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百讲》全文详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429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三百讲》全文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论语三百讲》全文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论语三百讲》全文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论语三百讲》全文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论语三百讲》全文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三百讲》全文详解.docx

《《论语三百讲》全文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三百讲》全文详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三百讲》全文详解.docx

《论语三百讲》全文详解

《论语三百讲》全文详解

 

 

———————————————————————————————— 作者:

———————————————————————————————— 日期:

 

《论语三百讲》

第1讲 崭新的开始

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

这个年代称之为“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文的思想整个得到展开,而在中国,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跟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孔子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贫困卑微,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是一个从平凡的人生走出伟大的结局。

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他知道自己只能念书到15岁,那叫做乡村的教育。

所以孔子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

孔子了解了中国文化发展关键的原因何在,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在“礼坏乐崩”的乱世,他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真诚的心意。

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它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

孔子思想的特色:

● 温和的理性主义;

● 深刻的人道情怀;

● 乐观的人生理想。

    

 

《论语三百讲》

第2讲 学而时习之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

【译】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 学习的内容:

“五经”“六艺”

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跟《易经》这五本经典,《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包括礼跟乐、射箭、驾马车,还有书写跟计算。

● 学习的方法:

学思并用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光学习不去思考,毫无效果。

考完试就忘了,要不然就觉得说没有心得,你很难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要是光思考而不学习,那你所想的只有生活经验的范围,你没有系统的知识,那也没什么用,只会陷于迷惑。

● 学习的目的:

培养德行

人是有情绪的,有时候高兴、有时候难过,这是因为看到你的处境如何、心得如何,这种情绪是很自然的。

儒家的思想,他不反对你有情绪,但是你要做情绪管理,提高你的情商,让自己在各种情绪出现的时候“发而皆中节”,恰到好处就没有问题了。

《论语》的《学而第一》的第一章就出现了很多,有关你如何自己要求自己学习,它的内容、方法跟目的如何,一定要先掌握住。

交朋友的时候可以让你带来快乐,因为大家志同道合。

同时在社会上跟别人来往,如果暂时别人不了解你,受委屈了。

因为社会上往往是需要各种表现,别人才会欣赏你。

儒家所说的君子往往是先自我要求,他不急着表现,他认为说我如果有能力的话呢,时机到了,别人自然会欣赏我的才华,给我机会。

 

《论语三百讲》

第3讲 君子务本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学而第一》

【译】有子说:

“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很少会去犯上;一个人不喜欢犯上,反而去作乱的几乎没有。

君子要善于抓住根本,根本抓住了许多问题就解决了,而孝顺和顺从就是仁的根本。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第四》

 

在《论语•先进篇》里面有一段资料,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德行科:

颜渊 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科:

宰我以及子贡;

●政事科:

冉有跟子路;

●文学科:

子游、子夏。

 

《论语》内容分类:

●孔子自己说的话;

●孔子跟第一流学生的对话;

●孔子与第二流以下的学生对话;

●孔子学生说的话。

 

论语三百讲》

第4讲  巧言令色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第一》

【译】孔子说:

“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的,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

在“礼坏乐崩”的时代,当外界的礼乐不再能够成为行为规范的时候,不再能够分辨善恶是非让你照着去做的时候,你只有设法由真诚引发内在的力量。

孔子说,巧言令色很少有真诚的心意,他说很少有,不是完全没有。

我们就要在这个地方设法提醒自己不妨巧言令色,但是一定要有真诚的心意。

表达我对别人的尊重,如果你到任何地方都板着脸,说话都是有一句没一句的,那别人看到你也就觉得很严肃,保持距离。

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你每一次都选对的话,人生越来越充实圆满,你如果选错的话,恐怕就要用以后的正确选择来弥补前面做错的事情。

在今天这个社会上,巧言令色有时候表示对别人的尊重,羞耻心怎么来的,把个人跟团体比较,如果你达不到团体的标准就觉得很丢脸,很可耻。

儒家思想希望你能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基本要求,绝不能低于社会的要求标准,你只有比它更高,而比它更高的话,能够带来内在的快乐。

否则的话,你光说你不能够没有羞耻心,但你有羞耻心之后,别人不称赞你也没什么乐趣。

《论语三百讲》

第5讲三省吾身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第一》

【译】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

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

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

    

第一段是为人谋,代表替别人做事。

譬如我做官,上面有领导;我做事,上面有老板。

那么我就要问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

“忠”这个字代表尽心尽力,我们称为尽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拿人钱财,与人消灾。

第二个,是跟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用呢?

在儒家里面很强调守信,比如我今天跟你约一件事,将来时间到的时候我就要做到。

但是由于从现在答应你到将来实现诺言的时候有一个时间上的落差,这中间可能发生任何事。

发生一件事情之后,我以前答应你的事情隔了这段时间去实现的时候不见得恰当。

第三个,传不习乎。

曾参后来是有名的老师,教出很多弟子,有些成就的,所以他的传不习乎是说,我当老师,我教给学生的,自己有没有去实践呢?

 

人活在世界上很容易主观,什么事情都认为我对的,而没有注意到跟别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虑到别人的立场或是别人的肯定。

儒家思想的特色就在于说我一个个人不能离开人群,在儒家里面没有关起门来的贤人。

你要做贤人,你要做君子,就要打开门跟别人来往。

在家里面,与父母兄弟姐妹;到外面,与朋友,与你工作的老板、同事们都要交往,与天下人都有来往的机会。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

你做任何事只要做不通,都要先问问我自己有没有问题,而不是说先问别人怎么搞的,别人怎么有什么故意阻拦或者其他的问题。

 

《论语三百讲》

第6讲 余力学文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第一》

【译】孔子说:

“青少年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书本知识。

人在社会,要学会这些道德要求,你会感觉到说那我守规矩,修德行善不是比较吃亏吗?

所以儒家的思想很强调,你修德行善会有内在的快乐,否则你只看外表的话,会觉得谁好像比较照规矩来。

在许多方面会比较不太顺利的样子,这其实是一种选择的问题,是长期的考虑。

 

君子之教者五: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尽心上》

他自己都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就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第一种是人格教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都是一种与人相处自我要求能替别人设想。

人格教育必须自我要求,由内而发,绝不能说是只是被动而已,所以讲道德的问题关系就非常得明确了。

●第二种是人才教育

是用之于外,你在社会上是个人才,你可以服务社会,有所贡献,但是人才,它是特殊的一种条件,有某种专长就可以了。

●第三个是人文教育

就看你怎么样利用休闲的时间,如何调节自己的生命,让它感觉到生命,很有次序,然后也能够和谐,不断地成长发展。

 

 

《论语三百讲》

第7讲 君子原则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译】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会流于固陋,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

学习儒家它的后果是在内不在外,就算你今天照孔子的说法去做,考试不一定会考得好点,不一定会顺利地升官发财。

所以儒家一定要保证我这样做之后,合乎一个做人的要求,我应该有快乐由内而发。

学习儒家一定要体验,问问自己内心是不是觉得更为坦荡,更为快乐。

如果说你做的时候,内心也不觉得快乐,代表你是勉强去做的,你照孔子的方式来做的话,不一定有这些成就。

但是你一定要很清楚地知道,内心的快乐是来自于你做到了人性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是普遍的,自有人类以来不管东方、西方、古代、现代都是人,而只要是人的话,你只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然后做到孔子说的要求犯了过错去改正。

会不会快乐,这需要体验,我们可以从小地方做起,有小的毛病,改正之后就会发现,别人对我们也比较尊重了,我们对自己也比较肯定,慢慢地再往大的方向走,这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比较具体的方法。

 

 

《论语三百讲》

第8讲 慎终追远

 

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第一》

【译】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

“终”:

就是生命的终点。

孟子曰: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离娄下》

“远”是指远祖,“民德”就是指老百姓的社会风气。

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跟西方不同,西方比较重视个体,他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一个主要的考虑焦点,父母生我只是偶然的机缘,我自己要负责自己的生命。

而中国人会把这个家当作单位,像在《易经》里面,坤卦就提到一句话,他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他把一个家庭从开始到现在,如果经常做好事,后代子孙就会有喜庆,等于是说你就有很多福报,那如果说这个家族一路下来做很多坏事的话,他的子孙恐怕就倒霉了,会有遭殃的事情。

当然这种观念是比较浮泛,因为我们知道真正行善避恶的主体还是个人,但是个人跟个人之间还是有他的特殊的关联,像一个家就是一个单位,在这一方面来说的话,西方跟中国各有特色,家庭是一个群体组成的,它有血缘关系,很多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家庭是好的,但是你不要忽略掉他的个性。

如果做父母的都能了解这一点,他对孩子的个性就比较能尊重,做孩子的都能了解这一点,他就能够也尊重父母亲。

一大家人在一起的时候,需要的是互相忍让。

第9讲 礼之用  和为贵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第一》

【译】有子说,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古代帝王的治国作风就以这一点最为完美。

无论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礼的规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时,如果只知为了和谐而求和谐,没有以礼来节制的话,恐怕还是成不了事的。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第一》

【译】有子说,与人约信要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这样就值得尊敬了。

 

《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