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初三化学一模终稿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7060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景山初三化学一模终稿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石景山初三化学一模终稿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石景山初三化学一模终稿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石景山初三化学一模终稿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石景山初三化学一模终稿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景山初三化学一模终稿1Word文档格式.docx

《石景山初三化学一模终稿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景山初三化学一模终稿1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景山初三化学一模终稿1Word文档格式.docx

5.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H2CO3

B.O3

C.C2H5OH

D.SiO2

6.下列安全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ABCD

7.下列方法能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的是

A.闻气味

B.观察颜色

C.倒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8.符号2N、N2、2CO、SO2中,数字“2”能用来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A.2N

B.N2

C.2CO

D.SO2

9.次氯酸钠(NaClO)是消毒液的主要成分。

NaClO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1

C.﹢1

D.﹢2

10.钠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能与水反应

B.有延展性

C.硬度较小

D.密度较小

11.人体各处液体的pH:

口腔为6.5~7.5,胃部为1.0~3.0,小肠为7.8-8.4,血液为7.35~7.45。

其中碱性最强的部位是

A.口腔

B.胃部

C.小肠

D.血液

12.下列物质必须密封保存的是

A.氯化钠

B.浓盐酸

C.石灰石

D.木炭

13.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三氧化硫SO3

B.氯化铁FeCl3

C.硫酸钠Na2SO4

D.氧化铝AlO2

1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药品

B.倾倒液体

C.蒸发食盐水

D.加热液体

15.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2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A.=20%

B.>20%

C.<20%

D.无法确定

16.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

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甲乙丙丁

A.丁的化学式为H2O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

1

D.反应前后氢原子个数相等

17.下列实验方法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将粗盐研碎、溶解、蒸发

B

除去铁制品上的铁锈

将铁制品长时间浸泡在足量的稀硫酸中

C

鉴别石灰水和NaOH溶液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D

检验某矿石中是否含碳酸盐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若产生气体再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18.松花蛋是用料泥包裹鸭蛋加工而成,料泥是以生石灰、纯碱、食盐、草木灰为原料与水按比例混合制得,通过系列反应,产生的强碱(NaOH、KOH)渗入到蛋清和蛋黄中,使蛋白质分解、凝固并放出少量硫化氢气体和氨气(NH3),硫化氢与蛋清和蛋黄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各种硫化物,使蛋清和蛋黄的颜色改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强碱使蛋白质放出少量硫化氢气体和氨气的过程为化学变化

B.蛋白质中不含氮元素、含有硫元素

C.草木灰是制取KOH的原料之一

D.料泥制作过程中,通过化合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产生氢氧化钠

19.右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各取40g于100g水中,只有丙得到饱和溶液

B.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C.将甲的饱和溶液由t1℃升温至t2℃,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t1℃时,加入丙物质可以将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20.已知:

CO+CuO====Cu+CO2。

若8gCuO被CO完全反应,有关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中6.4表示生成Cu的质量

B.(8-6.4)表示消耗CO的质量

C.生成CO2的质量为4.4g

D.T2时CuO反应完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生活现象解释〗

化学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请回答21~22题。

21.(2分)米、面、蔬菜、肉、植物油是烹饪食品时的主要原料。

(1)以上原料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__。

(2)大米、面粉等在温度和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容易滋生对人体有危害的_______(填序号)。

A.黄曲霉素B.甲醛C.一氧化碳

22.(2分)请从22-A或22-B两题中任选1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22-A计分。

22-A

22-B

(1)钙咀嚼片中的钙是指(填“元素”“分子”或“单质”)。

(2)每片钙片中钙300mg,请用计算式表示其计算过程。

(1)人体缺铁会引起。

(2)某成人按此说明书连续服药1天,可补充铁元素mg。

资源利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请回答23~26题。

23.(1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空气中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电光源等领域。

其中生产化肥是以为原料。

24.(1分)水是氢能的主要原料,利用太阳能和催化剂是分解水制取氢气的理想途径,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5.(2分)化石燃料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包括天然气、石油、。

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6.(2分)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还原法是冶炼金属的常用方法。

请写出用一氧化碳从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中冶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铁在自然环境中很容易生锈,请写出一种防止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

科学实践活动为同学们创设了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请回答27~28题。

27.(3分)明明用“强力去油剂”(成分为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油烟机的清洗。

清洗过程为:

①取“强力去油剂”200g,加入1800g的水,搅拌使其完全溶解;

②将油烟机过滤网、油杯等部件放入配制好的溶液中浸泡30分钟;

③进行清洗。

(1)明明在使用“强力去油剂”配制溶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是(写出一点即可)。

(2)明明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3)“强力去油剂”必须密封保存,其原因是。

28.(2分)实践活动中,同学们用“锡纸”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

(1)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条状,将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造成短路),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

开始“锡纸”不燃烧,短路后能燃烧的原因是______。

(2)将打磨后的“锡纸”放入盛有氯化锌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到“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

说明“锡纸”中的金属(填“是”或“不是”)锡。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请回答29~30题。

29.(2分)醋和食盐是日常生活中必备调味品。

(1)食盐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再经过净化得到;

醋通过大米、高粱等粮食发酵酿制而成。

晾晒和发酵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2)醋的有效成分是乙酸(CH3COOH),也叫醋酸。

正在服碳酸氢钠片、复方氢氧化铝等药品的人,不宜食用醋,原因是。

30.(2分)干黄花无毒,而鲜黄花有毒,是因为鲜黄花中含有秋水仙碱。

纯秋水仙碱易溶于乙醇,在冷水中易溶、热水中难溶。

(1)秋水仙碱的乙醇溶液中,溶剂是。

(2)秋水仙碱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

〖科普阅读理解〗

31.(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随着国内轿车工业的迅急发展,人们每天坐在汽车里的时间越来越长,而车内的空气质量状况也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下图为中国科学院所属理化环境分析研究中心发布的《国内汽车空气质量报告》中的测试结果(选取使用年限不同的50款市场上常见的车型进行检测)。

这份空气质量报告,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车内空气污染到底来源于哪里?

下表列举了车内空气污染的源头及主要污染物。

主要源头

主要污染物

源头一:

车内配件、材料和装饰物

车内本身的各种配件和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

买车后进行装饰,装饰物释放的有害气体。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包括:

甲醛(CH2O)、苯(C6H6)等

源头二:

空调系统、死角腐物

空调系统内潮湿阴暗的角落,成为霉菌大量繁殖的温床;

车厢角落遗落的食品容易腐烂发霉。

胺、烟碱、霉菌及繁殖产生的霉味气体等

源头三:

发动机长时间运转

汽车发动机长时间运转产生的热量会增加车内污染物的挥发,发动机运转中也会产生有害物质。

CO、汽油挥发成分、胺、烟碱等

如何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呢?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做法。

①开窗通风:

通常情况下,开窗通风是改善车内空气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②臭氧消毒:

通过臭氧的氧化性可以去除一部分有害气体。

③安装车载空气净化器:

某品牌空气净化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空气通过HEPA过滤材料,清理空气中的尘埃及细小颗粒物,再通过活性炭的协同作用,吸附异味;

甲醛在蜂窝状高效催化剂的作用下和氧气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具有不产生二次污染的优点。

为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一些新技术、新材料也会不断地优化和使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车载空气净化器工作原理图中活性炭主要起过滤和________作用。

(2)《国内汽车空气质量报告》中的测试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其原因是________。

(3)甲醛在蜂窝状高效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车内的配件和装饰是车内主要污染源之一

B.车辆越新,TVOC超标越严重

C.臭氧消毒是利用臭氧的物理性质

(5)请你写出一条保持车内空气清洁的方法________。

〖实际生产分析〗

32.(3分)自然界就是一个天然“工厂”。

自然界中的

物质循环,形成了自然界中物质的平衡。

右图所示

为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消耗最重要的途径是_______。

(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有效途径是。

(3)二氧化碳与氧气均是空气组成中的重要物质,但其化学

性质不同,从微粒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33.(4分)钢铁工业用到的酸洗液中硫酸含量在100~230g/L,酸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硫酸废液,下面是两种处理方法。

(1)传统方法:

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再生方法:

酸洗过程中,当硫酸含量降到100g/L,硫酸亚铁含量达250g/L,可以对洗液进行再生。

在洗液中加入浓硫酸将硫酸浓度调至230g/L,再将温度降低到16℃左右,析出大量的硫酸亚铁晶体,分离后,洗液返回酸洗槽继续使用。

①16℃左右,析出硫酸亚铁晶体后的溶液是硫酸亚铁的(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再生的酸洗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

③洗液再生过程中,温度会升高,其原因是。

〖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

34.(5分)A~E五种物质分别由H、O、C、Cl、Ca五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是生石灰的主要成分,A的化学式为______。

(2)B物质中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

1,其分解时可以产生氧气,B为______。

(3)向NaOH溶液依次加入C、D溶液、E溶液和紫色石蕊溶液,现象如下图所示。

①C和D两种物质分别是______。

②加入E后沉淀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此现象的原因______。

③红色溶液中含有的物质有水、石蕊、______。

〖基本实验〗

35.(4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ABCDE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选用的收集装置是(填序号,下同)。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如图E所示,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36.(2分)研究物质的组成。

红磷

图1图2

(1)图1实验中,根据,证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可以粗略的测定空气的组成,其结论是。

碳酸钠粉末

37.(3分)实验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盐酸

红热玻璃管

(1)A实验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以上2个实验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_____(填序号),另一个实验不能验证的原因是_______。

38.(2分)研究燃烧的条件。

(1)铜片上的白磷发生燃烧,说明铜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

(2)通过对比________,可以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39.(3分)为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A、B两个方案。

请从两个方案中任选1个作答,若两个均作答,按方案A计分。

方案A

方案B

(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3)该方案_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实验原理分析〗

40.(4分)实验小组同学用完全相同的4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

操作

现象

向瓶①内倒入1/3体积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

瓶子均变瘪,变瘪程度依次为①<②<④<③

2

向瓶②内倒入1/3体积饱和石灰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

3

向瓶③内倒入1/3体积5%氢氧化钠溶液,迅速拧紧瓶盖,振荡

4

向瓶④内倒入1/10体积氢氧化钠固体,迅速拧紧瓶盖,振荡

已知:

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1)实验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实验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上述4个实验中,验证了CO2能与NaOH反应的实验有______(填序号)。

(3)请判断实验1能否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并说明理由________。

〖科学探究〗

41.(6分)某小组同学用不同长度的光亮镁条分别与4mL5%的稀盐酸反应,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试管

镁条长度

1cm

2cm

3cm

4cm

实验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镁条溶解

无沉淀

少量灰白色沉淀

较多量灰白色沉淀

大量灰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灰白色沉淀是什么?

实验中为什么出现了灰白色沉淀?

【查阅资料】氢氧化镁[Mg(OH)2]难溶于水,Mg(OH)2====MgO+H2O

【猜想与假设】

Ⅰ.灰白色沉淀可能是析出的氯化镁。

Ⅱ.灰白色沉淀可能是生成的氢氧化镁。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①取一定量上述实验中灰白色沉淀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5mL蒸馏水,振荡、静置

②取等量氯化镁固体放入另一支试管中,加5mL蒸馏水,振荡

①中固体量未减少

②中固体全部溶解得到澄清溶液

取上述实验中灰白色沉淀,用蒸馏水洗涤、室温晾干,放入试管中进行加热,试管口用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检验

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①在1支试管放入一小段光亮的镁条,加入5mL蒸馏水

②再向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镁饱和溶液

①中无明显现象

②中镁条表面立即持续产生细小气泡并不断溶解,一段时间后镁条全部溶解,有大量灰白色沉淀

实验4:

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

在小烧杯中放入约50mL质量分数为0.5%稀盐酸,然后加入10cm光亮的镁条,现象及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48

77

85

87

95

100

溶液pH

5.2

7.2

8.6

9.1

10.6

大量气泡

镁条表面变暗,气泡减小

镁条表面变灰,有沉淀生成,并逐渐增多

【解释与结论】

(1)试管A中,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猜想与假设Ⅰ不成立,其原因是。

(3)根据上述实验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A.灰白色固体不是氢氧化镁

B.镁条的用量偏多导致沉淀产生

C.灰白色固体受热产生酸性物质

(4)根据实验4,你认为产生灰白色沉淀的条件是。

【反思与评价】

(5)经过进一步实验,灰白色沉淀中含有镁、氯、氢、氧四种元素。

实验3中产生灰白色沉淀是因为镁与反应生成的。

(6)通过本实验,今后再遇到化学反应中的异常现象时,可以从______角度分析原因(答出一条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