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技术中级生物化学B型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4385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技术中级生物化学B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病理学技术中级生物化学B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病理学技术中级生物化学B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病理学技术中级生物化学B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病理学技术中级生物化学B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学技术中级生物化学B型题.docx

《病理学技术中级生物化学B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技术中级生物化学B型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学技术中级生物化学B型题.docx

病理学技术中级生物化学B型题

病理学技术(中级)-生物化学(B型题)

1、分子筛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依据是

A.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

B.多肽链中氨基酸间借肽键相连

C.蛋白质对280nm紫外光有吸收

D.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

E.蛋白质溶液为亲水胶体

2、盐析法分离蛋白质的依据是

A.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

B.多肽链中氨基酸间借肽键相连

C.蛋白质对280nm紫外光有吸收

D.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

E.蛋白质溶液为亲水胶体

3、电泳法分离蛋白质的依据是

A.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

B.多肽链中氨基酸间借肽键相连

C.蛋白质对280nm紫外光有吸收

D.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

E.蛋白质溶液为亲水胶体

4、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依据是

A.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

B.多肽链中氨基酸间借肽键相连

C.蛋白质对280nm紫外光有吸收

D.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

E.蛋白质溶液为亲水胶体

5、维系蛋白质二级结构稳定的化学键是

A.肽键

B.离子键

C.二硫键

D.氢键

E.疏水键

6、胰岛素分子的一级结构中除肽键外还有

A.肽键

B.离子键

C.二硫键

D.氢键

E.疏水键

7、蛋白质变性时不被破坏的化学键是

A.肽键

B.离子键

C.二硫键

D.氢键

E.疏水键

8、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适量硫酸铵可引起

A.生物学活性丧失

B.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C.蛋白质溶液发生沉淀

D.蛋白分子所带电荷被中和,水化膜存在

E.多肽链中的肽键断裂

9、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羧基肽酶时可引起

A.生物学活性丧失

B.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C.蛋白质溶液发生沉淀

D.蛋白分子所带电荷被中和,水化膜存在

E.多肽链中的肽键断裂

10、常发生于肽链进行180°回折的转角上

A.α-螺旋

B.β-折叠

C.β-转角

D.三股螺旋

E.无规则卷曲

11、结构中多肽链充分伸展

A.α-螺旋

B.β-折叠

C.β-转角

D.三股螺旋

E.无规则卷曲

12、是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A.一级结构

B.二级结构

C.超二级结构

D.三级结构

E.四级结构

13、是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

A.一级结构

B.二级结构

C.超二级结构

D.三级结构

E.四级结构

14、是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和相互作用

A.一级结构

B.二级结构

C.超二级结构

D.三级结构

E.四级结构

15、是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相对空间位置

A.一级结构

B.二级结构

C.超二级结构

D.三级结构

E.四级结构

16、是两个以上的二级结构的集合

A.一级结构

B.二级结构

C.超二级结构

D.三级结构

E.四级结构

17、酰基转移反应的辅酶含有

A.维生素B

B.维生素B

C.维生素PP

D.生物素

E.泛酸

18、有递氢作用的还原酶的辅酶可含有

A.维生素B

B.维生素B

C.维生素PP

D.生物素

E.泛酸

19、氨基酸转氨酶和脱羧酶的辅酶含有

A.维生素B

B.维生素B

C.维生素PP

D.生物素

E.泛酸

20、羧化酶的辅酶含有

A.维生素B

B.维生素B

C.维生素PP

D.生物素

E.泛酸

21、酰基辅酶A脱氢酶的辅酶含有

A.维生素B

B.维生素B

C.维生素PP

D.生物素

E.泛酸

22、降解产物基因激活蛋白结合位点

A.CAP结合位点

B.调节基因

C.启动基因

D.操纵基因

E.结构基因

23、编码乳糖代谢所需要的酶

A.CAP结合位点

B.调节基因

C.启动基因

D.操纵基因

E.结构基因

24、编码阻遏蛋白或调节蛋白

A.CAP结合位点

B.调节基因

C.启动基因

D.操纵基因

E.结构基因

25、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区

A.CAP结合位点

B.调节基因

C.启动基因

D.操纵基因

E.结构基因

26、阻遏因子或调节蛋白结合位点

A.CAP结合位点

B.调节基因

C.启动基因

D.操纵基因

E.结构基因

27、消耗ATP使酶蛋白磷酸化

A.酶原激活作用

B.别构调节作用

C.共价修饰调节

D.同工酶的作用

E.酶含量的调节

28、LDH1和LDH5分别在心肌和骨骼肌中的作用

A.酶原激活作用

B.别构调节作用

C.共价修饰调节

D.同工酶的作用

E.酶含量的调节

29、属于慢调节

A.酶原激活作用

B.别构调节作用

C.共价修饰调节

D.同工酶的作用

E.酶含量的调节

30、在肠腔中胰蛋白酶其前体蛋白N端的6肽被切除后的多肽折叠形成活性中心

A.酶原激活作用

B.别构调节作用

C.共价修饰调节

D.同工酶的作用

E.酶含量的调节

31、某一代谢物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结合,来调节酶的活性

A.酶原激活作用

B.别构调节作用

C.共价修饰调节

D.同工酶的作用

E.酶含量的调节

32、糖原分解的关键酶

A.己糖激酶

B.糖原合酶

C.磷酸化酶

D.丙酮酸羧化酶

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33、糖原合成的关键酶

A.己糖激酶

B.糖原合酶

C.磷酸化酶

D.丙酮酸羧化酶

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34、糖异生的关键酶

A.己糖激酶

B.糖原合酶

C.磷酸化酶

D.丙酮酸羧化酶

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35、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

A.己糖激酶

B.糖原合酶

C.磷酸化酶

D.丙酮酸羧化酶

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36、糖酵解的关键酶

A.己糖激酶

B.糖原合酶

C.磷酸化酶

D.丙酮酸羧化酶

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37、1分子乙酰CoA彻底氧化产生

A.12.5分子ATP

B.12分子ATP

C.10.5分子ATP

D.10分子ATP

E.2分子ATP

38、1分子葡萄糖经过糖酵解产生

A.12.5分子ATP

B.12分子ATP

C.10.5分子ATP

D.10分子ATP

E.2分子ATP

39、1分子丙酮酸彻底氧化产生

A.12.5分子ATP

B.12分子ATP

C.10.5分子ATP

D.10分子ATP

E.2分子ATP

40、1分子草酰乙酸彻底氧化产生

A.12.5分子ATP

B.12分子ATP

C.10.5分子ATP

D.10分子ATP

E.2分子ATP

41、参加三羧酸循环中底物磷酸化反应作为底物的是

A.AMP

B.ADP

C.ATP

D.GDP

E.GTP

42、磷酸果糖激酶-1PFK-1的别构抑制剂是

A.AMP

B.ADP

C.ATP

D.GDP

E.GTP

43、果糖双磷酸酶-1的别构抑制剂是

A.AMP

B.ADP

C.ATP

D.GDP

E.GTP

44、血浆内胆固醇脂化时的脂肪酸供体

A.磷脂酰胆碱

B.溶血磷脂

C.三酰甘油

D.二酰甘油

E.脂酰辅酶A

45、细胞内胆固醇脂化时的脂肪酸供体

A.磷脂酰胆碱

B.溶血磷脂

C.三酰甘油

D.二酰甘油

E.脂酰辅酶A

46、激素敏感脂肪酶的底物

A.磷脂酰胆碱

B.溶血磷脂

C.三酰甘油

D.二酰甘油

E.脂酰辅酶A

47、LCAT催化反应的产物

A.磷脂酰胆碱

B.溶血磷脂

C.三酰甘油

D.二酰甘油

E.脂酰辅酶A

48、激活LCAT的是

A.apoAⅠ

B.apoCⅡ

C.apoE

D.apoAⅡ

E.apoB48

49、激活LPL的是

A.apoAⅠ

B.apoCⅡ

C.apoE

D.apoAⅡ

E.apoB48

50、识别LDL受体的是

A.apoAⅠ

B.apoCⅡ

C.apoE

D.apoAⅡ

E.apoB48

51、酮体包括

A.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B.乙酰乙酸、丙酮酸、β-羟丁酸

C.乙酰辅酶A、FAD、NADH

D.CO、HO和释出能量

E.乙酰辅酶A、NADPH、CO

52、脂肪酸合成需要

A.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B.乙酰乙酸、丙酮酸、β-羟丁酸

C.乙酰辅酶A、FAD、NADH

D.CO、HO和释出能量

E.乙酰辅酶A、NADPH、CO

53、脂肪酸β氧化的产物

A.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B.乙酰乙酸、丙酮酸、β-羟丁酸

C.乙酰辅酶A、FAD、NADH

D.CO、HO和释出能量

E.乙酰辅酶A、NADPH、CO

54、脂肪酸彻底氧化的产物

A.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B.乙酰乙酸、丙酮酸、β-羟丁酸

C.乙酰辅酶A、FAD、NADH

D.CO、HO和释出能量

E.乙酰辅酶A、NADPH、CO

55、转运内源性三酰甘油的是

A.VLDL

B.CM

C.LDL

D.HDL

E.白蛋白

56、转运自由脂肪酸

A.VLDL

B.CM

C.LDL

D.HDL

E.白蛋白

57、向肝外转运胆固醇

A.VLDL

B.CM

C.LDL

D.HDL

E.白蛋白

58、腐胺来自

A.色氨酸

B.组氨酸

C.鸟氨酸

D.谷氨酸

E.半胱氨酸

59、γ-氨基丁酸来自

A.色氨酸

B.组氨酸

C.鸟氨酸

D.谷氨酸

E.半胱氨酸

60、牛磺酸来自

A.色氨酸

B.组氨酸

C.鸟氨酸

D.谷氨酸

E.半胱氨酸

61、蚕豆病

A.酪氨酸酶缺乏

B.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分子缺陷

C.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

D.胆碱酯酶不可逆性抑制

E.巯基酶不可逆性抑制

62、白化病

A.酪氨酸酶缺乏

B.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分子缺陷

C.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

D.胆碱酯酶不可逆性抑制

E.巯基酶不可逆性抑制

63、苯丙酮酸尿症

A.酪氨酸酶缺乏

B.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分子缺陷

C.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

D.胆碱酯酶不可逆性抑制

E.巯基酶不可逆性抑制

64、重金属中毒

A.酪氨酸酶缺乏

B.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分子缺陷

C.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

D.胆碱酯酶不可逆性抑制

E.巯基酶不可逆性抑制

65、有机磷中毒

A.酪氨酸酶缺乏

B.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分子缺陷

C.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

D.胆碱酯酶不可逆性抑制

E.巯基酶不可逆性抑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