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单元教案及相关链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6684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8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六单元教案及相关链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第五六单元教案及相关链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第五六单元教案及相关链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第五六单元教案及相关链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第五六单元教案及相关链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六单元教案及相关链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五六单元教案及相关链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六单元教案及相关链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六单元教案及相关链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从秦代到明代,从明代到现在,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长城依旧巍然屹立在中国的领土上。

今天我们从图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请你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句子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

3、学生说感受。

(美、长、壮观、雄伟、气势磅礴等)

师过渡:

长城就是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

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近——(长城),了解——(长城)。

4、板书课题。

师:

作者眼中的长城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2页。

设计意图(理解题意,激发学习兴趣)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这就是批注。

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指名分段读课文(4个人),正音。

谁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

看来预习很成功,4个同学都读得很流利。

那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

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概括的话,找到了吗?

3、指名学生交流。

师出示最后一段话: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句话中有两个新词语(描红:

气魄雄伟、奇迹),指名学生读准确。

自由读句子,你比较关注哪个词语?

气魄雄伟写出了长城的特点,气势。

工程,可见非常浩大,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

世界,不仅仅是中国,可见长城威名远播,世界闻名。

奇迹同上。

读懂一句话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这是我们读书的一种方法。

过渡: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四、细读品味,积累语言。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划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

谁先来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2、交流。

(1)品“长”,感悟气势。

①指名学生读句子说感受,师出示句子: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长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

二十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

长吧,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就读“长”的这句,指名读,齐读。

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二百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绕操场跑上35000圈,长吗?

来再读。

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一起读。

(出示图片)一万三千多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9个省市,基本上贯穿了全国。

难怪作者会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它: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出示)齐读词语。

再读句子。

◆ 

气势

请看,这是一张长城远景图。

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

(弯弯曲曲、连绵起伏)

你们看,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随着山势而变幻。

遇到陡峭的山岭,它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它就俯冲直下。

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这样的姿态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

(描红蜿蜒盘旋)非常正确,齐读词语,读出它的意思。

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有气势啊!

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

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

齐读。

(不错,美中有气势。

②、回归“奇迹”。

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有哪里可以说明长城是个奇迹?

(2)品结构,感受巧妙。

①指名读句子说感受。

(长城的高大坚固;

宽)

是呀,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而且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

(齐读这部分)这一段,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看看作者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

圈出来。

(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②请同学们细读第二段,在83页的上面的插图中找一找,标一标。

③出示长城近景图。

这是长城的近照,谁上来指着图片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

(指名板演)评:

真会读书!

你已经读懂了长城的构造了。

④想象一下,在战争中,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呢?

(城墙高,易于防守;

垛子高,躲在后面安全;

城台可以让士兵养足精神等)

这样的设计让你们感受了什么?

(巧妙,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长城用它独特而巧妙的设计,高大而坚固的身躯,一次次地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真正地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像这样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你想说点什么?

⑤回归“奇迹”。

让我们在此由衷地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体会到长城雄伟坚固,多媒体的利用可以产生直观效果,激发兴趣。

五、总结升华

1、(出示图片)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

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

出示: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

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两句话写下来。

2、出示句式,学生配乐写话。

长城, 

3、开火车交流,汇成一首诗。

4、有一个小诗人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写下了一首奇丽的小诗,出示:

长城啊,长城!

你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

你如一座堡垒,为中原大地遮风。

你似一座丰碑,见证炎黄子孙的智慧。

我为你歌唱!

我为你自豪!

我为你列入“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骄傲!

学生齐读诗歌。

培养表达能力

六、理清写作顺序。

1、远看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

我们不禁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近看长城,高大坚固,构思巧妙。

我们由衷地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目的一样,效果一样,但作者的观察点却发生了变化,你发现了吗?

(板书:

远——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

他从不同角度让我们游览了——长城,见识了——长城,赞叹了——长城,下节课作者还会从另一个角度带领我们去理解——长城。

领悟写作顺序

板书设计:

17长城→奇迹 

 

远 

【设计意图】

(温馨提示:

在每一个大环节和你需要的地方写上设计意图)

第2课时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横排拉通写,不分学生和教师活动)

一、走进历史,缅怀长城,感叹智慧美:

1、谈话过渡,导读:

“岁月匆匆如逝水,万里长城永不倒!

”当我们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你会很自然地想起。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3、重点品读: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

砖石多、重;

运输的工具原始;

环境险恶。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课外知识链接,进一步感受长城所凝聚的“血汗和智慧”

(课件出示资料,自由读,说说感想:

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围绕地球一周多。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5、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

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6、指导感情朗读,要求:

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非凡的创造,读出由衷的赞叹。

7、小结: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到长城来之不易

二、自由抒情,赞美长城

  1、通读全文引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激发民族自豪感。

  2、心里话大声说。

高呼对长城的由衷赞美。

通过朗读再次感受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知识拓展延伸读──深识长城

  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兴趣。

  1、自主交流搜集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资料,如:

   

 毛主席词中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等。

教师适当追问资料搜集的办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多搜集相关资料。

  2、课件出示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感受,读一读“资料袋”,激发探究兴趣。

    建议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建立专用的资料袋,为后面课文及语文园地的学习作准备。

  3、展示积累:

    你们一定有了许多美丽的收获,那就让我们共同分享吧!

  4写感悟:

看来大家收获颇丰,现在让我们回顾全文,静静地想一想,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写一句话,写在书上。

   个别交流。

拓展课外知识

八、结束语

  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

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

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

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

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作业设计】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长城、故宫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多渠道地了解我国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编写一期“神州风光”宣传小报。

【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

崇山峻岭盘巨龙

近观:

高大坚固历千年

回想:

血汗智慧凝结成

感叹:

江山如画民族魂

【课后反思】

【课题】18、颐和园(填写四号字)

 1、学习生字词,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玩赏”等词语。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初步感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

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课件,搜集颐和园的图片资料

1、学习生字词,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充分领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

n),后鼻音(廊lá

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的地方。

自由发言,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

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师生交流。

3、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

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

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以设计意图:

美读、或以导游、解说等形式,选用自己最合适的读书方式开始进入颐和园,提醒学生注意结合课后思考题自读,教给读书方法。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 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

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

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

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

(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

形状各不相同。

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

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

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

并完成板画。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小结:

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

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

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用“ 

”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

(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

)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

(……)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

(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 

▲佛香阁和排云殿

(1)请学生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

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

句式练习:

昆明湖真美呀,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

(4)换词法体会“滑”字。

(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

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

(出示练习题: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这17孔桥真( 

)!

(3)师小结: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品读精彩,领悟整合。

以读为主,以读促动,以动促读,做到形式多样。

让学生形成真动,直达文本情美深处,让学生在充分细致的文本领悟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振,获得美的陶冶。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

(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培养表达能力。

1、必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长、奇、美

           山脚: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山上:

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昆明湖:

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课题】19、秦兵马俑(填写四号字)

【课型】略读【几课时完成】1

(正文内容均为小四号字)

A、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个性鲜明”的特点。

B、情感目标:

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祖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C、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课件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视频欣赏:

(陕西兵马

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二、精读探究课文,直奔中心,感悟理解。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秦兵马俑,去感受它那令人叹服的魅力。

(一)精读课文第2自然段

1、引导:

课文是怎样写秦兵马俑宏大规模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具体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读后交流,然后,指名让几名学生在全班交流。

2、点击“秦兵马俑图片”,让学生欣赏三维实景图,说说自己的感受。

图片地址链接:

3、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再次体会秦兵马俑的宏大规模。

4、师生交流

A、“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让学生联系学校操场与其对比大小理解宏大规模。

提问:

此处,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比较法)

B、“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

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多个。

有什么好处?

(数字说明法。

真实可信,说服力强)

C、“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让学生欣赏兵马俑图片:

读了这一段,你联想到了什么?

(如电视剧;

《秦始皇》、《大秦帝国》的相关片段)

读了这句话,你对秦兵马俑有什么感受?

(气势恢宏、规模宏大)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特别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