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2128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洪水防治的工程措施:

①兴修水库、退耕还湖,提高调洪能力;

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

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2)洪水防治的非工程措施:

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②控制滥砍乱伐行为;

③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

④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

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

河流不同河段洪灾的防治措施有所不同

从工程措施看,河流上游应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以达到调蓄洪水,涵养径流的作用;

而河流中下游应加固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以起到规避灾害的作用。

———————情景导入先思考———————

材料一 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水,一害也。

旱,一害也。

风雾雹霜,一害也。

厉(瘟疫),一害也。

虫,一害也。

此谓五害。

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管子·

度地篇》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区分布图。

(1)材料一中的“水”指什么灾害?

这种灾害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

“水”指洪涝灾害。

洪灾的形成与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都有关系。

(2)我国雨涝区的分布有何规律?

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

我国雨涝区分布大体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原因:

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3)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因素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上游地区乱砍滥伐,陡坡开荒;

中游围湖造田。

措施:

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

修建水库(三峡工程);

中游地区退耕还湖,裁弯取直。

(4)图中B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势方面解释其原因。

云贵高原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然降水充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

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时间短。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洪水与洪灾的区别与联系

洪水只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只有洪水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时才能形成洪灾,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洪水的发生机制

洪水的成因复杂,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一般情况下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气象因素

降水、冰雪融化造成水位上升

河道堵塞

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堤坝溃决

各种因素造成堤坝溃决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

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

河道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流域内植被

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建筑物占据河道

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度

占用分洪区

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应用体验不可少———————

洪灾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关于洪水和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洪水必然造成洪灾

B.洪灾仅指物质、人员方面的损失

C.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D.洪水发生在任何地区都会形成洪灾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域地面坡度大、土壤含水率低、植被覆盖率低,流域汇水速度快

B.河谷顺直、通畅、纵向坡度小的河道排水速度快

C.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也会造成洪灾

D.洪水发生区的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致灾的可能性和损失就越大

3.下列人类活动会诱发或加剧洪灾的有(  )

①兴修水库 ②围湖造田 ③流域内植被遭破坏

④上游山区陡坡开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1.C 2.D 3.B 第1题,洪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才能形成洪灾。

洪灾损失既有物质、人员方面的直接损失,也有间接损失,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不会造成损失。

第2题,土壤含水率越低,流域汇水速度越慢,河谷的纵向坡度越小,河道的排水速度越慢;

洪水若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洪灾。

第3题,流域内植被破坏,陡坡垦荒都会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

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节洪水能力减弱;

水库能削弱洪峰。

材料一 传说在尧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

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阻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于后世。

材料二 下图为淮河流域图。

(1)过去治理洪水,鲧采用了“堤工障水”的方法,禹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

试问,“疏顺导滞”是不是一定比“堤工障水”的方法有效呢?

治理洪水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相结合。

(2)结合材料二图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

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的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以上的全部洪水)。

怀洪新河可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

洪灾的防治措施

项目

内容

监测和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对于防御洪水、减轻洪灾的损失有巨大作用

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

①兴修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非工程措施

①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②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③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减灾防灾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

④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

———————方法技巧很重要———————

图示法展示长江防洪综合整治措施

洪水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做好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可大大减轻洪水所造成的损失。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防洪减灾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

B.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C.我国人多力量大,没有必要过多投入,哪里出现灾情,全国人民一起支援

D.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2.防御洪水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①迁出洪水多发区的人口 ②围湖造田,抵制洪水 ③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④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C 2.B 第1题,我国洪灾多发,损失较大,必须增加投入,加大防洪减灾的力度。

第2题,迁出洪水多发区的人口因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而不现实;

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洪能力下降,使洪水灾害更易发生,故①②不正确。

1.以下关于洪水形成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强降雨是形成洪水的重要原因

B.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

C.滑坡、泥石流不可能形成洪水

D.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堤坝溃决也可形成洪水

选C 洪水形成的条件有多个方面,如强降雨、冰雪融化、人为溃堤等,并且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也可形成洪水。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出现的次数)图,完成2~3题。

2.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台风

C.洪涝D.寒潮

3.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7、8月B.甲—3、4、5月

C.乙—5、6月D.乙—12、1、2月

2.A 3.B 第2题,该类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高值中心位于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应该为干旱。

第3题,甲为华北地区,主要是春旱,时间为3、4、5月;

乙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应为伏旱,时间为7、8月。

4.预防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是(  )

A.修筑堤坝和疏浚航道

B.修筑梯田和植树造林

C.修建水库和分洪区

D.跨流域调水和修整土地

选C 目前,防洪减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类。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

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

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

疏浚航道是从交通运输的角度考虑的,跨流域调水和修整土地不能防御洪灾。

读长江流域主要汛区水情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示区域多水灾的原因有(  )

①各支流来洪时间基本相同,使长江干流容易出现特大洪水,造成水灾 ②上中游植被近年来遭到破坏,泥沙淤塞严重 ③围湖造田,造成分洪能力减小 ④灾害预警系统不完善,监控措施欠缺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图示区域有效的防洪措施是(  )

①加固江防大堤,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 ②修建水库,并重点治理荆江河段 ③加强长江上中游造林建设

④加强和完善三峡等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5.C 6.D 第5题,长江流域支流众多,且干支流来洪时间集中,加上围湖造田、植被破坏等原因,导致洪涝灾害频发。

第6题,根治长江水患,一方面要有加固堤防等工程措施,另一方面要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多方并举,共同治理。

7.下列洪水形成因素之间关联性不正确的是(  )

A.泥石流→河道堵塞→洪水

B.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洪水

C.冰凌下泄→堵塞河道→洪水

D.土壤含水率低,植被覆盖好→流域汇水速度快→洪水

选D 土壤含水率越高,地面坡度越大,植被覆盖率越低,流域汇水速度越快。

右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下列关于我国滞洪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B.都位于河流上游地区

C.都位于河谷地带

D.都位于北方地区

9.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稀少B.降水量少

C.河网密度小D.平原面积小

8.A 9.B 第8题,滞洪区指滞纳洪水的地区,因此,滞洪区应该在地势较低的地区。

图中A、B、C、D四区域均在地势低平的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第9题,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地势较高,降水较少,这是我国西部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

10.下列措施可以减轻并预防洪灾的是(  )

①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②减少洪水易发区的人口

③严格控制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 ⑤加强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

⑥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D.②③④⑤⑥

选B 目前,防洪减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类。

①属于工程措施,③④⑤⑥属于非工程措施。

一、选择题

1.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首要原因是(  )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之间跨纬度大

C.冬季风势力强,控制的范围广

D.夏季风的迟早、强弱不稳定

选D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而夏季风的迟早强弱不稳定,造成了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既有自然条件因素,又有社会经济因素。

上海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读我国东部锋面雨带进退图,回答2~3题。

2.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

A.4~6月B.6~7月

C.6~8月D.5~8月

3.如果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至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状况是(  )

A.南旱北涝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D.南北皆涝

2.B 3.C 第2题,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主要是热带海洋气团(东南季风)与当地冷气团相遇而成,随着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增强,东南季风增强。

4~5月份锋面雨带在我国华南形成;

6月份移至长江流域;

7~8月份移至我国的华北、东北地区;

9月份由于东南季风减弱,冬季风增强,锋面雨带迅速撤至长江流域以南,10月份撤出中国内陆。

第3题,考查综合分析锋面雨带移动与旱涝灾害之间关系的能力。

7月份以后,雨带未移至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可能产生南涝北旱。

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

据此回答4~6题。

4.有人说该河段“富”,也有人说该河段“险”,“富”和“险”分别是指(  )

A.九省通衢 地上悬河B.洞庭湖畔 赤壁战场

C.鱼米之乡 九曲回肠D.黄金水道 险滩密布

5.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

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

6.现在该段河道已基本稳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修建了荆江大堤 ②大量采挖河沙 ③进行河道的截弯取直 ④减少农业灌溉用水 ⑤建设防护林工程⑥建设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④⑤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D.①③⑤⑥

4.C 5.B 6.D 第4题,该河段是长江的荆江段。

荆江段有两大特征,一是该段为地上河,二是该段河道弯曲。

荆江段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网稠密,是鱼米之乡;

该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险。

第5题,地上河易决口是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原因,地上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

第6题,大量采挖河沙易使河道堤防崩塌;

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会使得河道水量增大,同时会影响该地的农业生产。

下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常年水文数据(1875~2005年)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

若根据1975~200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大的现象。

读图,回答7~8题。

7.从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看,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比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大约缩短了(  )

A.1年B.3年

C.5年D.7年

8.如果此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①疏通河道 ②退耕还牧 ③城市化 ④林地转牧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7.B 8.C 第7题,开始出现灾害水位,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的再现周期约为5年,而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再现周期约为2年,大约缩短了3年的时间。

第8题,如果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导致洪水多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地面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林地涵养水源,可以滞留雨水,延长降雨后径流入河的时间,减少洪患的危险,但林地转牧使林地的面积减小,因此洪患的频率增大。

城市建筑物截留雨水的作用非常差,雨水变成径流很快进入河道,使洪患频率大增。

二、综合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常饱受水患。

北宋期间,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城市地形的高差特点,建成了地下排水干道系统,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

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反之,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水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

赣州城内有数百口水塘,知州命人又将地下排水管道与城内的水塘连通起来。

时至今日,这些措施仍能使赣州古城免受洪涝灾害威胁。

(1)从自然条件说明,宋朝以前的赣州城为什么容易遭受洪涝灾害。

(2)从地理角度说明,北宋期间采用的几项措施在使赣州城免受洪涝灾害危害上所起的作用。

(1)题,根据赣州城的地理位置,河流汇合,四面环水及东部季风区的降水特征,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分析回答。

(2)题,结合材料中的措施,归纳总结相应措施所起的作用。

答案:

(1)赣州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

赣州城位于两江汇合处,几乎四面环水,汛期时极易遭受洪水侵袭。

(2)坚固的城墙如同防洪大堤,可以抵御(贡江、章水两江)洪水对城市的侵袭。

依据地势修建的地下排水管道,能在暴雨初期将水排入河流中。

当江面洪水水位高于排水口时,水窗能防止江水倒灌;

城内的水塘与地下排水管道连接,具有调蓄作用,防止城市内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