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推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7613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推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推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推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推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推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推荐Word格式.docx

《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推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推荐Word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推荐Word格式.docx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评阅书

指导教师评价:

一、撰写(设计)过程

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

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技术线路的可行性;

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5、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

二、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三、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

设计是否有创意?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建议成绩: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指导教师:

(签名)单位:

(盖章)

年月日

评阅教师评阅书

评阅教师评价:

一、论文(设计)质量

二、论文(设计)水平

评阅教师: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

一、答辩过程

1、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

2、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

3、学生答辩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评定成绩:

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

(签名)

教学系意见:

系主任:

 引言

关于中国股票市场的泡沫与危机问题,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经在业内被讨论过。

2000年,中国股市屡创新高,在国际市场的上佳表现也获得了国际证券业对中国市场的充分关注和高度赞赏。

2000年8月市场开始走低,2001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接受传媒采访时,发表了对中国股市当前状况的看法,在证券界、经济理论界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其中之一就是我国股市是否存在较大的泡沫。

将中国证券市场的泡沫问题、危机问题正式提到了理论研究、政策研究的高度。

对于股票泡沫问题的研究,基于角度不同存在多种方法。

例如:

关于股市泡沫的形成机理,Black(1986)的研究将市场有效性和噪声结合起来,他认为噪声交易是市场流动性得以保持的重要条件,但噪声交易使股票价格成为一种“噪声价格”,使股票价格不能充分的反映信息所包含的内容,从而使市场的有效性大为降低。

在股市交易中,噪声交易者(NoiseTraders)不断的通过交易将噪声累加到股票价格中,股票价格越来越偏离它的内在价值,从而形成股票泡沫。

而占有信息的交易者则采取措施纠正这种情况,他们会不断的介入市场,并持有较大的头寸,这样股票价格会逐渐回归其内在价值。

Black还指出,对价格的估计永远是“噪声估计”,所以交易者永远不会知道价格究竟偏离其内在价值有多远。

由此可见,Black将股市泡沫的形成归结为信息不对称交易的结果,并指出了估计股票内在价值是个难题。

Shiller(2001)从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解释了美国在1990年至2000年股市出现的极度繁荣现象。

其中Shiller用放大机制说明投机性泡沫的产生,这种放大机制是通过一种反馈机制来发生作用的。

Shiller将这种反馈机制描述成一种自发形成的庞氏(Ponti)过程:

过去的价格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和期望,这些投资者进一步哄抬股价,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促使这种循环进行下去。

由于我国股市历史短、资料少,股市泡沫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实证研究较少。

周爱民(1998)曾用动态自回归的方法对上证综合指数、深证综合指数和香港恒生指数进行检验,结果发现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的泡沫比香港恒生指数的泡沫多,并且计算所依据的数据越少,检验出泡沫的可能性越大,所检验出的泡沫的幅度也越大。

这说明股市泡沫的检验模型与数据样本量的大小有关,结论可能具有不稳定性。

潘国陵(2000)研究了股票市场中单只股票泡沫的确定和计量方法,描述了股票泡沫的产生、膨胀和破裂的过程及机理,分析了消除股票泡沫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文献研究表明,关于股市泡沫的研究存在三个充满争议的难题:

一是有关股市泡沫的定义;

二是关于股市泡沫的度量;

三是关于股市泡沫的生成机理。

为了度量和检验股市泡沫,本文在分析了股市泡沫的生成机理的基础上,从股市泡沫基本度量方法出发,实证探讨我国股市泡沫的度量方法和度量过程。

第一章 股票泡沫及其特征

“泡沫”(bubble)这个词在经济学中使用,是描述这样一种经济现象:

即在一个连续过程中,一种或一组资产价格的急剧上升,其中初始的价格上升使人产生价格将进一步上升的预期,从而引起新的买主交易,他们交易此资产的目的是通过交易来获利,而不是想使用它。

1所以按照经济学上的定义,“泡沫”并不是在投资中产生,而是在追逐价差利益的投机活动中产生。

由于资本市场中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的价格变动频繁,时不时出现价格的变动,形成买入价和卖出价的差异。

因此,投机“泡沫”主要发生在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中也发生过。

由于股票资产的虚拟性质,股票交易易于参与且参与者众多,因此股市泡沫是金融泡沫的主要形式。

第一节金融泡沫的历史回顾

一、国外历次金融泡沫

金融泡沫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并不仅仅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才存在,金融泡沫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疯狂”、十七世纪初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十七世纪中期英国的南海泡沫。

这些历史上有名的泡沫最终都破灭了,给金融、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股票市场是金融市场的核心之一,同时,股市泡沫也是金融泡沫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

研究金融泡沫的运行,可以通过研究股市泡沫来研究它的运行。

历史上的泡沫故事除了郁金香泡沫外,其他泡沫都是一种延续和反复出现,都经历着形成→膨胀→过度膨胀→收缩→过度收缩(或破灭)的过程。

在二十世纪末期,世界经济又经历了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

这个泡沫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日本的股票和房地产泡沫,在1989年达到了顶点,日经指数曾达到38740点,到2002年年底则跌落到8579点,而现在的房地产价格只有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另一部分是美欧的股票泡沫,美国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分别从2000年初最高峰的11722.98和5048.62跌落到2002年年底的8241点和1335点,7.5万亿美元的“财富”被蒸发了,而彭博欧洲50种蓝筹股指数由最高峰的5405点跌到2002年年底的2500点左右。

二、我国股市的历次大幅波动

我国的股票市场起步较晚,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算起,到现在也不过13年的历史,在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发达、成熟的股票市场上的泡沫化现象,已经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

截止2002年12月底,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总数是1224家,总股本为5462.99亿股,总市值为38329.13亿元,流通市值为12484.56亿元。

2002年的GDP为10.24万亿元,这样,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7%和12%左右。

各类上市公司从市场上共筹集资金7000亿元左右,极大的缓解了国有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降低了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有效的改善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极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这些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取得的成就的数字的背后隐含了我国股市惊心动魄的发展过程。

在1991年到2002年年底的这12年里,我国股市经历了六次大的波动。

第一次是1992年的2月5日至5月25日,沪市从104点上涨到1421点;

随后,管理层加快了股市扩容的步伐。

结果,上证指数暴跌,到1992年11月17日,只有393点,5个月内指数跌掉了70%。

第二次是1992年11月到1993年2月15日,上证指数从393点跃至历史新高1536.8点,短短三个月,股指上涨了三倍。

这时,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整顿金融秩序,通过提高利率、紧缩银根、扩大新股发行规模等措施来平抑股市,股指应声而下。

到1994年7月29日已经跌到333点,同1536.82点相比,跌幅近80%。

第三次是从1994年8月1日到9月13日,上证指数从333点上涨到1033点,上涨两倍多。

但是9月中旬过后,沪市开始了持续1年半左右的熊市,到1996年2月,上证指数跌至512点。

第四次是1996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储蓄保值,5月1日又降低了存款利率,受此影响,沪、深股市开始上扬,从1996年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指数报收1247.66点,涨幅达132%;

深圳成分指数涨幅达366%。

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沪、深股市连续跌停。

到12月24日沪市跌至865.58点,跌幅达31%。

第五次是从1999年5月19日到6月29日,上证指数打破历史记录,报收于1739.21点,上涨幅度达70%。

此后,由于《证券法》的出台,国有股上市流通问题浮出水面,股市再次下跌,到1999年12月17日,上证指数跌到1419.55点。

第六次是从2000年伊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股市的政策,以网络股为龙头,沪市又开始了一轮来势凶猛的升势,历史记录不断被打破。

步入2001年,我国股市基本上都是在2000点上方运行,并在6月14日创下了2245点的历史高点。

由于股市长期在高位运行,引发了人们对当前股市泡沫的讨论,其中吴敬琏先生的股市泡沫论对股市的影响最大,进入7月后,股市出现剧烈震荡,上证指数直线下跌,到2002年12月30日,收于1366.36点。

在这里,之所以如此详细地记述我国股市的波动情况,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即我国股市投机气氛过于浓厚,并由此导致了我国股市泡沫的产生。

第二节处于泡沫时期的几大共同特征

以下我们比较了不同国家股市处于泡沫时期的几大共同特征:

一、平均市盈率远远超过正常水平

1996年纽约股市为15.7倍,台湾为29倍,东京为85.3倍,香港为16.4倍,发达国家股市平均市盈率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在15—20倍,这个市盈率水平是一个为市场所认可的投资区域,而一般发展中国家股市的平均市盈率要高于,而美国在1929年股市崩溃前市盈率为32.5倍,中国股市在1999年底时市盈率为33.15倍,2000年年底时为50.35倍,2001年高峰时的市盈率达60倍,为历史最高点。

虽然我国股市存在其历史特殊性,纯粹的用市盈率做比较并不能反映全部问题,但是和发达国家的市盈率相比确实是高了。

二、股指大幅上升

日本股市日经指数从1985年的13000点上升到1989年的38900点,上升三倍;

台湾股票加权指数从1986年的4000点上升到1990年的12000点,上升四倍;

中国股市从1993年的833点上升到2001年的2245点,上升了2.69倍。

三、交易量大幅上升,换手率明显增高

台湾股市在1986年成交量只有6760亿,而到1990年成交量放大到20000亿,日本在1985—1989年也是如此。

统计历史上的历次崩溃,成交量的变化都是发大10倍以上,就换手率而言,1996年成熟市场如美国、日本、台湾等换手率分别为51.96%、26.91%、243.43%,而我国股市1999年、2000年的换手率分别达到499%、504%,平均持股时间仅为2个月左右,进入完全投机状态。

四、股市投资投机人数激增

1985年前股市开户人数仅40万户,而到1989年开户数激增为420万户。

我国投资人数从1996年的1000万左右,到2001年已达到6000万左右,虽然占总人口的比例不高(15%的城市居民),但相对于投资人群集中的城镇人口而言,相信不是个小数目。

五、出现经济神话

1996年起,“网络神话”以及“新经济”的提法和讨论日益增多,认同“新经济”的人越来越多,认为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会创造一个不同于过去的经济,不在受过去的经济规律的制约,但现在的事实证明“新经济”理论和我们过去多次的经济神话一样破灭了!

虽然我国没有出现经济神话,但是受此影响不小,不能否认的是,我们从上到下都认为:

中国经济是不会也不可能走下坡路的。

这难道不是隐性的经济神话理论吗?

六、上市公司在股市中大量投机

在历史上历次股市崩溃前,上市公司在股市中大量投机的事情屡屡发生。

日本在1989年末,丰田公司股市收益2.55兆日元、日立公司2.19兆日元、新日铁公司1.85兆日元、三菱公司1.49兆日元、三井物产1.02兆日元,可见这些公司都投入了巨资投机股市。

据最新的市场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股市中目前有170多家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涉及金额达216.65亿元。

七、证券公司参与股票投机炒作

在中国,由于股票一级市场有丰厚的利润,证券公司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能得到高额的回报,因此向银行贷款,利用银行同业间资金拆借市场,成为各家证券的首选方式,由于一级市场使用资金周转短、高回报、风险低,不少银行主动想证券公司超比例、超限额发放股票质押贷款和债券抵押贷款,导致证券市场资金超额流入,危机将随时可能发生。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股市所走过的路,似乎我们也或多或少存在相似之处。

为避免象日本、东南亚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加强防范,防患于未然是如此的必要。

第二章 股市泡沫的生成机理及其危害

第一节 市场有效性假设与股市泡沫的产生

一、市场有效性假设EMH

市场有效性假设EMH(efficientmarketshypothesis)最早可追溯到法国的一位学者Bachelier(1990)和另一位经验性的研究者英国的Cowles(1933),但是当时没有多少人对这一概念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

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真正有一位大师级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开始把一部分精力放在这一领域并带动了该领域的发展(Samuelson1965,1972,1973),他的介入使这一领域上升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市场有效性假设EMH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它假设市场是有效率的,即市场价格是不可预测的,其检验是通过市场价格遵从随机游走模型等方法实现的。

本文所指的市场有效性是特指证券市场有效性或者股市有效性。

因为证券市场是流通性相对较强、信息相对较公开的市场,其他实物商品市场在目前讲还很难检验其是否符合市场有效性的假设。

根据市场对证券的不同信息集做出的不同反应,即对“全部已知信息”的含义的不同理解可将市场区分为三种:

弱式有效率市场、半强式有效率市场和强式有效率市场。

对于一些市场的分析表明,有些市场在一定时期内连弱式有效率市场的水平也没有达到,我们就称之为未达到弱式有效率市场。

强式有效率市场是市场拥有最高强度的效率,实际的股票价格总能及时充分的反映所有相关信息,包括所有历史的,公开的甚至所有内部的信息。

也就是说,实际的股票价格总是等于股票的理论价值。

对于任何投资者而言没有最佳的买卖时机,因为信息是同质等量分布的。

这是最为理想的一种市场,不过实践表明这样的市场目前不存在。

半强式有效率市场是指市场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历史信息和公开信息,但对于内部信息却未能反映。

因此,实际的市场价格并不能总是趋向于其理论价值。

一旦内部信息成为公开信息,在这一没有内部信息时,实际价格才等于理论价值。

因而只有内部人可获得超额收益,而普通投资者无法获得。

在这个市场中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是维持其半强式效率的基础,正因为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的普遍运用,才使得实际价格经常趋近与理论价值。

弱式有效率市场是指市场价格只反映了历史的信息,而未能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及内部信息。

由于理论价值是由红利资本化模型计算的,所需的未来红利预测要由对公开信息的分析即基本分析才能得到,而实际价格不反映公开信息,因而可能造成实际价格与理论价值的严重偏离。

如果实际价格大于理论价值,会造成股市泡沫,相反,就是所谓的股市黑子。

偏离的程度正好就是泡沫或黑子的度量依据。

在弱式有效率市场上,投资者都要进行技术分析,根据历史上股票价格的变动资料试图判断未来的价格,是形成弱式有效率市场的基础。

在这样的市场上谁使用基本分析方法,谁就可以尽量避免损失并获取超额收益。

二、市场效率的变动趋势

总的说来,股票市场效率的变动趋势是从未达到弱式有效率市场到弱式有效率市场,而后到半强式有效率市场再到强式有效率市场。

这种趋势是由股票市场的内在机制所决定的。

一个新生的股票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对许多的新鲜事物是刚刚有所耳闻,对其具体的概念、含义等缺乏了解,市场极其不规范,投资者入市不过是因为听说股票能够赚大钱,一夜暴富。

没有多少人懂得移动平均线、波浪理论等技术分析工具,而少部分投资者正好乘此机会预测股票价格的波动方向,获取高额回报。

这时候的市场为未达到弱式有效率市场,仅靠技术分析就能够大获其利。

随着投资者交易知识的丰富,对分析工具的更多了解,掌握技术分析的人渐趋增多,市场逐步向弱式有效率市场过渡。

投资者对股价的判断趋于一致,大都反映了价格的历史信息,技术分析逐渐只能帮助投资者避免损失,而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日趋下降。

终于靠技术分析在也无法得到经常性的超额收益了这时,形成了弱式有效率市场。

有一些机构投资者和接受更多知识的个人投资者开始使用基本分析方法,预测公司的未来赢利能力等,并计算期望收益率作为折现率,从而估计其理论价值。

这些投资者能够获得超额收益。

随着公开信息的均等分布,基本分析方法的广泛传播和使用,股票价格渐趋于理论价值,半强式有效率市场逐步形成。

目前,只有纽约、伦敦这样历史悠久的市场才达到这一水平。

当然,当所有的内部信息也能瞬时成为公开信息时,内部人的超额收益也将不复存在。

股票实际价格将时刻依赖于瞬时的信息,从而等于起理论价值,到这时,真正达到了强式有效率市场。

只是目前的所有市场都没有达到这一水平。

我国股票市场的场内交易是从1990年开始的,已有学者研究验证表明,1990到1992年的时间里,我国股市是属于未达到弱式有效率市场的阶段。

从1993年开始,我国股票市场开始显示出弱式有效率市场的特征2。

然而这一发展过程是缓慢的,到现在市场还是处于这一水平。

三、股市效率与泡沫的生成

市场有效性理论告诉我们,证券的价格取决于投资者的预期,而投资者的预期、又基于他们所获取的市场信息。

因此,假如证券市场是一个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而这一市场的信息是完全的,那么,目前的证券价格就反映了一切已知的信息,未来的价格就只能由新产生的信息决定。

由于新信息对投资者来说是未知的,因此,他们的出现就是随机的,那么反映信息的未来价格变动也是随机的。

在证券价格随机变动的情况下,由于价格充分反映了信息,因此证券市场不会出现泡沫现象。

但在现实的证券市场上,信息是既不完全也不对称的。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使证券市场泡沫化。

Black将股市泡沫的形成归结为信息不对称交易的结果。

他认为噪声交易是市场流动性得以保持的重要条件,但噪声交易使股票价格成为一种“噪声价格”,使股票价格不能充分的反映信息所包含的内容,从而使市场的有效性大为降低。

(一)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了不稳定投机

按照股票投机对证券市场均衡性质的影响程度以及对股市泡沫变化的影响程度,可以将股市投机分为“稳定性投机”和“不稳定性投机”。

前者是指投机者在证券市场上所进行的投机活动是对整个市场上可能出现的过度投机具有收敛作用的一种投机,它可以通过套利将股票价格拉回均衡点,因此它是一种正常的投机行为。

而不稳定投机行为则对整个市场上可能出现的过度投机有一种发散作用。

在中国这样一种弱式有效率市场中表现为一些在信息、地位、资金上占有优势的投资者便可以利用自己享有的特权,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行证券交易,这使得股票市场上的套利机会越来越大,形成了股票市场上的巨大的泡沫成分。

(二)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