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学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6337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继续教育学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继续教育学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继续教育学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继续教育学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继续教育学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继续教育学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

《继续教育学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继续教育学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继续教育学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

2006.11.26

现代教师观

一、 

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传递和传播人类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得以传播的。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

这主要是因为:

第—,教师是代表社会要求的施教者:

第二,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

第三,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2.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

二、现代教师观念的基本内容

1.现代教师的使命

(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2)担起“重塑中国人”的重担,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民族素质。

(3)勇于创新.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

2.现代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长期性。

(5)前瞻性。

3、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正确的教育理念

(2)良好的职业形象 

(3)多元的知识结构

(4)多向的教育交往

(5)完善的能力结构

(6)健康的心理素质

4、现代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精神

(1)敬业乐业精神

(2)勤学进取精神

(3)开拓创新精神

(4)无私奉献精神

(5)负责、参与精神

2006.12.3

现代学生观

教育活动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自觉实践。

学生观即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

2.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个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一,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第二,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

第三,教在于建构学生主体。

第四,应进一步探索学生主体活动问题。

四、学生是责权主体:

把学生视为责权主体,必然面临一个如何处理学生权利与学校职责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另一方面,学校负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必然要对学生权利有所制约。

第一,要区分学生的个人行为和教育行为。

第二,要区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权利享受与责任承担问题。

视学生为责权主体的观念,是建立民主、道德、合法的教育关系的基本前提。

强化这一观念,是时代的要求,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006.12。

10

4、 

现代教育评价观

1.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的价值判断并进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社会评价基本原理在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具体应用。

2、教育评价的功能

教育评价主要有五个功能:

(1)诊断功能。

(2)反馈调节功能。

(3)鉴定总结功能。

(4)科学管理功能。

(5)激励导向功能。

3、现代教育评价观的基本主张

(1)现代教育评价的思想体系:

强调价值研究的基础性

(2)现代教育评价的目标体系:

突出发展的动态性(3)现代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

超越单因性的整体性(4)现代教育评价的方法论体系:

强调模式选择对条件的依存性(5)现代教育评价功能的拓展:

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性(6)现代教育评价的主体构成:

主张广泛的参与性(7)现代教育评价结果的显示:

突破封闭的开放性

4、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实现向现代教育评价观的转变

(1)教育评价功能的转变——从选择到发展

(2)教育评价目的转变——从分等到改善

(3)教育评价机制的转变——从终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4)教育评价范围、方法的转变——从一张试卷定终身到全面考评

2007.3。

20-30

5、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病”

一是“满堂”现象。

就是通常说的“满堂灌”。

它反映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错位。

其实,检验课堂教学实效的依据不是我们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得到了多少,得到了多少对他今后发展有价值的东西。

二是“哄堂”现象。

这反映的是我们老师的教学风格和能力。

常见的“哄堂”现象有:

其一,频繁提问,同一回答。

有的教师每讲完一个问题后便问‘“是不是”,“对不对”。

有些问题无疑而问,有些问题浅显易答,有些问题空而难答,有些问题深而难答,而学生齐声回答都是一个声音:

“是”或“不是”,“对”或“不对”。

久而久之,人云亦云,习以为常。

实际上很多问题不是用一两个字能回答的,有些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学生日后思考。

可见,这种教学习惯或行为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多向思维、创新能力乃至其他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其二,随意提问,齐声异答。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意提问,似问非问,没有明确的提问对象,学生回答不一,造成“哄堂”现象。

因此,课堂提问,要求学生回答的,必须是指名或鼓励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回答;

不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只是为下一教学环节设下的悬念),稍加停顿,学生思考不回答,使课堂环境动静有序。

其三,罗列问题,分组讨论。

讨论教学法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方法。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

相互启发。

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但组织不严、诱导和调控不恰当,也会引起“哄堂”现象。

此外,“哄堂”现象还表现为课堂学生说话声此起彼伏,难以平静。

现在很多学校班大人多,有些老师不能调控课堂局面,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小声讲,还不时发出嗡嗡声和阵阵响声,这既反映班风的问题,同时,也反映老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学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三是“冷堂”现象。

“冷堂”现象反映了课堂:

教学中主导和主体之间不能产生联动或互动的:

僵持状态。

“冷堂”现象的主要表现有:

其一,媒体堆积,喧宾夺主。

学生在多种媒体的变化中难得思考或思考极少,这实际上是一种“冷堂”现象。

因为,“心动”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基本目标。

现代化教学技术及其设备进入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主要媒体或手段,给学生以清新。

自然。

直观。

生动的形象,再现社会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真实,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变了教学模式。

但有些课例围绕教学内容频繁地转换媒体,或展示案例、图象过多,真可谓知识信息量大。

为了一堂课,老师

在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可学生却如走马观花,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因为众多鲜活的画面扑面而来,喧宾夺主,学生应接不暇,来不及记忆。

思考和归纳,淡化了知识的基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其问题不在于媒体本身,而是运用媒体失度。

其二,有问无答,尴尬两难。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是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常见有效形式。

但提问过深过难,学生无法思考,无法回答,尽管教师反复暗示也启而难发,课堂长时间的沉寂,师生处于尴尬两难状态。

偶尔,个别

学生冒出来回答,也是似是而非,或离题太远,最后只有老师自问自答。

老师责怪学生太笨,学生也自愧无能,自信心也日渐消失。

此外,教师提问的语言表述不清或指向不明,学生不知所云,也会造成“冷堂”。

设问要依据知识的内

在结构、学生的思维水平循序渐进,表述要具体通俗明了,提问才不会过深过难或晦涩难懂。

较深或较难的问题,需要老师作必要的知识和思维的铺垫或结合典型实例导引,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其二,随意提问,齐声异答。

因此,课堂提问,要求学生回答的,必须是指名或鼓励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回答;

其三,罗列问题,分组讨论。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

但组织不严、诱导和调控不恰当,也会引起“哄堂”现象。

现在很多学校班大人多,有些老师不能调控课堂局面,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小声讲,还不时发出嗡嗡声和阵阵响声,这既反映班风的问题,同时,也反映老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四是“拖堂”现象。

它反映的是备课不足、课堂教学计划性不强或内容讲解详略失当。

教学课程表是师生共同严格遵守的教学规程和作息制度,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课间休息十分钟,有助于消除学生身心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经常拖堂势必直接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

学生对拖堂很反感,这多少也会影响老师的形象。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有教师探索的无穷空间和奥秘;

它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它能给予学生美的画卷和享受。

“四堂”现象只是这个科学和艺术殿堂里的小小阴影,抹去这个阴影,才能深入探索课堂教学的真谛。

2007.4。

3-13

6、多元智能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

这一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七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

这一理论提出后在美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2、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加德纳关于智力的观点:

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提出了一个新的智力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基于这一定义,加德纳又着重论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他认为:

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地存在着的、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力构成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

这七种智力分别是:

(1)语言智力。

(2)音乐智力。

(3)逻辑数学智力。

(4)空间智力。

(5)身体一运动智力。

(6)自我认识智力。

(7)人际关系智力。

3、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涵义

(1)每—个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智力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3)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4)多元智能理论重视的是多维度地看待智力问题的方法。

4、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使我们转变旧的观念。

其次,提高教育的适应性。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每个人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发现的机会。

人人有潜能,个个可成才,关键是要教育适应,教学得法。

17-27

7、创造教育理论

1.创造教育理论认为:

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这种潜能如果发挥得好,那么,就能促进经济、科技、社会乃至人类的全面进步,所以教育就要努力挖掘人的这种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思维,研究创造规律,传授创造技法。

创造教育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创造力及创造力的特性

创造力,即创造能力,也可称为创造才能。

它是人所具有的、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而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其中创造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创造力包含三方面内容:

产生新的想法、做出新的产品以及创造性的意志、品质和毅力。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与霍夫纳尔把创造性分析为六个主要成分:

(1)对问题的敏感度,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指出多种反应或答案。

(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自由发挥联想。

(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

(5)再确定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和机制的能力。

(6)洞察力,即能够通过事物表面现象,认清其含义、特性或多样性的能力,进行意义变换的能力。

我们通常把最能代表创造性思维特点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称为创造力的三个品质。

流畅性包括语词流畅性、观念流畅性、联想流畅性和表现流畅性。

创造能力强的人,心智活动流畅,能在较短时间流出大量的观念。

灵活性由两方面组成,一是思维不受习惯、思维定势的制约,常改变思维方向,打破种种局限。

二是思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应变能力,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思维方向,敏锐地抓住新的信息。

独创性是创造力的本质特征,是对事物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

创造力应该是独辟路径、避免雷同的。

3、创造教育的内涵

何谓创造教育?

总的来说,凡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精神、增长创造的才干、训练创造性思维、激发创造热情、开展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造教育,也就是开发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的教育。

一般说来,创造教育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1)创造环境。

创造性的教育环境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

通畅的信息环境。

优良的信息环境包括现代的图书情报系统和实验设备系统,它使从事创造的人们能及时、便利地检索、查阅、获取最新、最丰富的信息,包括合理、流畅的信息共享,它使创造者获得最高层次的信息刺激,还包括及时、广泛地学术交流和纵横交织的网络联接;

民主的人际环境。

营建一个允许民主讨论、自由探索、自由辩论和反批评的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对激励人们的创

(2)创造性师资。

教师是创造教育的实施者。

创造性师资的条件是本人拥有创造力并懂得创造教育的规律,能够热情洋溢、坚持不懈地把创造教育贯彻下去。

这是创造教育能否正常进行的主导因素。

(3)学生。

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能,他们是创造教育的对象,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习惯、树立学生的创造观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以创造为己任的创造性学生。

(4)创造教育实施体制。

创造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考试制度的改革、教育目标的转化、教育观念的变迁、各个学科的渗透、课外活动的开展、创造型师资的培育等,是一个实践过程,而非纯粹的理论探讨,所以实施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创造教育得以开展并坚持下去的保证。

4、创造教育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使学生时时保持好奇心,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对流行的传统观念和现成的结论持分析和批判的态度,培养学生对周围敏锐细微的观察力,养成勤于观察、乐于观察和善于观察的习惯;

培养学生刨根问底、富于想象、大胆设想的品质;

培养学生抓住机遇、捕捉灵感的观念和思维的灵敏性、流畅性;

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大胆实践。

(2)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创造毅力。

使学生从小就不怕犯错误,不盲从权威,树立经得起失败、曲折、打击的勇气,有克服各种困难的毅力,使他们充分认识发明创造活动的巨大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的实现与艰苦性是成正比的。

只有勇猛向前的人,才能摘取创造的果实。

(3)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两个半脑的协调发展。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两个半脑是有分工的,左脑掌管语言与逻辑思维,而右脑则自有其独立的、非语言的思维序列。

创造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促进大脑两个半球的和谐发展,培养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性思维、集合性思维以及灵感性思维等,尤其是开发人的右脑的创造性功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综合发展。

(4)培养知识结构合理、智能结构合理的人才。

通过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积累和选择知识,形成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百科知识、各学科的知识比例匀称合理的优越的T型知识结构,为不断地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造教育并非一个单一的教育教学模式,而是有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多种形式、途径实现的,如开设创造思维课、学科中渗透、课外科技活动等。

创造教育尤其强调在学科中渗透,以造成成全面的创造观念。

创造教育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全方位教育,包括课内创造教育、课外创造教育和社会创造教育三大领域。

一般说来,以第二课堂、课余创造发明竞赛、创造成果展览、创造力培训、业余创造发明学校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创造教育,因为并不直接“打乱”现行的教学秩序,在现阶段较容易被接受。

课内创造教育应该成为创造教育的主战场。

它必须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即知识体系的传授来进行。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一门课程就是一个以任课教师为中心、以学科教材为边界的封闭系统。

学生往往被禁锢其中,难以相互交流。

这样就大大削弱了环境中的信息刺激,不利于开展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推行创造教育的教师应该在改变授课方式、组织课内活动、调整课外作业、改革考核制度等方面下功夫。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采取同一课程的教师交叉教学,或老师挂牌亮相、学生自由选课等方法。

创造教育中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仅具有新颖性,而且体现了科学性。

仅以考核为例,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和课程以单人书面闻卷考试作为主要甚至惟一的考核手段。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能力可以分解为147项指标,而书面闭卷考试只能衡量其中的89项,包括创造力组成因素在内的一些重要指标是无法用书面试卷考查出来的。

因此,创造教育提倡逐步增加口试、开卷、集体答卷等考试形式,也可在书面考试中采用创造力补偿或加分的方法,弥补其不足或缺陷。

总之,作为一种崭新的综合性教育系统,创造教育虽然不是独立的教育层次或教育类型,但它应该并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向现行的各级各类教育渗透,覆盖社会教育的各个领域和一切层面。

创造教育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最终目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在各级各类教育培养出各自合格人才的基础上,促使他们进一步成长为创造型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