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专题二真题真练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2375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专题二真题真练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专题二真题真练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专题二真题真练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专题二真题真练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专题二真题真练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专题二真题真练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专题二真题真练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专题二真题真练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专题二真题真练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这首词与晏几道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

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晏几道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

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即可作答。

试题评点

 该题第一问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该问难度不大,要注意的是答案表述要全面。

第二问问的实际上是表达技巧,有难度。

审题时要留心“对表达这种感情”这个定语的限定性。

首先要读懂该句写了什么内容,“红叶黄花”是秋天的具体景象;

接下来是抽象概括的“秋意晚”,这是写景句,要分析出这样的景物描写对“思念远行人”有什么作用。

另外,该句是词的首句,第二句是抒情句,因此该句有起兴作用。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

“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 本题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的形式来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这两句实际都是考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

“就砚旋研墨”的意思是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书写别情。

而用来研磨的是前句“临窗滴”下的“泪”。

同样,正是前有“泪”的“滴下”,才有了后文的“红笺为无色”,虽有夸张,却情真意切。

 该题两问,考查的都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一问问的是两句的关系,先要读懂两句写的是什么。

“泪弹不尽临窗滴”,字面主语是“泪”,内容上的陈述对象是内心的思念。

“就砚旋研墨”,是到砚边去写信,泪水滴到砚台里顺便就研了墨。

第二问问的是原因,一个“渐”字,点明泪流不止,泪滴红笺,时间长了就“无色”了。

新课标卷善于从关系处设题,此问问得似乎太宽泛了,让考生无从下手,不能不说在命题上有点小失误。

2.(2013·

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

占尽。

洲烟雨:

指长满

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鉴赏 这首词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

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

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

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更进一层。

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

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

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做了江边渔父。

事之不平,孰逾于此?

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

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

下阕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篷”之渺小与“

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

“占断”即占尽之意。

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之情。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

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解析 本题通过对诗句含意的理解,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理解上阕最后两句,要注意“酒徒”与“我”两种人的对比,将上阕前三句“我”的豪情壮举与上阕最后两句自己的遭遇作对比。

体会这两次对比所构成的情感上的反差。

 该题第一问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第二问考查的是对句子思想感情的把握,两问紧密相连。

理解时抓住“独”字,两相对比,不难答出。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

答案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

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对典故的理解,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

 该题主要考查对用典的赏析。

陆游借用唐玄宗赐贺知章镜湖一角的故事翻出新意:

用不着赐予,即便赐予,我也不稀罕。

陆游的高风傲骨令人敬佩。

用典是古诗常用的手法之一,它有正用典和反用典、语典与事典、明用典与暗用典之类。

该题不考这些手法,却考“用典”的用意,确实考到了关键处,是考“用典”题中难得一见的好题。

3.(2013·

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鉴赏 这首诗的题目为“次韵雪后书事”。

“次韵”,是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是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和诗。

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

这种朋友之间的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身在异处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进行的。

根据诗中的“折寄遥怜”“相思”“独自回”等词可知,这首诗显然属于后者。

“书事”中的“书”是书写、记录的意思,“书事”就是记事,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记事诗。

诗歌所记何事?

且看诗歌本身。

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

谁在“惆怅”呢?

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

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

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

诗人开篇就说自己“惆怅”,可见其“惆怅”之浓之深。

然则,诗人为何惆怅?

是因为江头只有几树梅,为梅之少而惆怅吗?

朱熹之惆怅当非为梅而为其内心本有之情绪。

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

“杖藜”者,拐杖也。

此句写诗人之行为。

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

乃因诗人爱梅,不忍离去耶?

此种可能虽不能排除,然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

颔联忆寻梅之经历。

“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

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

此句再次表明,诗人的惆怅非为梅也。

整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

且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

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

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上句“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

问题是,诗人为何将远人比作“玉”?

“怜”又当作何解释?

有人认为,此处的远人是一位貌美如玉的女子,“怜”是爱的意思。

诚恐不妥。

首先,一位走路都需手扶杖藜的老者因为思念一位年轻女子而惆怅得在梅下绕去绕来,去而复来,实在有失体统。

再者,这样解释与下联“相思应恨劫成灰”在意思上也难以联系起来。

“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

“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么怎么,乃是一种推测。

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需推测;

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

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

“恨”什么?

“劫成灰。

”什么意思?

后人借用“劫”指天灾人祸。

“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

至此,我们似乎明白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

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

读至此,我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

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原来是在为朋友忧虑、担心。

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

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

“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

“独自回”,表现其孑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

当然,尾联也有对环境的渲染。

“日落”“寒鸦起”一方面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徘徊于梅下时间之长,突出其“惆怅”之深。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答案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 全诗并没有直接写“梅”,而是采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如“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就用大雪来对梅进行烘托。

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所用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该题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问得很直接,“什么手法”,并未点明是哪方面的“手法”,但从“描写梅花”上看应是描写手法及表现手法之类的。

值得关注的是考“烘托”“渲染”两种手法,有点偏难,因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是:

对“衬托”“烘托”“渲染”这几种难以辨析清的手法一般采用回避态度,相信高考也会回避这些纠缠不清的问题。

然而,高考却直面这个问题,结果,考生能勉强答出“烘托”就不错了。

其实,“烘托”是就环境讲的,如“江头”“雪压”“月明”,都烘托出梅花的顽强及清香;

“渲染”是从情感方面讲的,像“惆怅”“去还来”“沉吟”“独自回”都是情绪的渲染,从而写出梅花之美。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 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诗歌的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

联系诗中选取了几树梅、雪、落日、寒鸦、柴荆等具有苍凉、忧郁色彩的意象,以及“惆怅”“绕去还来”“劫成灰”“独自回”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认真分析后不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该题考查的是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题目虽只要求鉴赏“最后一联”,但应对作品有整体把握,否则,面对很难懂的尾联是说不出“心情”来的,更不用说“分析”了。

该题难度很大,考生得分不高。

4.(2014·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②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

围棋术语。

鉴赏 上阕写景奠定哀婉基调。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风雨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

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下阕以抒情为主,仍从景物引起。

“帘半卷,燕双归”,“双”字引愁,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

燕双人独,触景生愁,迸出“讳愁无奈眉”,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

结尾二句,因愁情无法排遣,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借以移情,可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

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表现了纷乱的愁绪。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词的上半阕选取的意象有“春风吹雨”“落花”“小池寒渌”“落日”,这些都是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愁苦类意象。

结合下阕作者的情感,以及注释中对“讳愁”的注解,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抒发的作用不难得出。

答题步骤:

首先答出感情基调,然后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该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实际上是考查景物描写在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词的结构一般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为抒情做铺垫。

诗词中的景物描写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结合上面两点,可以答准其作用。

关键在于分析以什么景为全词奠定了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分析要具体。

该题型2012年高考卷中也出现过。

两题问法相同,但答法迥异,宜引导学生好好辨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目定位于下阕词的最后两句。

结合全词的情感,抓住“翻身整顿”“沉吟”等动作细节表现的词中人物的情绪。

首先点明“纷乱愁绪”,然后点明具体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

 该题一题两问,第一问考查对思想感情的把握,根据上文的“讳愁”与下句中的“应劫迟”等词语可以推断出来。

第二问考查抒情手法,末两句是人物描写,尤其重动作描写,借人抒情,借人物的动作来抒情,也是间接抒情的一种方式。

一题两问,前后相连,难度不大。

5.(2014·

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2)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②郭震:

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韦诗鉴赏 这是一首羁旅乡思的经典作品。

在唐代诗人那里,“回家”与“仕进”是一对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

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业无成,宁可“一醉任天涯”,决不轻易还家,必须坚忍地前行。

这便有了韦庄将“流离”“别家”当作一种习惯,成为生活常态。

与其他诗人相比,韦庄似乎表现得更为洒脱,更加决绝,“等闲挥袂客天涯”,唐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悲切切之感。

韦庄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是唐末乱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这句诗,最能表现唐代士子气度。

但是乡思、功名两不弃,自然会让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将这份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韦庄一生又是饱历艰辛,读书时数米而炊,秤薪而爨,加之早尝寇乱,间关顿踬,其漂泊流浪之苦、去乡怀国之痛的体验不可不谓深刻,这些在他的诗作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疑。

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诗人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

羁旅漂泊本是人生常有的际遇,而在离乱的时代更不足为奇。

诗人善于从内在的角度契入,以其深刻的感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这种人之常情显得格外动人。

全诗的境界直白而不深隐,其间却处处涌腾着感情的潮流,那淡定,那昂扬,那思念,那怆然,甚至那惆怅迷茫的叹息都发自内心深处,若隐若现,既不激烈,也不哀怨,厚重深挚,令人品味不尽,使人想见风度。

夜深人静,好梦搅醒后的诗人,兴尽悲来,他心头袭上的哀感绝不止一己的生命漂泊无着之感,更是人类生命的怆然之悲感。

韦庄这种清丽柔婉的诗风,属于典型的晚唐格调,于此诗尤见一斑。

郭诗鉴赏 该诗写夜宿渔家所感到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

首句“几代生涯傍海涯”中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形成音节朴实流畅、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

“两三间屋盖芦花”一句中的“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灯前笑说归来夜”一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家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景,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

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开心惬意。

写得极其自然、优美,有意境,令读者和诗人一起欣然神往。

该诗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平静生活的向往。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答案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

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歌前两句说为了建功立业,自己甘愿客居天涯,已经习惯了“流离”“别家”的生活,把这当作等闲之事了。

“挥袂”之举流露出诗人的洒脱。

后两句说万籁俱寂的夜晚,诗人好梦醒来,只有一盏孤灯相伴,不禁心生悲凉,欲在孤独无奈中寻找寄托,却是斜月相迎。

“斜月”意象的加入,让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惆怅之情更浓。

显然,这是衬托的手法。

审题时须注意:

问的是“整体”,“整体看手法(表现手法)”,是“抒情的手法”,具体分析时要准确答出情感。

该题答“虚实结合”“对比”似乎也可。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

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感情。

通过上一题的分析,知道韦庄在“灯前”回想江南好梦,眼前的孤灯、斜月让他心生羁旅之愁。

郭诗的意思是:

渔家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灯前笑说归来夜”一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情景。

 该题考查比较阅读,比较的角度是在相同情境下的情感的不同,实际上与分别答两首诗的情感差不多。

韦诗要注意“江南梦”的内涵,结合下句的“惆怅”情语及注释①;

郭诗要注意“笑说”一词。

6.(2015·

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鉴赏 这是一首边塞诗。

诗人以豪放的胸怀,描绘了边塞地区特有的景物,表达了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

前六句,诗人以开阔的视野,描绘出边塞地区的荒凉。

大雪连年飘飞,“春风不曾到”,表明这里气候的寒冷,这也是“汉使亦应稀”的原因。

然而,这里又是连接着疏勒和武威的要道,诗人将去这里,为王事辛劳,报效国家。

虽然自己身怀报国之志,并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但内心深处,还是有着思乡之情的。

这样,诗人便将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有机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