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大题文言文阅读考点3翻译句子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大题文言文阅读考点3翻译句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大题文言文阅读考点3翻译句子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该生翻译该补不补,句意脱节。
“入耳文立就”和“辄塞耳不敢听”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考题”和“他”,该生没有补出来,导致句意不通顺而丢分。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特别要注意关键词的翻译,第
(1)句,共三小句,第一小句是判断句,重点词是“已”,意为“停止、完了”,可意译为“算了”。
第二、三两句是个目的复句,“以”即为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用来”;
“教子”即“教育你的孩子”;
“坠”是使动用法,“使……毁害、损害”。
第
(2)句,共四小句,第一小句重点是“以经书题”,意为“用(拿)经书中的考题”;
第二小句重点词是“就”意为“完成”,可译为“(文章)写成”;
第三小句重点词是“言及者”,意即“提到这些题”;
第四小句重点词“辄”,意即“就”,连词。
【答案】
(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一、规避文言文翻译的“6大误区”
1.脱离语境,望文生义
应对策略——把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3)小题中,“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使用了古今异义词“虽然”,结合语境,应翻译为两个词“虽然这样”。
2.不译而译,画蛇添足
应对策略——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删表语气或衬音节的虚词。
如2016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
(2)小题中,“苏轼”为人名,“从容”古今意思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
如2016年天津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3)小题中,“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使用了表语气的虚词“也”和“乎”,翻译时应删去。
3.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应对策略——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
(2)小题中,“不亦难乎”使用了单音节词“亦”,翻译时须译为“也”。
4.该补不补,句意脱节
应对策略——补出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
如2016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
(2)小题中,“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为省略句,翻译时须先在句前补出主语“衡山之君”。
5.该调不调,结构混乱
应对策略——将倒装句式调整为正常句式。
如2016年天津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
(2)小题中,“礼以客主”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须先调语序,将状语“以客主”置于动词“礼”之前。
6.该活不活,词义谬错
应对策略——甄别词类活用的各种类型,准确解释。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
(2)小题中,“公乃愿致诸侯”有词类活用现象,“致”为使动用法,翻译为动词“使(让)……归附”。
二、翻译文言语句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
(一)审题
1.审语境
(1)关注文段内容
①记叙性文段
a、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关系
【例】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
将论囚,敞曰:
“冤也。
”亲按问之。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3分)相传以为神明。
(选自《宋史·
刘敞传》)
【解析】 本题3分,补出“知”后的省略成分“刘敞”1分,大意2分。
要补准“刘敞”这一省略成分,必须关注人物关系。
文段内容中“敞见而察其冤”“敞曰:
‘冤也。
’亲按问之”两处可见刘敞一开始便察觉到王甲的冤情,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判断,后来还亲自审问来为他洗清冤情。
当事人王甲也明白“能为己直”的人只有刘敞,才敢以实情相告。
全句应翻译为:
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b、事件经过
刘敞字原父。
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
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敞质译人曰:
“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4分)”译相顾骇愧曰:
“实然。
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
【解析】 本题4分,“径”1分,“故”1分,大意2分。
得分点“径”“故”亦是翻译的难点,同时,如果大意分中的1分落在“易”上,“易”也成为一个难点。
要突破这些难点,便要梳理文段中的事件经过。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交代了刘敞出使契丹行走的路线,以及契丹人选择这条路线的意图。
而“敞质译人曰”的“质”表明刘敞对既定路线的不满,“何为故道此”的“故”译为“故意”,与质问的语气相符,内容上与契丹人“欲夸示险远”的意图相应,而下文“译相顾骇愧”也正显示出契丹人意图被识破后的尴尬。
刘敞认为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线是“自松亭趋柳河”,这条路“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
“径”与原路线“回屈”的情况相反,当译为“直”;
“易”与“险”相反,当译为“平坦”;
而“不数日可抵中京”则与“殆千里”“远”的情况相反。
可见,刘敞的确熟悉两地的山川道路,他的质疑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
(道路)非常直并且容易行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道路呢?
②议论性文段
议论性文段语境的把握,首先要把文段中观点与材料两部分区分开,理清段内层次关系;
其次是注意前后句子间的并列、因果、转折、假设关系;
最后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事理逻辑。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3分)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
(选自明代杜琼《雪屋记》)
【解析】 本题3分,“木”“土”的活用1分,“颠”1分,大意1分。
得分点“颠”是难点所在,可能会误译为“癫狂”“颠簸”,而正解当为“跌落”。
依据前文“巢于木”的提示,这“木处”便是在树上住,既是在高处,就有跌落下来的危险。
译为“癫狂”可能是由“病”推测出来的,但这不符合事理逻辑,“住在高处”与“人精神疯癫”无法建立因果联系。
译为“颠簸”或是“摇晃”,与“在树上住”有一点点联系,但依然不合理,因为“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这句中的“患”是“灾祸”的意思,“颠簸”不足以成为“灾祸”,“跌落”才是让人们害怕的事。
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2)关注句子结构
要关注句子内部词语的搭配,以辨明词性或活用的情况。
如果上下文语境中有对称结构,也需要重视和关注,它能帮助我们辨明词性或推断词义。
①句内搭配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注】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5分)
(节选自《宋史·
赵立传》)
【注】 张敌万:
盗贼首领。
【解析】 本题5分,“窟穴”1分,“通”1分,“梗”1分,大意2分。
要落实得分点“窟穴”,须关注句内词语搭配。
“贼张敌万窟穴其间”一句中没有动词,该句句式上既然不是判断句,就必然要有一个词活用为动词。
“贼张敌万”适合作主语;
“其间”是方位词,常作状语;
名词“窟穴”便承担起动词的职责,译为“建造巢穴”;
“其间”前须相应地补充介词“于”,介宾结构作后置状语修饰“窟穴”。
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②句间对称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
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
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
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
合则留,不合以义去。
身之便安,不暇计也;
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3分)
(选自《名实说》)
【解析】 本题3分,“身”1分,“指摘”1分,大意1分。
“指摘”这一动词沿用至今,比较容易翻译;
“世”也相应地译为能实施批评行为的“世人”。
而得分点“身”容易被误译为“身体”,这是对句间对称关注不够。
“身之便安”和“世之指摘”对称,“身”和“世”都应指人,与“世人”相对的便是“自身”。
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
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
(3)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
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
①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
②关注该语句所在“对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
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
2.审得分点
只有审出得分点,才知道在哪里要格外注意,才能得分。
在确认得分点后,可用一些特殊符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二)答题
翻译要做到:
1.切分
将要翻译的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再逐一翻译。
2.草拟
可在草稿纸上大致草拟一下译文,写出关键词语(尤其是得分点的关键词语)的翻译。
3.誊写
在对草稿斟酌、调整,确认无误后誊写到答卷上。
誊写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
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不”:
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不写错别字。
4.检查
写好之后再读一读,看看得分点是否落实,是否有语病,是否有错别字。
这是避免因疏漏而失分的有效途径。
[专项练]
一、按要求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郞出知杭州。
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
捕获犯者数百人。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官属请曰:
“不痛绳之,恐无以禁。
”咏曰:
“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俟秋成,当仍旧法。
”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
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
“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
霖隐不仕。
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
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张咏传》,有删节)
1.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①审题
a.审语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
特殊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题(翻译)
第一步:
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第二步:
草拟(略)
第三步:
誊写(写出译文)
第四步:
检查(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
【答案】 ①a.审语境:
该句是传主张咏在自己对贩卖私盐的百姓宽恕后面对官属的不理解时的解释。
b.关键词语:
自活、蜂聚
宾语前置句(“自活”为“活自”)
切分:
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
2.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是门卫直呼张咏好友傅霖之名后,张咏对门卫的责备语言。
尚、名
判断句
②切分: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参考译文】
咸平二年,夏天,张咏凭借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
(由于)接连几年(庄稼)歉收,很多百姓靠贩卖私盐来维持生计。
官府抓获了几百名犯法的人,张咏全部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并遣送他们回家。
下属官员劝说道:
“不狠狠地惩罚他们,恐怕无法禁止(贩卖私盐的行为)。
”张咏说:
“钱塘州十万多户人家,饥饿的人十有八九,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
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按旧法执行。
”咸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政绩优异,再次任命他做益州知州。
适逢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就令他向张咏传达谕旨说:
“有你在蜀,朕在西方没有后顾之忧了。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年轻时一同求学。
傅霖一直隐居不愿出仕。
张咏显达以后,访求傅霖三十年,始终没找到。
到这时傅霖前来拜会张咏,守门的小吏报告说傅霖请求拜见,张咏责备他说:
“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二、按要求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
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
何也?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
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
敢断之曰:
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节选自郑思肖《自戒》)
3.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该句外部语境为前后把“有行之人”与“无行之人”进行对比。
行、森然、动、法度
无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4.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语句仍紧承“有行之人”进行描述。
句内语境:
“虽……犹……况……”表明了复句特点。
虽、贫乏、与、犹、妄
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5.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句带有对“有行之人”的总结性质。
若、益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一个人如果)有品行,他再贫穷地位再低下别人也可以结交亲近他;
(一个人如果)没有品行,他再富有再尊贵别人也不结交亲近他。
这是为什么呢?
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毫越过道义、触犯本分、恣意妄为的行为,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忠孝仁义的人,在家里家庭和睦,在乡里和蔼可亲,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也一定不会留下后患。
没有品行的人,诡诈、谄媚、残暴、嫉妒的心理充满胸间,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全都触犯道义,满嘴贪婪的口水,吞并别人的心思旺盛,假如他得到时机就会依靠势力胁迫别人,即使死了也会有所图谋,余孽仍然毒害别人,这样的人一定难以善终。
普通人如果有善行,就会使自己保全、使家庭保全、使子孙保全,留下善行被乡里的人传诵;
卿相如果没有善行,就会使自己灭亡、使家庭灭亡、使国家灭亡、使天下灭亡,遗臭万年被后世人耻笑。
可以断言说:
没有品行的卿相,不如有品行的普通人。
[综合练]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8分)
【导学号:
20332015】
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
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
子男六人,晔、巩、牟、宰、布、肇,女九人。
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
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
公语道士曰:
“吾为汝成之。
”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
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
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
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
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既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而《时议》十卷尤行于世。
《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
“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
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
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
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
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
”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
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