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7346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编Word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编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编Word格式.docx

B.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妈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C.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

(题干:

正如《共产党宣言》指出的:

“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

”)

2、无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三大工人运动:

(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2)英国宪章运动(3)德国西里西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继承和创新是思想渊源。

(1)马恩通过实践把创立马克思主义从可能变成现实。

(2)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条件

(3)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渊源。

A.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C.法英空想社会主义:

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性质)

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科学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革命性)

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在理论观点上: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在政治立场上:

坚持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在理论品质上: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在社会理想上:

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

五、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1)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掌握马克思主义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

(2)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含义,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

(1)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作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回答形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即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2)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情感、意志)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如概念、观念、理性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

(3)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颠倒了感觉和对象的关系)

(4)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颠倒了概念和对象的关系)

四、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2)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经历着由量变到持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过程;

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上的变更,没有质的飞跃。

(3)是否承认矛盾是对立的焦点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事物的变化看做是单纯外力推动的结果。

六、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

唯心主义从精神出发去理解世界,旧唯物主义从自然演化出发去理解世界,它们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而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理解现实世界。

七、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肯定世界的物质性;

(2)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

(3)力图从具体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4)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5)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1)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

(2)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3)具体三个历史局限性:

机械性(用力学解释一切);

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片面、否认矛盾);

唯心史观(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

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唯物主义中的唯心史观。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

八、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九、物质定义的特殊方式

题干:

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

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1、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意义(绝对性):

虽然从本体论上说,整个世界都是物质,意识也统一于物质。

但只有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把物质和意识区分开来,才能展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样的最基本的哲学关系。

2、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相对意义(相对性):

必须把意识和物质统一起来,才是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十、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外在性)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可反映性)

十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2、坚持能动性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十二、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由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列宁说,一切物质都具有存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特点、反映的特性)。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3)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2、意识本质上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A.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B.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

(3)虚假映像也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有其客观的“原型”。

十一、辩证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的共同本质是客观实在,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十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形而上学不变论(绝对主义)。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

相对主义诡辩论(相对主义)。

夸大绝对运动,非党员认直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十四、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

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宇宙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是相对的。

(主观观念是可变)

十五、马克思主义深刻提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截子唯物主义是指:

在自然界范围内坚持唯物主义,但是一进入历史范畴,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即是持有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一种思想,并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种。

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生产方式的集中体现着社会的物质性

十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成物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基础是物质;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石,它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一二元论及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2)实践意义:

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十七、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一般本质(区别于意识)——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十八、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实践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变化,因而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十九、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劳动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

十九、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最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把人从自然界提升出来。

实践创造了人的特征,创造了人的社会结构,实践改选着自然也改造了社会。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十、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性: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就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的部分。

人类通过劳动具有了自己的实践方式

2、实践把自然变成“人的无机身体”:

社会实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人不仅依靠自然界生活,还依靠自然界进行生产,并且依靠自然界提供意识的内容和精神生活的对象。

3、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永恒的主题。

(1)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使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

(2)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同自然的和解。

实践的规律与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

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自觉遵守自然规律的社会实践导致同自然和解。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二十一、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与人的关系(3)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

而上述这些关系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