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生物》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2250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生物》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生物》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生物》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生物》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生物》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生物》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生物》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生物》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生物》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

大家可以根据生物生活环境的不同来划分)

(学生讨论)

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我们认为有的生物生活在天空中,有的生活在海洋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所以生物圈应该划分为三个圈层。

具体地说一下这三个圈层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

非常好,地球上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就包括这三个圈层。

二、物种多样性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从幼嫩的小草到参天的大树,从水中的游鱼到天上的飞鸟,从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到海洋中庞大的蓝鲸,从栽培的瓜、果、蔬菜到驯养的鸡、鸭、猫等动物,以及我们人类自身,都是生物。

生物的家族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你们知道在生物圈的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吗?

我们来做一个活动,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试着将你熟悉的这个生物圈层的生物名称写在一张纸上,再与小组的伙伴交流一下,去掉重复的,统计你们小组总共列出多少种生物。

详细的要求请大家看教材第8页。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

教师来到同学中间,帮助解决学生统计过程中的问题。

学生分组叙述(略)

原来大家知道这么多的生物,看来大家平时都非常善于观察,非常热爱大自然。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对本组代表的生物圈层内生活的生物做一个表述。

大气圈位于生物圈的最顶部,生活的生物有鸟类、会飞的昆虫,还有漂浮在空气中的细菌等。

原来大气圈中有这么多的生物啊!

水圈约占地球表面的70%,主要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

在水圈中生活着鱼类、微小的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

水圈也是“藏龙卧虎”,生活着那么多的生物,那是不是水圈的所有地方都有这么多的生物呢?

(讨论)不是。

在水圈的哪个部分生活的生物多呢?

(讨论)应该是在水圈的表面。

大家说得都很好。

水圈中的生物大都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我们把海洋称为“生命的摇篮”,就是因为最早的生命出现在海洋中。

下面我们说说岩石圈的情况。

岩石圈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主要场所。

在这个圈层中,有我们熟悉的各种陆生动物和植物,还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

我们人类也生活在这个圈层。

刚才,三组同学分别对生活在生物圈不同圈层中的生物进行了概括,讲得非常好,可见我们同学的知识都很丰富。

既然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请大家从教材中提供的科学资料里找一下,生物圈中有多少种生物呢?

地球上曾经生活过多少种生物呢?

学生阅读课文(有的边看边画),讨论。

有记载的或命名的共有200多万种。

这么多!

但是我看报纸介绍,每年有上万种生物灭绝。

是什么原因,你能给大家分析一下吗?

大多数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而灭绝的,还有许多濒临灭绝的生物。

算上已经灭绝的生物,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多少种生物呢?

地球上曾经出现过10亿种左右。

同学们说得很好!

有人说“人类是地球上其他生物的主宰”,我想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对,我们人类和其他所有生物一样,都是生物圈的一员,地位是平等的。

老师,我有不同意见。

请谈一下你的观点。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人类甚至可以灭绝任何一种生物,难道我们还不是主宰吗?

大家对这个观点怎样看呢?

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讨论后发言)

只能说明人类以前只顾自己发展,破坏了许多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了许多生物的灭绝。

我还看过关于恐鸟和旅鸽的故事,它们都是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的。

我认为表面上人类好像可以为所欲为,甚至灭绝一种生物,但许多个体微小的生物如细菌、病毒,我们就没办法战胜它们,比如“非典”病毒。

还有,由于许多鸟死亡了,很多地方都暴发了虫害,农民就给庄稼喷洒大量的农药,而好多农药对人都有害。

也就是说,最后受害的是我们自己。

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和发言让我们很受启发,我们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要危害到其他生物的生存,我们和其他生物都是平等的。

同学们在生活中更应该爱护其他生物,别忘了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地球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员。

生物圈中的物种具有多样性,有的我们非常熟悉,有的我们也早有耳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再来欣赏一下和我们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的美丽的生物。

(播放课件,展示多种生物的美丽图片)

(学生仔细观看,不时发出惊讶的声音,遇到自己熟悉的生物还禁不住小声说几句。

三、遗传多样性

地球上生活着这么多的生物,大家也看到了,同样是菊花,花的颜色、形状都各不相同;

而我们大家熟悉的动物――狗,也是种类繁多,这些都说明了地球上的物种具有多样性,下面我想请大家分析一下物种多样性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

我们在电视上了解到,生物体内有一种叫做基因的物质,不同物种的生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有差别,而生物体内的基因又有很多,基因不同生物就不同。

所以,我们组认为,物种多样性的原因就是因为遗传基因的多种多样决定的。

这位同学说得很好。

生物表现出来的外在差异,可以用基因的差别来解释。

两种生物体内的众多基因中只要有少量的差异,那这两种生物的外在表现就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说物种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遗传的多样性。

例如,菊花原来只产于我国,现在世界各地都在种植,种类有2万多种。

正是因为遗传物质的多种多样,才使得生物的多样性更加丰富。

至于遗传物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我们将在以后的课中继续探讨。

四、生态系统多样性

通过我们前面的探讨,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科学家们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统称为生态系统,所以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一下你对生态系统有哪些了解,不清楚的同学可以先看一下书。

(阅读后发言)

生态系统有大有小,最大的是生物圈,比生物圈小的是陆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还可以继续划分为次级生态系统,小到一片森林、一个花园、一块农田,都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经过同学们的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地球生机盎然的根本,很难想像地球上只有人类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身边的每一棵小草、每一个小动物,为生物多样性尽我们的一份力。

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情景引入

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田中小麦的生长呢?

(踊跃发言)有阳光、水分、温度、土壤,还有空气。

回答得很好,但还不全面。

考虑一下小麦周围环境中还有哪些因素?

比如某些生物也会影响到小麦的生长,谁来补充?

(各抒己见)那么农田中的杂草,土壤中的蚯蚓,小麦植株上的害虫,与小麦套种的玉米都能影响小麦的生长啦!

对。

我们知道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的生存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生物也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那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板书课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刚才我们分析了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很多,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又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边讲解边板书:

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谁能说说在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中,哪些是生物因素?

哪些是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等。

生物因素有蚯蚓、蚜虫、杂草、玉米、野兔……

说得不错!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非生物因素(强调性的)对生物的影响。

(二)引导探究

大家知道,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为了具有可操作性,我们选取“霉菌”作为研究对象。

什么是霉菌呢?

大家请看这块原本酥软可口的月饼,它是我在一个遗忘了的月饼盒中发现的。

它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笑)长满绿毛,发霉了!

谁还在其他物品上见过?

我见过长在橘子皮上的绿毛毛,长在馒头上的黑毛毛,没有晒晾的皮鞋上也会长出一层绿毛毛……

“霉菌”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资料来了解一下。

(多媒体放映:

“霉菌”的图文资料包括种类、形态结构及用途)

(认真观看、聆听)

现在我们对霉菌已有所了解,知道了那些不同颜色的“毛毛”就是霉菌。

谁能告诉我,我的月饼为什么长出了霉菌?

(抢答)存放的地方温度高,月饼又潮湿造成的。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一下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并把它们列出来,简单地说一说理由。

(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夏天的食品比冬天的食品容易发霉,潮湿的物品比干燥的物品容易发霉,空气流通较好的环境中物品不易发霉……所以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湿度(水分)、空气、阳光等。

同学们考虑得比较全面。

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很多,但是为了便于实验操作,我们今天只探究温度(顿一顿)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板书:

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有影响吗?

不妨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根据生活经验,假设温度影响霉菌的生活。

大家注意,不能随意无依据地对问题作出假设,应该在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已有知识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假设。

如假设“温度影响霉菌的生活”,下面就需要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

动手操作之前,需要先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请大家自学第15页第三段内容,然后根据提示,各小组进行讨论。

认真看书学习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非常好。

你们打算选用什么材料来作实验?

(提示)哪些物品容易长出霉菌?

(小组代表发言)月饼、馒头、橘子、梨、油菜、西红柿……

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湿润的主食都可以。

假如用馒头作材料,该怎么处理?

用几个(或几块)馒头?

把它们放在什么环境中?

(学生思考)

(提示)由于时间关系,这次实验我们要探究的因素是“温度”,妈观察温度的变化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谁来说一说?

将一个馒头放在低温下,另一个馒头放在高温下。

为什么要用“两个”馒头?

把“两个”馒头分别处于不同的温度下,才能比较出温度变化对霉菌的影响。

说得棒极了!

考虑实际情况,怎么创造“低温环境”和“高温环境”?

(讨论)将馒头放在冰箱的保鲜层里,就是低温环境。

想到利用冰箱非常好。

实际上将另一个馒头放在正常室温下就可以了,不需高温,因为低温和室温就能形成一组对照,比较这组对照下的实验结果就能反映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这种实验方法叫做“对照实验”(板书:

对照实验)。

设置对照实验是探究实验中的重要步骤。

(学生思考、领悟)

刚才提到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很多,现在“两个馒头”处于不相同的温度下,想一想光照、空气、水分等其他因素对这“两个馒头”的影响程度相同吗?

举个例子说一说。

不相同。

比如室温下的馒头受空气干扰大一些。

既然不相同,实验结果就不能真实反映“温度”这一个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因此,还需对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最好是把两个馒头“封闭”起来,使其他因素对“两个馒头”的干扰尽可能相同,想一个可行的办法。

可以把馒头分别置于塑料袋中,结扎袋口。

可以把馒头分别装在透明的可乐瓶中,盖上瓶盖。

同学们想的办法都不错。

我们把这种处理方法叫做“单一变量法”。

(板书:

单一变量)在实验中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这个变量因素要设置对照,而对其他因素要控制使它们对实验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下面观察我的操作处理有无不妥之处。

(师把两个大小不同的馒头分别装入体积不同的塑料袋中……)

两个馒头大小不同,两个塑料袋大小不同,一个扎袋口,另一个未扎袋口,都将影响实验效果。

看来大家理解了“单一变量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探究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谁能预测一下实验结果?

放在温暖潮湿处的馒头容易长出霉菌,放在低温潮湿处的馒头不易长出霉菌。

如果实验结果正如这位同学所说,那么实验结论是什么呢?

温度影响霉菌的生活。

说明结论与假设一致。

如果不一致,该怎么办?

是假设错误了,还是实验结果不真实,这时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分析原因了。

一般地需要重复实验,实验结论才具有可靠性。

下面大家看书第15页第六段的提示,讨论一下本组将怎样做好观察记录。

你见过哪些形式的实验记录,可介绍给大家。

(小组讨论)可设计表格,还可绘图、拍照、录像。

想法不错。

观察记录贵在认真、坚持、实事求是。

(三)归纳总结

现在我们来总结探究的一般步骤,回顾本堂课开始……(师生共同总结,师指出重点,多媒体动画显示探究的步骤,即: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探究的一般步骤,学会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课下就该实践所学的知识了。

各实验小组可以以“温度”为变量,也可以以其他因素为变量,探究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希望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完成一份科学、有价值的实验报告。

以前大家都觉得科学家是伟大的,神秘莫测的。

其实只要我们尊重科学事实,无畏于失败,勇于探索,我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

3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

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便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节选三小段蛇与鼠的片段,分别讲述皮尔斯蛇在狭长的洞穴里追踪老鼠;

响尾蛇(一种毒蛇)面对近在咫尺的老鼠只是不停地伸缩舌头;

加彭蛇(一种毒蛇)张开大嘴咬住老鼠,又让中毒的老鼠逃脱。

在学生为三只小老鼠的命运感到担心的时候,好奇心也定会油然而生,自然就过渡到了下个教学环节――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在肯定学生问题多样化的基础上,确定或提出(如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引导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响尾蛇通过什么来追踪中毒的猎物?

许多学生有着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时他们头脑中已经在对问题作出解释了,不妨让大家一起交流,请学生把可能的解释都说出来。

那么到底哪个学生的解释更合理呢?

答案由学生自己寻找――先阅读教师事先整理出的“响尾蛇”资料(里面主要介绍了响尾蛇的各种感觉),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在交流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或两个学生认为合理的假设,教师应指出科学是讲求证据的,以上假设只是同学们的推理,继而引出“怎样才能证明假设是否成立呢?

”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此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做过的“探究温度对霉菌的影响”实验进行设计,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组讨论并提出建议。

接着由学生汇报实验设计,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设计的基础上,将课本中研究者的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研究者与自己设计的不同,认识到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如设置对比实验;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条件只能有唯一不同;

实验应重复多次以减少误差等。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最后回顾一节课所做的工作,由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即:

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

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

实施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同学们通过收集、捕捉鼠妇的亲身体验和经历,体验到了在现实生活过程中认识生物和了解生物的过程,领略到生物的奥秘太多了。

他们带着极大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探求知识的欲望进入课堂,我和同学们的探究学习开始了。

畅谈感受,创设氛围

“同学们,在收集和捕捉鼠妇的过程中,大家一直是兴致未尽,请同学们谈一谈,为什么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呢?

”教室内顿时活跃起来,教师短短一句话的点拨,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杨璐同学抢着说:

“收集鼠妇太有意思了,我在收集鼠妇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经常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石块的下面、花盆的底部,了解了它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韩影同学说:

“我们在收集鼠妇的过程中,了解鼠妇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生活,为了不让收集的鼠妇饿死,我们查阅和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鼠妇吃什么呢?

经查寻,我们知道了鼠妇吃腐朽的物质,如叶片、菜叶、树根等等,为此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张平接着说:

“我在收集鼠妇时,第二天起床看见鼠妇不爱活动,我立即换一个不见光的大容器,内装有潮湿土壤,放一些菜叶,中午时我再去观察,鼠妇非常活泼,这说明它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集思广益,深入探究

同学们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生活的环境因素”时,集思广益,动脑思考,提出很多的环境因素,如温度、土质、颜色、气味等等。

那么,同学们都选择哪些因素去探究,又是怎样制定实验方案的呢?

请听同学们的汇报吧!

第一小组组长薛丹自报家门:

“我们小组探究的题目是:

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我们作出的假设是:

鼠妇生活在适宜的温度中,我们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分析鼠妇生活在适宜的温度中(20℃~25℃),较高或较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因而与适宜温度进行对照的条件是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温度,实验变量是温度。

实验装置是这样设计的:

(1)适宜温度与较低温度进行对照的实验:

在木盒内一半放入潮湿土壤,压实。

另一半放入冰块,在冰块上再放入一薄层潮湿土壤,压实。

放入10只鼠妇,这样就形成适宜温度与低温进行对比的环境条件,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待观察。

在10分钟内,每2分钟记录一次鼠妇的数目,测得最后一次实验结果是:

潮湿土中有7只鼠妇,冰块土中冻死2只鼠妇,有1只麻木了。

(2)适宜温度与较高温度的对照实验:

我们作这个实验时,对较高温度的控制想了各种方法,如用电烫斗、热水袋、电褥子等等,可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都不能实施,怎么办呢?

这可难坏了同学们,大家个个紧锁眉头,面面相觑,突然董菁同学大喊一声:

“我有办法了!

”“在木盒内一半是潮湿土,另一半用小铝饭盒内装有热水,上面再放上一薄层潮湿土,放入10只鼠妇,用小铝饭盒内装的热水来控制较高的温度,盖上不透光的纸板。

”同学们豁然开朗,同意董菁设计的实验装置,大家都满意地笑了。

在10分钟内,每2分钟记录一次,测得最后一次结果是:

潮湿土有7只,较高温度有3只并且被烫死了,这个实验验证了我们的假设,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小组认为鼠妇生活在适宜的温度中,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听完薛丹同学的汇报,我看到几名学生带着疑惑的目光举起了手,便问:

“对他们的探究有疑问吗?

赵政遵同学质疑:

“你们的实验非常好,说明了鼠妇生活在适宜的温度,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可是你们在这个实验中,应该给予鼠妇人文关怀,应该控制好温度的变量,不应该让鼠妇烫死或冻死。

我们应该爱惜生命。

”尖锐问题的质疑,把课堂的气氛带入高潮。

顿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也被同学们深深地感染了,泪花湿润了眼眶,这不就是最好的对学生进行感情价值观的教育吗?

薛丹同学立即站起来,接受赵政遵同学质疑,说:

“赵政遵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好,我们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全体小组成员起立,为5只献身科学探究的鼠妇默哀2秒钟。

”顿时全班又响起热烈的掌声。

我及时点拔,对赵政遵同学的质疑和批判精神给以表扬,对于他提出的问题,第一组的同学应怎样更好地完善你们的实验计划呢?

高斯文说:

“应该控制好温度,在实验中,不要出现生物的死亡现象。

经过同学们的探究,他们的实验设计更完善了。

上述教学片段的描述,突出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发展探究技能、掌握探究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以及关注生命的情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从而达到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第二小组组长陈洋洋介绍他们的组员后说:

土壤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我们又设二个子课题,一是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二是土壤的酸碱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我们的假设是:

鼠妇生活在潮湿(中性)的土壤,不易生活在干土、酸性土和碱性土中。

我们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找出与鼠妇生活在潮湿土(中性)进行对照的其他条件,即干土、碱性土、酸性土,实验变量是土壤。

分别将干土、酸性土、碱性土装入三个木盒内的一端,三个木盒的另一端是潮湿(中性)土,形成对比的环境条件,各放入10只鼠妇,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待观察。

10分钟内每2分钟记录一次鼠妇的数目,测得最后一次结果是:

潮湿土与干土进行对照的实验中,潮湿土中有6只鼠妇,干土中有4只鼠妇;

潮湿土(中性)与碱性土进行对照的实验中,潮湿(中性)土有8只鼠妇,碱性土有2只鼠妇;

潮湿土(中性)与酸性土进行对照的实验中,潮湿土中有7只鼠妇,酸性土中有3只鼠妇。

这个实验证实了我们的假设,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小组认为鼠妇适宜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不易生活在干土、碱性土、酸性土中。

陈洋洋汇报完毕后,李伟同学立即起来,质疑陈洋洋:

“你怎么知道土壤有酸性土和碱性土呢?

”王明旭眨眨大眼说:

“我家住在市郊三合村,那里有盐碱地,盐碱地上连草都不长,我爸爸说,是因为那里的土壤含碱的成分多,不适于植物生长。

”张亮又抢着说:

“由于环境的污染,工厂的废气和物质燃烧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气体过多,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酸雨流入土壤中,使土壤呈酸性,这也是形成酸性土的原因之一。

我望着学生们勇于探究求索的小脸,他们在互动质疑,他们学会了倾听、观察和思考,也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学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在这里,学生能够体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本质,体会科学发现的兴趣,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培养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深厚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表达交流、互动评价

实验探究告一段落,我看到同学们朝阳般的笑脸上映照着探究学习成功的喜悦、智慧的光芒、新知的收获……我请同学们就各组实验的方法和态度作评价,第一小组的同学赞扬第二小组的同学们合作高效的学习方法,第二小组赞扬第一小组的同学们创新中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接受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