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520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文档.docx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文档.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文档.docx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文档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

  

(1)大学生焦虑状况与手机成瘾、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存在负相关;

(2)戒断症状与手机成瘾、突显行为与手机成瘾、社交抚慰与手机成瘾、心境改变与手机成瘾、突显行为与戒断症状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3)心境改变与社交抚慰、焦虑状况与社交抚慰之间相关程度相对较低;

  (4)焦虑状况与手机成瘾、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值绝对值小于0.5,所以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之间呈不显著负相关。

  1绪论

  手机依赖症是指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以往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比例在15-40%之间,而且手机依赖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过度使用手机一方面会导致诸如颈部,肩部与背部疼痛以及听力与视觉等身体问题,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其社会功能的部分损失,如因手机依赖而逃避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或完成任务的效率降低,而且会伴随有高度的焦虑、失眠以及抑郁[1]。

因此,手机依赖逐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1.1手机依赖及其相关研究

  1.1.1手机依赖的概念

  手机依赖,也称手机成瘾,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现象。

有研究者认为界定手机成瘾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1.1.2手机依赖的国外研究

  相对国内研究,国外研究国外的心理学研究者对手机成瘾症的研究比较重视。

Bianchi和Phillips根据成瘾的相关文献,尤其是行为和技术成瘾的相关内容,并考虑了与手机相关的社会问题,编制了《手机问题适用量表》。

WoongKiPark根据成瘾的心理模型,用Horvath编制的电视成瘾量表的修订版本测量手机成瘾。

其研究发现,低自尊(BianchiandPhilips)、认同(Motoharu,Susumu,Masayoshi,2009)等心理变量能预测手机成瘾,过内尚缺乏这些深层次方便的分析和实证性研究。

  1.1.3手机依赖的国内研究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有一定的关注,但还是缺乏相关的研究。

国内围绕手机成瘾的症状、成因、危害及状况等方面,对大学生展开了基础研究工作。

有研究者旨在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如姜永志-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应用;也有研究者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需求,如董海军-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需求的实证分析;还有很多关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类似研究,如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刘红-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王欢-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国内大多研究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以单一的数字描述或统计分析为主。

  1.2手机依赖及其相关因素

  1.2.1性别和年龄因素

  以往的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对新技术的接受上有差异性,例如Takao和Takahashi等人表明女性可能体验到更多的手机问题性使用,他们认为可能是文化或种族的背景影响了女性的依赖行为。

另外Jenaro和Flores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女性与过度手机使用有关,并且手机过度使用与高焦虑和失眠也有关。

以往的研究也表明年轻人比年纪大的人更易接受新技术,Bianchi和Phillips的研究也证明了年轻人会更多地体验问题使用,他们更多地使用短信息功能,而年纪大的人更倾向于因为工作原因而使用手机。

  1.2.2社会交往的因素

  人际交往是影响个体手机依赖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相关研究表明个体面对面人际互动的数量与手机使用和人际交往的动机成正相关,个体参与的面对面互动数量越多,他们的人际交往动机越高,也更倾向于频繁地使用手机。

个体孤独感水平越高,就越少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从而导致了他们更少使用手机,人际交往的动机也相对较弱。

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自卑、孤独感强的学生更易产生手机依赖。

  1.3现有研究的不足

  现有的对手机依赖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其中更多的是如何测量个体是否存在手机依赖,大量的研究都是如何编制手机依赖的量表,如:

徐华-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姜永志-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应用等,还有一些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成因的探究,如:

潘嘉楠-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徐成芳-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成因及防治对策等。

  国外对手机依赖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发展,涉及的方面众多,有一定的进展,国内的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心理学界对手机成瘾的科学系统的研究还嫉妒缺乏。

我国与西方文化背景和传统价值观有着较大的差异,国外的研究结果在国内不一定能得到推广。

  1.4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1.4.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焦虑的相关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众和心理学者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认知,弥补国内对此研究的不足,从而服务于注重实际解决方法的心理学研究者去探寻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适当方法。

让心理健康工作者对手机依赖症有更多角度的认识,让更多人认识到手机依赖的危害性,主动改变自身不健康的使用行为,让社会意识到需要去做出健康有利的导向,让智能手机相关企业担当起社会责任,在对智能手机的设计、研究、宣传上,更加重视健康的概念。

  1.4.2研究假设

  本研究假设那些有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在一段时间不玩手机之后情绪会变得焦虑。

所以我们采用一份手机依赖问卷,一份焦虑量表,探究两个的相关程度。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以江汉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

问卷发放以网上问卷为主,收回有效问卷为287份。

其中:

男生为139人(48.43%),女生148人(51.57%);大一26人(9.06%),大二62人(21.6%),大三180人(62.72%),大四19人(6.62%)。

  2.2主要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确定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将“大学生手机成瘾量表”与“SAS焦虑症状自评量表”以网页的形式进行统一的发放,待被试自己做完提交问卷即收回问卷。

主要采用描述分析、差异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一般特点以及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

  2.3研究工具

  2.3.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PhoneAddicitionTendencyScale,MPATS)由华中师范大学熊婕等人编制。

它采用五点计分,共16个项目,包括戒断症状(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突现行为(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中心)、社交抚慰(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心境改变(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四个维度,各因素负荷在0.51~0.79之间,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4.3%。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量表的四因素模型拟合良好。

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4个因素的α系数在0.55~0.80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1,4个因素的重测信度在0.75~0.85。

说明该量表使用于诊断国内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

  2.3.2焦虑症状自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由华裔教授Zung编制(1971),它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

20个条目中有15项是用负性词陈述的。

其余5项(第5,9,13,17,19),是用正性词描述的。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焦虑自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2.4数据处理与统计

  将测评数据从问卷星导出形成EXCEL,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差异分析、相关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的描述统计分析

  对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和焦虑状况量表的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通过对各项均值及标准差的分析,可知大学生手机成瘾及焦虑状况有一定的分散程度,其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有差异。

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的标准差都较小,其中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的标准差更小,说明大学生在手机成瘾中的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较为集中,差异较小。

此外,焦虑状况的均值为40.8711,离轻度焦虑的分界值50相差很多,说明大学生基本没有焦虑状况。

  3.2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的差异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在性别的差异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在年级的差异进行分析,见表2

  3.3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可以看出,大学生焦虑状况与手机成瘾、戒断症状与手机成瘾、突显行为与手机成瘾、社交抚慰与手机成瘾、心境改变与手机成瘾、突显行为与戒断症状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心境改变与社交抚慰、焦虑状况与社交抚慰之间相关程度相对较低。

焦虑状况与手机成瘾、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值绝对值小于0.5,所以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之间呈不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分析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大学生手机成瘾均值为50.08,与之前研究所得的均值都高。

说明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逐渐上升。

此外,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性别不成存在差异。

与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初步编制与应用-姜永志研究结果相同。

究其以上结果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4.1.1客观因素

  4.1.1.1手机普及以及功能增加

  目前,手机普及率达98%以上,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

一项针对279425位网民的调查显示,网民对以音乐、游戏和视频最为代表的娱乐功能为关注,达到手机功能整体关注度的75.24%,手机的娱乐趋势彰显无疑(金盛华,辛志勇,2003)。

因此,手机功能的增加也促使大学生使用手机。

  4.1.1.2学校生活环境

  大学轻松式上课的安排表,使大学生自由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

同时,摆脱父母的监控,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又受周围同伴的影响,从而增加玩手机频率。

  4.1.2大学生主观特点

  4.1.2.1大学生发展的特殊阶段

  大学生处于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理,从而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喜欢玩手机,更容易形成手机依赖。

此外,部分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更容易形成手机依赖。

  4.1.2.2大学生的情绪迁移

  一方面,由于人是群居动物,在大学校园里人际关系不融洽、不合群会导致大学生情绪浮动。

另一个方面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无法应对社会的挑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因此,大学生需要合理发泄和疏通。

手机则是大学生合适的情绪迁移的对象。

  4.1.2.3大学生的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

当前手机依赖现象普遍的一个原因是小部分学生的炫耀心理,满足其虚荣心。

这就容易带动周围的人产生同种行为。

这样的使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此外,手机的快速换代使大学生跟随他人频频换手机。

  4.1.2.4满足心理需求

  根据耶鲁大学心理学家Alderf-er提出的人的三种基本需求(ERG)理论[3]其中R(related-ness)指的是人的社交需求。

手机作为与他人联系的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使得人们青睐于手机。

这也是手机能够迅速普及的原因。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