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滕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6598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6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枣庄滕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元的统一

3.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

这种情况说明

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

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

4.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

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C.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5.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

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

”处应填入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D.瓷杯瓷盘随郑和下西洋传到阿拉伯

6.“事实上,不但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学说、制度和科学受到过(古)罗马私法的洗礼,而且在近现代西方人们的信念和生活方式里面,也渗透着罗马私法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

西方文化就是法律文化,而且首先是私法文化。

”据此可知罗马私法

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基础

B.决定了西方社会生活的方式

C.阻碍了西方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D.构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

7.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族碑铭数量表

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8.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

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

“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

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

”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A.解决粮食问题B.经济利益驱使

C.传播伊斯兰教D.商业活动需要

9.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二战后﹐欧洲、非洲、亚洲及拉丁美洲仍有移民涌入。

右图是《1960—1990年美国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

据此推测,美国

A.民族和文化具有多样性

B.族群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C.种族歧视已被完全抛弃

D.民族政策吸引各国移民

1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对移民群体的增长速度和高生育率深感不安。

他们开始担忧“欧拉伯”(欧洲Europe和阿拉伯Arabia)的出现,开始思考“whoarewe”的问题,开始怀疑若千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

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A.人们否定了社会交往B.南北方民族融合的发展

C.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D.弱势群体边缘化的加速

11.1787年美国宪法原文中并没有使用“奴隶”或“奴隶制”这样的词,凡是涉及奴隶的地方,宪法使用“所有其他人口”“服劳役的人”“现在某些州存在这样的人口”。

但是,宪法中又有“五分之三条款”“逃奴条款”和“奴隶贸易条款”,这些条款

A.旨在消除南北方的矛盾B.宣扬了美国优先的思想

C.说明宪法条文的倾向性D.默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

12.草原丝绸之路因其商品特点而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

它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A.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

B.中原地区比草原地区经济发达

C.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D.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如果说,身体的DNA保证了我们中华民族人种的传宗接代的话,那么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DNA,他保证了我们中华文化即民族精神的延续与传承。

材料主要强调

A.DNA的重要性B.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C.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D.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14.革命导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地论述了火药出现以后所引起的社会变化,肯定地指出,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作用”。

对这一论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A.火药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B.西征的蒙古军队把火药传到了欧洲

C.火药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D.火药推动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15.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下列对这段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

A.和平往来促进了各地经济文明交流

B.暴力冲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C.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

D.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要道

16.在北美和拉美人民争取独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具有多元特征

B.拉美欧洲移民活动区域的主体文化是西班牙、葡萄牙文化

C.拉丁舞成为美国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D.奴隶制的存在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

17.1895年4月,康有为联络各省在京举人,拟定《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了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措施。

都察院虽拒绝代呈,但上书内容已在社会上广为传抄﹐上海某书店还为该上书出版了单行本。

这表明,此时

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扩大B.中体西用成为主流文化趋向

C.发展民族经济是首要目标D.维新变法主张渐成社会共识

18.1954年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

上,中央领导指出“学生都想当干部,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1955年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决定“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

A.劳动价值观念受到轻视B.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教育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D.

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生产实际

19.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不同类型的书院数量变化简表,由此可知,各类书院的数量发生相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增强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

B.科举制度改革提高了官办书院的质量

C.统治阶级加强对文化思想领域的控制

D.活字印刷术的革新推动了书院的普及

20.中国境内各民族既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传播者。

以气贯苍穹之势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以其藏汉合璧的风格有力地佐证了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

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精神的是

A.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B.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谐组合

C.木雕伏兽与人面狮身巧妙融合

D.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与藻井、斗拱形式的有机结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21题15分,22题21分,23题14分,共50分)

21.(15分)中国文化在欧洲(英国)的传播与影响

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后,他先在广州学习汉语,并编纂了《华英字典》,此书于1817年在澳门出版。

1824年马礼逊返回了英国,“带回国内一万卷中国书籍”,其中不少是世所仅见的精刊善本,有的还是后来我国失传的典籍与未见的版本。

马礼逊还通过出版《中国丛报》,向英国介绍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和风俗人情等方面的情况。

继马礼逊之后,1835年,传教士麦都司和司梯文司一起来到中国,主要目的是收集情报,为英国政府出谋划策。

1842年以后,英国侵略者虽然在武力上战胜了中国,但在思想文化上却遇到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顽强抵制。

一些在华的英国人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并将中国的儒家经典翻译成英文,向英国介绍中国文化。

从1861年开始,雷祈历时二十一年,翻译了“四书”、“五经”。

理雅各翻译了《十三经》中的十种经书。

1876年,牛津大学正式设置了汉学讲座。

1945年后,研究中国文化的英国学者增多,几所主要的大学,各有侧重,如牛津大学偏重于古典文献的讲授和研究,公共必修科目为《左传》、《孟子》中的篇章,诗词方面主要讲授《诗经》和唐诗。

剑桥大学偏重于古典作品,讲授《孟子》、《荀子》《史记》《汉书》、《水浒传》《红楼梦》等专著。

伦敦大学的课程则较侧重近现代中国文化。

——王怀兴《中国文化》修订版

采用新的合理的时间尺度,分阶段说明英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状况及其影响。

(15分)

22.(21分)人口迁移、经贸往来以及战争冲突等方式使世界多元文明在互动中交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耿异《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归纳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7分)

材料二

(2)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

(14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文化遗产不仅镌刻着民族的历史足印和文化传统,而且书写着世界的多样色彩和丰富内涵。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全》等

请选取上表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一次研学旅行。

请自拟研学的主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为选取的世界文化遗产配上解说词。

(14分,要求:

研学主题明确,世界文化遗产的选取和解说词须切合主题、史论结合)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共20小题,计50分。

1-5ACCBA6-10AABAC11-15DADCB16-20CABCD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50分。

21.(15分)英国人研究中国文化,从时间上大体课分为三个阶段,即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之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鸦片战争前,英国为了适应其殖民活动与商业发展的需要,开始派传教士来中国。

英国人加深了对中国各方面的了解,为其鸦片的输入和发动战争提供了便利,客观上对中国文化的典籍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5分)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传教士遇到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顽强抵制,迫不得e开始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英国的传播,扩大了中国文化在英国的影响力。

(5分)

二战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英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英国牛津、剑桥、伦敦三所大学分别开设了中文化科目。

中国文化在英国的传播与影响越来越广泛。

(其他时间尺度划分:

如用世纪等,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2.(21分)

(1)观点:

学者1:

丝路位置和路线多样;

学者2:

丝路上交流的人员和功能繁多;

学者3:

丝路发展的原因多样;

学者4:

丝路功能多样。

(4分)

动态和趋势:

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多角度,开放的;

多种观点,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存在多元多样性;

研究者之间既有争鸣,也有借鉴,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进步。

(3分)

(2)示例一:

选择:

图1和图2(2分)

主题:

交通:

线路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

(2分)

汉代张骞通西域,由此开辟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连接中国和中亚、西亚地区、南亚地区,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先进的丝织品、造纸术逐渐向外传播,推动欧洲、印度的发展。

同时西域的葡萄、苜蓿等农作物品种,印度的佛教等传人中原地区,影响中国文化。

(4分)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

人类文明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亚非拉地区。

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分)

总之,交通线路的开辟成为联结各民族各地区的纽带,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有力地推动了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与发展。

(2分)

示例二:

图2和图3

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16世纪初,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第--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欧洲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9世纪末,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以廉价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工业革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不仅促进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还促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总之,新航路开辟以后,在西方国家的殖民征服、殖民掠夺下,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示例三:

图1和图3

中西方选择了不同对外贸易方式。

中国古代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展开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不仅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中亚和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

中国的丝、绸、绫、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西域的玉石、汗血马、石榴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

这种友好贸易对各国人民都是有益的。

西方对外贸易以侵略掠夺为主要方式。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刺激下,西方国家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迫使全世界为西方开放市场。

如鸦片战争,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等。

同时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欺诈贸易,在亚非拉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亚非拉经济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

掠夺贸易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却导致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总之,由于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的不同.东西方对外贸易采取了和平或侵略方式,带来了不同的后果。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23.(14分)参考示例一

正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

解说词: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法西斯在波兰建立的灭绝营和劳动营,在这里有超过百万犹太人、战俘惨遭杀害。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和红场,1941年德意志军队兵临城下,苏联红军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仪式结束后,苏联红军直接开赴战场,并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1945年为了迫使日本投降,美国在日本本土广岛投下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

原子弹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核辐射的危害也影响了后世。

(3分)

总之,战争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因此我们“不要战争,要和平”。

示例二

追寻人文主义的光辉。

希腊卫城,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注人,关注社会,成为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这里保留着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珍贵文物,文艺复兴宣传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人的作用,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路德纪念馆建筑群,马丁·

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推动了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主题概括准确得3分,如选择其中两项进行解说,史实准确,逻辑清晰,每项4分,总分不超过1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