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曙光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5991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华市曙光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金华市曙光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金华市曙光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金华市曙光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金华市曙光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华市曙光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金华市曙光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华市曙光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华市曙光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按照这个解释,,。

并且,还可以这样理解:

,。

依此类推,,“国学”是可以包罗万象的。

①凡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只要能够进入“学术文化”圈子的东西都可以叫做“国学”

②只要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就可以叫做“国学”

③只有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才叫“国学”

④中国非传统的学术文化和非中国的学术文化都不叫做“国学”

⑤医学、数学、天文学(星相学)、化学(炼丹术)都不排除在外

A.③①⑤②④B.③④②⑤①C.②④③⑤①D.②⑤③④①

5.对下列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A.作者就近取例,列举了“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三个事实批评“送去主义”。

其中特别讽刺了梅兰芳博士,“活人替代了古董”讽刺梅兰芳媚外取宠。

B.鲁迅认为,“送去主义”的实质就是媚外卖国。

这是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由向来的闭关锁国而走向媚外卖国。

C.“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的挂过去”是漫画笔法,生动形象地讽刺了送去主义者媚外求荣、打肿脸充胖子的可耻行径。

D.“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运用反语手法,讽刺国民党政府奉行送去主义政策,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愈演愈烈,越来越不像话了。

6.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分)

①目前还没有能够消灭新冠病毒的特效药,现有的药物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或是增加人体的免疫力来抗击新冠病毒的。

②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患者之所以能痊愈,是因为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病毒发起了攻击造成的。

③新冠病毒之前从未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所以人体的免疫系统并不认识它们。

④一开始进入人体的病毒数量通常很少,并不会立即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而且免疫系统也需要时间才能辨识这一新的病毒。

⑤当病毒达到一定的数量不断自我复制时,其对人体细胞的伤害会越来越显著。

⑥免疫系统这时才会意识到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对新冠病毒进行大规模的“剿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回答题目。

(8分)

(1)为图1或图2拟标题。

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个字。

(2分)

选择图,标题:

(2)分别简要分析图1、图2的创意。

(6分)

图1:

(3分)

图2: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8—10题。

(共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材料一桑斯坦认为当某一突发事件在网络空间中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话题时,一些较为激进、冒险的观点往往会更受网民的追捧,并集结为一种充满风险甚至叛逆的群体性话语。

福柯权力话语理论认为,话语的背后意味着权力,在网络群体极化的趋势下,一些群体都意图在网络话语空间占据主导地位,掌握话语主导权,成为网络话语生产、传播和评判者。

为使自身话语意见迅速产生影响,他们更加渴求自身话语内容的时效性、批判性、创新性甚至极端性,以期影响或主导网络话语议题和典情发展方向。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出现多例话语内容失真引发的网络典情危机。

在湖北省个别党政干部由于“失职”“脱离岗位”等原因被免职或给予相关纪律处分时,网络上针对党和政府的话语攻击或谣言层出不穷。

部分以“异见者”,身份参与话题讨论的网民群体,利用不同方式在媒体平台或自媒体账号打着自由式反权力话语口号,襄挟民意,生产和传播有损政府权威话语身份的网络谣言,意图主导舆论话语导向。

材料二大数据时代的吊诡之处在于,数字信息海量增长的现象之下是受众往往无法获取有用信息的窘境。

以算法为核心的智能推送系统被认为是解决这一悖论行之有效的方案。

算法技术可以实时获取用户在数字空间中的各类浏览痕迹,从中挖掘出用户对媒介内容的偏好,并实现定制信息的精准推送,迎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智能算法看似遵循着“数字化”与“标准化”的算法公式,所谓的“个性化定制”下隐藏的却是高度同质化的信息来源。

同质化的信息来源让用户无法接触不同立场的声音,蕴含着统一而固化价值立场的信息流将受众封闭于数字化的“孤岛”中。

“信息孤岛”中的群体在内部交流中固化了既有的偏执价值,并形成了网络“偏见共同体”。

当这种价值偏见遭遇“孤岛”外的其他价值理念时,会发生激烈的碰撞甚而引致相互诋毁与抨击,形成价值分裂格局。

“意见的自由市场”由此淹没了理性讨论的声音,侵染了理性交往的网络公共空间,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理性基础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材料三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得非主流意识形态有了生存的空间,加大了在网络空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难度。

就目前来看,弥散在网络空间的非主流社会思潮不下十余种,如:

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新左派、新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等。

它们以看似中立的态度发表看法,凭借似是而非的言论宣扬其主张,致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的难度增加。

与此同时,互联网以碎片化的方式传播虚假主体的混杂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辨识度。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是网络媒介的一个突出特点,多元社会思潮以不必呈现全貌的方式潜藏其中。

虚假的网络主体则意味着秉持某种信仰的网民能轻而易举地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将带有某种意图的信息通过包装后发布到网络空间。

面对混杂的网络信息,我们难以准确判断信息源,也无法做到对所有信息逐一审查,这无疑为多元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基于上述原因,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不再是仅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便可为之,其难度明显加大。

8.下列对材料中“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异见者为了主导舆论的话语导向,,在网络上生产和传播信息,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B.以算法为核心的智能推送系统并不能真正解决受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难题。

C.网络同质化的信息会固化受众既有的偏执价值,使受众群体形成网络“偏见共同体”。

D.网络空间会助长多元社会思潮传播,加大人们在网络空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难度。

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为了使自身话语意见迅速产生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性话语的网络空间话语,,具有时效性、批判性、创新性甚至极端性的特点。

B.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利用算法技术虽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却也将用户封闭于数字化的“孤岛”中,不利于凝聚社会价值共识。

C.网络媒介容易以碎片化的方式传播一些掩盖真实意图的信息,众多混杂的网络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辨识度。

D.网络空间上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会影响到人们对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政府应该打压网络空间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10.针对材料中网络信息传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1—14题(共20分)

钓者贾平凹

 

一个黄昏里,河边的芦苇全白絮了,我放牧回来,坐在牛背上,悠悠地吹那笛儿,脚便不停地分踢着两边扑过来的芒梢儿。

蓦然,就瞧见那弯弯的柳树根上,坐着一个人钓鱼,草帽把脸全遮住了,一只蜻蜓停在那帽沿上。

我感到新奇,这一定不是山里人;

从牛背上溜下来,悄悄走近去,他没有动,钓竿横在那里,已有几条黑脊梁在啜那钩上的小蚯蚓了,那浮子就微微地激动,像落下的一朵芦絮,又像冒上来的一个水泡儿。

那人还是不动。

我却急了:

“钓,快钓!

他好像才发现了我,但立即又好像没发现我了,一动不动地坐他的地,那钓竿依然没有拉,浮子静了一下后,又微微地激动了。

但我终是看清他的脸了,很黄,满下巴的毛也黄,连两手的食指和中指都是黄得发焦。

我立即掉头逃走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怪人,一个外乡来的怪人了。

第二天,第三天……几乎是每一个黄昏,我放牧回来,总要好奇地往那芦苇深处的柳树下看看,他还在吗?

他还在的。

那么坐着,像一尊石头。

但终未见他钓上一条半尾来。

这一天,一头牛病了,半下午的时候,我便赶牛回村了,在队牛圈里,我竟看见这位钓者了。

他双脚踩在牛粪里,用锨往外铲那粪块,粪是泥草沤的,铲不动,手就伸下去了,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一抠,抠起一大块来。

……抠完粪了,又去担干土垫,扁担在肩上跳,他前后顾着,用两手抓住捺,摇摇摆摆走,已经看见我在笑看他了,并不一言一笑,我想:

他原来扁担都不会担,自然是不会钓鱼了。

然而,粪出完又垫好了,他却抱了那鱼竿,又踽踽地向河边走去。

我随着他,看他在那里坐定,垂下钓竿去,立即又一动不动了。

月亮升上来,静静地照在水上,芦苇上,他只是坐着,不拉钓竿,甚至连拉上来看也不看一眼。

我真担心他已经瞌睡了,随时会掉下水里去的呢,我走过去,说:

“你是要钓水里的月亮吗?

他看看我,又好像没有发现我了,但突然又回答说:

“钓鱼。

“鱼已上钩了,为什么不钓呢?

“鱼可怜见的。

我简直要笑啧了,问道:

“那你在水里钓什么呢?

“钓愁!

 

这句话,一直到几年后,我才明白了是什么意思,但那时,只觉得可笑,越发证实他是一个怪人。

后来,我就慢慢了解清这个怪人了。

他是一位作家,据说写过好多好多的书,因遭受不白之冤,来到山里。

人们都在推测,他怎么始终不说话呢,劳动后,却总去钓鱼。

虽然他不和我多说话,我也只会陪着他空钓鱼,但我们毕竟是成了朋友。

两年后,他却走了。

那天,我放牛回来,照样去河边芦苇深处:

一河清水,没有他了,那水里成群的鱼儿都集在那柳树根前,但它们再也吃不上那钓钩上的蚯蚓了。

我回到家里,母亲说,他已经被调走了,那杆钓竿是送我作纪念,留下了。

从此,我再没有见到这位钓者了,我也没有拿了那钓竿坐在河边芦苇深处去钓鱼。

但我终于①又在河边的芦苇深处碰上他了哩。

今年春天,我依旧放牛回来,弄着我那笛儿,悠悠地吹,任着牛儿在芦苇丛的曲径里走。

蓦地,我看见一个人,在那柳树根上,横一杆钓竿,一动不动地坐着。

啊,是他吗?

但我又多么害怕是他呀!

他在这里钓了几年的愁,他已愁得可怜了,他不能再在这儿钓愁了啊!

我走近去,那人没有发现,但是就是他!

人已经很老了,但脸却显白,满下巴的毛也白了。

我默默地坐下来,陪着他,他始终没有发觉,那么横着鱼竿,那浮子又开始在微微地激动了,激动着…….我毕竟长大了,不忍心看着他那痴呆的样子,站起身悄悄走了。

此后,每天黄昏,我总瞧见他坐在河边芦苇深处钓鱼了。

我终于②走近他去。

我大声地问他,他发现我,立即就站起来,把我抱住了。

我很吃惊,不知道他这是怎么啦,心想愁极了的人会这么发疯的,就眼泪哗哗地淌下来,但他就替我擦了,而且嗬嗬嗬地大笑起来,他原来也有笑声啊,竟笑得这么美!

“你钓吧。

“我钓够了。

我看看身边,并没有什么银鱼儿闪动,问:

“还是愁吗?

“不,是文章。

“文章?

“我现在又有笔了,要来写书,白天劳作,晚上写作,黄昏里出来构思,就又要靠这鱼竿了。

哦,我终于③明白了,原来这浅浅的河里,不光是有鱼,不光是有愁啊!

11.文中“我”为什么认为“他”是一个怪人,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指出文中三处加点词“终于”在句中的作用。

(3分)

①终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终于:

③终于:

13.柳宗元的《江雪》塑造了一个钓者的形象,本文也塑造了一个钓者的形象,情分析这两个形象有何异同。

14.“原来这浅浅的河里,不光是有鱼,不光是有愁啊!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古诗文阅读(共33分,其中选择题3分)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5—18题。

(共17分,其中选择题3分)

劝学《荀子》

①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为学》清代*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

吾材之敏,倍人也;

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

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省:

检验反省B.驽马十驾驾:

一天的行程

C.卒于鲁也传之卒:

死亡D.屏弃而不用同“摒”,除去、排除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取之于蓝吾资之昏B.蛟龙生焉久而不怠焉

C.无以成江海以告富者D.吾尝终日而思矣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

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B.《劝学》第三段中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并且与“蟹”行程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C.《为学》告诉我们,凡事都要立志,立志而为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D.《为学》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可变的。

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4分)

(2)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共6分)

过山农家(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9.标题的含意是拜访山农,诗中无一“山”字,却可以从、看出“山”在其中。

20.三、四两句是以山农的口吻写的,你认为哪些词语传达了山农的什么性格和感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

(每空1分,共10分)

21.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10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

(3)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5)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

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四、作文(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不少人看来,每天在大街小巷中穿梭送货的快递员干的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在今年6月,从事快递行业5年的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在省级快递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快递员项目第一名,被评为杭州市D类高层次人才,他将享有100万元购房补贴。

美团也曾发布《城市新青年:

2018外卖骑手就业报告》,该《报告》显示:

美团的11.8万外卖员中,1%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15%以上拥有大学文凭。

综合以上材料,身为高中生的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字数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C【解答】A.“应运而生”读yì

ng;

B.“旋涡”读xuá

n;

D.“标竿”应写做“杆”;

2.D【解答】D.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儿),使里巷空阔冷落,不是街巷空空无人之意.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句中是望文生义,误解为“街巷空空无人之意”.

3.C【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其渊博学识”前加“以”;

B项语序不当,“数据共享”与“信息搜集”互换位置;

D项重复累赘,去掉“约”或“左右”

4、B解析:

本语段阐述“国学”的定义和依此涵盖的范围。

③④句先从正反方面限定“国学”的范围,③“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与前句“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相呼应;

②句用“只要……就……”的句式紧承“这样理解”,⑤句举例说明;

①句中的“凡是”紧承前句的“依此类推”并和后句的“包罗万象”相呼应。

5、A“特别讽刺了梅兰芳博士”“讽刺梅兰芳媚外取宠”错误。

作者这里对事不对人,讽刺的是国民党政府。

6.①“增加人体的免疫力”改为“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②“是因为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病毒发起了攻击造成的”改为“是因为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病毒发起了攻击”。

⑤“当病毒达到一定的数量不断自我复制时”改为“当病毒不断自我复制达到一定的数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