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讲座说明通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5499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教讲座说明通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早教讲座说明通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早教讲座说明通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早教讲座说明通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早教讲座说明通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早教讲座说明通稿Word文档格式.docx

《早教讲座说明通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教讲座说明通稿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早教讲座说明通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从早教历史上讲

我想先说明两点:

其一只要有人类,就有了早教。

人类之所以成为这个星球的统治物种,并不是因为我们人类的灵魂比猴子高贵多少,是因为人类的每一代祖先追求的不是自己的长生不老,而追求的是下一代更好;

所以有人类就有了早教。

其二,早教不是欧美的专利,我们的文明里有很多优秀早教理论和实例,大家比较知道的就是孟母三迁,孟母把孩子从卖肉的旁边迁到书院旁边,她知道环境对孟子有绝对的影响,这就是一个早教理论;

两千年前我们的孔夫子就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大约二十多年前,科学家才研究证明孩子生下来本性就是善良的,(中国人很伟大,两千年前就知道)孩子生下来之后有天生的悲悯和同情心,孩子天性是善良的。

只要有人类,只要关心孩子,如何让孩子更好

,这是所有天下父母最重要的心情。

我们并不是希望孩子非得成为多么伟大的领袖,成为领导,只希望孩子能够过的比自己好,只希望孩子过的比自己快乐,只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那么辛苦,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期望。

那如果谈到现代大家西化了的早教,我们不得不说说古希腊文明,一个非常先进的文明,哲学,化学,天文学甚至数学,都在这里开始。

在古希腊小孩子从两三岁就开始教育(只限男孩子读书,和中国相同)。

第一次早教的黄金期是在欧洲,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

从农业生活到工业生活之后,大人的生活变成朝九晚五的作息规律,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孩子怎么办?

所以就有好多幼儿园、托儿所成立,照顾这些小朋友。

那社会和家长就会问你怎样栽培这些孩子,怎么教育这些孩子,所以19世纪有非常多的早教理论家来研究这些问题。

意大利女士,玛丽亚蒙特梭利,蒙氏教学,两岁半到六岁的学前教育全球几乎是以蒙氏理论为基础的,对我们影响非常深远;

哈喽贝比创设俱乐部主题活动也是运用蒙台梭利的理论依据,当然我们的数学课、感官课也运用蒙氏的教育法和理论支持。

卡尔维特,德国牧师,用他的方法把他的儿子,一个有智障的孩子教育成天才,智商180,会九种语言,但他的方法比较严厉,孩子学不会就不让他吃饭;

福禄贝尔,创造了幼儿园制度,影响深远;

皮尔杰,对早教理论是针对孩子的智能和识别能力的研究,对目前的早教理论影响深远。

加德纳霍华德,美国哈佛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早期教育影响深远,也是哈喽贝比快乐宝贝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他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智力。

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

[这种理论认为,不存在单纯的某种智力和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发觉各自的大脑资源,这种为达到目的所发挥的各种个人才智才是真正的智力,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而现代社会是需要各种人才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真心不建议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进行早期教育就只集中开发孩子的某项智能,比如运动智能。

多元智能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全面性、创造性、开发性。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爱尔丝博士的,感觉统合理论这是哈喽贝比运动宝贝课程的理论来源。

什么是感觉统合呢,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

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

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的反应。

简单说就是大脑与身体各部位尤其是四肢的协调。

比如有的小姑娘特别会梳头,有的小姑娘就不会梳辫子怎么绑都是歪的,这就是本体感不好;

再比如有些小朋友到了小学就是走路爱摔跤、跑步不炮直线、课堂上坐不住、看黑板看书跳行、爱做小动作,很多的时候真是冤枉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了,很有可能是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

怎么治呢,我最不喜欢做的就是这事,很多家长非等问题出来了才找我,其实我更愿意做的是预防工作,治疗感统失调最好的办法就是爬行,当然可以借助一些器材但最好的办法仍然是爬行,我可以给你一间无人的教室随意爬行,但我更希望,我们的宝宝再几个月的时候,你带他过来,我们提供最安全开阔的空间给宝宝充足的爬行,最全面的感统训练,让那些后面出现的问题都不会发生。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现代的早教离不开音乐教育,那么在孩子的音乐教育中,我最想说说的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不一定是奥尔夫音乐。

他的音乐教育法打破了我们传统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模式,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注重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注重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

奥尔夫认为:

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

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

孩子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不用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

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孩子即兴发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萌发。

您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有各种职业选择,但这时候的音乐感知、表达、想象、创造会跟随他一辈子,不论他以后是否从事音乐工作。

总之奥尔夫音乐具有1、综合性;

2、即兴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4、从本土文化出发;

5、适于开端;

6、为所有人。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也是哈喽贝比音乐宝贝课程主要理论依据。

当然做早教的人,一定要读读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认为那就是一种另一个方向的亲子关系教育丛书,他的人生五阶段理论、人格结构的三层次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三者构成人的完整人格)这些对我们这些从事早期亲子关系的研究,早期教育中人格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时候的理论大多是透过观察孩子的行为模式得出的,这些理论成为未来教学教案的基础。

在19世纪末的时候,日本维新时代把这些先进理论全部吸收,所以日本目前是亚洲制度规范做的最完整的。

中国的蔡元培在教育观念和理论方面也吸收了很多的现代精神分析观点,他一直提出:

教育人格事业之养成也。

犹太人,全世界只有5000万人口,全世界60亿人口,犹太人不到一个百分点,得诺贝尔奖的比率在30%以上,上个世纪公认最具代表性人物是爱因斯坦就是犹太人,这是一个非常优秀而智慧的民族。

他们就从两三岁开始学习。

早教是一门科学,19世纪理论是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模式而得出的,到了20世纪60、70年代产生了一门新科学叫做神经科学nuruersince,从大脑发育(神经元、突触)方面进行科学的研究,来论证这些理论甚至推翻这些理论。

比如:

以前的早教理论认为小孩子刚开始学的三种颜色是红黄蓝,而现在不是黄色第一,蓝色第二,红色第八,黑色和白色排在红色前面。

小孩子认识黑色白色要比红色要早。

因为好多理论家认为红黄蓝是三原色,可以调出所有的颜色,所以他们认为小孩子应该先认出这三种颜色。

但是他们没有从小孩子的发育和脑部成长来判断的,它是从理论推出的。

60、70年代开始用神经学、脑部的研究来证明,皮尔杰说过“六岁定一生。

”从神经学就可以论证这个理论。

所以早教成为一门现代科学只有四五十年的历史。

回顾早教思想主流、学术界研究主流。

1、二三十年代,生理、健康方面,身高、体重等标准,开始出现一些可以量化的工具,针对孩子的生理、体能。

2、四五十年代,以孩子的潜能情、人格发育研究为主。

3、60、70年代配合神经学、脑部发育的研究,了解孩子怎么思考,如何帮助孩子的智能发育,甚至科学家提出我们是不是可以创造出一个天才宝宝。

天才是可以培养的还是天生的,这时候在智能发育、语言发育方面有非常多的研究。

4、80年代到2000年前后,中国大陆开始引进西方新的早教理论和模式,开始全盘西化,程序式照搬蒙氏教育、开始狂热追逐西方节奏鲜明的音乐、开始让英语、高收费、炫彩的早教成为一个家庭财富的象征,带着那个刚富起来的很多时代特色、也有生搬硬套的一些烙印。

那时候的家长往往也比较盲目,有一部分追求高端、外教、名气给自己带来的优越感,忽略早教本身的意义所在;

当然那时候也开始有本土品牌开始萌芽了,不过还带有很多固定模式,比如会划上很多小脚丫子,要求小朋友必须坐在属于自己的小脚丫上游戏听课。

那时的早教还有一个特色,早教等于潜能开发,侧重孩子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挖掘。

2005年至今,哈喽贝比人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早教模式:

亲子俱乐部的模式,对早期教育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是潜能开发,注重孩子基础性格的培养。

提出并运用了原本性教育理论,在2010年正式将国学融入到了早期教育当中。

我们4岁的小纳纳会告诉正在高声和外婆说话的妈妈说:

“妈妈,你不是弟子规的人”,她说不出来为什么,但她知道学过弟子规的人和老人说话,应该温和有礼。

哈喽贝比做过一项跟踪调查,用关工委出的那套测评系统,给3岁左右的入园的孩子做测评,在哈喽贝比上过早教孩子的发育商(包含:

社交、语言、运动、逻辑、数学、空间、认知。

)要比未上过早教的孩子早3个月,在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方面,我们的孩子有点就哭个两三天,最多的两周就顺利过渡了。

比一般3个月到半年的哭闹、发烧、休学、在哭闹、发烧、休学的循环时间短去了很多,减少了很多家庭多入园焦虑之苦。

俱乐部出来的孩子在与老师和小朋友的人际交往方面,也表现出来了很大的自信,这些追踪和家长回馈让我们哈喽贝比人欣喜与坚持,一直走到今天。

那么早教到底是什么呢?

3岁看大、7岁看老。

0~3岁是人基础性格、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和基础期,3~6岁是最佳矫正期,6~12岁是次矫正期。

很多心理学家、脑神经发育学家理论(包含佛洛伊德、埃里克森的人生五阶段或八阶段论)都指向,三岁定性格、七岁定人格。

所以,在说早教是什么之前,我想给中国的这句老古话正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存在科学依据的。

从时间跨度上来说,胎教伊始至七岁入学,这段时间无论是社会给予的、家庭给予的、早教机构给予的都属于早期教育的范畴。

从教育内容上来说:

早教不是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是以后学校教育的事。

早教要做的是基础性格、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潜能开发。

早教也和孩子做国学游戏,但不是为了让孩子背下来三字经和唐诗,孩子收获的是原本性感知、韵律、语感、语言思维习惯。

我们也玩数学游戏,1234567、加减乘除、几何图形等,但在早教我们让孩子知道的是逻辑和顺序,我们也会教孩子1+1=2,但会带她一起通过教具或玩具让她明白1+1怎么得出了2,我们告诉孩子一瓶水是一斤,会让孩子摸到拿到感受到一瓶1斤重的水。

早教是早期基础性格的培养。

这个最好的培养场所是在父母身边,我们机构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比如哈喽贝比所有下属机构📺

都要一个快乐分享环节,姐姐们会提前准备好应季的水果、点心,每到这个环节小朋友会自动洗好小手,排队进入加餐教室,坐在座位上耐心等待,小朋友会按需取得水果或点心,不会浪费、不会被带出加餐教室,也不会被喂,这常常是很多家长在家很难做到的。

我们之所以一直保留这个环节,是因为现在很多孩子进入难是普遍问题,但希望孩子以后有个健康的身体,饮食习惯几乎直接影响的因素,我们在这个环节中,让宝宝留有一个定式习惯,餐前习惯洗手、排队守秩序、等待延迟满足、珍惜食物按需索取、定时定点进餐。

早教是快乐轻松的游戏体验。

游戏、反复的游戏是孩子经验值积累最重要的来源,也是预防孩子以后出现行为偏差最好的方法。

比如我们会和家长一起让宝宝躺在毛巾被上做成人工秋千,这样的游戏对于1岁左右的孩子几乎百玩不厌,这样的游戏能锻炼孩子前庭觉,可以预防孩子的晕车晕船现象,可以让孩子有很好的空间感,这些在游戏中就很好的实现。

早教是孩子各项潜能的开发。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我很推荐。

根据他的理论孩子有语言、人际、空间、逻辑、数学、认知、自然、运动八大智能,而每项智能我们现在开发了的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在孩子早期要做的是保护、激发孩子的各项潜能。

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一个注意事项,孩子长大之后各项智能会有所偏好,各不相同,但我们做父母的不要在很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过渡开发他的某项潜能,而让其他潜能不能均衡发展和保护,比如现在有很多家长被一些商家所鼓动在孩子小的时候,过渡开发孩子的运动智能,甚至美国小孩的减肥运动课也拿来上自己本来不是特别强壮的孩子去上,这个我真的不支持,运动智能要不要发展,要,但不可都过渡,让孩子感统协调、激发出孩子运动的潜能就很好,不预备做职业运动员不要过早的给孩子绑在运动智能上。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在上小学中学时严重偏科、体育场上的健儿、课堂上的瞌睡虫,请在早期教育中均衡保护、激发孩子的各项潜能。

早教的开展具有最佳时期的,白俄罗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三个学术观点,非常经典。

第一是就近发展区理论,他将孩子的能力分为孩子现有不需要任何帮助他就能独立完成部分,和需要他人指导和协助才能完成部分,而后面这部分被称之为就近发展区,那么我们和您对孩子的教育最好的就是在这个区域进行。

第二个观点是学习具有最佳时期,第三个观点是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那么为了让我们的教育能走发展的前面,我们先来说说三岁能看大,了解了解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

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大脑有120亿个脑细胞和神经元,这些脑细胞就像电脑的硬件和机体,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生来都是一样的;

而突触就是电脑里的软件,机体很大而软件很少,功能不强,当突触长得非常多的时候,就像电脑里有非常多的软件,它就会什么功能都有:

放音乐有mp3,上网有无线网卡,这就可以说明突触地重要性。

什么是突触,两个脑细胞对话的渠道。

把两个脑细胞粘结起来,让他能够运作。

眼睛和手的协调力,他们的运作就是通过突触的粘结。

突触长得越密,粘结的越好,宝宝的潜能开发的越好。

突触怎么开发呢,就是通过体验。

体验越丰富的宝宝,他的突触开发的越密集。

脑分十个不同的部位,假如在听觉方面给他非常多的音乐、语言,听觉方面的体验增多,在他的右后侧脑的突触会长得更密集。

假如宝宝在两岁半左右给他更多的逻辑、顺序方面的体验,他的左小脑的突触会长得比较密集。

所以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功能通过不同的体验,宝宝在各个不同的部位突触会发育的不一样。

哈喽贝比引以为傲的是,所有的课程在做全方位,不仅在体能,(传统活动串珠子,锻炼眼手协调)比如音乐,用打击乐器,不仅是眼和手的协调,开发音乐方面的潜能,同时唱歌还可以帮助语言方面发展。

我们做任何的活动都是在多元化多方位的开发,不是单一的,做这个活动只开发一方面的潜能。

丰富孩子的体验,让突触长得更密集。

统合感觉,几乎成为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主流。

整个感官与四肢的整体的协调。

眼和手、脚和手、嘴和手、耳朵和手、左右手,整体的协调。

在大脑发育的时候同时刺激多部位,多感官吸收,四肢运动,突触粘结的部位多,(比如从北京到上海可以开坐火车、开飞机、轮船,多种方式连接)宝宝潜能就开发出来了。

突触非常重要。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有1500根突触,这说明人在生下来之前就已经有体验有学习了。

很久以前可能有人说小学一年级是学习的开始,后来是3岁幼儿园小班是学习的开始,到0岁早期教育是学习的开始,现在科学家告诉你,怀孕最后三个月宝宝就开始学习了,就有体验了。

(宝宝5-6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听到声音,所以胎教在做三件事:

1、透过音乐培养孩子的音感,人生下来时能分辨出8个不同的音12345671、旋律,人生下来就会唱歌,不会讲话,中国小孩生下来就搬到美国那他只会讲英文不会中文,语言是后天学的,会唱歌是天生的,我们天生会哼旋律;

2、影响小孩子的个性,听莫扎特的音乐,小孩子个性会比较平静;

3、亲子关系,宝宝和妈妈在怀孕最后三个月,宝宝开始熟悉妈妈讲话的韵律,听不到每一个字。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宝宝生下来7天,喂奶时旁边放妈妈讲话的录音,小孩子吸奶的速度变快,更加证明宝宝在出生的一刹那可以辨别妈妈的声音。

所以宝宝生下来的时候爸爸已经比妈妈晚了3个月互动。

突触在人生下来的时候有1500根,到六岁时到达一个高峰15000根,所以科学的脑部研究告诉我们0—6岁定一生。

从六岁以后突触开始递减,逐渐递减到7000到8000根,现在所有的成人大概都在7500根左右。

所以小时候有很多的体验我们现在都忘掉了,像如何学走路,如何摔倒,如何学坐等都已经全部忘记,因为这些突触已经退化。

所以0-6岁是突触成长的高峰,有机会做早教,就是如何极大化如何丰富宝宝的体验,最能够让突触长得越密集,粘结的越好,就是在做早教。

现在科学家证明,当宝宝六七岁开始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有机会可以延缓突触的递减5—6年,当我们延缓这个递减的时间越长时,宝宝的智商(IQ)就会越高。

所以当宝宝上小学的时候要鼓励他多感官的吸收和学习,就可以延缓这个递减。

现在教育改革,特别是小学非常重视孩子用多感官吸收学习,像郊游,去植物园,动物园,科学馆的学习,甚至有的小学开设实验课,重视小孩子的多感官学习。

我们的传统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大约七八成的人都是只用眼睛——视觉在学习,所以所有的体验都与视觉有关,而忘记去用其他的感官系统。

让孩子用多感官去学习,帮助他延缓突触递减,所以丰富的体验就有丰富的大脑。

这个理论和蒙台梭利女士的吸收性心智的递减理论几乎完全一致。

做早教的人都很熟悉,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五阶段理论,也应该知道美国精神科医生,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分成了八个阶段,简要的说这八个阶段,我给每一阶段一个标志性节点,1、3、7、12、18、25、35、60,我在25到60之间加入了一个35,因为这一般正好是当爹妈了的年龄,和我们的年龄比较接近。

我们在座的基本都是当父母了,我想请问我们在座的各位,我们都爱我们的孩子,都希望我们的孩子好,那么到底好到什么样,想过吗?

比如当孩子到我们这个年龄,35岁左右,你希望孩子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可互动、每个家长要有纸笔,跟随我们板书思维图,一步步推演出孩子的教育规划。

不论多少种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我们总结下来大概有这样三个方面:

健康,快乐、有个适合孩子自己的事业(能力)。

曾经也有女孩妈妈跟我说:

“我家是闺女,以后嫁个好男人就行了,不一定非要做什么事业。

”我的回答是,嫁个好男人也需要能力的,嫁好了能经营好婚姻也是非常需要能力的。

如果我们对我们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憧憬,他们能健康、快乐有个适合他们自己的事业是保障,否则我们的晚景是比较凄凉的,天天为孩子操心不够,挣多少钱也不够他们造,天天为他们婚姻愁、工作愁、身体愁。

我们既然明白了,在他们35岁左右的年龄,我们对他的期望是健康、快乐、有适合的事业与能力。

明确了我们的教育目标,那么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1,孩子35岁左右,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大约就是想到,能给孩子带带孩子了,当然那时候活好自己应该是给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

2,孩子25岁左右,大学毕业或深造或择业或婚姻,我们能给孩子做什么?

估计我们能给孩子的就是建议了。

3,孩子18岁左右,上大学,我们能给孩子什么?

钱,很多家长会异口同声的说,我们也是那时候过来的,大一还想想家,大二放假能回家,大三大四放假也不好找人了。

这就是孩子,世界上多数爱是为了在一起,只有亲子之爱是为了相望于江湖。

4,孩子12岁上中学,我们能做什么,帮他们顺利渡过青春期,这也是孩子留给我们能稍微影响她唯一的最后机会了,另外这个时期我们能给孩子的就是给他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了。

5,孩子7岁上小学,这绝对是一个分水岭,从此孩子踏上了一个属于拥有自己独立团体、单位归属、自主自助的道路。

我们能为孩子做什么,上小学前,基本上在刚出生就规划好学区,选好学区房,这点很重要。

我们有个同事,她买房的时候买的是我们北京府学胡同朝阳学校的学区房,不过买房的时候用的是儿子的名字,儿子顺利上府学,女儿比儿子小三岁,等她上小学时,府学不能接受了,妈妈只好跟儿子租房子给女儿参加朝阳区教委的计算机随机派位,结果女儿被派到了育民小学,这基本算一个打工子弟学校,我不是看不上打工子弟学校,但教学设施、师资配备、软硬条件、同学群体还是差别很大的,所以如果你有目标校区,提前准备。

那么上小学后,我们还能为孩子做什么,有几件事迫在眉睫:

1,规律的作息习惯;

2,按时接送孩子;

3,家庭氛围建设,尽可能每天一次的一家人固定用餐;

4,学习习惯的建立,比如拿笔姿势、回家先完成作业,要不要陪写作业,怎么陪写作业等等;

这些在孩子小学入学初,特别重要,做好了这样工作我们后面就轻松了。

而小学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看书跳行、姿势不端、人际不好等问题,其解决时间在上幼儿园期间甚至更早。

6,孩子3岁上幼儿园,他将开始独立的进入一个没有父母亲人的环境。

他将面临以下问题,需要我们在他入园前做好解决方案。

1,入园分离焦虑问题。

孩子入园一般在2.5到3岁左右,正好是孩子母体免疫力下降自体免疫力上升阶段,到了一个陌生未知环境,正常的孩子和父母尤其是母亲都会有分离焦虑,会紧张、哭闹容易发烧,很多孩子往往会反复3个月到半年甚至更久,从这个原因上来讲我倒是真希望孩子和父母一起入园前都来我们这学习一下过渡,父母上一到两期的父母课程,孩子做上上阅读课,我们通过追踪发现,基本上我们的孩子入园过渡在3天到两周之间。

2,孩子的独立自理问题,孩子在入园的时候将面临独立吃饭、睡觉、如厕、穿脱等问题,我们尽可能的在入园前给孩子做好准备工作。

3,能安静做下来一会和简单阅读问题;

4,音乐、艺术、数学、语言等各项潜能;

5,而最需要准备的是孩子的社交智能,孩子入园后面临两方面的社交,一方面是老师,老师都会告诉您,我们对孩子一视同仁,我也是老师,老师也是人,都会有自己比较偏爱的孩子,老师会喜欢什么样的孩子呢,首先听指令办事能力比较好的,就是我说了你能听懂,并且按照我说的去执行;

其次孩子的表现力,我们以前在双井地区有个苹果社区幼儿园,园长每次见到我们都可高兴了,总说某某领导来视察,前排表演的都是你们的孩子;

另一方面,孩子要学会如何和小朋友打交道,在一个团体内,你会发现有些孩子会很快找到适合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