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简报423133807985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7999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简报423133807985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简报423133807985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简报423133807985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简报423133807985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简报423133807985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简报423133807985Word格式.docx

《初中物理简报423133807985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简报423133807985Word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简报423133807985Word格式.docx

二、山东省远程研修的三个有利条件

三、远程研修的四项目标与三大保障

四、指导教师的神圣职责:

学习、组织与专业引领

《2012山东初中教师远程研修平台介绍》

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工程师赵健

一、平台介绍:

平台首页、课题首页、地区首页

二、关于研讨

三、研修任务

四、账号中心

五、研修平台、个人工作室操作演示

自主课堂

编者按:

自主生成的资源是所有学习的理想成果,在2010年的初中物理教师远程研修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指导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反思,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升华思想,他们在长期的实践经历中沉淀下来的成果难能可贵。

在此次举办的初中物理骨干教师培训中,省项目办着重在促进自主生成性课程资源上进行探索,重视指导教师们的实践积累的理论升华与共享,寻找优秀指导教师代表走上讲坛,共享课堂。

主题:

《如何做好指导教师工作》

主讲:

2010年山东省初中物理远程研修的优秀指导教师团队

团队成员:

青岛第四十三中学韩家安莱州市云峰中学秦静

蓬莱市实验中学沈启伟邹平县教学研究室杜静

寿光建桥学校段振华聊城实验中学张辉

一、基本情况介绍:

二、研修成果展示

三、指导教师推荐作业的原则

四、指导教师点评学员老师作业的原则

五、指导教师如何编辑简报班级效果好

六、指导教师在研修中如何提高自己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青岛第三十九中赵力

2012年的4月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忙碌而收获的季节。

在4月里我先参加了省第一届实验优质课比赛的观摩,又参加了省新课程标准培训,收获很多,思考也很多。

现将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陈列如下:

一、教学设计中的理念渗透

新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基本理念的描述是: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四)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五)注重评价改革方向,促进学生发展。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应时时体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并且要关注学生学情,以全体学生能共同完成的任务为主,同时关注学优生的发展。

后面四条是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浓墨重彩、煞费苦心的重点所在,也是整节课参评的亮点,但是第一条却往往停留在表面上,最终的课堂呈现却是教师本位,教师关注的是我这节课设计的精彩不精彩,学生沦落为了教师表演的道具,而不是关注于我这节课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是否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比如有些教师为了创新,一味在实验的出人意料上下功夫,让孩子目瞪口呆、对教师无比崇拜就达到了他的目的,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后面还没有解密,这种做法没有把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学生只是观众,而不是课堂的主角,对学生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态度有负面的影响。

二、整体教学模式的选择

一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并不是刻意在某个点的设计上有多么的出彩,而是要站在一定高度上分析这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在学生初中物理学习进程中的作用,对本节课有了整体的把握,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再结合本节课的授课内容特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以及教师的个人风格选择一个相对更加适合的教学模式。

毕竟没有完美的教学设计,只有不断完善的教学设计。

目前青岛市是在“整—分—合—补—测”的整体教学模式下又开展了国家级课题“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与建模”、“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模式的探讨,给教师提供了非常多的可选择的教学模式。

虽说教育大家都是教无定法,但是作为正在成长中的教师,能够有意识的采用一定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提升对课程设计的理解,从而更好的贯彻实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所以一节课在设计之初,应该先从全局把握,根据制定好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后,再对各个环节进行细化、润色,从而成为一节亮丽的探究课,这就好比画画,要先从全局起稿,再对细节提升。

但是现在部分教师却为了能够把自己对某个局部的创新性想法嵌入整节课中,无视整节课的应有的逻辑层次,变成了整体为局部服务,导致整节课又变成了教师在某个环节的个人秀,丧失了整节课应有的物理味。

三、实验教学在课本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

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实验教学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是无须多言的。

但是对于每个演示实验应该如何演示,每个学生实验探究应该怎样组织和开展,是值得每个物理老师反复思考、揣摩和尝试。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必须做的20个实验,而青岛早于两年前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加大了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对20个必做实验的考察力度,初衷就是让各个学校开足开齐实验课,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经过两年的努力,开齐实验课已经成为教学的常态,但是对这20个实验的课堂设计、实施反馈还有很多的细节值得我们进行大胆的研究和创新。

以这次省实验优质课比赛的两个实验课题《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电功率》为例,选手们在挖掘教材上下了大功夫,将与本节课相关的前引后延都很好的与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融合。

比如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引入环节,有些教师是从复习欧姆定律的探究入手,再通过问题转换引出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有些教师从复习欧姆定律应用求电阻引出电阻的测量,也有些教师是从实际生活问题引出了物理问题,然后展开小灯泡电阻测量这个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上有很好的温故知新、螺旋式递进。

也有教师大胆创新,将定值电阻的测量作为了学生分组实验,有的老师将这个实验作为与测小灯泡电阻作为并行的学生活动,也有的老师将这个实验作为反馈练习考察学生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这就是在课本基础上的创新,既服务于课内重点知识的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提升了学生对重点知识和学习能力的理解和掌握,很好的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是我们在日常教学设计中需要用心设计的地方。

四、教学的有效性是永远的研究主题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并给学生的终身发展留下无限的空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我们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我们需要下大力气去研究的。

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们需要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编排、学生活动的组织等各个方面去精心准备,反复比较权衡,根据教学的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取舍。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并且要结合学生学情,要考虑学生45分钟内能掌握多少,不要随意降低或者拔高标准,也不能无视学生情况制定太多的目标导致课堂无法达成。

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规律的探究活动,将做中学贯穿在学生知识的探索与获得中。

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凸显,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光要形式和热闹,而是要关注到大多数的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并且有所收获,这样课堂教学才有现实意义。

五、细节决定成败

虽说初中物理不过分追求知识的严密性,但是相对情况下我们要保证知识的严密性,所以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不随意说话,不出现知识上错漏,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上是我对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不当之处,望商榷指正!

谈科学探究与教学方式多样化

山东省济宁学院附中何元秋

这几天的研修学习收获很大。

廖教授的报告使我对《物理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里就“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这一课程基本理念,谈一点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一、注重科学探究

在《课标》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注重科学探究教学,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探究;

有利于学生真切领悟科学知识,切实锻炼基本技能;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综合实践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

以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为例,传统教学往往采取类似图1所示的方法,直接证明“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让学生硬性接受、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从学生的角度和学生的感受来看,是被动观察现象,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

课程改革后,对于阿基米德原理,一般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1.问题与猜想

学生活动:

如图2所示,水桶中装有多半桶水,用手把空饮料罐逐渐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罐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

思考:

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提出猜想……

2.实验与结论

教师启发:

要研究“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多少是否有关”,可以把F浮和G排测量出来,进行比较。

如何测量F浮和G排?

你能想出哪些方法?

分别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并进行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

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学生通过亲手按压饮料罐、观察水面变化,主动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那么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呢?

进一步激发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通过定量测量验证自己的猜想。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兴味盎然、主动探究的积极状态中。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创新、实验观察、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这些能力的培养,恰恰是灌输式教学方式所缺乏的。

另外,通过科学探究,学生获得了一系列丰富真切的感性体验,经历了建立规律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是深刻的,形成的技能也是扎实的,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

价值观”,尽在科学探究之中。

二、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课标》把科学探究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但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不是每一节教学内容都适合科学探究。

物理概念和规律源自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研究,又应用于社会实践,物理教学不能单纯出示现成的知识(结果)让学生“掌握”,但也不可能一切知识完全都像科学家那样一律重新“发现”,它应当是一项丰富立体的主体活动。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学生既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既可以做实验,也可以阅读、讨论、交流、调查等,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例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可采用学生分组实验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质量”可采用学生阅读讨论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生活用电”可采用学生调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式,“新材料”可采用学生搜索交流信息为主的教学方式等。

2.同一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学班级、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如“滑动变阻器”的教学,实验条件优越的地区,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采用下面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发明创造变阻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加深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优点。

“滑动变阻器”教学方式一

用鳄鱼夹、电阻丝、导线等,自制一个变阻器。

将其入电路中,改变灯泡的亮度。

思考、讨论:

1.灯泡亮度为什么能被改变?

2.我们自制的这种变阻器有什么缺点或者不足之处吗?

如果有,应如何进行改进?

3.观察如图3所示的滑动变阻器,找一找这种滑动变阻器与我们制作的变阻器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

有哪些优点?

而对于实验条件不足或学生程度差一点的班级,也可以采用下面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对照实物观察、思考、讨论,学会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滑动变阻器”教学方式二

对照滑动变阻器实物,阅读课本“变阻器”标题下的内容,了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原理。

然后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你所用的滑动变阻器标示的电阻值是Ω,这个值是指哪两个接线柱间的电阻?

金属杆(CD)通过与电阻丝(AB)相连通。

2.如图4所示,将滑动变阻器A、D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

⑴请详细说明电流是怎样流经滑动变阻器的。

电阻丝的哪一部分接入电路?

⑵若将滑片向右移动,接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如何变化?

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如何变化?

3.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学环节,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如“动能和势能”一节的教学,对于动能和势能的初步概念,可以采取阅读教材、列举事例、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而动能和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可以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总之我认为,教学方式多样化因“课”(教学内容)制宜,因“生”(学生情况)制宜,只要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课标》要求,着眼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全面实施三维课程目标,就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培训体会

烟台龙口市教研室张毓强

这次新课标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专家的专题讲解、案例分析、以及经验之谈使我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大的提升。

特别是廖伯琴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地引领我们走进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使我们对新课标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廖教授通过课程修订、教材修订、教学建议这三个主题,并结合一些很具体案例对新课程改革做了生动地、具体地介绍,让我感觉很真实、贴切,有收获,也有思考。

廖教授的最后部分可以说是课堂的真实再现,对实验探究的每个环节、实验的每个细节、教师的每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做出了深入浅出的了点评,给我们的一线老师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上完美展现。

前段时间我们龙口市进行了优质课评选,下面我就针对《摩擦力》(鲁科版)一课,谈谈对这节课特别是科学探究环节的一些理解:

首先,摩擦力定义的得出,我感觉这是这节课的难点,虽然课本介绍这一部分的内容很少,但这是下一环节实验探究的基础、铺垫,所以应该从课本定义中的四个关键词“相互接触”、“相对运动”、“接触面上”、“阻碍”这四个词入手,从这四个方面充分展现生活中摩擦力的现象。

比如手放到桌面上往前推动等等,当然还需要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得到摩擦力的定义。

这样的设计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容易,大大降低了摩擦力定义的教学难度。

关于摩擦力的方向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重点,后面教学中的受力分析都要用到,但有的老师就是根据“阻碍”直接得出,这样还是感觉有点唐突,我觉得应该从“阻碍”这一词入手,让学生猜想一下它的方向,然后再利用牙刷设计并验证,通过观察牙刷毛的方向来得出,实验探究不一定只体现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上,其实这个环节以及其他环节都可以完美地体现出这里的思路。

其次,猜想环节。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猜想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对未知的规律进行的一种大胆的假设。

猜想不是只为了猜想而猜想,不是胡猜乱想,更不是放任自流,如果这样,科学探究还有什么意义呢?

而有的猜想是老师直接提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出,学生的猜想是那么的“精准”,甚至有的学生能直接回答出“接触面积”和“速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一是学生预习的好,知道了问题的答案;

另一方面,老师为了使课堂“顺风顺水”,事先做了一些铺垫。

有的是老师创设了一些问题情景,学生在情景中猜想,这种方法看起来不错,但感觉有点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学生的主动发展体现的不是很充分。

我觉得林老师的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就很到位,利用“拔河”的小游戏,开始女同学失败了,那如何才能使女同学赢得比赛呢?

问题一出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说抹油的,有说垫毛巾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想出影响摩擦力的两个因素,这样更能体现出“以人文本,关爱学生”的核心理念。

对于“接触面积”和“速度”这两个因素我感觉应放在实验评估的环节上。

实验数据为什么会有差别,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观点,这时学生极有可能猜想出“速度”这个因素,这时就可以再次利用器材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后续的探究,自己否认了自己的猜想,对探究的问题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无疑达到了开展探究活动的目的。

再次,就是设计实验环节。

猜想是否正确,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是不可或缺的,但我们是不是就完全放给学生,“同学们,下面就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吧。

”,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还有廖教授讲的付老师引入大气压强的“吞鸡蛋”的例子,学生怎么能设计出在瓶子里点火呢,学生这样的设计也只能是通过看课本生搬硬套、教师的“点拨”,根本不理解设计的意图。

我觉得应该先介绍实验方法,再突破如何改变压力、如何改变摩擦力、如何测量摩擦力等问题,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设计。

第四,进行实验。

在这个环节,我感觉有一点迷惑的地方就是有的老师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分大组进行实验探究,南排的组做探究与压力的关系,北排的组做探究与粗糙程度的关系,我就对这种方案提出质疑,从我自身来讲的话,是不赞同这种做法的,因为探究课就是让学生都来感受压力和粗糙程度对摩擦力到底有没有影响的,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去体验,而这样的话学生不可能有全面的体验,只能是片面的,学生在形成结论时也是片面的。

第五,实验评估。

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很多老师因这个时候已经得出了实验结论,在处理上也是草草了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认为实验评估就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是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它能够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评估过程中,将会涉及探究方案中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这将可能引发新的探究问题和获得新的发现。

例如在都得到影响摩擦力因素结论的基础上而数据为什么不同,学生就能说出可能与“速度”有关的猜想,通过关注这些差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另外,就是表格设计有的老师在进行探究实验时,设计了如下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实验次数

接触面

压力

摩擦力(N)

1

木板

木块

2

木板+钩码

3

毛巾

我感觉这个表格的设计是极不科学的,也不严谨。

通过1和3,1和2两组数据比较来得到结论很容易使实验数据出现偶然性,这是个严重的原则性错误。

我是这样考虑的,这节课是初三学生学到现在为止,最典型的探究课,整个课的容量比较大,表格的设计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那如何去突破呢,可以这样,把这两次的探究表格分开设计,每次分别作三次实验,这样不但降低了学生设计的难度,对数据的收集也比较有利。

还有探究摩擦力和接触面面积的表格设计。

接触面积

平放

侧放

立放

这个表格乍一看没有什么问题,三组数据避免了偶然性,但在实验的时候连续两个小组在展示自己的数据时第三组都没有填上,当时老师说是时间太仓促了,没有测完,我当时的第一感觉也是这样,但仔细一想恍然大悟,学生不是没有时间,是根本没法做第三组实验啊,因为当木块立放时,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挂在什么地方呢(木块上的小环这个时候是朝上的)?

我感觉评估不仅仅对学生非常重要,对于老师改进教学思路、实验方案也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想说一下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这个环节可以说老师们的设计比较随意,没什么太大的亮点,有的老师干脆就是水上漂,滤一遍,简单介绍一下就可以了,但我感觉,为什么初中物理课本要安排这节课,是因为摩擦与我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最后的落脚点还应该是联系实际,很多老师方法的得出很唐突,完全没有逻辑性,完全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是这样考虑的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摩擦的实例,然后教师再出示多个图片让学生说说哪些是增大摩擦,哪些是减少摩擦的,然后在从分好类的实例中提炼出增大、减少摩擦的方法,对于变滑动为滚动,使接触面分离,这两种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法去引导,这样处理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很顺畅。

以上就是我对实验探究课的一些感悟,恳请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多批评指正。

学习之后话“三感”

——有感于初中物理新课标骨干教师培训

枣庄市薛城舜耕中学刘庆云

为期两天半的“2012年山东省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物理骨干教师培训班”业已结束,本人有幸参与了此次活动,收获颇丰。

学习之后重新翻阅一下自己的笔记,三种感受油然而生。

培训学习的“充实感”

两天半的学习,“充实感”是最大的感受。

先是时间的安排,18日上午报到,下午三个小时以及晚上三小时,听取了廖伯琴教授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解读及建议;

19日上午、下午各三个小时的学习;

20日上午又学习了三个小时。

日程安排相当紧张。

再是内容的安排,既有理论层面(廖教授和谢教授关于新课标的解读)又有操作层面(网络操作指导和如何做好指导教师的经验交流)。

每一个参训教师都在这紧张而忙碌的过程中享受着收获的喜悦。

今后工作的“方向感"

“大海航行靠舵手”,新课程标准无疑会成为我们今后教学工作的航标。

本次通过听取专家的解读,我了解了十年新课改所带来的“三变”:

标准与规则变了,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

教科书也变了,其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多样,选择上更整合;

教学方式也作以调整,从《大纲》到《课标》教法的转变。

要继承课改前就有的如“激趣式”导入方式,低成本的实验运用等。

但要注意教学方式不宜单一化,不同课程的课标功能有共性,但也有侧重,应根据课程标准、执教环境而改变。

即关注探究式教学,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也了解了专家组是如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修订新课标的,来自一线教师的矛盾:

课程内容认为难,分主题又觉得恰当,再到具体条目又建议增加,希望增加指导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增加探究案例类型和案例剖析。

鉴于此,新课标修改了以下内容:

规范行为动词(如删去原课标中“大致”“初步'

”等);

细化条目(如把“欧姆定律”改为“理解”);

适当删减(如删去了“大气压的测法,颜料的混合和半导、超导等内容);

适当增加(一些知识条目,联系实际和实验,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