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下科学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1244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下科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苏教版三下科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苏教版三下科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苏教版三下科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苏教版三下科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下科学教案Word格式.docx

《苏教版三下科学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下科学教案Word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三下科学教案Word格式.docx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1、知道沙土、黏土和土壤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土壤可以孕育成千上万的生命,它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今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土壤(板书课题)

激发学习兴趣

1、你们采集的土壤里面又哪些物体?

鼓励学生观察后尽可能多地用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

2、教师小结:

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3、做下面的实验,你看到了什么?

4、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有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

5、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三种土壤中颗粒的大小。

6、教师小结三种土壤的名称。

7、教师将事先准备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边观察边阅读、比较。

8、这三种土壤有什么不同?

如何比较?

组织学生预测

9、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渗水性。

注意保持三个变量的不变。

10、组织学生做实验。

11、组织学生将结果与预测相对照,巩固科学探究的方法。

12、调查家乡的土壤可以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认识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认识土壤的成分。

研究土壤的种类、构成、特点。

了解本地土壤的类型。

培养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农作物?

为什么只有这些农作物?

认识到不同的土壤适种的植物不同

3肥沃土壤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植物喜欢在什么样的土壤中生长知道吗?

什么是肥沃的土壤呢?

今天一起来研究

激发兴趣

明确研究内容

1、通过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你会发现什么?

2、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3、引导猜测:

动植物对土壤肥力是否产生影响?

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4、肥沃的表土层的形成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出示树上的图并用投影仪打出来。

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5、教师小结形成过程。

6、你们想亲自看看表土层的形成过程吗?

7、我们可以怎么做?

8、解释:

腐殖质

9、讨论肥料袋的制作方法。

10、有同学想把动物放在里面,估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1、你们想用什么动物?

为什么?

12、应该如何观察?

引导发现土壤有肥沃和不肥沃的差异

亲手实验,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认识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提制作肥料袋的要求:

能长期观察并记录。

养成长期观察的好习惯。

4土壤的保护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试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能作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1、回忆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内容。

2、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1、提问:

你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

2、出示图片:

大自然、田野、花园……

3、土壤给动植物提供了生长的条件,动植物有回报吗?

3、小结:

土壤给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动植物也给土壤提供了养分。

4、看插图,提问:

人类有哪些活动会破坏土壤?

5、这些活动为什么会破坏土壤呢?

6、简单补充、介绍。

你还知道还有哪些破坏土壤的行为?

7、做下面的实验,想一想,当森林被砍伐、植物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7、人类的活动既然会破坏土壤,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了解土壤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了解人类活动对体让的破坏。

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呢?

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1植物和我们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1、前面我们观察了解了土壤。

和土壤的联系最密切的要数——?

(各种各样的植物)。

2、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各样的植物。

3、板书课题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植物的兴趣。

1、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说一说,感受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教师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说过的植物并小结:

植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植物为人们提供营养,那么你们知道各种植物的哪部分能供我们吃吗?

教师及时点拨学生认识植物的各个部分名称。

4、同学们对植物的各个部分的认识都很准确,如果请你画一株完整的植物,会画吗?

评价时,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六个器官方面进行评价。

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感受植物与人类的和谐。

认识植物的局部。

引导学生用图画的方式描述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这一课学习的课题是《植物和我们》,植物和我们有哪些关系?

鼓励学生说出这节课的收获。

主要从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的贡献等方面说。

2果实和种子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科学知识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植物的各个部分。

谁来说一说绿色开花植物一共可以分为几大不同部分?

2、你们带来了哪些植物?

它们的种子是哪部分?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与旧知相联系;

认识种子和果实。

1、这些植物是在哪里生长的?

为什么它们的家在不同的地方?

2、种子是怎样旅行的?

给大家介绍一下。

3、小小的种子能成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是多么神奇啊!

大家想不想看看神秘的种子?

4、引导学生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将预测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

5、知道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或菜豆种子剥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内部构造。

6、画下所观察到的情景。

7、种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萌发?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要求学生回去后做种子萌发的实验并要求记录观察到的情况。

8、你还能提出哪些种子萌发有关、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问。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

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设计实验。

9、要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做实验)

10、教师交代实验要求及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认识种子的构造

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在种植中认识植物,了解植物

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测量、记录。

引导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3根和茎

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2、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1、认识根和茎的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直接揭题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1、植物的根相同吗?

组织学生小组内将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摆在一起进行比较。

2、有哪些不同?

将植物的根画下来,不同的地方用彩笔画出来。

全班交流、比较。

3、为什么植物的根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想一想

听学生猜测。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4、植物的茎相同吗?

引导学生交流各种形态的茎。

5、茎有什么作用?

学生猜测、设计实验

区分直根和须根。

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1以上都是猜测,都没有经过事实验证的,我们必须都要——?

2布置实验要求、观察任务。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进行证明。

尊重事实。

4叶和花

1、能够观察描述不用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2、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3、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1.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

2.知道花的构造。

3.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意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2、乐于提出有研究价值地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

明确学习目标

1、观察一片树叶的正反面,比较有什么不用?

2、引导观察更多的树叶,比较她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用之处。

3、引导学生将带来的树叶分分类。

4、探究叶子在植物生长的作用。

a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预测

b组织学生谈论应该如何比较。

c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做?

需要注意有哪些条件必须保持相同?

哪些条件不同?

5、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做更多的对比实验。

6、你仔细看过花吗?

说说

7、将你们带来的花画下来。

集体交流所观察到的花

8、教师根据学生的绘画介绍花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8、出示一朵百合花,问学生:

你能在这多花上面把它的各个部分找出来吗?

指名认花的各部分。

9、组织学生认一认所带来的花的各个部分。

10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

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组织学生说。

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

能对研究过程与结果、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

认识花的构造

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这一个单元,我们研究了植物各个部分的构造和作用,谁来说一说?

2、安排全班进行种植交流。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三、教学目的: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知识与技能

●能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那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四、学习成果: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能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那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1、关于固体和液体你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写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们想研究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入新课的教学

探索和

调查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许多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事情,出示固体和液体。

2、出示面粉、水。

提问:

如果往水里逐渐加面粉,并笔挺地搅拌,当搅不动是,面粉是固体还是液体?

教师示范操作。

(注意:

烧杯里的水不要多,面粉一点地放,放入面粉后要不停地搅拌)

3、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制定目标

4、提醒学生组好记录填在活动记录表上。

5、组织汇总,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研究的项目最多。

6、在生活中有关固体分离的离子很多,你能举例吗?

7、看图:

固体的分离。

8、让我们想办法把混合的固体分离。

怎样把黄豆、绿豆、玉米面分离?

设定时间3分钟。

9、老师拿出筛子大家想想。

学会区分固体和液体。

会研究固体的性质。

会做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回顾和

解释

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了哪些收获?

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2把固体放到水里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1.知道那些固体可以沉浮,那些固体可以溶解。

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体验制作彩色树枝的乐趣*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性质,又有哪些相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现在请同学们把带来的固体集中在组内,先预测它们放在水中的状况,把预测的结果记录在书后《活动记录》第85页上。

2.(出示高锰酸钾固体)你能让这个固体在眼前消失吗?

2.把高锰酸钾放入水里,并不断的搅拌。

3.小结:

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的现象叫做溶解。

4.分组实验开始

5.出示投影(第51页上的图)。

他们在干什么?

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6.老师这里有一些泥沙水我们该怎么过滤呢?

7.(出示五颜六色的树枝)这是老师亲手做的,你们想知道这么漂亮的树枝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8.教师讲解。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引导学生理解固体和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溶液的结晶现象。

4把液体倒进水里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

●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

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

二次备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说说液体有哪些相同的性质。

有哪些不同的性质。

2、你还想知道关于液体的更多性质吗?

想知道什么?

1、引出研究课题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2、知道哪些材料适合制作漂浮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玩潜艇和“鸡蛋浮上来”的实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液体倒进水里去的一些情况,知道了把液体倒进水里有的沉有的浮,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之前我们还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知道了有的固体在水里沉有的浮,在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现在,我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你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谁能有办法让这块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导入新课。

索和

1.教师宣布比赛方法。

今天,我们开展一次竞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

看谁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装载的硬币多。

2.学生分组研究。

3.学生汇报研究的方法。

4.师生共同分析:

为什么有的装载的硬币多,而有的装载的硬币少。

5.利用竹筷、吸管、小木板、泡沫块等材料,想办法使它们浮在水面上。

比较这些上浮材料的特点。

6.教师提问:

你见过潜水艇吗?

知道潜水艇的哪些事情?

潜水艇真的又能上浮,又能下沉吗?

7.学生分组研究潜水艇的一些秘密。

8.学生分析:

潜水艇上浮下沉的道理。

9.学生汇报。

10.师生共同小结:

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

11.是什么原因,使在死海里的游泳的人能够在浮在水面上,而且还能躺在水面上看书呢?

12.学生分析汇报自己的认识。

13.学生分组实验:

想办法使沉在水下的鸡蛋或者土豆浮上来。

14.师生小结:

水中含盐量增多,水的浮力就会增大。

因为死海里含有大量的盐,死海里的水浮力很大,所以人能够躺在水面上看书。

1、探究下沉物体上浮的办法和上浮材料的特点。

2、玩小潜艇,研究沉浮的原理。

3、死海探秘活动。

1、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

将鱼包围住,我们能用什么办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

2、有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应用水的浮力的道理的?

说给小朋友们听听。

巩固总结。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

1今天天气怎么样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2、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1、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天气预报工作。

2、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

3、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

4、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1、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

2、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同学们,你们觉得今天天气怎么样?

(不求详细、具体)关于“天气”,你知道些什么?

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知道什么吗?

2、讲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天气方面的知识,学习《今天天气怎么样》。

1、讲述:

天气预报同学们都看过吧!

你能试着报一下今天的天气吗?

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把讨论出的有关天气的词填写在75页。

(学生讨论、交流。

2、提问: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许多词语可以描述天气。

但是,这样记天气太麻烦了,怎么办?

3、讲述:

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书上43页的表格中设计符号来表示相关的天气。

设计好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4、学生设计、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

5、讲述:

刚才,许多同学描述了一下最近的天气状况,又自己设计了一些符号来表示天气。

接着,我们来讨论一下,天气预报的来源。

6、提问: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预报?

(学生自由回答。

7、提问:

又有谁知道,我们平时听见的或者看见的天气预报又是怎么来的?

(有的学生能答出)

8、讲述:

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请大家看书上43页。

……

9.提问:

150多年前的人们是怎么预报天气的呢?

10.学生在看图片的基础上交流。

11.提问: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做出的,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最关心天气的。

那么,还有谁关心天气?

请分组讨论“在你们心目中,谁最关心天气”。

此外,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待会儿,回答的时候,请你来表演一下,什么样的天气对谁有什么影响。

12.学生讨论,汇报,演示。

1.

1、如何描述天气。

2、了解现代天气预报的方法。

3、了解历史上人们预报天气的方法。

4、讨论“谁最关心天气”。

1、欣赏各种各样的天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