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依莫克乡窝依阔克别克村土地治理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7241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窝依莫克乡窝依阔克别克村土地治理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窝依莫克乡窝依阔克别克村土地治理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窝依莫克乡窝依阔克别克村土地治理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窝依莫克乡窝依阔克别克村土地治理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窝依莫克乡窝依阔克别克村土地治理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窝依莫克乡窝依阔克别克村土地治理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

《窝依莫克乡窝依阔克别克村土地治理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窝依莫克乡窝依阔克别克村土地治理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窝依莫克乡窝依阔克别克村土地治理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项目社会条件

四、项目规划内容及规模

(一)项目设计标准

(二)项目建设目标

(三)项目建设内容

五、运行机制

六、项目预期效益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

(二)监督机制

(三)保障措施

八、结论

布尔津县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西部,辖六乡一镇。

全县土地面积为10540平方公里,折合1581万亩,可耕地面积为279.5万亩,草场利用面积为820万亩,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4.6万人,现有耕地面积3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约7亩;

2005年完成总播种面积28.8万亩,牲畜最高饲养量为66.92万头(只),主导产业为黄豆、畜牧、旅游和水能。

全县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全面增长,第二、三产业是推动我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窝依莫克乡位于布尔津县城北部距县城大约30公里,地处东径86°

59′,北纬47°

53′,总面积为3080平方公里,项目区位于窝依莫克乡政府以西12公里处。

项目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其气象特点是:

夏季温和,冬季严寒,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空气干燥,光照充足,气温年日差大,无霜期较短。

项目区属大陆性北温带寒冷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炎热,春秋多风少雨,昼夜温差大,属典型大陆性气候。

平均气温为4.1℃;

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为22.4℃,极端最高气温为38℃;

元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为-16.4℃;

极端最低气温-41.2℃。

年日照时数2971小时,无霜期153天,年平均降水量180.3mm,干旱年降水量为151.2mm,年蒸发量1754.5mm,冻土深度1.2—1.5m。

灌溉期平均风速为3.4m/s,全年以东风和西风最多,频率分别为23%和28%,布尔津县气象站气象要素见表1-3。

布尔津县气象站气象要素表表1-3

项目

单位

数值

多年平均气温

4.1

相对湿度

%

63

年最高气温

38

无霜期

153

年最低气温

‐41.2

年平均风速

m/s

3.4

日平均≥10℃

3026

干热风天数

40

日照时数

h

2971

年最大风速

16

太阳总辐射量

mt/m

135

平均冻土深度

m

1.2

多年平均降水量

mm

180.3

最大冻土深度

1.5

多年平均蒸发量

1754.5

盛行风向

东风和西风

窝依阔克别克村位于窝依莫克乡西部,距乡政府所在地以西15公里处,距布尔津县城23公里。

东与克孜勒喀巴克村连接,西与喀拉加勒村相邻。

总人口192户836人,其中劳动力388人,包括汉、哈、回、东乡等七个民族。

窝依阔克别克村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村,由3个自然队组成,现有耕地面积6000余亩。

2009年人均收入为4500元,集体经营收入为7.85万元。

集体经营收入主要来源是集体地、退耕还林。

窝依阔克别克村由于排碱渠堵塞较严重,灌溉渠道基础设施不配套,导致近8000亩耕地含碱量较大,部分耕地只能种植耐碱农作物。

窝依阔克别克村拥有农业人口836人,拥有耕地0.8万余亩,在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左右,人均耕地12亩,主要种植油葵、大豆及苜蓿等常规农作物。

首先,项目区农业人口836人,拥有耕地1万余亩,其中盐碱地0.8万亩,人均耕地12亩。

多年来,由于排碱渠都没有清淤,淤积较严重,导致土地盐碱化程度十分严重,有效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效益偏低,加之农业基础设施简陋,为此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科学的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效益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项目区内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点总耕地面积的80%左右,由于土地贫瘠,生产条件差,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造成项目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因此开发治理荒弃地,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地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将为项目区居民增加收入创造新途径。

第三,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质量及科技含量,抓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向市场要效益。

促进项目区由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向现代农业经济全面过渡和快速发展,达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的,真正形成牧民定居区农业生态示范基地。

最后,全村对农发低产田改造项目有强烈的愿望,投工投劳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项目的社会条件

  项目区涉及窝依莫克乡一个村,位于布—喀公路附近,交通便利。

为了促进项目区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本着以当地现有为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以科技为手段,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建成后,将有力提高该村的作物产量以及特色农产品发展,进而有利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1.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2.项目区有明显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整治,连片开发。

3.土壤改良:

通过有机肥的施用,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

4.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两侧,要适时适树进行植树造林。

5.农技服务体系:

做到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完善项目区农业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强化科技服务功能。

6.形成种植——饲料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不断提高项目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位。

7.技术推广:

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一定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非项目相比,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

8.技术培训:

做到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基层干部、农民科技示范户进行适用技术培训,做到每个小组有3—5名农业科技骨干,每10户有1户科技示范户。

项目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来改造低产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实现高产高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形成地方特色,促进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田间建设实现农田标准化、方整化改造低产田,通过路、桥、渠及小型建筑物的配套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2.培植支柱型农业产业,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发适销对路的定型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型生态农业产业,并带动有关产业的发展。

3.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

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培植和建立一批与相适应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并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实行订单生产、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4.发挥项目区示范带动功能。

把项目区建成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样板,为布尔津县的农业发展提供经验。

有效地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估算

1、项目区实施内容主要是对0.8万亩的斗渠、农渠渠道防渗、水工建筑物、支、斗及农排碱渠清淤、道路平整、林业保护及对辖区内的种户进行技术培训等措施。

2、资金筹措

中央财政资金420万元,自治区财政资金134.4万元,地区财政配套资金16.8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6.8万元,自筹资金168万元(含以物折资和投工投劳)。

项目利用中央财政资金、自治区财政资金、地区财政资金、县级配套资金及地方自筹(含以物折资和投工投劳)。

荒弃地及中低产田改造由开发区政府统一规划,项目区农户共建,建设高效、高产农业产业化基地,项目支持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技术、防疫、信息等服务。

在政府作用下建立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企业通过中介组织以订单农业、协议农业等方式,带动基地和周边农户,实现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形成项目区农业产、加、销体系,延伸项目区产业链条。

(一)经济效益:

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区建成后,80%的中低产田包括荒弃地的产量产值将有显著提高。

1.通过低产田改造,亩净增30公斤,亩增收入120元,计增收96万元;

2.通过荒地改造,亩增收入80元,计增收64万元。

(二)社会效益:

1.项目实施后,可提供400个农村劳动力就业,项目区内农民人均收入将比2009年增长25%,农民的物质生活和就业渠道将得到极大改善。

2.项目实施后,可年增农作物产量30万公斤。

3.项目实施后,农业科技普及率得到大提高,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4.项目实施后,将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业迅猛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健康。

5.项目实施后,能带动开发区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起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三)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由于改造荒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措施、新技术,改善土壤使肥、供水状况。

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镇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新增和改良耕地8000多亩,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区域内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七、 

保障措施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土地治理项目领导小组,由农发办,乡人民政府及项目实施的相关村、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项目技术指导小组名单(略)

(二) 

监督机制

项目实施中,实行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分离,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建立项目内部相互监督机制,确保项目和资金管理正常运转。

(三) 

保障措施

由项目管理部门与项目实施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细化建设目标、内容、标准,强化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工程质量监理,确保工程按时完成。

该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