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测试教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0910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测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测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测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测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测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测试教学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测试教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测试教学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测试教学案Word格式.docx

D.氧气和臭氧(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

答案 A 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故A项错误;

氧气用于炼钢利用了它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故B项正确;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C项正确;

氧气和臭氧(O3)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单质,故D项正确。

5.(2015江苏苏州中考)下列符号表示2个氧原子的是(  )

A.O2B.2O2C.2OD.O2-

答案 C O2表示一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2O2表示两个氧分子;

2O表示两个氧原子;

O2-表示一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故选C。

6.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氮气的体积比为1∶4

B.空气中氮气的含量为78%

C.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只占0.03%,因此它的作用很小

D.空气中含量最少的是稀有气体

答案 A B项中并未说明是体积分数,故B项错;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却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故C项错;

稀有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比二氧化碳多,故D项错;

通常情况下,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故空气中氧气、氮气的体积比为1∶4,故选A。

7.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答案 A B中瓶塞没有倒放;

C中试管内液体太多,而且没有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D中称量时物、码位置反了。

8.(2016河北中考)下列事实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  )

A.公路上大雾弥漫B.花棚里香气扑鼻

C.湖面上柳絮飘扬D.氧气被压缩进钢瓶

答案 B 分子是微观粒子,A、C不符合题意;

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符合题意;

氧气被压缩进钢瓶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D不符合题意。

9.图1是四位同学对某化学式意义的描述,他们描述的化学式是(  )

图1

A.COB.O2C.NeD.H2O

答案 B A项,CO不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

C项,一个氖分子是由一个原子构成的;

D项,H2O不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而且一个水分子是由三个原子构成的。

10.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

A.将腐蚀性药品放在已知质量的烧杯里用托盘天平称量

B.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C.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

D.滴加液体时,滴瓶滴管的尖嘴不能触及试管内壁

答案 C 将腐蚀性药品放在烧杯里称量,可避免腐蚀托盘,A项正确;

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B项正确;

振荡试管时,不能用拇指堵住管口,上下晃动,C项错误;

滴加液体时,滴管尖嘴不能触及试管内壁,以免污染药品,D项正确,故选C。

11.(2016湖南常德中考)2016年7月我国择机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

量子技术是继互联网技术之后可能引发军事、经济、社会各领域重大革命的关键技术。

量子并不是一种粒子,而是指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能量单位。

下列关于量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量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B.量子构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

C.量子是最小的能量单位

D.量子卫星是用量子材料制成的卫星

答案 C 由题意知,量子并不是一种粒子,而是指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能量单位,故A、B错误,C正确;

量子卫星不是用量子材料制成的卫星,D错误。

12.关于K和K+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同一种元素B.属于同一种粒子

C.核外电子数相同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答案 A K+是钾原子失去最外层的电子形成的,K+和K具有相同的质子数,都属于钾元素。

13.(2015山东聊城中考)下列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氨水挥发——分子不断运动

B.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分子的体积变小

C.18g水中大约有6.02×

1023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很小

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间有间隔

答案 B 氨水挥发,是因为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故A正确;

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B错误;

18g水中大约有6.02×

1023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的质量很小,故C正确;

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故D正确。

故选B。

14.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如图2所示),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

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2

A.“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B.“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C.“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答案 D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是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

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由题意知,“纳米车”分子是在人工操纵下将药物分子运输到病源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的,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15.世界卫生组织将某氧化物RO2列为A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它在食品保鲜、饮用水消毒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1∶64,则RO2的化学式为(  )

A.CO2B.ClO2C.SO2D.NO2

答案 B 设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有:

=

x=

×

16×

2=35.5,所以,R元素为氯元素,答案为B。

16.二甲醚(C2H6O)具有清洁无污染、易于制备的特性,将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替代能源。

下列有关二甲醚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二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B.二甲醚属于化合物

C.二甲醚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D.二甲醚不属于氧化物

答案 C 二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

2+6+16=46,故A正确;

二甲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故B正确;

1个二甲醚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C错误;

二甲醚中含C、H、O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D正确。

17.有关尿素[CO(NH2)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

2=46

B.尿素是一种氧化物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4∶7∶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100%

答案 C 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应为12+16+(14+1×

2)×

2=60,A项错误;

尿素中含有四种元素,不是氧化物,B项错误;

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

2)∶(1×

4)=3∶4∶7∶1,C项正确;

D项分子应为Ar(N)×

2,故D项错误。

18.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二氧化锰能否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探究石蜡燃烧后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

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 C 检验氧气是否集满,不能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应放在集气瓶口。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19.(2015山东临沂中考)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2个氢氧根离子    ;

 

(2)干冰    ;

(3)硅元素    ;

(4)两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

答案 

(1)2OH- 

(2)CO2 (3)Si (4)2P2O5

解析 

(1)氢氧根离子表示为OH-,则2个氢氧根离子为2OH-;

(2)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

(3)硅的元素符号是Si;

(4)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P2O5,两个五氧化二磷分子为2P2O5。

20.有下列几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铜+氧气

氧化铜;

②氧化钙+水

氢氧化钙;

③酒精+氧气

二氧化碳+水;

④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⑤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指出其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答案 ④⑤ ①② ①③ ① ③

解析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对反应进行分类的,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为“一变多”。

氧化反应是指有“氧”参加的反应。

21.(2016山西中考节选)学习化学使我们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了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

(1)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质,例如铜、氧气、熟石灰、金刚石、乙醇等,它们都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

请选择上述物质填空(每空只填一种物质):

分子构成的物质    ;

原子构成的物质    。

(2)学习完“原子的构成”之后,小英幻想自己变成一个进入原子内部的微粒,写了如下短文。

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

进入镁原子,我发现①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②原子核相比较原子的体积竟然那么小。

③核外的12个电子按固定轨道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④我试着去搬动它们,发现电子的质量与原子核的质量差不多……我走出幻境,画出了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小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些是错误的,指出文中有错误的一句话    (填句子前的序号)。

文中提到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3)同学们已经学会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下列变化中微粒种类发生了改变的是    (填字母,符合题意的选项都选)。

                  

a.食物腐烂b.冰雪融化

c.酒精挥发d.红磷燃烧

答案 

(1)O2(或C2H5OH,名称也可) Cu(或C,名称也可)

(2)④(或③) 失去

(3)ad

解析 

(1)铜、氧气、熟石灰、金刚石、乙醇五种物质中,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熟石灰是由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乙醇是由乙醇分子构成的。

(2)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分层、无规则(没有固定轨道,没有规律)。

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3)通常来说,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微粒种类发生改变;

而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微粒种类不变。

食物腐烂和红磷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冰雪融化和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d。

22.元素周期表中1~3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37号元素铷(元素符号为R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第一

周期

1H

2He

第二

3Li

4Be

5B

6C

7N

8O

9F

10Ne

第三

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图3

(1)在第二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是        ;

(2)第二、三周期中,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是        ;

(3)第三周期元素中,核外电子排布与Ar相同的离子符号是    (写一个);

(4)铷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    周期,写出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

答案 

(1)电子层数相同(或第一层都有2个电子或都有2个电子层)

(2)从左至右依次递增(或从左至右由1到8)

(3)S2-或Cl-(填一个即可)

(4)五(或5) Rb2O(写成Rb2O2、RbO2、RbO3不给分)

解析 

(1)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知:

第二周期元素原子均有2个电子层,且第一层均有2个电子;

(2)第二、三周期中,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均由1依次递增至8;

(3)A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第三周期元素中,核外电子排布与此相同的离子是S2-、Cl-;

(4)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核外有5个电子层,故属于第五周期元素;

最外层有1个电子,因此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的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则其化合价为+1,故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b2O。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

23.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作       。

(2)下列仪器中:

①的名称是     ;

组装O2发生装置时,应选择     (填序号)。

图4

(3)研究显示:

O2的体积分数大于36%时就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因此,O2验满时采用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方法     (填“可靠”或“不可靠”)。

为了收集一瓶较纯净的O2,最好采用     集气法。

答案 

(1)催化剂

(2)漏斗 ②③⑤

(3)不可靠 排水

解析 

(1)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故应填催化剂。

(2)①为漏斗;

组装O2发生装置应采用固液常温型装置,故选②③⑤。

(3)根据题意,当O2的体积分数大于36%时就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验满时采用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方法不可靠;

为了收集较纯净的O2,最好采用排水集气法。

24.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后,知道P2O5不能随便排放到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图5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mL空气,如图5所示。

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

同时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

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    mL。

(2)在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写出其中一种)          。

答案 

(1)10 

(2)使注射器内的氧气与红磷充分反应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3)装置漏气等(合理即可)

解析 在实验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是为了使注射器内的氧气和红磷充分反应;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所以充分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减少的体积约为50mL×

1/5=10mL。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装置不漏气。

四、计算题(共8分)

25.苯甲醇(化学式为C7H8O)在医疗上曾作为溶剂来溶解青霉素钾盐以减轻注射时的疼痛,但是不断有实验数据显示,苯甲醇与臂肌挛缩存在相关性,会造成患者“青蛙腿”。

因此,苯甲醇作为青霉素钾盐注射溶剂的方法已逐渐被淘汰。

请回答:

(1)一个苯甲醇分子由    个原子构成。

(2)苯甲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苯甲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到0.1%)。

答案 

(1)16 

(2)21∶2∶4 (3)77.8%

解析 

(1)一个苯甲醇分子(C7H8O)由7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共由16个原子构成;

(2)该物质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7)∶(1×

8)∶16=21∶2∶4;

(3)苯甲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7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