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的反思与心灵的诉求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8310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越的反思与心灵的诉求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超越的反思与心灵的诉求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超越的反思与心灵的诉求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超越的反思与心灵的诉求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超越的反思与心灵的诉求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越的反思与心灵的诉求文档格式.docx

《超越的反思与心灵的诉求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越的反思与心灵的诉求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越的反思与心灵的诉求文档格式.docx

  中图分类号:

I512.0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10)06-0055-05

  基金项目:

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09YJC752006)

  作者简介:

王丽欣(1972-),女,黑龙江海伦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

   

  布拉特·

沙沃维奇·

奥库贾瓦(БулатШалвовичОкуджава,1924—1997)199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废置的舞台》(Упразднённыйтеатр)在俄罗斯文坛引起了强烈关注,并且在当年获得了俄语布克奖。

奥库贾瓦作为弹唱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他的名字在俄罗斯可谓家喻户晓。

作家一生创作了800余首诗歌[1]269,其中大多数都谱成乐曲,并由他自弹自唱,在民间拥有极高的知名度。

奥库贾瓦去世的1997年6月12日成为俄罗斯举国同悲的日子。

当代俄罗斯人以传唱奥库贾瓦的弹唱歌曲、在阿尔巴特大街上修建纪念碑、设立以作家名字命名的国家奖以及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专门网站等等方式怀念这位作家。

综观俄罗斯批评界及文化界对奥库贾瓦的研究,我们发现,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是作家的弹唱诗歌与影视剧作,而对作家的中篇以及长篇小说则仅限于介绍,对其小说作品的文学价值及文本的分析与评价仅有只言片语。

我国仅有任光宣的《俄罗斯文学简史》和李毓臻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对奥库贾瓦的小说进行了简略的评价。

另外,季明举在1998年《外国文学动态》上发表论文《诗人、小说家、吉他歌手布拉特·

奥库贾瓦》,文中以大量篇幅评价了作为“响派”代表之一的奥库贾瓦的诗歌创作特点,并披露了奥库贾瓦的历史小说在苏联时期一度成为焦点却又一度沉寂的真相,然而对于作家于1994年出版的《废置的舞台》评述却较少。

此外,武学善选译了作品片段并发表了译后记,对《废置的舞台》的写作背景以及写作主旨进行了简要评述。

再者,李正荣在《俄罗斯文艺》1996年第6期发表了《废置的舞台与不废的心灵江河》,该文从小说的创作背景谈起,深入阐释了作品的诗学内涵,探讨了奥库贾瓦在小说中运用的叙事方式。

俄罗斯诗人B.别列斯托夫说:

“如果奥库贾瓦不会弹吉他,也不唱出自己写的诗,那他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损失的只会是我们。

还有就是,他的小说也许会比诗歌更为引人注目……”[1]270然而,国内外学界对于奥库贾瓦的小说的阐释还不够深入,对其作品所包含的深刻诗学意义还有待挖掘。

笔者认为,奥库贾瓦在《废置的舞台》中将真实的历史与叙事的虚构相互融合建构了一个看似真实的艺术世界,在其叙事中将传统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某些实验性手法有机结合,体现出作家独特的叙事技巧。

我们选择奥库贾瓦的长篇小说《废置的舞台》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小说的叙事手法的角度分析作家对于二三十年代苏联历史的独特书写,通过细读文本,将该小说的叙事手法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历史与假定性的杂糅、叙事视角的转换和空间对比的陌生化。

透过对作品叙事手法的研究来揭示作家复活历史的诗学意义,探索奥库贾瓦作品中对历史的超越性反思、对自由及人类心灵价值的极致追求的崇高格调。

一、历史与假定性的杂糅:

超越潮流的历史反思

  1989年俄罗斯文坛上掀起了“回归文学”的热潮,大量的回忆录和纪实性文学作品对苏联历史的鲜为人知的一面作了介绍或揭露。

奥库贾瓦公开“为我们社会的民主化和公开性的扩大”而呼吁[2],表现出与阿斯塔菲耶夫、别洛夫、邦达丘克等保守派对立的观点。

值此社会氛围之下,作家开始了《废置的舞台》的创作。

如果我们将奥库贾瓦的小说与当时的回归文学、揭露文学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迥异的差别。

80年代末期,俄罗斯文学领域发生着深刻的转变,过去曾经是禁区的话题与问题开始在文艺期刊上被公开讨论,此时人们主要不是用审美标准,而是用历史和道德的标准评价这些作品,出现了“历史的真实”、“真实性和恢复公正”等等语汇[3]。

俄罗斯文坛充斥着对过去70年历史的血泪回顾,全社会在被揭露的真相面前形成了快意、悲切、同情、愤怒、惋惜等等极其复杂的情感。

1993年奥库贾瓦的《废置的舞台》的第1卷《在最近的转弯处》于杂志《旗》上发表,小说预言了俄罗斯民族将走出历史的阴霾,超越过去的悲伤与苦难,走向新的发展之路。

作家似乎已无意再去重揭历史的疮疤,而仅仅要记录自己的家庭以及亲朋好友在那段难忘历史中的曲折经历而已。

因此,作家的叙述平实得不加任何矫饰,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悲切的呼号,更没有对残酷事件的着力渲染,手法更接近自传。

这是一部反映奥库贾瓦早年生活的苏联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小说。

我们认为,这也许正是作家超越于时尚潮流之处。

作品的故事情节是悲剧性的,却又以反讽手法增添了些许喜剧成分,举重若轻地将复杂的历史诉诸笔端,将回归文学热潮所惯用的揭露真相的控诉转为独特的艺术世界的构建。

这种叙事格调的实现与文中出现的大量的假定性手法有一定的关系。

  与以往的自传小说的叙述方式有着很大差别,《废置的舞台》的作者似乎在努力将作品所要描述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联系藏匿起来,因此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假定性因素。

不确定性往往出现于某些实验性的小说作品中,而在这样一部充满回忆录气氛的小说中出现则使作品蒙上了一层非历史的色彩。

作者将这些假定性的成分不留痕迹地糅合进真实的历史事件之中,使读者产生了“雾里看花”的梦幻般感受,使作家获得了巨大的可以自由发挥的叙事空间。

技巧的精妙之处在于可以延长审美体验的时间,促使读者与文本形成了对话关系,吸引读者参与文本的理解与构建。

  《废置的舞台》中的假定性共有两个方面,即叙事时空和叙事视角,表现为时间的模糊性和人物身份与人物间关系的复杂性。

作家对于时间的交待往往是隐讳的,时而用事件来暗示时间,时而又用大约的数字代替具体的时间,行文中充满了游移不定的思绪,力图使读者相信这些是连作家本人也记不清的久远年代的故事。

开篇的第一句话“上个世纪中叶”酷似讲故事人常用的无法确定年代的手法。

第2卷、第3卷的开头又都是以“很多年过去了”一略而过,直接引出故事的主人公万万奇的出生,仅隔一个段落便出现了“五岁的万万奇……”由这些模糊不确定的时间描写表现出作者有意将作品构建为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主人公的叙述也同样体现出了小说的叙述视角充满了童真的独特性,表现出从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的模糊性特征。

每一卷中作者都要附上自己的独白性的议论,而发表这些言论的时间已经是20世纪末期,此时作者也已垂垂老矣。

当读者正沉浸于过去时代的故事情节之中时,这段独白就会突然将时间拉回至当下,这种时空转换的手法无疑会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似乎更有力地证明了前面所述事件来自真实的历史。

第1卷的开头,奥库贾瓦就引出了“巴威尔·

别列姆舍夫”,即自己先祖的名字,但是对于先祖的身份却无法澄清:

“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一个地道的俄罗斯人,或是莫尔多瓦人,或是某个县里来的犹太人”[4]105。

接着,文中又详细、不厌其烦地列举出巴威尔的后代子孙,这些读起来令人头晕的一会儿是俄罗斯名字、一会儿又是格鲁吉亚名字的叙述与故事的主题并无多少关涉。

主人公的名字也由数量众多的官称、昵称,包括格鲁吉亚名和俄罗斯名,最后约定俗成为万万奇。

这个名字又普通且随意,因此同样也体现出作者有意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掺杂些许的假定性,以此提醒读者的阅读向度,即不应将其看做纯粹的纪实性作品,亦不该从中窥视历史的隐秘。

但是,事实上,主人公的很多亲戚却又使用真实姓名出现在这部小说中。

即便如此,了解了作家意图的读者也不会再去追究名字的真实与否,因为这些名字只会被看做借用而不是历史的证明。

二、心灵的回归:

叙事聚焦变换

  叙事聚焦是叙述中对故事里人物事件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的早期稿本都是用第一人称写成的,后来才改成第三人称[5],可见叙事视角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

托多罗夫把叙述者作为作者的代理人来研究他与人物的关系,并将其分为三种关系类型:

一是叙述者>

人物,即叙述者比他的人物知道得更多;

二是叙述者=人物,即叙述者与人物知道得一样多;

三是叙述者<

人物,即他仅仅向读者描绘人物所见所听,但没进入任何意识。

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主要是采用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

现代的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始增多,还有较为重要的特殊情况是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被称为视角变换叙述,《废置的舞台》的叙事视角即属于后者。

奥库贾瓦选择不同的叙述视角来观察事物和讲述故事,以更为真实可信的方式揭示主人公从童年到青年不同时期的心理历程,试图表明自己对于特定人物和故事本身的独特态度,同时为小说带来特别的审美感受。

  小说在最初以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进行叙述,如开篇处介绍这个庞大的家族时,作家站在较高的高度俯瞰这一家族的发展,此时的叙述人称也可称为第三人称。

随着主人公万万奇的出生、长大到五岁有了自觉的意识之后,叙述的视角随即改为从万万奇——一个孩童的视角看待当时世界,小说中其他人物都是在同万万奇的生活有关的环境中出现的。

此时的叙述者等于人物,虽然叙述人的口吻仍是第三人称,却已经等同于第一人称了。

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儿童的眼中看去,世界是别样的、令人费解的,如在有关马尔奇扬是否是富农以及应该怎样对待他的问题上,妈妈与阿姨的对话被万万奇听到,但是对于对话的内容,作家却只记录下来万万奇所能够理解和听懂的部分:

“她们接下来的对话就超出了万万奇的理解范围了。

”又如:

“他们低声、详细地在聊着什么,他不懂,也不需要去弄懂。

他有自己的思想和爱好。

他暂时还分不清产品和工人、富农和雇农……”[4]115小说主人公的平常而幸福的儿童世界中,总是夹杂着其不甚明了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的词汇,而这些词汇也正是那样一个时代所特有的关键词,它们都被作家安排在别人的对话或主人公与小朋友的对话中零星出现。

这种似乎不经意的流露则刚好表现了当时的社会与家庭的氛围,暗示着主人公所不能理解的革命就发生在身边,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奥库贾瓦正是利用了万万奇一个天真的孩童的纯真视角去穿透重重迷雾,复活与探索历史的本真,揭示人类对永恒正义和自由的与生俱来的追求。

同样,正因为主人公的天真无知又不谙世事而促使读者主动参与进来,帮助文本的重新理解与构建,不断地在文本中挖掘着作家意欲传达的潜在信息。

在小说的每一卷中都有一段作家以第一人称形式发表的独白式议论,这也同样是叙述视角的变化,使得“我”与故事中的万万奇相互呼应。

通过这种叙述视角与人称的交替变换,故事叙述中在把握远近粗细时有了更多的自由,故事情节也越发灵动而非滞重。

因此,尽管小说中所叙述的故事大多是悲剧,却因叙事的灵巧及语言的幽默讽刺而不断流露出喜剧特点。

小说中,万万奇的大量的心理活动和对外界的直观感受得到了细致描写,这正是得益于万万奇视角,如万万奇被保姆带到教堂后幻想自己变成天使的感受,在海边疗养地他意外碰到的那个脏兮兮的小女孩不只一次地出现在他的回忆中:

“可现在他几乎每天都会回忆起那古怪的一对,那个流鼻涕的小姑娘和她那不知为什么穿着脏大衣、脸上浮肿和眼睛空洞的母亲”[4]248。

  当然,小说的叙述视角是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换的,当内容不涉及主人公时,叙述的人称依然是第三人称,叙述的视角也依然是全知视角。

即使是在这样的视角之下,奥库贾瓦也并没有大量地铺陈过去的历史,尽管这是一部历史小说。

作家依旧按照原有的风格,十分写意地描写着身边亲人的生活、工作、娱乐、度假,只是在人们的只言片语中,在某个人的心理描写中,通过词语暗示他们所生存的时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使读者隐约感受到苏联历史在20年代所发生的残酷的事件,如对于乌克兰所发生的饥荒的话题在过去的苏联历史上是无法谈论的、讳莫如深的。

可见,作家已经超越于时尚的潮流之上,不再关注于揭露苏联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也不对潮流所关注的政治权力的更迭、人事的纠纷投去更多的注意。

透过这些功利的过眼烟云,作家在努力探索着一个文学家所关注的人类的真正自由和人类心灵的价值,而这也正体现出奥库贾瓦的独特叙述格调。

三、终极价值:

空间对比与陌生化

  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

鲍里索维奇·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形成陌生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什克洛夫斯基把陌生化理论运用于小说,认为作为素材的一连串事件即“故事”变成小说的“情节”时,必定经过创造性变形,具有陌生新奇的面貌,作家越是自觉运用这种手法,作品也就越是成功[6]。

  笔者认为,《废置的舞台》中暗藏着一个复杂的空间的对比系统。

作家将陌生化的叙事手段镶嵌在空间的对比中,形成了严整的层次感,文本中的陌生化手法营造了一个孩子眼中的新奇世界。

其中主要存在着四个空间的对比:

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家以及院落、第比利斯的亲人的家、乌拉尔的家和旅途中主人公乘坐的火车车厢与轮船的船舱。

作家把莫斯科的阿尔巴特街的家与第比利斯的暂时居住的家进行了着重对比,其中也包括人际关系的比较、主人公所乘坐的火车车厢和轮船的船舱与普通人们所乘坐的破旧车厢与甲板相比较、乌拉尔的新家与莫斯科的家的比较。

  首先,作家将莫斯科的家与第比利斯的家进行对比时,突出强调了房屋的结构、陈设、家具、房间的光线、亲人们聚会时的餐具和点心,同时还包括莫斯科与第比利斯巨大的气候差别,以及两地不同的人际关系。

在叙述中采用陌生化手法用以延长审美时间,拉长审美感受。

当万万奇和妈妈住在莫斯科拥挤的公寓房子中,屋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时,作家特别指出了那个“桦木的带花纹的案头文件柜”,但那个文件柜原来并不属于阿什罕(作家的母亲),因此她要打开它煞费周章:

母亲只好把文件柜的原主人请来,而那位女士则不费吹灰之力将它打开了。

作者在这里用陌生化的细致笔触描述着平日里熟识了的尤泽雅,从体态、动作、表情及语言四个角度的描述拉长了审美感受时间,产生了奇异化效果,从她夸张的笑容中读者能够感受到的正是她内心的困惑。

万万奇回到外祖父家里和外祖父的作坊时都看到一个带有鹳鸟浮雕的衣柜。

这两件处于不同空间的家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取得了意味深长的效果。

同样,万万奇跟随父亲回到丽扎奶奶家时,作家有意将奶奶家里宽大的房屋、舒适的扶手椅与餐厅里讲究的器皿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明显感受到主人公在莫斯科的家的窄小简陋。

作家不惜笔墨将种种细节精雕细刻的做法产生了奇妙的效果——原来在人们眼中十分平常的事物似乎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尤其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莫斯科象征着新的苏维埃政权,阿尔巴特街的家则是在新政权领导下的新生活,它充斥着政治词汇,就连儿童也不例外地用这些词汇议论纷纷,同时又表现出物质的匮乏;

第比利斯则象征着旧的世界,亲人们的家则依然处于旧时代的影响之下,它远离政治,却时刻都能感受到政权的影响,但它却依然传统、富足、温情。

万万奇第一次回到第比利斯时,“窗外是第比利斯的喧嚣……尽管阿尔巴特街还在他的血液和情感里流淌,每时每刻都在怀念,也让他在分离中痛苦,但在莫斯科,这种对幸福与满足的感觉是没有的”。

当父亲回来亲吻万万奇时,他“久久地感受到一种温和、灼热和快要被自己遗忘的那种亲近……”[4]115这些叙事中明显流露着作家对过去的传统生活的向往与追忆。

  其次,万万奇与父母一起乘坐火车离开莫斯科去往乌拉尔时,因父亲被委任为一个大型火车制造厂领导的特殊地位,享受着高级的待遇——乘坐软卧车厢。

作家对车厢从外部到内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甚至提到可以开合的两个车厢的墙壁,而与此有着强烈对比的是普通车厢的拥挤、肮脏、空气的污浊、人们服装的破烂等等。

同样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将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车厢的差别呈现在读者面前,当阿什罕看到车厢服务员端着水果走进来时,不禁问道:

“这是不是有些过分?

”而沙利科却有些局促地承认这是给他们这样的人的一种待遇。

万万奇与姨妈西尔维娅和她的女儿去海滨度假时乘坐轮船,在他们来到甲板上透气时,万万奇惊讶地发现很多人就睡在上面,甚至就在这里吃早餐。

作家透过对万万奇的心理描写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除此之外,他还知道,穷人该是生活在从前,在沙皇时期。

”[4]206由以上对比表现出了在红色政权年代依然存在着贫富差距、等级地位,新的权贵已经产生,而这构成了对于当时红色政权的嘲讽。

  最后,主人公与父母来到乌拉尔地区的小城,当沙利科来到工人宿舍时,对这里工人的贫困生活和简陋的住房感到很吃惊,万万奇的家则被安排在两间条件较好的干净的宿舍里,万万奇与外祖母有自己单独的房间。

作家对于工人的贫困生活、自己的宽敞住房和饮食都做了十分详尽的叙述,在看似絮烦的唠叨中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细节展现出来,同样获得了陌生化效果。

更值得关注的是,沙利科在舞台上演讲的一幕是作家精心挑选并着力刻画的,尤其是父亲演讲时的表情:

“爸爸嘴里喊着,不停地挥舞双手。

他的脸变得可怕、扭曲、陌生,完全变成另一个人的脸了……”[4]270与父亲投入的演讲和群情激奋的人们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身旁的人们正在进行的黑市交易:

“怎么卖?

”“16卢布……”这里的舞台明显具有点明主题的象征意义。

作家利用这些细节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苏联政治气氛与经济生活的不协调。

这种将黑市交易与党的领导人的演讲放在一处的陌生化叙述手法产生了强烈的效果,即对肃反扩大化政策的讽刺以及对普通人困苦生活的同情。

※       ※       ※

  将近百年的喧嚣历史早已尘埃落定,在褒贬毁誉过后,一切功利的往事都已成为过眼云烟,而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只有人们执着地对自由和心灵的终极价值的追求。

奥库贾瓦的《废置的舞台》正是借用自己奇特的叙事格调通过对苏联历史的书写体现了这一人类的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1]任光宣.俄罗斯文学简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ОкуджаваБулат.ПесняиПроза[J].Огонк,1989,(6).

  [3]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M].凌建侯,白春仁,等,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37.

  [4]ОкуджаваБулат.УпраздннныйТеатр[M].Mocквa:

ИздательвскийДомРусакова,1995.

  [5]华莱士·

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8.

  [6]托多罗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G].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6.

ATranscedentReflectionandaSoulPetition:

DescriptiveStyleof“AbandonedStage”

WANGLi-xin

(SlavicLanguageSchoo,lHarbinTeachersUniversity,Harbin150025,China)

  Abstract:

TheAbandonedStagebythefamousRussianpoetBulatOkudzhavawasawardedtheBookerPrizeoftheRussianlan-guagein1994.ThenovelisanautobiographichistoricaldescriptionofthesociallifeoftheSovietUnioninthe1920sand1930s.Throughthestudyofthenarrativewaysusedinthenove,lsuchasthecombinationofhypothesisandreality,theinfiltrationoftheromanticstyleintothetragicplotsandthedefamiliarizationofthehistoricalspace,theauthors'

ultimateaimoffreedomandmentalvaluewhicharebeyondallfashionsandtrendswillbedisclosedtous.

  Keywords:

historicalwriting;

hypothesis;

historicalspace;

defamiliariz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