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西安碑林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碑林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只要稍加注意,大家就会发现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个不引人注目的特点,即东西开门。
其实天下孔庙无正门。
无论大小,孔庙的整体建筑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开南门,而开义路(东门)和礼门(西门)。
全国所有孔庙都把塞门、泮门及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对称地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因为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说是至高无尚。
若开南门,便是不敬。
孔庙里建有一座奇特的木牌坊,远看就像高高的彩楼。
它用12根红木柱支撑,三层棋形斗檐式木质结构,拔地而起,上面彩绘花纹图案和二龙戏珠,是明代建筑,也叫太和元气坊。
按当时规格建造法,本来应该把牌坊设在孔庙门外。
这座牌坊是由西岳庙迁建过来的,由于门外是城墙,选不出合适的地方,便只好“屈就”在这里了。
【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两庑】
现在大家请注意,我们已经进入到碑林前院了。
大家请看中间的那座不大不小的水池,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庙有泮池”指的就是它。
所谓泮池,就是半圆形的池子。
古代称学校为泮宫;
到清代,中举称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
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人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
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线,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仪俗。
好了,现在我们进入棂星门,这也是孔庙的第二道门。
棂星门始建于元代。
东门额刻有“德配天地”,西门额刻有“道冠古今”。
棂与灵通用。
灵星为星宿之名,是神话传说中取士之神。
清代把棂星门由二门改为三门,中门书“文庙”二字,东西门不变。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
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
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门位于棂星门以北,属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
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孔庙的两点,也叫东西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是孔庙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
【大成殿的得名来历—建筑历史—魁星楼的兴衰】
据有关史料记载,大成殿始于宋代。
这里的大成殿为底式建筑,修建于明代。
当时殿前有一大型露台,周围有栏杆,东、南、西面有石级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龙纹图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
可惜,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在1959年9月13日下午4时,毁于一场无情的雷电之火。
魁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兴衰,俗称魁星。
一般应试得第一名者为“魁首”或称“魁甲”,即指状元。
旧时孔庙或学府中都要修建魁星楼,以祭扫魁星,祈求功名顺利。
这里的魁星楼,建于明神宗朱栩钓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
原楼于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毁。
公元1986年,党和政府据历史资料,依原楼大小、高度及形体重建了魁星楼。
此楼建在城墙上,显得更加高大雄伟。
【景云钟—七座碑亭】
我们穿过戟门,在东侧可以找到被称为天下奇物的景云钟。
景云钟,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称景云钟,也叫景龙观钟。
此钟高2.47米,重约6吨,用铜5000多公斤,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铜钟之一。
它由25块铜模铸成,游客走近仍能看出铜铸弥合的痕迹。
钟身分上中下3段,每段分3格,除下段中格为铭文外,其余均饰以各种不同的动物和飞天,造形生动而形象。
32枚钟乳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均匀地布于钟身各处。
据说它们具有装饰钟表面和调节音韵的作用。
钟上铭文共18行292个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写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景云钟的赞语,还谈到此钟的铸造经过。
唐睿宗李旦铸钟,是为了纪念他的哥哥中宗李显。
李显和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
三、四子,这两人都做过短时间的皇帝。
唐代兴建的钟楼,毁于战火之中。
明太祖朱元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迎样观原址上又新建一座3层高的钟楼,悬钟子上层中央,早晚敲钟报时。
这座钟移到陕西省博物馆后,1964年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世界名钟展,被选入世界名钟之列。
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即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
西安电报大楼的方形大钟报时的钟声也是景云钟的录音。
各位游客,我们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即碑林前院孔庙。
最后大家数一数,从载门到大成殿的路两侧总共建有七座碑亭,亭亭形状相同。
这些碑亭建于清朝历代,因为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动大军,与西北地区的分裂割据势力作战,每平定一处,皇帝就亲书庆功碑一座,竖立在这里。
由于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级规定,每个碑都加盖碑亭。
这些亭子在两侧是对称的,惟前院有一单列,原因是建到这里时,清王朝衰败了,再也没有竖碑和建亭的机会了。
【碑林的形成】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开始参观博物馆的第二部分,即闻名还逐的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为何如此出名?
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谓唐代石经,包括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石台孝经》和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艾居晦等人书写的《开成石经》等。
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长安城务本坊国于监大学内(今西安城南文艺路一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的志士仁人,为西安碑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碑林的创始人是北宋龙图阁学士吕大忠,是他亲自主持设计,基本形成了以《石台孝经》、《开成石经》为主的碑林陈列格局。
碑林的奠基人,首先当推唐代的韩建,是他把弃于郊野的唐石经第一次迁移到尚书省之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
还有五代的尹玉明多次把石经迁入城内。
两人为碑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金元时期的任佐,捐钱筹划碑林整修工程;
明代金石学家费甲铸为防止碑林拓印受损,摹刻充实碑林。
还有大家熟悉的民国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捐给碑林《汉熹平石经残石》,使碑林第一次有了汉代碑石,而这碑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
字数最多的珍品。
土堆成山,水积成川,碑林就是经过历代中国人的辛勤努力,才成为今天的文化艺术宝库,当大家欣赏到这一块块来之不易的碑石,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
【碑亭及《石台孝经碑》—第一室《唐开成石经》—第二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西安碑林广场。
大家已经看到一座红柱绿栏双飞檐的碑亭。
亭子上中央“碑林”两字传说是林则徐写的。
亭内竖立着唐玄宗的《石台孝经碑》。
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释并书写,由宰相李林甫、国子祭酒李齐古主持,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公元745年)镌刻而成的御碑。
整座碑是由高590厘米,宽120厘米的4石结体而成。
碑冠、碑身、碑座,共用35块巨石组合。
碑文用隶书书写,字体雍容爽朗,端庄大方,很值得游客们观赏、临摹和研究。
碑冠上雕刻神龙,碑座上线刻双狮和卷草纹饰的三层石台垒起,显得庄重魁伟,气象不凡。
据说当年碑刻好后,李齐古把拓本呈给唐玄宗过目,唐玄宗又写上了“孝者,德之本”鞠批文。
当我们来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时,会有一种进入巨大的石质书库的感觉,因为这里陈列着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在印刷技术还不发达的唐代,为避免士子们在学习时传抄的错误,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经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大学内。
由于这套石刻经书刻于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又称《开成石经》其内容包括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13部经书。
前12经共114石、228面。
每石高216厘米,宽83厘米至99厘米不等,共65.0252万字。
如215石至222石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专集,共分20篇,包括孔子关于政治、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言论,由孔子的再传弟子编辑于战国时期,是研究孔子和初期儒家学说的珍贵资料。
说它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一部石书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不知道游客们是否赞同这个观点?
参观第二室时,大家一定会奇怪:
怎么在这体现中国古文化的西安碑林中也会出现刻有外国文字的碑石?
其实在西安碑林中,刻着外国文字的碑石有好几块,最为著名的就是眼前这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它高279厘米,宽99厘米,共32行,每行62字。
“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
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
景教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传到长安。
此碑立于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是由景教僧景净述事,吕秀岩书写。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能体会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渊源呢?
【盛唐书法名家颜真卿】
各位游客,不知道在你们之中是否有书法爱好者?
大家应该知道,中国初唐有四位大书法家,他们分别是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他们是二王(王台之、王献之)书体的继承人,然而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应该是盛唐时期的颜真卿。
如果说西安碑林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那么颜真卿的书法则是一朵争奇斗艳的奇葩。
颜真卿是怎样一个人?
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师等职,为唐朝名垂千古的忠烈大臣,人称“颜平原”。
他一生为人刚毅正直,屡遭权奸陷害与排斥,最后为维护唐朝统一,以身殉国,被人尊称为“颜鲁公”。
颜真卿善楷书和行草,他博采众家之长、独创自己风格的书法艺术,把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推向了高潮。
他一生留下来的书法作品有70多种,在西安碑林这座书法艺术的殿堂里,陈列的颜真卿真迹有6处。
如第二室中的《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为千福寺和尚楚金一书写的墓碑,44岁时书写。
其特点是字体端正,苍劲有力,结构严密,更多地保留了晋和初唐楷书的风格。
还有挥洒自如的《颜氏家庙碑》、劲挺豁达的《争座位稿帖刻石》均在第二室,浑厚雄健的《臧怀恪碑》、气势磅磅的《郭家庙碑》、丰润饱满的《颜勤礼碑》均在第三室。
游客们可以根据颜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去体会、去感受。
【诸遂良、王羲之与《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第二室,各位游客已经看到有两通位后三藏圣教序碑》。
一通是王羲之的墨迹;
一通是唐代大书法家请遂良的手笔。
来过西安旅游的人还知道在离此不远的大雁塔上还有两通碑,一通是《雁塔圣教序碑》;
另一通力《雁塔圣教序记碑》。
游客们会问,古人为什么要坚那么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呢?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又怎么能为唐人书写碑文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碑文内容。
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里的唐三藏可谓家喻户晓,其实这小说的主人公还真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玄奘大法师。
玄奘法师曾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人离开长安去印度,沿丝绸之路长途跋涉,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共在外17年。
当他满载657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城时,唐太宗非常激动,为表彰他的印度之行,亲自撰写“三藏圣教”的序文和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的碑文内容。
现在我们先看褚遂良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褚遂良是杭州人,唐太宗时曾任中书令、诗书等职,为官清正,深受皇恩。
太宗晚年,托身后大事于他,可见这位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话遂良不同于一般大书法家。
只是他后来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爱州刺史。
请遂良写的位唐三藏圣教序碑》共有两处3通,一处是镶在大雁塔台上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
另一处就是眼前这通《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了。
那么游客看到这里会问:
褚遂良为何要写3通圣教序碑呢?
传说,唐太宗时期,李世民令褚遂良当场书写《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
事后,请遂良自己感到在皇帝面前书写碑文过于拘谨,现场发挥得不够理想,便又重写了一通《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世称《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王羲之的大名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了。
他也是浙江人,居会稽山阴,初任秘书郎,后任征西参军、江州刺史等职,官到有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的《兰亭集序》是胜炙人口的名篇,千古流传。
据说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曾下令由国库出重金购买王羲之真
【篇二:
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孔庙(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大夏石马和景云钟→碑林广场(《石台孝经》)→第一陈列室(《开成石经》)→第二陈列室(《大唐多宝塔感应碑》、《颜氏家庙碑》)→第三陈列室(《肚痛贴》、《千字文》)→第四陈列室(《魁星点斗图》、《关帝诗竹图》)→石刻艺术室(昭陵六骏)
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碑林,我是讲解员xx.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一同来游览碑林。
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中国书法的艺术,也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
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走进,有着“石质书库”和“书法故乡”之称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大家都知道碑林是由于碑石耸立如林而得名的,那么我们西安碑林是在中国古代文庙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从1087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900多年的历史。
收藏的碑石有3000多方,所以在全国来说是一个最大的碑石博物馆了。
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孔庙。
站在孔庙当中,最先吸引我们眼球的,就是这座高大的牌楼了。
它叫做“太和元气坊”。
在上方还有非常精美的双龙戏珠图。
整个太和元气坊,我们可以用,高大而又不失精巧来形容它。
在太和元气坊的底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水池,叫做泮池。
中间有一座非常窄的小桥称泮桥。
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资格在泮池里洗笔,并且走过泮桥。
走过泮桥之后,出现在我们眼前非常古朴独特的门就叫做“棂星门”。
在门的中间可以看到两个大字“文庙”。
左边有“德被天地”,右边有“道贯古今”,这两句话、八个字都是出自于《论语》。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穿越棂星门,我们即将跨越的第二道门叫“戟门”。
在古代,想要祭拜孔子,文人走到这个地方要下轿,武官走到这个地方要下马,在两边的房子整理衣冠,才可以拜见孔子的。
穿过戟门之后,大家可以看到在我们的左手边有一匹石马,它就是大夏石马了它的雕刻风格属于圆雕形式线条粗旷简洁给人一种古朴与凝重的感觉,大家都知道马的四蹄应该是直接立在地上的,可是大家看这匹马的前面和后面之间都有一定石头的处理,为什么呢?
就是为了防止战马倒塌,大家仔细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六年”等字样,这匹战马是唯一的有大夏纪年的文物,所以非常珍贵,属于国宝级文物.
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下对面的另一件国宝级文物--景云钟,我相信大家都有听过这口钟的钟声。
在哪听过呢?
就是每年除夕之夜12点响起的钟声。
景云钟因刻于唐睿宗景云二年而得名景云钟。
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三绝:
这第一绝就是它纹饰非常精美.它分为上中下三段,每一段有很多的格子,每个中有不同的图案.第二绝就是它的声音清脆悦耳洪亮.第三绝就在于它的这段文字.它是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写的。
李旦曾经写过三处的书法,但是流传至今的只有这口钟上的书法了。
所以这段文字非常珍贵。
它讲了两个内容:
一个是宣扬这口钟的钟声。
另一个则是道教的奥秘了。
景云钟也在1964年的时候获得了世界名钟的美誉,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
请大家继续随我前行,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就碑林广场了。
大家看到道路两旁这六座对称的八角亭是清代建筑,里面陈放的碑石,主要记载的是当年康熙、乾隆平定战乱的一些经过,我们称其为御碑亭。
现在大家随我来看这个亭子,它就是我们碑林标志性的建筑和象征了。
我们可以抬头看到苍劲有力的两个大字“碑林”。
他就是由当时著名的大将军林则徐亲自书写的。
在“碑林”两字下方,迎面而来的,就是体积最为庞大、制作最为精美,并且最早迁至西安碑林,被誉为“迎客第一碑”的——《石台孝经》。
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撰写,并且注释,又建立于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
经》。
想必唐玄宗将这样的孝经刻在碑石之上,主要是想告知天下他要以孝来治理天下。
整个《石台孝经》高近6米,碑身,碑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
所以此碑显得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面请各位游客随我一同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
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开成石经》。
因刻于唐文宗开元二年,而得名的《开成石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一本书了。
在我们来到碑林之后,就会看到这样一个明确的记载:
他一共有65万252字,主要的内容有我们众所周知的《论语》、《尔雅》、《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等。
最初只有12部经书,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合称13经。
也是当时所有的知识分子,科举考试所必读之书。
由于在古代印刷术还不是十分的发达,为了避免手抄的错误,所以讲经文科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认们校对。
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请大家继续随我前行,我们就步入了碑林的第二陈列室了,这个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可谓是精华荟萃之地。
在众多的碑石当中,我们着重的来看颜真卿的作品。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大唐多宝塔感应碑》。
是颜真卿在44岁的时候,所著作的。
说道颜真卿,相信大家对他的字都不会感到陌生,“颜筋柳骨”,颜体字也是一字值千金的。
在这,我们还可以对照着另外一块碑石—《颜氏家庙碑》,来看一下,这是颜真卿在72岁时所写的。
有这样一个说法:
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的早期作品,而颜氏家庙碑则是他的成名作和成熟作了。
所以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多宝塔感应碑的字显得非常的清秀、瘦小,而颜氏家庙碑的字,就显的成熟了许多,肥厚了许多。
说道中国的书法家,都是“字如其人”。
颜真卿可以说是“字如其人”的典范。
在他77岁的时候,奉命劝喻参加叛乱的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在以死相胁和高官厚禄的利诱下,当面痛斥李希烈,并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和祭文,立志以死报国,最终被李希烈缢死。
颜真卿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书法宗师的气节与风范。
好,我们就来到了第三陈列室。
在这里,主要欣赏到的是草书的代表。
来看一下张旭的《肚痛贴》、和怀素的《千字文》。
说道张旭,他被后人称为“张癫”。
有一个爱好,就是喝酒,并且是逢酒必醉。
酒醉之后,会拿着头发沾上墨汁,挥“发疾书”。
讲到怀素,和张旭是一样的,虽然身为和尚,可是却有着共同的爱好,就是喝酒,并且也是逢酒必醉。
两位书法家的字体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比如说都是非常的洒脱、非常的奔放。
两通作品都是草书的代表,同时也是国宝级的文物。
接下来,展现在眼前的就是第四陈列室当中的两幅图画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副《关帝诗竹图》,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它并非一幅简单的竹子图,而是由一首五言绝句所组成的。
叫做“不谢东君意,甘心独立明。
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写照了。
整幅图充满了诗情画意,非常有趣,也是非常之精美。
接着我们再看一下旁边的《魁星点斗图》,主人公是以一个小鬼的身份出现的,他脚底下踩着一个鳌,手里点着一个斗,希望自己可以高中的意思。
同样是由两句话八个字所组成的,叫做“正心修身,克己复礼”,是说人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都一样会做的到。
在请大家随我这边,我们进入了碑林的最后一个部分——石刻艺术室。
它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陵墓石刻,一部分是宗教石刻。
我们先来看陵墓石刻的代表——“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墓前的石刻,相传是由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作。
它们分别是白蹄乌,特勒彪。
拳毛騧,飒露紫,青骓,什伐赤。
是李世民在开国战争中曾骑过并壮烈牺牲的坐骑。
唐太宗为显示自己的赫赫战功和对者流匹骏马的思念才诏令立昭陵六骏。
但是今天有一个遗憾之处,就是我们看到的这六匹马
当中有两匹马是复制品,也就是大家看上去比较完整的两匹,一个叫做“拳毛騧”,一个叫做“飒露紫”,他们是1914年被美国人盗走的,现存于美国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
六骏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他们造型依就健美,神
态逼真。
是唐代接触的艺术珍品之一。
好,我们进入宗教展区参观。
大家看到的这个叫“皇兴造像”。
“皇兴”是北魏的年号,它采用浮雕手法来体现犍陀罗雕艺术。
犍陀罗是古印度的一个地名,它集中了犍陀罗与古希腊两地雕刻技法的精华,它的特点是姿态生动,线条简洁,衣纹质感强。
好了各位朋友,到这里,我们的游览就全部结束了。
但愿今天的参观能带给您一些收获。
谢谢大家!
【篇三: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
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
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碑林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修盖的碑亭。
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
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篡,专门讲孝道的。
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
玄宗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
后面是孝经原文。
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
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蔓草、狮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
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
此碑由4块石头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称“石台孝经”。
碑林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内容包括、、、、、、、、、、、等12部经书,计650252字,用石114方,两面刻文。
清代补刻的17面3万余字也陈列于此,合称。
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
因为当时印刷术不很发达,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并能永久保存,就把这12部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供人们校对。
我国自东汉开始,曾先后7次刻经。
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