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与养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9441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9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鉴赏与养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音乐鉴赏与养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音乐鉴赏与养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音乐鉴赏与养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音乐鉴赏与养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乐鉴赏与养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音乐鉴赏与养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鉴赏与养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音乐鉴赏与养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有一次,我看了一个交响音乐会,演奏的曲目是特别好听的曲目,是什么曲目呢?

我们现在放一下这个曲目看看大家能不能听出来,《天鹅湖》片断。

因为我也看过芭蕾舞《天鹅湖》,芭蕾舞《天鹅湖》最早还不是看的这舞剧,看的是什么呢?

看的是一个电影叫《列宁在1918》,那里面有《天鹅湖》跳芭蕾的片断,那是黑白电影。

我听这个音乐会,我自我感觉我特别得舒服,那是头一次听,特别地高兴。

是有一个朋友,懂音乐的人带我来的,这个懂音乐不是一般的懂他是专门搞音乐演奏专家。

在听的过程当中他就问我了,你知道那个是什么吗?

他指着乐队当中有一个特别像高射炮那样的东西。

我说我不知道,他说我告诉你啊,那个是大管,也叫巴松。

接着又说,你看看那个长的、银白色的是什么?

我一看挺像我们以前吹的笛子,因为我小时候吹过笛子,我说那是笛子,我想这个我说对了。

他说你太老外了、老土,那不是笛子,是长笛。

我说,笛子跟长笛有什么关系啊?

那笛子跟长笛它怎么不一样?

我们的笛子是竹笛,乐队里用的笛子,交响乐队用的笛子是什么呢?

是长笛,那和笛子是两回事。

接着他就给我讲了这个乐队的部分的乐器的名称。

按说他这一讲我有了常识,对听这场音乐会应该产生更多的自信,但反而我刚开始那种特别好的感觉跟音乐特别融洽的感觉没有了,给破坏掉了。

这位朋友他就告诉我如果你要想听交响乐,因为交响乐有乐队,你首先得知道,这个乐队都由什么乐器来构成。

后来在他的引导下我还真是认认真真地去学习,找人问,终于弄明白了。

一个交响乐队,除了刚才那位朋友给我讲的有大管,像高射炮似的,有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小提琴、大提琴、贝司提琴、圆号、长号还有小号等等。

我想我把乐队的常识,乐队的组成部分的乐器的名称都知道了,我该能听交响乐了吧。

当我知道这些,我有一次约了这个朋友又来到了音乐会的现场。

当时听的是什么曲子呢?

当时听的是贝多芬的一首交响曲,印象特别深,就是特别有名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我们现在来听这个片段。

我想他该考我了吧,在他还没问的时候,我就主动跟他说了。

当然我们是坐在后面小声说话,因为在音乐会现场,你要说话会影响别人听音乐会。

当哪个乐器发出声了,我就跟他讲这是圆号出的声,这是大提琴出的声。

可是呢这个时候,我这朋友他不满足了,他不问这些了,他问什么呢?

他说这些是基本常识,我现在问你,你知道交响乐写作用的些什么技法吗?

我这一听,我又不搞音乐,我又不识谱,我哪儿知道它是什么技法。

他接着又跟我讲了交响乐写作首先得用奏鸣曲似的技法,接着他又给我叙述了很多乐曲的写作的一些技法。

比如说模进,倒影……听得我是一头雾水。

本来我听交响乐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我自己的心情能够随着这音乐起伏,但由于他给我讲音乐的技法,我就蒙了,马上就觉得我跟这交响乐没有关系,隔着一层。

说明什么呢?

说明这位朋友别看他是专家,他最开始把我引向交响音乐,这个方向是对的。

到剧场听音乐会,但这个方法现在看来是错误的。

错误在哪儿呢?

因为他首先在我和交响乐之间竖了一堵墙,砌了一堵墙。

砌了堵什么样墙呢?

就是音乐的知识和技术。

像乐队由什么构成?

这是音乐的常识、音乐的技术、音乐的知识。

像乐曲用的什么方法写成的?

这是音乐的技术。

音乐的技术和音乐的知识对我和音乐的关系,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一个音乐欣赏者,要欣赏音乐到底是不是必然的条件呢?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想欣赏交响乐,是不是一定得知道这些音乐的技术和音乐的知识呢?

按照他的说法,按照他的理论,要想欣赏交响乐必须得知道。

由于我不知道,如果我要想知道,当然知道一些音乐知识还不太难,你要想知道这些音乐技术,没个三年五载的你根本不可能懂。

所以经他这么一说,本来我对交响乐挺喜爱的、挺喜欢的,但是由于我不懂音乐知识或者知识经过你后期学一学、补一补能知道点,但更重要的,音乐技术我不懂,你就远离了交响乐。

我就觉得它跟我没关系。

所以说这是欣赏音乐,当然我们这儿主要是指的这个所谓的高雅音乐,也就是交响乐竖的第一道墙。

第二节音乐形象

由于我这个人确实不满足于听流行音乐,尤其是歌曲,所以我又不甘心。

不甘心怎么着呢?

我就听了一些讲座。

我刚才说的是一个朋友带我去听现场音乐会,给我介绍。

我听的什么讲座呢?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我听了很多人,都是大家,现在看都是专家的讲座。

其中有一个老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的老师姓周,周老师,他在北京师范学院,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讲音乐,当然主要讲的是交响音乐。

他讲着音乐,说音乐里面有形象,你要想听懂首先得捕捉到音乐的形象。

他放了一个特别经典的曲目,就是捷克的一个作曲家,叫斯美塔那他写的《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其中一部分叫《沃尔塔瓦河》,我们现在听听这个曲目。

他讲《沃尔塔瓦河》里面有什么音乐形象呢?

经他的解释,我确实听出来了这音乐里面有小溪,在小溪之前开始是水滴答,滴答滴答成为小溪,小溪慢慢变成了小河,小河穿过草原,穿过了高山最后流向了大海,这种奔腾的状态。

在他的解说下我听这音乐,确实一个非常清晰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我觉得周老师讲得特别好。

于是在周老师之后我再去听《沃尔塔瓦河》,确实伴随着音乐的流淌,音乐形象在我脑海里也在流动着,所以《沃尔塔瓦河》我至今也特别喜欢。

音乐写的确实好听,但是又出现问题了,这是《沃尔塔瓦河》,这是周老师讲过的,他不可能天天陪着我给我讲我听到新的作品。

因为我除了要听《沃尔塔瓦河》还要听别的,比如说我还要听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我还要听德沃夏克的交响曲,那我再听新的交响曲的时候,离开了周老师讲我自己又捕捉不到音乐里的形象了,就犯愁了。

音乐里到底描绘的是什么呀?

因为说起形象,就音乐形象,估计在座的朋友们肯定都不会特别得生,会很熟悉。

假如你们现在随便去某个音乐厅看一场交响音乐会,一般的交响音乐会,比如说中国爱乐乐团的交响音乐会,还有中国交响乐团的交响音乐会,还有北京交响乐团的交响音乐会,他们一般都做一个节目单。

这个节目单都有曲目解说,曲目解说要介绍作曲家的生平,还要介绍作曲家创作作品的动机。

然后还有什么呢?

还有作品的一些描述。

如果音乐里面有形象的话,语言就有对形象的一些描述。

但是当时我听这些交响音乐会,当然有的是听磁带,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

现在有MP3、MP4,那个时候连CD都没有。

那个时候是听什么呢?

听磁带,就是卡带。

一般我们特别喜欢交响乐,是从别人那复制来,或者说从音乐台,当时叫调频广播录下来,然后去听,几个人传着听,没有人介绍,也没有节目单解说。

这可怎么办呢?

当离了周老师的解说,再去听新的交响乐又碰到了一堵墙,这堵墙是什么呢?

这堵墙就是音乐形象。

第一堵墙是音乐技术,音乐知识,第二堵墙是音乐形象。

第三节音乐故事和音乐思想

当我在北京听了周老师讲交响乐,我自己再听寻找不出音乐形象,不甘心,又去听别人的讲座。

比如说我听了一个指挥家的讲座,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印象是1982年,一个指挥家叫郑老师,郑小瑛讲《卡门》。

《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一个歌剧,她在讲《卡门》这个歌剧特别着重地讲了卡门序曲。

我们现在也听一下,卡门序曲。

她一放这卡门序曲,我就觉得特别熟,经常能听到。

音乐会常演的曲目,而且这个曲目,卡门序曲特别会把会场的气氛给掀起来,我听了以后也特别激动。

但是郑老师放着放着突然把磁带给按停了,她说你知道这个音乐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她说序曲实际上是整个歌剧情节的一个浓缩。

这里面把歌剧里面不同的角色,人物角色他们的性格或者说他们的故事,都在序曲里进行浓缩了。

接着她又给我们讲,这一段音乐它表现的是卡门的性格,讲的是她的故事。

这段音乐讲的是斗牛士的故事,你再听这段音乐讲的是唐荷塞的故事。

在她的介绍下,再加上我后来又把这个《卡门》歌剧整个地听了一遍,我确实在《卡门》序曲当中听到了非常清晰的故事线条。

我自我感觉又有点开悟了,原来音乐里面不仅有形象,你捕捉不到形象没关系,它有故事,要能捕捉到故事也行。

按照这样的线索,我又听一个音乐学教授讲什么呢?

讲《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想在座的肯定都特别熟,这是我们国家两个作曲家陈刚和何占豪创作的,根据越剧的音调,根据家喻户晓传说的故事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这也是目前作为中国产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世界名气最大的。

在这个音乐学教授的讲解下,因为曲子一共不到半个小时,二十多分钟。

从开始梁山伯和祝英台他们如何相识,如何在一块学习,到祝英台抗婚,她父亲如何逼迫她,以至到他跟祝英台怎么分手,到最后化蝶,整个故事脉络讲的特别得清楚。

这位教授的本事特别大,他能把这每一段的故事脉络跟这个音乐对应的特别好。

我们现在听一下,是小提琴跟大提琴二重奏。

一听到这一段,马上就想起了教授讲的故事情节。

这是什么?

这是祝英台跟梁山伯他们俩在互诉衷肠,就是他们俩在倾心谈心,音乐有点悲伤的感觉。

再听到结尾的部分小提琴加上弱音器,声音还是像开始出现的声音,不过声音弱了,慢慢柔化了。

我马上想起教授讲的这段情节化蝶,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死了以后埋的坟,坟慢慢飘出了两朵蝴蝶飞走了,化蝶。

在这位教授的解说下,差不多将近三十分钟的曲子,我全都知道哪一段表达的是什么情节。

又出问题了,跟刚才差不多,一旦离了这个老师我再听一个新的作品,我又不知道它讲的什么故事。

我现在再放一段音乐,这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写的叫《邀舞》。

最早是钢琴曲,后来给变成了管弦乐曲,后来给变成了管弦乐。

有人就告诉我这一段音乐《邀舞》,从头到尾讲的都是故事。

可是我开始听了一遍不知道这说的什么故事,又听一遍还不知道,连听三遍。

我就让这个人启发一下,他就拿出了一个曲目解说。

他说这个故事不是我说的,是曲作者邀请别人给写下来的,或者说是曲作者按照故事脉络写的《邀舞》。

在曲目解说指导下,我一听还真有点这么回事。

在一个舞会上一些贵族们在跳舞,其中有一个少妇端庄坐在一旁,有一个骑士邀请她跳舞。

开始她还拒绝了,后来又邀请,又拒绝,事不过三,第三次接受了他的邀请。

这时候他们跳舞,跳完了以后骑士把少妇送到她的座位旁,双方还互相道谢。

在这样的解释下你再听《邀舞》,还真是这么回事。

甚至两人的舞步,最后他们互相道谢,道谢互相得鞠躬,好像都在眼前你都看到了,当然前提这也是有一个曲目解说。

如果离开这曲目解说,再听一个新的作品又出现这个问题。

就像刚才说的,寻找音乐的形象找不着,我在拼命听音乐里讲的是什么故事也听不出来了,所以我总结这又变成了一堵墙,竖在我和音乐之间。

这堵墙是什么呢?

就是故事。

作为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想去欣赏交响乐多难啊!

有人给你已经竖了三堵墙:

一堵墙是音乐的技术和音乐常识;

一堵墙是音乐形象;

一堵墙是音乐的故事。

还有第四堵墙,第四堵墙是什么呢?

这第四堵墙就是思想。

不信,在座的你们去看,我刚才说的这几种音乐会,拿到节目单一看除了里面有形象、有故事的描绘。

比如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目解说有故事的描绘,还有思想的阐释。

比如说当你去现场音乐会,听德沃夏克的交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曲目单上总有这样的语言,这个作品表达了作曲家深刻的思想,反应了这个时代的精神,等等。

第二讲破除四堵墙

(一)

我二十多年前听交响乐,有一次当时我在西安,在西北政法学院读书。

我们学校请来了中国大名鼎鼎的指挥家李德伦先生,到我们学校讲座,讲的就是交响乐。

他讲的作品是什么呢?

就我刚才提到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我们现在听一下这个片断。

放完了这个片断,李德伦就告诉我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堪称是人类交响曲的精华。

它为什么是交响曲的精华?

因为它包含有非常深刻的思想。

我们在座的都特别奇怪,它思想深刻在哪儿?

它是怎么表达的?

李德伦说话特别通俗,听他讲我们确实明白了。

他说交响乐的表达思想就举的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例子,就像以前“文革”当中我们搞的大批判,大批判得有一个靶子,靶子就是所谓的谬论。

有正论,你要批判它,你去批判他,一正一反你说一句我说一句,批判、辩论。

他这么一说,我豁然开朗。

原来交响乐表达思想就是这样,就像辩论,你表达一句,我表达一句。

按他的说再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确实也有点这种感觉。

但是我接着又疑问了,这一句说的是什么,那一句说的又是什么,我还是不明白。

我们再请教李德伦先生,他说这就靠你自己去悟了。

原来交响乐表达深刻的思想,要靠你去悟。

他说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你要了解作曲家,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了解作曲家的思想发展脉络。

贝多芬一生写了九大交响曲,从第一到第九,这第一到第九实际也是他的思想发展脉络。

在现场听他讲座的时候,我觉得豁然开朗。

因为有的时候听音乐没有人经常老陪着你给你说,要自己听。

你喜欢嘛,你再去找这思想,甭说深刻,思想都找不着,在哪儿啊?

后来总结这又是一堵墙。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要让你在交响乐当中去听出思想,听出深刻的东西,就是深刻的思想,无疑就等于在你和交响乐面前筑起了一道墙。

本来音乐作为声音它是辐射到了,当然声音有它辐射的范围。

按说一般的人,对声音尤其对乐音,就是音乐都应该是有感觉的。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四堵墙,技术、知识这一堵墙,形象这一堵墙,故事这一堵墙,再加上思想这一堵墙,就把这音乐结结实实地给砌起来了。

我最开始欣赏音乐,接受那几位老师的演讲,比如像周老师讲音乐的形象,比如像郑老师讲音乐的故事,比如像李老师指挥,指挥家李德伦老师讲音乐的思想性等等。

实际上他们的目的是通过语言把人们引向音乐。

当你喜欢音乐、热爱音乐这就够了,其实可以把这些语言给丢掉。

用中国古话讲叫做“用手指月”,你看到月亮了手指就可以忘掉了。

可是我当时不懂,还老紧盯着这手指。

这责任不在那几位老师,而在于我对音乐的悟性太浅。

第一节欣赏音乐不需要懂

作为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要想能够欣赏交响乐,首先得越过这四堵墙。

而这四堵墙建得这么高,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一个字,就是懂。

因为直到现在,我经常听一些朋友跟我讲,其实我挺喜欢交响乐的,但我就是不懂,老用懂这个词来把自己跟音乐给隔开。

我们有必要现在来探讨一下,我刚才说的四对字里面的第一对。

我们先看音乐的乐这个词,最早的字形有甲骨文。

甲骨文是象形字,它象的是什么呢?

象的是乐器,有点类似我们今天的架子鼓。

在中国古代有钟有鼓,有单个的,还有把钟跟鼓编起来,用木头架子。

我们都知道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

看这个图,编钟的形就特别像我们今天架子鼓的形状。

按照现在架子鼓的构造,我们可以说,我们中国古代这钟叫什么?

叫架子钟或叫架子磬,磬就是用石片做的。

还有甲骨文象形字象的什么?

象的是拉弦乐器,就有点类似今天的胡。

还有的象什么呢?

象的是管乐器,像这个字形,这个字也念乐。

它特别像我们今天的笙这个乐器,在中国古代这是芋,就是不同的管子给它编在一块。

这个乐器我们今天叫笙,在古代这个字也念乐。

也就是乐这个字有几个象形,就我发现的至少有三个象形。

一个是象的是架子的鼓、架子钟、架子磬,还有一个象的拉弦乐器,带有弦的,还一个象的是管乐器。

这是乐的第一个要素,乐器;

第二个要素就是乐器所发出的声音;

第三个要素就是这个声音给人们带来的感觉。

你听到了这个声音,你有一种什么感觉?

我们先人制造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人听了以后感觉到很快乐,于是我们知道,音乐的“乐”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

读什么呢?

读le。

就是你的感觉是快乐的,这也可以说,是音乐的一个目的,乐器产了一个目的给人带来娱乐。

这很要紧,给人带来娱乐。

第四个要素是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音乐最开始产生不是孤立的,它有伴随性。

就是我们现在看一些晚会,歌经常有伴舞,这有点像我们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歌、舞是一体的,再加上诗,再加上些美术。

所以中国古代乐这个字,除了表示音乐,还表示一切的艺术形式包括诗歌、美术、舞蹈,因为它跟舞蹈接得更紧密一些。

这是音乐的乐这个字,有这么四个要素。

现在我们要着重来谈它第三个要素。

音乐的功能是给人带来快乐的,是要娱乐人。

那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有没有必要去懂音乐?

这个懂就是我刚才说的那几方面:

假如说有形象、有思想、有故事,你懂不懂?

假如说有技术、有知识,你懂不懂?

从我们老祖宗造这个字来看,有没有必要懂呢?

没必要。

比如说我们在座的都爱吃饭,当然吃饭除了家常饭,我们还有的时候要上外面吃大餐。

大餐作为现在来讲有很多种:

有粤菜、鲁菜、川菜还有淮扬菜。

每个菜系的做法都是有技术的。

去粤菜馆吃非常精美的粤菜,在吃之前,享用之前是不是得需要这个菜烹饪的技术呢?

答案是明显的,根本不需要。

你端上来,我吃能给我带来美好的享受就够了。

我又不是厨子我知道这技术干吗。

为什么对于欣赏音乐就非要知道这些常识,知道技术呢?

当然前提是你作为一个欣赏者。

如果你作为一个演奏者、创造者,那当然你得知道技术,你不知道技术你没法把这个作品完成。

你是一个欣赏者,普通的欣赏者,一个音乐爱好者,你的目的就像我们老祖宗创造这个字告诉我们的,我们的目的就是找乐,就是要娱乐、要快乐。

而你在听这个作品的时候你快乐了,实际上目的就达到了,没有必要知道这些技术和常识。

我们通过研究这个字,再加上分析,知道我们都不需要懂得技术。

同样对于交响乐来讲,你甭管这个音乐创造起来多么得复杂,你甭管它演奏起来多么复杂、多么庞大,你不懂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回忆起我第一次听到交响乐这个题材,那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应该是上个世纪70年代,是什么呢?

就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收音机里播送出来的,那是交响乐。

作曲家是杜鸣心、吴祖强等等,差不多五个作曲家创作的。

但当时我都不知道谁写的,甚至当时我都不知道这是舞剧《红色娘子军》,只是听了这一段旋律。

现在我当然知道旋律,当时就不知道。

就知道这段音乐,我觉得特别好听,特别感动。

但是我并不知道这段音乐演奏用了哪些乐器,我也不知道这个音乐是怎么写的,照样达到目的了。

在那个年代,我能听到这么好听的作品,对于我欣赏交响乐是种下了一个非常好的种子。

我想我后来特别喜欢交响乐,跟一开始听到了《红色娘子军》,就收音机里听到的,有很大关系。

你不需要懂。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把这一道墙给拆了。

欣赏音乐不需要懂,只知道一个字,就是乐,它会不会给你带来快乐。

给你带来快乐你就听,你听了很烦,没给你带来快乐,你就不听,就这么简单。

再来看第二堵墙怎么破。

第二节音乐没有形象

第二堵墙,刚才我们说的是形象,先听几段音乐。

这个音乐是法国作曲家圣·

桑《动物狂欢节》里面的某一片断,我现在给你们一个大的前提这是动物狂欢节,按照过去寻找形象的路数这里面肯定描绘的都是动物的形象。

我们先听一个片断,有些朋友们可能已经听出来了,我想未必是听出来,因为这个曲子有个标题叫《天鹅》。

确实听了这段曲子,我们甚至能感到在如镜的水面天鹅在那儿戏水,一会用它的嘴捯捯它的毛,都能听出这种感觉来。

但这是由于圣·

桑在这段音乐给你定下了一个标题《天鹅》,你按照天鹅的形象去想这段音乐。

但是如果在座的从来没有见过天鹅,而且也从来没有见过飞禽,甚至连鸡鸭鹅都没有见过,这个时候你即使看到这个字“天鹅”,你听这段音乐能产生天鹅的形象吗?

根本不可能。

所以我们听《天鹅》这段曲子能够产生形象,注意这很关键,不是这旋律这音乐给你带来的,

是这个文字,是这个标题。

那现在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我在听《沃尔塔瓦河》,经周老师,周荫昌老师一讲,我就有形象感。

在讲音乐的形象的时候也配着音乐,实际上这语言跟音乐的结合有点像什么呢?

有点像我们今天的一种文艺的形式,叫配乐散文。

文字深深地印在我脑子里,不但文字深深印在我脑子里,而且跟它对应的音乐也产生了联系。

于是乎再一放这段音乐我就会联想到一条河的产生。

一条河如何由滴滴答答的小水变成溪水最后流向大海的这个过程。

那么如果最开始周老师不是说沃尔塔瓦河,而是说这是阿尔卑斯山河或者说是阿尔卑斯山的雪,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沿着雪的路数去展开联想。

说这什么意思呢?

就是形象它是对我们视觉而言,音乐是对我们听觉而言,音乐它本身对于听觉它不能产生形象,我们之所以产生形象是由于文字给我们带来的。

我为了说明音乐没有形象,再举个极端点的例子。

比如说歌曲,歌有词,词和曲对应,那词表示形象,那曲跟那词对应也应该有形象。

我们大家现在来分析一首大家最熟悉的童谣。

这个童谣是劫夫创作的,创作于上个世纪40年代,叫做《二小放牛郎》。

这个歌一段旋律安了七八段词,你要说这个旋律表达的是什么形象。

第一段是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这段旋律要说有形象,有啊。

表达了什么呢,描绘的什么呢?

是牛,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按说这段旋律它表达的是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是不是对应的应该是固定的,但是这歌有好多词。

还有一段词是第三段的,日本鬼子来了让他带路,还是这样的旋律,变成什么词了呢?

变成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怎么这段旋律一会是牛。

怎么这变成二小了。

一个是牛。

一个是人。

怎么变了啊,怎么这么没操守啊?

按说二小变牛这还好说,关键是这段旋律一会又变成鬼子了。

你听,在后面一段变成什么了?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上。

变成鬼子了。

你看这一段旋律它一会是牛,一会是二小,它一会又是鬼子。

音乐里面怎么这形象变了,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旋律本身它没有形象而是文字给带来的,音乐本身没有。

如果有点年纪的朋友可能会跟我叫板,有的音乐它就是有形象比如说《东方红》,《东方红》产生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五六十年代,当然现在也流行,尤其是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一创作完毕。

那个时候只要一想起了《东方红》这旋律,我这个年代还有比我小点的所有的人脑海里马上出现一个光辉的形象,一个伟大的形象,就是毛泽东的形象,而且毛泽东就像一个太阳那儿闪着金光。

当时是真的,那你说这不是吗。

这个音乐不就有形象吗。

但我们别忘了那是在特定的时代,音乐的功能已经政治化了,换句话说就是这段音乐的产生永远伴随着毛泽东的形象。

这个时候音乐它就成了一个符号,成了一个公式。

但是如果你把这段音乐在往前捯,你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关于这段音乐,我作过深入的采访,我采访过一个作曲家叫刘炽,刘炽他见证了《东方红》创作的过程。

他说《东方红》的旋律特别早是陕北民歌,我们可以听一段王向荣,陕北民歌大王他唱的陕西陕北版的《东方红》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可以听一下。

那可能你们以为这就是最老的《东方红》,不是的。

按刘炽跟我讲,旋律差不多,但词不是这个词。

刘炽他采风采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