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824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社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社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社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市张星镇年头宋家社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

受**市张星镇年头宋家村委之委托,我公司对其拟建的**市张星镇年头宋家社区项目场地进行详勘阶段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勘察目的是查明建筑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对场地岩土工程条件作出评价,为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及基础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并对基础方案作出分析评价。

其主要任务是:

⑴查明拟建物场区内的地层结构及均匀性,提供设计所需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并对基础影响深度内的各层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特征作出评价。

⑵查明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其类型成因分布,分析其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建议和有关设计参数。

⑶判定场地土的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对场地和地基土的地震效应进行预测,并作出评价。

⑷查明场区地下水埋藏条件,含水层类型及其主要特征,评价地下水及土的腐蚀性,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

⑸对建筑物基础方案进行论证,提出适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符合上部结构的地基基础建议方案。

1.2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

该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书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xx)20xx年版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  (jgj87-9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xx)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xx)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xx)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218-94)

《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  (dbk14—s3—20xx)

《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    (gb50585-20xx)

1.3拟建工程概况

本项目场地位于**市张星镇年头宋家村东、206国道连接线以西约50米,场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环境较好。

本次勘察项目由14栋住宅楼组成,建筑物平面形状及尺寸详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设计单位提供的具体建筑物数据见下表:

拟建物详细数据一览表

名称

地上层数

结构

型式

室内±0.00(m)

室外标

高(m)

基底标高

(m)

±0.00起埋深(m)

拟采用基础形式

1#楼

1+5f+1

框架

100.9

100.6

99.4

1.5

独立柱基

2#楼

1+5f+1

框架

100.6

100.3

99.1

1.5

独立柱基

3#楼

1+5f+1

框架

100.6

100.3

99.1

1.5

独立柱基

5#楼

1+5f+1

框架

100.3

100.0

98.8

1.5

独立柱基

6#楼

1+5f+1

框架

99.3

99.0

97.8

1.5

独立柱基

7#楼

1+5f+1

框架

97.5

97.2

96.0

1.5

独立柱基

8#楼

1+5f+1

框架

97.0

96.7

95.5

1.5

独立柱基

9#楼

1+5f+1

框架

96.0

95.7

94.5

1.5

独立柱基

10#楼

1+5f+1

框架

97.0

96.7

95.5

1.5

独立柱基

11#楼

1+5f+1

框架

98.7

98.4

97.2

1.5

独立柱基

12#楼

1+5f+1

框架

99.7

99.4

98.2

1.5

独立柱基

13#楼

1+5f+1

框架

100.3

100.0

98.8

1.5

独立柱基

15#楼

1+5f+1

框架

100.0

99.7

98.5

1.5

独立柱基

16#楼

1+5f+1

框架

100.6

100.3

99.1

1.5

独立柱基

注:

以上数据如有出入,均以设计为准。

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

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xx)第3.1条,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本工程为次要工程,破坏后果不严重,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

根据场地复杂等级程度,该拟建物场地为三级场地(简单场地)。

根据地基复杂程度,该地基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

综合确定:

拟建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xx)规定,本次勘察的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1.5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量布置

1.5.1勘察方法

根据拟建建筑物的性质和场地地层情况,本次勘察工作采用钻探、原位测试手段,分述如下:

场地调查:

调查场地及其周边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如河道、墓穴、防空洞、孤石)及地下管线的分布,进一步收集场地内及其周边相关资料。

测量: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平面布置图和控制点坐标和高程,对本工程勘探点位置和高程分别进行了测放和引测,采用设备为bts-6082c全站仪。

钻机严格按照测放孔位就位,详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钻探:

采用2台北京探矿机械厂生产的xy-1b型钻机采用冲击与回转钻进相结合的施工工艺进行全断面取芯钻进,回次进尺软质岩层中不大于2.0米,且均不大于钻具有效长度,勘察施工严格按照《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进行(根据地质均匀性可进行适当调整)。

标准贯入试验:

采用自动脱钩自由落锤法,落锤重量63.5kg,落距76㎝,作为评价各岩土层力学性质的依据之一。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采用自动脱钩自由落锤法,落锤重量63.5kg,落距76㎝,主要在强风化岩层进行,作为评价各岩土层力学性质的依据之一。

1.5.2勘察工作布置

1.5.2.1勘察工作量布置原则

按现行勘察规范要求和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所属等级,结合拟建物性质及临近场地地质资料,采用沿拟建物周边线、角点并结合方格网布设。

共布置勘探点92个,勘察点间距为20.0-27.6米,其中技术孔78个,孔深3.0-5.0m;鉴别孔14个,孔深3.0-5.0m。

钻孔深度根据基岩埋深及岩石风化程度进行适当调整,孔深、孔距均能满足勘察规范的要求。

钻孔位置、勘探点类别及深度详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1.5.2.2勘察工作的工作量

勘察工作量统计表          

项目

工作内容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测量

勘探孔位测放

92

勘探点测放及孔口标高测量

钻探

工程钻探

374.3

总进尺,查明场地的

土层结构及力学性质

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

98

测定土的一般力学性质指标

重型动力触探

4.2

测岩石的一般力学性质指标

室内试验

岩石点荷载试验

6

测定岩石的饱和极限抗压强

外业工作日期:

20xx年6月6日-20xx年6月11日。

1.5.2.3勘察采用的高程、坐标系统及高程引测依据

场地高程系统采用国家56黄海高程系统。

标高基准点:

该场地一固定点a,其黄海高程为91.0m,其余各孔口高程均由该点引测。

所用坐标系统采用80坐标系统。

坐标基准点:

甲方提供场地一固定点a,其坐标为:

4138688.013,526978.905。

第二章 场区自然地理概况及气象

2.1场区自然地理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市张星镇年头宋家村东、206国道连接线以西约50米。

场地周围地貌单元类型多为低山、丘陵,少量河流。

场地周围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太古界胶东群。

第四系由松散堆积物组成,主要包括:

山前坡地的残坡堆积物,坡间冲沟发育冲积物及现代河流河谷阶地的冲积物。

侵入岩比较发育,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

2.2场区气象

**市地处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干湿、寒暑显著。

年平均气温为12.0℃,极端最高气温为40.6℃,最低气温为–18.5℃。

年平均降水量为638.2mm;6-9月份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2%。

最大年降水量为1234.8mm,最小年降水量为337.3mm。

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小型蒸发皿)为1805.8mm。

年内的主导风向为sse(南南东)、nw(北西);春季多为南风到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2.50m/s;4月份平均风速最高为3.0m/s;9月份风速最低为1.8m/s。

多年最大冻土厚度为0.60m(1980年);多年平均冻土持续时间为120天(地面冻结)。

多年最大积雪厚度为26cm。

第三章 区域地质构造和地震地质

3.1场地地质构造

从区域构造角度看,拟建场地位于华北断块的东部,胶东隆起的西部,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之东,北西西向燕山-渤海活动断裂带之南,这两条断裂带的构造运动是造成本区地震的重要构造因素,它们控制本区的地震活动,构成了地震活动带,拟建场地距这两条活动断裂交汇的渤海强震构造区150公里左右。

经过调查及钻探表明拟建场地无断层活动迹象,故可认定拟建场地为稳定场地。

 

3.2地震简况

**市主要构造体系为新华夏系断裂构造,无大的发震构造.据历史记载: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1975年2月8日辽**城7.3级地震和1976年7月28日**7.8级地震,**均有震感。

从区域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资料分析,**市境内历史上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境内发生强烈地震的可能性很少。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xx)规定,**市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第四章 地形、地貌及地下水

4.1地形、地貌

本项目场地地形起伏不大,地面标高最大值92.7m,最小值91.7m,地表相对高差1.00m。

拟建场地所处地貌单元类型为丘陵。

4.2地下水

在勘探期间,该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未发现地下水,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拟建物的影响。

 

第五章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该场地在勘察前已根据设计标高进行平整,根据野外钻探、现场鉴定和原位测试结果,该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所揭露的土层主要由基岩组成,基岩为花岗岩。

按地层的成因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主要分为1个工程地质层。

1层强风化花岗岩(r51):

黄褐色,岩石主要成份为长石、石英,其次为黑云母等。

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结构大部分破坏,岩体破碎,矿物成份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很发育,原岩风化呈块状,锤击声脆,易碎。

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该层未揭穿。

力学指标统计表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σ

变异系数

δ

标准值

xk

n(实测击数)

98

53

69.4

98

9.9

0.14

67.8

n(修正击数)

94.1

53

68.7

98

9.1

0.13

67.2

n63.5(修正击数)

61.2

53.4

57.9

13

2.07

0.04

56.9

frk(mpa)

5.12

1.50

3.47

6

1.34

0.38

2.38

注:

上表中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强风化岩石点荷载转换值,承载力主要由原位测试结合地区经验来确定。

综合分析,该层承载力特征值fak=500kpa。

第六章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6.1场区地震效应评价

6.1.1、土的类型和场地类别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xx录a.0.13,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xx)表4.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