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试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7476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考试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申论考试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申论考试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申论考试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申论考试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论考试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申论考试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考试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论考试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养老尤其是农村养老制度改革、食品安全法、新的住房政策等等。

但是对于今年的国考来说,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项:

  一是教育体制改革问题。

今年国家出了了一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2010-2020)》,这是我国未来十年教育的总纲,对于今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教育公平问题、教育过于行政化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等等。

这部纲要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有直接导向作用,需要考生重点把握。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问题。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文化产业成为为引领经济增长的制高点,是文化大发展的契机。

但文化从来就不仅仅是发展一个产业的问题,同时也代表着国家的主流意识。

国家领导人,如******、******、李长春等不断发声,敦促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更是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文化体制改革发表讲话,要求坚决抵制“三俗”之风。

另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也不断发表如何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文章,可见,这是一个相当热的主题。

  三是食品安全问题。

2009年2月,国家颁布《食品安全法》,同年7月8日,国务院公布实施条例,但是2010年以来,还是发生了不少食品安全事件,从年初的毒餐盒、毒筷子、到年终的海南豇豆农药超标,到现在的南京小龙虾、金浩茶油,以及屡禁不止的地沟油等等,理应最安全的食品不断亮红灯,这不是单凭一部法律能解决的,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住房、医疗、户籍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样需要考生关注。

  

(2)区域发展政策

  有关区域发展的政策都是大手笔:

今年是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同时国家为西部开发的未来十年定了调,即由输血式转向内生型发展;

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出台,长江三角洲发展有了新定位;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了新方向;

中部崛起不断涌现新局面。

区域发展被证明是一项符合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点的发展方式,新的政策必将促进这些地区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从城市建设方面来说,也有很多新亮点。

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与基本建设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小城市壮大发展是当前也是未来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

另外,今年是深圳建立经济特区30周年的日子,国家把珠海和深圳特区扩展到全市,并且******主席等中央领导密集访问并发言,为这些城市发展和国家改革政策吃了一颗定心丸。

同时,其他很多重要城市区域规划上也作出了不少变化:

比如重庆两江新区建设、北京两区合并等。

因此城市发展主题对于今年国考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

  (3)中央一号文件

  一般来说,三四年内不会重复考察同一个主题,但“三农”问题却不遵循这个规律。

2007年以来“三农”已经考过两次:

2007年考了土地征用与土地管理,2009年考了粮食安全。

十七大以来,国家加强了在“三农”领域的投入,这不仅是由于“三农”在国计民生中的基础地位,也是因为“三农”在当前经济、社会民生发展中还属于薄弱环节,是需要党和政府加大力气解决的重点领域。

因此“三农”问题依然是今年考察的重点。

由于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因此考察切入的角度也非常多,但肯定不会跟前两次的重复。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今年“三农”问题定了调: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最重要的是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考生需要把这方面的内容做一个梳理。

  (4)从本年的特殊性来说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之年,是全面落实十七大政策的关键年份。

  “十一五”规划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基本完成,但是有些领域还是有差距的。

比较明显的是节能减排。

这跟我国当前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关,是经济迈上新台阶的最大阻力。

另外,节能减排也跟国际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的大环境有关,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是我国当前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2、结合重大事件来说

  2010年是个多事之秋。

各种天灾****不断发生,比如,2010年春季,西南五省连续数月干旱,而夏季南方数省甚至连东北地区又发生了洪涝灾害。

4月14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舟曲等全国各地发生泥石流;

伊春空难、王家岭等全国各地的矿难也不断发生。

前者干旱洪涝显示了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和市政建设规划问题,后者则显示了社会公共安全问题。

所有这些反映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不足,同时也真实地考验了政府的应急能力。

2010年9月1日,我国首部全面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法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正式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明确了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可以有效解决自然灾害救助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为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因此,农田水利建设和市政建设、自然灾害救助问题都可以成为今年申论的主题。

  3、从公务员选拔的目的来说

  以上只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的分析,但考生需要记住的是,公务员考试是为了选拔符合要求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以不管什么时候,不管考察什么样的主题,都会有政府的影子在里面,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

政府的多,就是政治主题,少就是其他主题。

而政治主题的考察也不出以下几样:

  一是政府职能的考察。

政府职能有四: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当前建设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建设重点是把政府工作主要放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政府职能失范集中表现在政府工作越位、错位和不到位。

  二是政府工作方式的考察。

政府工作方式的合不合理直接关系到政府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是否和谐,这些能够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高低。

而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事件也跟政府工作方式出现偏颇有直接相关,这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政府工作方式转变的重要性。

因此近几年来国家和各个省市都对政府工作方式进行了考察,今年也不例外,依然比较重要。

  三是政府自身建设主题。

政府自身建设包括政府本身的建设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

从政府本身来讲今年比较热的是政府信息公开。

今年年初以来,中央机关各部委先后公开本部预算,省市等地方也出现了不少先进事例,比如四川的“全裸”乡政府等等。

另外,绩效考核的主题,也需要考生多加关注。

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建设主要是提高自身素质、廉洁从政,考试需要关注下今年颁发的《廉政准则》。

  四是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只是在部分省市极少的涉及到过,在国家考试中不太可能考到。

申论热点标准表述: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

http:

//www.chinagwy.org 

2010-11-30 

来源:

国家公务员网

【字体:

大 

中 

小】 

  4月20日上海世博会首次试运行当天,拍摄于世博园内的几张照片就在网络上四处疯传,本来光可鉴人的不锈钢梯状饮水台上一片狼藉地堆放着废弃的塑料餐盒、食品袋,安检处的拥挤、世博公交站点前的乘车难等问题被暴露无遗。

  我国国人素质不高,表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之中。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各方面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国家,但隐蔽在现代化城市光鲜外表下面的道德意识以及生活和行为方式等等,离真正的现代文明却还差得太远!

  国民文明素质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复杂原因,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社会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看法,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口碑。

除了政治形象、文化形象、产品形象等,公民形象也是一个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公民素质如何、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的形象。

  素质,是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中被忽视的一门功课。

无论是上海世博会上面对数百万全球各地参观者,还是在其他行业中数以千计的群体,提高素质、改善形象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

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

  其次,强化新闻媒体作用。

新闻舆论在提高国民素质中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功能。

一是导向。

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大意义。

二是监督,运用新闻媒体广泛性、多样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及时地揭露和鞭挞社会上的消极现象和不良现象,从而达到弘扬正气,遏制邪气的目的。

每日时评:

由踩踏事故频发反思校园安全管理缺失

  11月29日12时许,新疆阿克苏第五学校发生踩踏事故,近百名学生受伤被送往医院。

目前,有41名学生留院观察,其中重伤7人,轻伤34人。

事故发生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近些年来,校园踩踏事故频频发生,每次踩踏事故的发生,大都存在共性问题——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学校缺少安全应急的演练等。

尽管这次踩踏事故的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但恐怕终究会有这方面的因素。

  据报道,事故发生时正是课间操时间,学生从楼上蜂拥而下,前面的学生摔倒后引起踩踏,楼梯扶手被挤歪,造成孩子被挤伤或摔伤。

可以这么讲,这次踩踏事故的原因,既非自然灾害,也非不可抗拒的因素,说得不客气,完全是学生起初的慌乱无序,加之接下来的踩踏恐惧所致。

  须提醒注意的是,几乎每次踩踏事故都是中小学生。

这恰恰折射校园安全管理缺失: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轻,处于调皮、嬉戏的阶段。

对于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一来学校不容易管理,二来学生不知道踩踏的严重后果。

也正因为如此,中小学校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安全管理,不应有丝毫的麻痹大意。

  在安全生产领域,有这样一个定律:

每一起事故的背后,都有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遗憾的是,一些学校根本不重视学生的安全管理,对学生的安全隐患漠然视之。

他们感兴趣的是学生的成绩,只要升学率上去了,学生的安全则可以疏于管理,甚至放任不管。

一些学校正是抱有这样的侥幸心理,才没有将学生的安全管理放在心上,任凭事故隐患长期存在甚至由小变大、积少成多,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

就此次踩踏事故而言,如果阿克苏第五学校高度平时重视学生的安全管理,加强学生安全应急的演练,这次踩踏事故或许就能避免。

退一步讲,既使细心的老师们平时在课堂上提醒一下课间和放学的秩序,并进行有序的疏导,这次踩踏事故还会发生吗?

  每次踩踏事故发生后,总有人把一些原因归结于楼梯过窄、班级人数多等客观因素。

笔者想说的是,不管学生数有多少,哪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要校方管理者心中绷紧安全管理这根弦,时刻为学生的生命安全负责,我敢肯定,非自然因素下的踩踏事故一定能够避免。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习题及范文点评(3)

2010-12-02 

  背景材料: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很多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城市病”,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特大城市,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导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市贫困等诸多问题严重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

为全面治理和预防“城市病”,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根治“城市病”,建设“宜居城市”,是上海世博会启示的重大命题之一。

城市病的治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是,即使治愈城市病的过程再复杂,其基本的药方也只有一个,就是以人为本,从人居的角度去打造城市,而不是其他的标准。

  作答要求:

  请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

  要求:

紧扣材料和客观实际,观点深刻,语言流畅。

  解题思路:

  文章必须围绕“城市病”这一主题来立论,可写成策论文、议论文,但无论哪种文体论述治理“城市病”,都要体现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理念。

文章要符合题意“联系实际”的规定,论述有理有据,并且在“紧扣材料”的前提下,立足正确的基点,展现合理引申论述的深度。

  参考例文:

治愈“城市病”让生活更美好

  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聚集了人口与财富,发展了文化与科技,却也给城市埋下了“健康”隐患。

应规模经济效应的要求,城市不断扩张,发展庞大经济带,吸引着各地的资源凝聚,由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造就了繁荣发展的超级城市。

当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了社会资源的承载能力,布局失衡、城乡发展不均、人口过大等隐患便开始作祟,引发出各种各样的“城市病”。

  当各大城市交通拥堵成为常态,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紧缺、住宅奇缺,空气水源污染严重,居住环境恶化……“城市病”业已不是苍白的术语,而是渗透在市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了城市的“血液病”。

城市失调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顽疾,引发更多社会矛盾,成为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因此,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埋下的隐患,全面治疗“城市病”刻不容缓。

  “城市病”怎么治?

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世界各国在城市建设探求中凝结的理念,给予我国城市发展以深刻的启示。

在经济主导的发展模式下,各地纷纷追求高GDP而普遍忽视居民幸福感,城市不再宜居的现状下,上海世博将关注幸福感、建设宜居城市置于聚光灯下。

以人为本是创建宜居城市的灵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因此,医治城市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

  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要求,“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首先,制约病患,科学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推进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强化中小城市(发展)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

除经济建设等硬件设施建设外还需进行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名城,使城市富有内涵、充满生机。

其次,减少病症,规划先行。

治理城市病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从源头上减少“城市病”的发病率。

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再次,改革管理,治疗病症。

应调整城市的考核指标体系,将空气、饮水质量等生活质量的指标纳入其中,避免城市管理者一味追求GDP而忽视居民生活质量。

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

  人口与资源的过度集中使得城市居民承担了更大压力,幸福感逐渐流失,这背离了城市发展的初衷。

“城市病”不能成为城市建设止步不前的缘由,在面对“城市病”时不能因噎废食,需对症下药,进一步谋求发展、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治疗“城市病”,打造和谐城市,共创宜居生活。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习题及范文点评

(1)

2010-12-01 

  近来,由于国内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煤矿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智利通过长期细致的工作、凭借完善的井下避险系统和技术设备对33名遇险矿工进行了成功营救,煤矿井下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加强安全生产的技术和制度保障再次被摆上台面。

为此,从国务院到安监部门,分别做出部署,采取多种措施,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要求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必须建设完善煤矿井下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安全避险系统,简称“六大系统”,并限期3年完成。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山西已开始在全省五大煤矿集团推广井下救生舱,其中7个试点矿井中有的已建成井下避难室和救生舱,有的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河南省政府要求严格执行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江苏、湖南等省要求所有矿井在3年内建成紧急避险系统。

  请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

  一类文作者:

台州黄岩参与者王某公考专家组点评

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本文题目与资料联系紧密,主旨突出。

  08年8月,河南省平煤集团曾发生煤与瓦斯的突出事故,造成23人死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时隔两年,在同一矿井同一作业面,又发生了性质更为严重的特别重大事故,导致37人死亡……面对群死群伤的惨剧不断重演,我们不禁要问:

煤矿何时才能不“吃”人?

  (文章首段以鲜活的案例呈现出我国存在煤矿安全问题的现状,开门见山、点明形势,一句发问生动而有力,引出主题。

  安全生产关系着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关系着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关注安全,珍惜生命,追求企业本质安全已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已迫在眉睫。

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安监部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分别作出部署,已采取多种措施来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分析过渡部分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迫切性到引出下文提出举措的过渡自然,逻辑严谨、语言不拖沓。

  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认识是前提。

煤矿作为一个高危行业,由于生产环境的特殊性,条件的多变性和不可知性,发生事故的频率较高。

因此,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煤矿行业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安全责任网,尤其是提高矿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筑牢煤矿安全“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思想防线。

  (根据煤矿行业的特殊性从多个主体论述了对策一—提高认识,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技术是关键。

安全技术的提升是改善企业安全现状、强化企业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

智利被困矿工的成功获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必须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加快建立完善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的通知》要求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必须建设完善煤矿井下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等六大安全避险系统,并限期3年完成,表明国家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的决心。

山西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率先建成井下避难室和救生舱。

这些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极大提高煤矿事故的可防可控性。

  (在对策二中采用引证法,引用了智利被困矿工成功获救等例子,紧贴材料、论据丰富,有较强的说服性。

对策中提到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可以从更深层次挖掘材料,以“破解资金投入、技术标准和执行力度”这三道难题为切入点进行进一步阐述,使对策更为具体可行、论述更为深刻。

  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完善体制是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体制。

以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为着力点,如河南省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便于及时发现和组织消除事故隐患和险情。

明确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安全生产职责,强化综合协调职能,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构建省、市、县、乡四级安全监管网络,进一步理顺省、市、县和基层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为实现安全生产形式持续好转,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将煤矿安全应对措施上升到体制层面,提出安全发展理念、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加强监管等,措施合理,与材料精神契合。

建议考生平时多阅读相关政策内容,增加理论积累。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安全就是生命,生命重于泰山”,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提高认识、加强技术和完善体制出发,才能不断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才能夯实煤矿安全基础、筑牢煤矿安全屏障,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重申以人为本思想,强调安全发展理念,将三点对策再次强化,升华主题,完整而圆满。

  总评:

  本文结构完整、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语言规范,符合申论标准。

开头引入主题手法巧妙,简短而生动,不落俗套。

分析过渡自然,提出“以为为本”的中心思想立意准确到位。

文章主体部分从三方面提出对策并进行阐述,认为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认识是前提,加强技术是关键,完善体制是保障”,这三段首句对仗工整,使文章脉络清晰可见。

结尾高度凝练、重申观点,适当升华、恰到好处。

虽然对策分析不够深刻、论证手法不够丰富,但整体结构工整,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典范。

社会管理创新

2010-11-29 

  【背景链接】

  2010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认真解决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动争议、涉法涉诉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

改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010年9月2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马凯在国家行政学院秋季开学典礼上强调,要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标准表述】

  [原则]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