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热门作文素材之时事热点 理性丧失戾气横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热门作文素材之时事热点 理性丧失戾气横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热门作文素材之时事热点 理性丧失戾气横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调查之中,事件的具体起因等内情,还有待警方公布。
比如,涉事家长的孩子是否长期受欺负,两个孩子之间的纠纷是否存在霸凌,以及老师和另一方家长是否存在疏忽,等等。
在调查结果公布前,各方都应该克制想当然的“脑补”和“有罪推定”的冲动。
一如同类事件,针对此事舆论场也出现了一些应当警惕的声音。
比如,有部分网友表示,涉事家长的行为“情有可原”,而诸如“你管教不了你的孩子,总有人替你收拾”这类“金句”,更是引发不少网友共鸣。
这些言论看似“很有道理”,可置于如此极端化行为中却不合时宜,甚至是荒谬的,因为它试图为暴力行为构建一种危险的“合理性”。
事情无论发展到哪一步,家长向孩子的10岁同学举起利刃,都没有任何正当性可言,都为法律和社会人伦所不容。
如果说对于校园霸凌现象不管不问是一种极端,这种“以暴制暴”夺人性命的极端做法,更值得警惕。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还可以追查一些具体的责任漏洞。
比如媒体总结的:
如果孩子双方确实存在矛盾,班主任为何未能及时化解?
涉事家长拿刀冲进教室,校园安保为何未能阻挡?
从一年内发生不止一起家长杀害孩子同学的事件,到近年出现多起针对孩子的暴力泄愤事件,这类暴力行为突显的某种社会心态的极端化倾向,更不容忽视。
某种社会心态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
在宏观角度,避免社会的“狠化”以及社会心态的极端化,有很多大方向。
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让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构之间保持沟通与对话,并让人坚信可以通过“讲道理”来缓解矛盾冲突。
就如家校关系而言,近期就有媒体报道,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幼儿园有家长反映,其对儿童演出服样图上的英文单词提出质疑后,被老师要求换班并被移出班级群聊。
家长提出意见就被踢出群,这显然不是一种对话的姿态。
如果这样的例子多了,一个人动辄遭遇“一言不合就……”式对待,可能产生“传染效应”,暴力举动也就可能变得更多。
当然,家长杀害孩子同学的案件,无论如何都只是极端个案。
各方面需要反思,但不必渲染紧张情绪,导致对学生之间正常关系的过度提防。
目前有个别声音呼吁:
“家长自己一定教育孩子,不要和同学(尤其是女同学)玩耍(有可能起纠纷),不要和同学多说话(有可能吵架)……”这种应对方式,显然难言理性。
孩子之间的纠纷,最终引发家长杀害孩子同学的“黑天鹅”事件,并引发一些人的共情,这是教育问题,也未尝不是社会问题。
一个平和、包容、理性的社会,不会为动辄诉诸暴力乃至“一了百了”的社会心态提供温床。
02
江西上饶小学生被同学家长杀害嫌疑人称受害学生多次欺负女儿
中国青年网05-11
21:
15
5月10日上午,41岁的王某建携带水果刀进入女儿就读的上饶五小,后持刀刺死女儿同班同学何某宸。
警方通报称,其行凶原因为“其小孩与刘某宸发生纠纷”。
网传聊天记录显示,王某建自称曾多次与刘某宸沟通,劝他不要再欺负自己女儿,但收效甚微。
而刘某宸父亲则回应称,自己第一次听说此事,希望能与对方家长进行沟通。
遗憾的是,双方约定好的沟通尚未进行,惨剧就在课堂里发生。
11日,上饶市信州区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经信州公安刑警大队侦查,上饶市第五小学5.10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建对杀害受害人刘某宸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事发学校校长朱某已被停职检查。
目前,案件侦办、责任调查和善后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中。
事发语文课堂同班学生被安排接受心理疏导
5月10日上午,江西上饶第五小学突发变故,学生家长王某建持刀进入学校,刺死该校学生刘某宸。
据上饶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透露,刘某宸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了心跳、呼吸,随即被宣告死亡,年仅10岁。
后上饶市公安局信州分局就此发布警情通报,通报称10日上午9时16分许,当地公安接到报警称,上饶市第五小学内发生持刀伤人案件。
经初步查明,嫌疑人王某建(信州区人,男,41岁)系该校学生家长,因其小孩与受害学生刘某宸发生纠纷,持刀将刘某宸刺伤,后经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目前,嫌疑人王某建已被警方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5月11日上午,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上饶信州区教体局获悉,事发之后,当地教体局和学校已在配合公安机关调查,信州区委、区政府也很重视,包括上饶市教育局、江西省教育厅等部门都已介入此事。
有学生家长介绍,事发时刘某宸所在班级正在上语文课,包括王某建女儿在内的几十名学生均目睹了行凶过程。
命案是否会给孩子们留下心理阴影、阴影又该如何化解,成为家长们最先关心的事。
对此,信州区教体局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
“事发之后,当天下午,我们就邀请心理专家对涉事学生及双方家属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对涉事学生所在班级的同学及学生家长进行一对多心理疏导,当天晚上六点多,也对第五小学的全体教师也进行了一对多的心理疏导,之后学生还会回到原来的教室上课。
”
嫌疑人自称受害学生多次欺负女儿亲属称其有精神病病史
上饶五小命案发生后,涉事班级家长微信群的聊天记录在网上流传开来。
据截图显示,江西上饶第五小学2016级1班的家长微信群里,曾有家长质问刘某宸为什么天天打自己的女儿何某某,并表示“既然道理讲不通,不知你家庭住址,所以只能在校门口等你,希望你的爸妈也能和我们夫妻一样是辞职在家每日接送你的,因为会有一个不讲理的家长天天在校门口等你的”
10日晚,北京青年报辗转联系到王某建亲属静静(化名)。
据她介绍,网传聊天记录中何某某的父亲就是此次行凶的王某建,“何某某是他们的独生女儿,跟妈妈姓。
静静表示,最近几年自己很少见到王某建,但印象里王某建是一个看起来特别老实的人,“所以出了这个事情也是很震惊,后来才知道他有精神病史。
”静静告诉北青报记者,得知案件发生后自己曾与王某建妻子通话,这才得知王某建曾患有精神类疾病,“具体什么病不是很清楚,平常完全看不出来,没有任何异样。
据静静介绍,王某建近年来一直没有工作,其妻子也已辞职很长时间,“生完小孩过了几年才辞职,小孩小时候是外婆带。
”印象里,女孩何某某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王某建夫妇对女儿也并非是宠溺异常。
“其他小孩今天停课,去接受心理辅导了。
何某某应该是没去,因为现阶段孩子还需要回避。
静静说,何某某与刘某宸一直是同桌,对于王某建是否有联系过刘某宸家长一起协商解除孩子之间的冲突她并不清楚,可以确定的出事前一天晚上王某建的妻子就开始隐隐担心。
彼时,她还曾在家长微信群里出言道歉,说自己老公脾气有点臭,且自己已与对方家长私下沟通好了。
遗憾的是她的沟通似乎并未奏效,10日上午担心还是变成了现实。
受害学生父母均为医生同事称其性格友善
因为上述聊天记录的流传,案件发生后不少网友猜测,是因为刘某宸太熊孩子,才引发此次案件。
还有评论认为,悲剧的发生与刘某宸父母、班主任老师等人的不作为有很大关系。
对此,与刘某宸父亲在同一家医院供职的张莉莉(化名)表示,自己对于受害学生并不熟悉,但其父亲平时为人很好,“孩子就是普通的孩子,出了这种事一些网友的被害者有罪论我无法理解”。
她告诉北青报记者,事发前刘某宸父亲已经就孩子欺负同学一事批评了他,“这件事太突然了,受害学生事发前一天来我们办公室还活蹦乱跳的,我们也都听说了他和同桌打架的事,他爸爸也严肃教育了他”。
另据上饶某医院医生汪丹(化名)证实,刘某宸的父母都是医生,但在不同医院供职,母亲是一名产科大夫。
汪丹介绍,平常同事之间很少谈及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在她印象中刘某宸母亲性格开朗,“为人处事都很好。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另外一张涉事班级家长群的聊天记录截图中,刘某宸父亲在看到王某建对儿子的指责后曾表示:
“不好意思,这件事我第一次听说,才知道,我加你微信了,咱们沟通下,刘某宸回来我就处理。
”班主任老师则表态说:
“孩子在校发生的事情应该先跟老师说,然后由老师去了解事情缘由再做处理。
这件事我也是刚看了微信才知道,一直没有人和老师说过这事”,并承诺第二天回去就解决此事。
上饶五小一名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事发前涉事班级班主任已经开始着手解决此事,并约好10日上午邀请双方父母来学校面谈。
但截至事发,刘某宸家长并未赶到学校。
5月11日,上饶市信州区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经信州公安刑警大队侦查,上饶市第五小学5.10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建对杀害受害人刘某宸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03
为行凶的家长叫好,就是为社会戾气火上浇油
5月10日,江西上饶一名男孩被同桌同学的父亲持匕首刺砍,当日上午死亡。
与之前的一些案件相比,这起校园惨案更让人震惊,因为它不是通常所见的社会人员所为,而是一名家长因为学生之间的矛盾,以极端方式报复泄愤。
10岁小学生之间的矛盾,最终酿成校园惨案。
追根溯源,如果只是把原因归结为学生是“熊孩子”,显然是避重就轻。
回顾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有许多问题值得学校、家长和大众反思。
据媒体报道,有亲属称行凶家长有精神病病史,此事是否确切有待于司法部门认定。
从目前已经公开的一些信息可以看出,这起校园惨案的发生与家校群的交流误会有着很大关系。
顽皮固然是未成年人的天性,但是在校学生的顽皮也不能失去分寸,顽皮的孩子如果冒犯了他人或者干扰了正常的公共秩序,确实需要接受必要的纪律教育。
这个教育应该由学校和老师来承担。
正常的纪律教育应该是,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之后,老师及时介入,分清是非,予以惩戒。
而有了家校群之后,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往往不是先告诉老师,而是先寻求家长的保护。
从此案也可以看出,行凶家长自称受害学生已经多次欺负自己的女儿,言外之意是自己行凶是“忍无可忍”。
另一方面,受害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是惨案发生前不久才知道学生之间发生了这些矛盾。
虽然受害学生的家长表达了歉意,但是自觉女儿被严重欺负的学生家长在家校群成员的“众目睽睽”之下,并不满足于以此方式了结问题,与其说他是为了女儿去报复,不如说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去行凶。
试想如果没有家校群,很多家长就不会深度介入学校教育之中,一些家长也不会因为微信群中的交流而加深敌意。
毋庸讳言,家校群就是一个小社会,很容易把各种社会矛盾带入这个很敏感的网络群体中。
其中,有些家长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社会地位而担心孩子受歧视,有些家长可能会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担心孩子受排挤……总之,很多家长在家校群里谨小慎微,也容易因为一点误会而变得更敏感。
据说,受害学生的父母都在医院工作,而行凶者夫妻都属于辞职在家人员,显然这是两个没有太多共同语言的家庭,如果不是家校群,他们或许永无交集。
无论如何,一名成年人持凶器报复未成年人,确实是非常严重的罪行,应该受到舆论的严厉谴责。
遗憾的是,与家校群里的这个暴戾的家长相呼应的,是舆论场中一些刺耳的叫好声。
有一些人不但不谴责行凶的家长,反而坚定地支持“你不管好你家熊孩子,自有别人来管”,认为被害学生死得“活该”。
杀人是一种“教育”吗?
一个10岁的男孩子即便顽皮到顽劣,也不至于“罪不可赦”,更不应该血洒校园,一个对别人家的孩子如此苛刻冷酷的人,是不是也随时可能成为跳出“家校群”大打出手的人?
这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问题。
惨案发生之后,很多家长开始亲自接送子女,受害学生家长也表示要追究学校在安保方面的责任。
学校可以把社会闲杂人员挡在校门之外,但是恐怕很难把一名学生的家长挡在学校之外。
单纯要求学校加强安保措施杜绝类似案件发生几乎是无解的。
透过这起本不该发生的惨案,我们更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模式是不是出现了问题,社会舆论是不是跑偏了方向。
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多一些反思,创造一个更适合孩子们的纯净环境,让他们信赖老师和学校,让家长超脱于校园教育,不让社会戾气侵入校园。
反之,为行凶的家长叫好,不过是给社会戾气火上浇油罢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沙元森)
04
小学生被同学家长刺死
又见校园惨案!
但这一次,更令人悲痛的是——当事双方,一方是家长,另一方是学生。
据警方通报,这起5月10日发生在江西上饶市第五小学的持刀伤人案件,起因是学生家长王某建的女儿,与同学刘某宸发生纠纷。
于是他持刀将10岁男孩刘某宸刺死。
听上去,这似乎是一条“有隐情”的新闻:
任谁都会忍不住追问:
一位“怒发冲冠”的父亲,竟不惜拉着别人的孩子“玉石俱焚”。
究竟是多大的仇恨,能激发一个父亲将呵护之情、愤懑之意,变为砍向10岁男孩的毙命屠刀?
有人甚至已“脑补”出剧情:
受害男孩对女孩,实施了常年的校园暴力。
班主任不问、男孩家长不管、学校踢皮球……女孩父亲在穷尽了一切正当手段都无果后,终于决定“血债血偿”,即使自己踏上不归路,也要让“熊孩子”付出代价。
然而,目前警方及媒体披露的信息,却并不那么“吻合剧情”。
梳理几个核心信息:
1、被杀害的男孩父亲表示,对两位孩子的纠纷并不知情。
无论是班主任老师还是对方家长,“此前没人跟我提过儿子欺负女生”;
2、班主任此前也未听说此事,当天,本要约谈双方家长;
3、被害男孩的父亲,前一天晚上已加女孩母亲的微信,并进行了沟通,“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共识”,但是女孩父亲不认可;
4、被害男孩的父母都是医生,男孩是家中独子。
医院同事和同班同学的家长,都证实,该男孩虽然“调皮”,但是比较知书懂礼,不是熊孩子;
5、女孩的父母在女儿出生后,就双双辞职在家陪伴孩子;
6、第二天,女孩父亲直接冲进教室,打断了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同学,继而把刀挥向了男孩刘某宸。
上述细节的真实与否,有待警方确认,但不妨碍我们得出结论:
这样“替女报仇”的家长,法律绝不能容忍!
长安君旗帜鲜明地反对校园霸凌,也绝不认为一些明显是校园暴力的行为,“只是孩子间的打闹”。
即使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也要有个“度”。
越过一步,就是触犯了法律的雷区。
那么,“好商量”、“和稀泥”都不能成为“熊孩子”的挡箭牌,该承担的责任,即使“他还是个孩子”也不能开脱,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就坚决不能姑息!
但是,长安君也旗帜鲜明地反对“私力复仇”。
大人与孩子之间,本就是一道强弱分明的不等式。
尽管在一方眼中,10岁的刘某宸不是“熊孩子”,但在女孩家长眼中,很可能不是如此。
只是,不管刘某宸有没有问题、有什么问题,10岁的孩子绝不该被剥夺生命,更何况是被一个年富力强的成年人持刀杀害!
爱娃心切的心情,每一个人都理解,但从爱出发不能驶向恨的深渊,对自家孩子的保护欲,不能成为对他人施加暴力的理由。
跳过沟通、跳过法律、跳过人伦,直接动刀的方式,将会造成何等“双输”、何等惨剧。
为人父母者,在孩子诞生的那一刻,就会不惜一切代价为他们遮风挡雨。
在互联网上,看到谁说一句“敢欺负我孩子,我坐牢也要Ta好看!
”很多人也会忍不住点个赞。
我们都秉持着朴素的是非观、正义观,但是,换作是你,你希不希望自己孩子的同学,有这样一位家长?
谁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一言不合”就被动刀杀害?
连被问清楚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男孩真的存在校园霸凌行为,法律会经过调查、起诉、审判,让他付出应有的代价。
只是,无论有什么理由、之前有什么伤害,法律面前,只有守法者和违法者。
“护女心切”不是可以任意剥夺他人生命的理由!
你的孩子是心头肉,别人的孩子难道不是吗?
最后,长安君还想追问几个问题:
第一,对孩子间的“纠纷”,班主任为什么没有发觉一点蛛丝马迹?
第二,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女孩的父亲有家暴问题,此前也有过“威胁”其他孩子的纪录。
如果这些属实,家庭、学校、街道、妇联等机构,为什么没有及时发现并干预?
第三,即使这些都“失守”了,学生家长为何能堂而皇之地将一把刀带入学校、又一路畅通地进了教室?
守卫孩子安全的防线,为何形同虚设?
对校园安全,中央政法委、公安部、教育部三部委联合发布过明确的要求——
严禁未经许可人员进入校园,严防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带入校园。
教育部门和学校幼儿园要加大安保经费保障投入,配齐配强专兼职安全保卫人员,聘用规定数量的专职门卫和保安员,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器械。
而在本案中,我们看到相关要求并未得到落实。
除了在最后一关树立起保护孩子的坚强防线,对于之前的矛盾化解、隐患排查,老师、学校和家长本该是“第一发现人”。
然而,刘某宸到底有没有欺负同学?
怎么欺负的?
欺负了多久?
这一切尚未弄清,一个10岁的生命已经没有机会开口。
“层层失守”,让灾难看似突然爆发,实则有迹可循。
有一句话说: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特别重。
对国,底线是统一;
对家,底线是孩子。
面对我们不惜用一切去保护和教育的孩子,我们都希望他们知底线、辨是非。
但有时恰恰忘了,我们自己的一举一动、所思所选和所行,可能就是一颗颗稚嫩的心,对于“如何辨别是非曲直“,以及“社会是否公平正义”的最初体验。
这些体验,终会汇聚在一起,凝结成中国未来一代人,是非观、法律观、正义观的轮廓。
因此,面对如此残忍的“复仇”,全社会都应该共同扼守这条“红线”——
法治社会,绝不能容忍以爱之名,放任魔鬼把刀捅向孩子!
现在是,未来也是!
05
“比狠”只会让暴戾蔓延
2013年07月27日19:
中国青年报
作者:
毕诗成
社科院教授于建嵘近期接受《南风窗》采访时称:
社会的“狠化”是当下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某些官员敢用黑监狱关押上访民众,开发商敢用推土机轧死被拆迁户,城管敢打死小贩,访民敢自杀性引爆……很多人心态上产生严重问题,做事越来越不计后果,心比较狠,凡此种种,都在突破社会规则底线,这是中国社会的新动向。
初读这篇访谈时我还心存疑虑:
以极端个案累积出如此整体国民心态式的判断,是否以偏概全了。
遗憾的是,这几天“说服我”的案例越来越多:
大家还没从临武县瓜农“倒地死亡”、半夜被抢尸的震惊中走出来,哈尔滨和辽阳城管“扬威”打商贩、打记者致其骨折的一幕就上演了,而首都机场T3航站楼里的自我爆炸,也留给社会相当的反思空间。
有记者去探究临武地区城管与小贩的矛盾,竟发现了“交钱与斗狠”的游戏平时瓜农一周给城管交100元后就能相对自由地摆摊,不交的人要表现得“狠一点”,城管也不敢管,有瓜农被城管抓过一次,但没有交钱,“我抓住城管的衣服,只要你狠,城管也就怕了你”。
(《羊城晚报》7月21日)
虽然绝大多数人不会那么极端,但什么坑人的假货都敢卖甚至“相互投毒”,很多人性的底线被突破后“无所不为”,撞了人之后敢碾轧致死“以绝后患”,狭路相逢拳头硬的敢亮剑的总占便宜,在网上愤怒起来出口的狠话让自己都震惊……某些让人心头变硬、变狠的因素,这些年确实在增加,不是说某些机构在变狠,可怕的是“我们所有建构起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心灵变狠”,即便自认为善良、做不出狠事的人,终究也要扪心想想这些年是不是已悄然“冷漠”了很多。
这是一个让人不愿接受的现实,毕竟带着温情的社会生活,才是梦想与美好的向往,当大家要么得有钱有势、要么得耍泼“无赖”才能以“狠化”在社会中行走,那是悲哀的心理体验,更何况“比狠”本就是一场危险游戏,用力升级、擦枪走火的暴力会如影相随,就如同临武街头那一幕。
为什么会变狠?
于教授说,是因为社会基本规则失守,社会博弈的各方相互强化了用力的方式。
加之阶层固化、贫富悬殊、道德沦丧、权力膨胀等很多社会问题,便叠加变异出极端事件。
这种暴戾情绪一旦固化下来,反过来又阻碍了利益分配、阶层对立等前述矛盾的化解。
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和解社会。
“狠化”的社会趋势,必须得到足够重视和警惕。
戒狠先解恨,解恨先戒狠任何矛盾都是相互而生的,要消除民众的“狠心”,先要解开社会对于各种不公、强权的“恨心”;
要解开大家的“狠心”,首先要消除来自公权、富人等社会强势一方的“狠心”,减少刺激普罗大众情感的事件。
这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聊游戏,绝对需要放到制度与社会改革的框架中去考量。
实现“戒与解”,就该往建构公平正义、向民众传递希望与信心的方面去做滥权是有人管的,暴力是必付代价的,访民是享有权利的,守法是权贵不可以例外的,城管是不可以打人的,司法是可以信赖的规则、确定性、安全感,是生产爱、希望与社会温情的酵母。
06
社会暴戾之气缘何愈演愈烈:
2013年08月04日09:
54 来源:
工人日报
媒体调查发现,事件当事人中不少因长期权益被侵犯得不到及时维护,又没有获得有效宣泄和救济的渠道。
然而以“未受到法律保护”为由去违法伤害无辜者,则严重违反了法律和社会伦理底线,是更大的和不可饶恕的恶。
类似事件发生的背后有哪些深层社会和法治原因?
功利导向的狭隘成功观与社会教育文化的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消除?
这些问题均需从更系统和更宏观的层面去梳理、疏导和解决。
7月29日,北京大兴区摔死女童案犯罪嫌疑人韩某、李某分别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和窝藏罪,被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依法批准逮捕。
6天前,韩某、李某因不满一推着儿童车的女士挡道而导致双方发生争执,打倒女士后,韩某又将女童摔在地上,最终导致该女童抢救无效死亡。
近一段时间以来,恶性暴力危害公共安全事件频现,有舆论认为,暴戾之气有愈演愈烈之势。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事件背后有共通之处,比如没有适合的宣泄和救济渠道,没有实现当事方的良好沟通与疏导等原因。
即便如此,这仍不能成为当事人报复无辜他人和社会的理由。
法律和社会学专家表示,这种因个人诉求得不到满足而采取极端暴力方式伤害无辜他人的行为,显然严重违反法律和社会伦理的最基本底线,应依法惩处,绝不可姑息纵容。
但也应深入探析其背后的成因,寻找根本解决之道,以避免悲剧重演。
非理性报复成“通病”?
以北京为例,从7月17日到7月26日,一周时间连续发生6起恶性治安事件,其中4起存在恶意伤人行为。
这期间,轰动全国的长春盗车杀婴罪犯周喜军被核准死刑。
此前6月7日,厦门的陈水总在公交车纵火,导致47人身亡。
就在北京被摔女婴离开人世的7月26日凌晨,黑龙江海伦联合敬老院发生火灾,造成11人死亡,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46岁。
7月21日,女歌手吴虹飞在微博上扬言要炸北京建委,后被行政拘留。
7月29日,深圳罗湖区发生恶性杀人案件,一男子持刀砍杀无辜路人造成三死五伤。
这些近期发生的恶性暴力危害公共安全事件中,无辜民众频频成案件受害者。
综合梳理这些事件,背后共通的问题不容忽视。
比如多起恶性事件起因只是一些小纠纷。
黑龙江海伦敬老院的火灾,经过公安部门调查,嫌疑人是敬老院老人王贵,起因竟是怀疑其他老人偷走自己丢失的200元钱,而导致情绪失控纵火。
而北京大兴区发生的男子当街摔死2岁女童事件,起因只因停车时与女婴母亲因占道发生争执。
这些案件诱因均是琐事,但由于当事人情绪失控,导致悲剧发生,无辜者受到牵连身亡。
再比如,首都机场航站楼爆炸案嫌疑人冀中星声称,他在广东打工时遭东莞治安员殴打致残,长期上访没得到明确答复。
根据厦门公交爆炸案当事人陈水总此前发布的微博日记显示,他在户口迁移过程中,因派出所把年龄填写错误,导致低保不予办理。
陈为此多次上访无果,最终选择引爆公交,本人也被当场烧死。
这些反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