承接性的、关键性人物。

比如他画的《采薇图》,其实讲了一个故事,讲的是首阳山上伯夷、叔齐绝食采薇,

这也算是描绘山水里的生活。

还有像马远、夏圭,“马一角、夏半边”,他们在构图上也有些特别的表现,在路径上也与

北宋有不一样的表达。

然后就是元朝。

元朝又不太一样。

那段时间文人都被排挤到了不入世的地方,比如山里头,甚至浪迹江湖,很多都信了道教或佛教,比如黄公望、吴镇之类画家。

知识分子人都变成臭老九了,社会地位非常低。

他们又抱着一些国仇家恨,以及文人的高傲气节,这种情况下导致他们不是特别关心实际山水里的生活,更多是用笔墨来抒发内心,变成更风格化的东西。

这也是文

人画的成熟期。

比如黄公望、倪瓒,笔墨都是清淡、冷峻的,他们是在用笔墨来表达一个人的品格,山水只是一个载体,

而不完全是客观的描绘对象。

这和两宋已经有所不同。

李:

所以与之前的山水画有些断层。

曾仁臻;

对,创作目的

不太一样。

像李唐、马远、夏圭,他们属于南宋画院里的职

业画家。

到了元代,文人画兴起了,对南宋院体画是排斥的

态度。

宋朝苏东坡就已经提出了文人画的意旨,到了元代,

赵孟頫算把文人画的一些基本奠定了,比如书法和绘画的关

系,但赵孟頫这个人本身最后是降了元的,做了外臣,经常

被后世文人鄙视。

他们就不像李唐马远夏圭这些职业画家,

更多是考虑画家这个专业需要考虑的事情,考虑对客观山水

及山水生活的观察理解。

对文人来讲,这层之外,还有更多

精神的诉求。

所以在文人画家考虑的范围里,他们对现实生

活的关注也就不够了。

我们看黄公望的画,

《富春山居图》,

笔墨固然很精妙,但你说它对具体山水生活的表述,其实没

有什么特别之处,也不是他想重点表述的。

行李:

那为什

么会那么有名?

中国人还是重气节、重精神嘛。

种画是特别重要的一类。

到了元代,这帮文人眼中的山水就

变成纯水墨了,很少附色,可能在他们眼里,山水就没什么颜色,也没有太多热闹场面,没有丰富多样的人物活动,主要就是通过山水来表达遗世独立的精神。

山水画也变得越发萧索清寂。

对于我们做设计的来说,相对于元,看宋代的画对我们的帮助更大一些,精神层面之外,还有一部分与生活有关的。

因为设计不是纯粹的艺术,一定要看到人在里面的

生活,怎么居住、游玩。

到了明朝就又是一个高潮。

对。

因为明代时,商品经济开始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民间像苏杭一带,通过几百年的积累,和政治中心

的南移,整个经济相当发达了,因此会出现大量的剩余财富,民间也就出现了很多有钱人。

这些有钱人也想像皇室或者贵

族一样,有自己的园子,这就导致了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私家园林。

虽然像北方,比如北宋洛阳也有大量园林,但那边更多还是贵族和大官的园林。

但我们在苏州看到的园林,大大小小都有,参差不齐,这个与他下层社会的经济能力有关系。

清代与明代差不多。

当时国家人口暴增,乾隆时期可能有三四亿人口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园林,基本都是清代留下的。

讲回山水画,中国几百年,从宋代到明代,江南地区对山水的开发改造已经日趋成熟,很多山可以游了,比如苏州附近的天平山、虎丘。

对于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文人或者画家来说,比如沈周,他们的画里就会表现这种东西。

他们去哪个地方,就画一幅这个山的画,还有长卷、册页,他们在山里做了什么事也会记录下来,类似游记性质,就像我们现在拿个相机出去玩,拍个照片回来跟朋友说。

明代的时候还出现了很多关于园林的图记,因为那个时候私家园林已经很兴盛了,像沈周就画过《东庄图》,文征明画过《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画家文人甚至不同程度参与到园林的营造里

去。

无论是早期介入,还是后期介入,都是比较常见的。

画家与山水的关系更近了。

从绘画上来讲,当时除了山水画,还有一部分是与文人的城市山林生活有关的绘画。

不像之前,画家只是画完画就挂在屋子里看,想象曾经在某处山水里游玩看到过的景象,相对还是分离的,文艺创作和实地生活之间没有那么紧密。

但在明代,画家的山水生活和他记录、描绘的东西,与他的生活是交融的,就是他可能也生活在园子里,城市生活与山林生活很贴近。

清代山水画没有太大变化,基本就是明代的方式延续下来,更多的是学古、拟古,学元代人的笔墨,沦为技法上的模拟,这可能跟他们的社会生活也有关系。

因为唐宋整体文化还是比较开明,虽然宋代也有文字狱,中国第一例文字狱应该是苏东

坡的乌台诗案,到了明代就很严格,清代更恐怖,因为是“异族”在统治国家。

这种文化的禁锢会导致创作上的受限,价

值观会被扭曲。

那时候的文人就很少有那种宋代士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格局也小了,可能也出现过一些奇奇

怪怪的画家,比如扬州八怪,但他们更多是抒发胸中的不满,对绘画内部的问题做出一些批评或规避。

但要看到宋代或唐

代,那时候艺术家的格局是不一样的,或者说他们就不是艺术家,而是大文豪、大政治家,像苏东坡这种,画画写诗完全就是业余,借以消遣抒怀的东西,但能精辟的阐述和生发思想。

文人也许可以分为大文人和小文人,或者上层人文和下层文人,可以视情况做一下划分。

所以基本上我认为中国

文化的核心价值成熟和成型就是唐宋,明清方面受到各方面限制,文人降格难有作为,人们越来越追求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或者说在艺术上渐渐更返求于独特内心。

当然,这些画家或多或少也都知道需要溯源师法唐宋的重要性,因为艺术的高峰在那里。

就只有一些小品了。

对,就没有唐宋那种对山水居游经验认识更全面的开拓性的尝

试。

实际上艺术价值的尝试更多是一种对生命认知的尝试,对一些其他方面的道德思想或者哲学的尝试,这基本在唐宋时期已经完成了。

而儒道释三家也在这时完成了融合,已经没有那么多激烈的冲击了。

元明清则是这是在这种融合的前提下,在山水画的基本内核和外在构架已经成型的情况下,画家由各自归属的思源出发再做出一些修正和调整,虽然笔墨趣味纷呈,但没有脱离宋代以来山水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说话的方式没有变,只是变成更重精神意趣的文人画,把

说话变成了唱歌,语言系统还是一样的,这也是一种发展吧。

▲曾仁臻系列画作之“寻”,他戏称为“寻欢作乐”。

2.行李:

你还自己去看了大量的园子?

看山水画是获得

一部分文化上的认知,因为山水画毕竟是被文化筛选过的东西,但真实的山水生活是更本源的东西,中国人走进山水开始生活,发生了山水田园诗,发生了山水画,到后面发生了园林生活,这个很重要,所以要多亲近山水,需要经常看看山水园林。

我看到你是按照童寯写的《江南园林志》

里面所写的园林逐个拜访,建筑师王澍也常提这本书,为什么这本书这么重要?

童寯跟梁思成是同一代人。

梁思成做的是中国古建的研究,童寯做的是园林方面的研究,这本书是中国第一次以现代建筑的研究方式来研究园林的。

现代建筑的方式?

对,就是结合了平面图、实景照片,然后对园林进行实景阐释,这是中国以前没有的方法。

另一个,因为童寯那个年代,正值国家比较动荡的时期。

从抗日时期到解放,中间大量园子被毁坏,所以这本书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但更重要的是童寯这个人,他作为中

国建筑的四大导师之一(刘敦桢、童寯、梁思成和杨廷宝),这四个人里,童寯是最有文人气质的,他比较高傲、有气节,不太屑于在外面争,就是清清静静的一个人做学问,这就符

合中国人传统的文人气质,所以他这本书为什么我们都觉得重要,可能也是因为他匹配了中国园林或山水画应有的精神特征。

山水画也是,其实山水画里更注重的也是山水里的精神。

山水精神是什么?

大抵就是气节。

还有一部分就是山水和园林中的入世和出世。

现实生活中,文人在政治或者仕途遇困的时候,身心可以转向山水。

实际上很多园子,主人是因为厌倦了仕途、官场争斗,向往城市里拥有一块山水,能够让心重新清净,与自然交往。

有一些往后退的意思,它不是向外求索,而是向内求清心。

所以童寯非常符合中国山水园林的气质,他来阐释园林,书里所有的语言,他提倡的价

值,都符合这个。

虽然语言简短,但精辟。

他的文字底子很

好,能够言简意赅地阐述问题。

既然园林是中国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引进西方的图纸?

很重要吗?

以往的园林资料大部分是文字性的。

文字里会有不实与夸大,更多是藻饰与美化,读起来觉得很好,但实际造的时候不一定是这样子。

还有一些人,造园时会绘画,比如文征明画了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但到底是不是那样子,可能50%相似,毕竟画有尺度的局限性,还有很多表达不出来的东西。

童寯提供了一种新的记录方式,所以是必要的。

平面图可以让人了解造园的人是怎么经营位置的。

位置经营无论在园子

还是山水画里,都非常重要,哪儿搁亭子,哪儿搁一个廊子,具体与水面、山石的关系,看平面图就很清楚。

虽然童寯的

平面图也不是很准确,他只是说“约略尺寸”,大概告诉你一个格局,他认为这个就够了,造园主要还是要靠主人的学

识和情趣,没有必要依葫芦画瓢。

我给你一个准确的平面图,你也搞不出一模一样的园子,更多是随机应变,这也是文人

造园的一个特别之处。

但古人造园子的时候其实没有图纸,他只是凭感受来造园。

是这样的。

中国有很多特别牛的东西为什么就绝迹了,造园时也会遇见类似问题,因为匠艺也是靠口口相传,靠常年的经验积累。

在园子里有时候看到些好东西,想学习,但就是想不出来怎么做到的,或者很难做到。

你觉得造园已经很难了?

一个是许多技艺近乎失传,一个是我们文化断代了。

多数情况下也已经不能指望一个匠人或者一个文人或者主事

者,能有过去那么高的修养和价值判断能力了。

当时的匠人不也是一些工匠吗?

造园其实是七分主人

三分匠。

匠人还是有高下之别的,分得出巧匠能匠和愚匠,愚匠就是你说什么就做什么,你不说他就不会去做。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个主事者,可能是业主,也可能是设计师或者画家,他的水平最终决定了园子盖出来会很恶心还是很好。

现在这种人就比较难得了。

因为一百年文化的清洗,我们对传统的不尊重,已经无法恢复。

不像在清代或更早,整个社会都生活在那种价值方式里,开口谈论的都是类似的事情。

甚至你不用怎么交代,门窗怎么做会更好更美观,也许都是自

然而然的事,有一些固定的法式。

现代生活肯定比以前简陋,说白了,有个房子住就不错了,整个社会更加实用主义。

审美上是混乱的,甚至是没有能力的。

现在要找到一个设计师,可能他确实能达到明代那种特别牛的造园师的水平,这是有可能的,但他跟其他人交流会有困难。

业主可能什么都不懂,也没有过那种生活,也没有那种认识,要解释半天,可能还听不懂。

等到整个社会的审美提高了,好园子就会出现了。

造园也好,画画、书法也好,中国人培养自己的方式是修养,只有整体修养上来了,才可能在实际造园操作上运用自如、把握得当,这个是很难的。

另外

就是整个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变了,以前的人比的不是家里藏了多少金子,比的是家里收藏多少字画,你要拿出一堆金子,你就low了。

所以我们现在这么关心文化生活,也是自

然的。

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中产开始起来了,他们就得解决居住的文化问题。

但是让中产造园子?

园子不是普通人能有的。

但愿望是可以有的。

我们

看以前的城市比如苏州,它是一个城市山林,城市的犄角旮旯都藏着许多园子,园子可能不大,几十平米也有。

现在如果城里人在城郊的地方有个半亩园也是能实现的,李渔就有半亩园。

物质上稍微丰裕以后,人都有欲望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是不可违背的人性。

造园似乎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以前的建筑,都是平房或者两层,从地上起来,现在也有在二层平台上起园子的,慢慢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可能

以后在塔楼上也能搞出园子。

那面积会不会太小了。

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小阳台看有多小,如果只

能种一根爬藤,那就要想怎么来开窗,如何来看。

如果稍微

大一点,里面就可能待人。

那人怎么待,姿态可能就不一样,也许还能摆块石头。

如果再大一点,还能干点什么事。

咱们

不能往最极限的方向去想,只能根据规模,大中小,都有可能。

像西方当代建筑设计,不少塔楼上都种满了树,看上去像一座山一样。

包括王澍做的象山校区,就是很多公共建筑也可以做类似的事,不一定是居住建筑。

我们现在的城市更

多强调公共空间、公共建筑,这一部分也有很大操作余地。

虽然现在有很多大公园,但离你的生活还是遥远的。

很多东西未来会被打碎,像苏州,它未必有那么大的城市公园,但城市依然和自然交融在一起。

▲曾仁臻系列画作之“绿”,绿房子:

石头可以做榻,几棵

树相围合,可以做墙,木船直接当床⋯⋯3.行李: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集中逛园林的?

之前零零散散地逛过

一些,集中逛是从2014年辞职以后,当时把方向定在园林,想集中做研究,增加感性认识。

园林的最大特征就是强调感受性,能描述出来但感觉不到还是扯淡。

从设计的角度这个很重要,因为你的建筑更多也是感受性的。

园林就更是了。

因为它涉及到水、树、花香,它不是闭门造车能搞出来的。

所以先要有个感性认识,要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童寯先生的记录是1930年代,时间还比较早,他的记录是相对全面的,当时有些记录的园子现在已经没了。

不过我也找出了一些他没记录过的园子。

所以当时是寻着他的路线去看,基本就是江南地区,一路看,看了两个月,差不多都看了一遍。

大概看了多少个园子?

那一次大概看

了100多个。

当然也包括一些可能不能称之为“园”,只能称做“庭院”的,也非常精彩,有山池,只不过规模比较小,这种我也会去看。

我会想,如果只有这么小的地方,还想有

山水的意思,应该怎么做。

▲曾仁臻造访的部分园林。

看了这么多园子,会不会有审美疲劳?

有时候看照片你都傻傻分不清楚是哪个园子。

园子跟人一样,一排人站在那,如果你跟他不熟,你还真分不清谁是谁。

园如其人嘛,园子的特征基本是和主人的品性相近的。

比如苏州

的网师园,它的特点就是水;

比如听枫园,就是和枫树有关;

沧浪亭也是和水有关⋯⋯有时候听名字就能听出它的主要

特点。

你最喜欢的园子是什么样的?

我们设计师去看园子也会说,你最喜欢什么园子?

最喜欢的园子肯定就是和你性情相近,这个因人而异,没有说大家统一都觉得哪个园子特好。

当然也会有些共识,这就是园林的魅力所在,它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能手法高低上有差别,但园子本身的气氛,它的植物、它经历的所有和文化相关的东西,包括题词、诗歌,都会积淀成一个园子特有的精气神。

心理上,无论园子大小,可能有的园子就跟你对上了,你会喜欢待在那里头。

这个其实与人自我的经历与认识有关。

如果从介绍的角度,有两方面可以讲,一方面是趣味。

趣味包括什么?

一部分是自然,自然的趣味就

是天趣,包括树的姿态、水里的鱼、石头的形态,荷花的香气等。

比如有的园林里就是种竹子,这也是它的趣味。

另一

部分就是人力,就是经营出来的东西。

比如留园,先抑后扬,宽的地方比较宽,窄的地方就层层叠叠,空间像迷宫一样。

再比如说苏州的艺圃,那么大的水榭,也是在建筑上做的事情。

正常的水榭没有这么大,也不是长跨在水面上。

艺圃最有意思的就是那个水榭了,算是苏州园子里待着最爽的地方了,其他园子没有那么好,我们称之为苏州的小客厅。

朋友

聚会都会先去艺圃看看,喝喝茶,待个半天一天。

除了趣味还要看什么?

另一个就是看文化。

像艺圃

的主人是文征明的后人,所以能看到它的格调不太一样,和

其他园子比起来,格调稍微清逸一点,更像文人园。

怎么能看出是文人的园子?

相比较来说,商人的园

子会更多注重装饰、雕饰,像扬州就集中了很多商人的园子,那些园子能看出来,有些简直就是用钱堆起来的,但他们建园子的目的,更多是作为一种社交场所,和苏州这一带不太一样。

清朝的时候,讲杭州以山水盛,扬州以园林盛,苏州就是街肆比较多。

到现在杭州已经没什么园子,扬州也没有太多了,苏州还遗留很多。

而苏州的私家园林还是讲个人的趣味,取向不太一样。

像艺圃很素雅,白墙灰瓦,没有太多装饰性的东西,是典型的文人园。

再比如沧浪亭,它里面有山,外面有水。

苏舜钦当年建这个园子,是因为他刚从官位上下来,心情不太好,苏州很湿热,夏天就想找一块开阔高

起的地方,建个园子呆一呆。

所以造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退,

有个能容身的地方让自己透透气。

还有哪个园子跟你契合?

沧浪亭我比较喜欢,我每次到苏州去都会

去,如果在苏州待的时间长,还会反复去几次。

也是比较巧,有个朋友的家离沧浪亭比较近,我每次去苏州都去这个朋友

家住。

沧浪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有外水,很多园子都是圈一圈围墙,但沧浪亭有个复廊,你绕着复廊出来可以看水,绕

着复廊进去还可以沿着山看一看,变成有内有外,可以转换,这种设计很独特,就像为人处世也有内外一样。

▲曾仁臻最喜欢的园林之苏州沧浪亭。

为什么独沧浪亭会这样来建呢?

现在沧浪亭的范围不是以前沧浪亭的范围,以前的外水是内水,以前范围大,后来又重新分开了。

原来北边的可园应该是属于沧浪

亭的,可园之前曾经作为书院。

这也是中国园林有趣的地方,隔个几十年,产权的原因,园子的业主会变,所以会重新修一下,加个亭子加个廊,都有可能。

所以园子的格局是一层

层历史原因积累叠加导致的。

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变

化的?

都有文献可以参考,苏舜钦最早造园时有《沧

浪亭记》,在水的北边南边是什么样,都有描述。

像这样有记的园子多么?

造园子是个大事,很多都有

园记。

所以现在再去看它们的变化也很有意思,现在为什么形成这样子?

包括沧浪亭的位置也有变化。

沧浪亭最开始是在水边的,后来移到山上去了。

但名字还是沧浪亭。

它现在

水边也有个亭子,叫观鱼处,但原来的亭子是现在山上那个。

有没有发现哪些被忽视的园子?

常州有一个

未园,童寯的书里也没介绍过。

未园的意思就是没有盖完的意思,只把园子最精彩的部分盖起来了,后来可能没钱了,

就终止了。

但我还挺喜欢它那个水榭的部分,有一个小水池,一个建筑架在上面,可以往下看水。

池水看下去会比较幽深,有深意。

周围的植物搭配,树影的笼罩,形成了一种光影迷

离的效果。

这个园子不对外开放,有个单位在里头,还有实际的生活。

跟参观平常那些园子就不太一样。

我当时也是寻着一个后门窜进去的,觉得很有意思。

进去走到后面发现还有人在里面办公,人们该干嘛干嘛,就很羡慕他们办公的环境,可以在一个水榭里工作。

那个园子那一块儿很好,但资料里很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