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基础知识点会考复习最精细版本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0410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基础知识点会考复习最精细版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政治基础知识点会考复习最精细版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政治基础知识点会考复习最精细版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政治基础知识点会考复习最精细版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政治基础知识点会考复习最精细版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基础知识点会考复习最精细版本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政治基础知识点会考复习最精细版本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基础知识点会考复习最精细版本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基础知识点会考复习最精细版本Word文件下载.docx

互补商品(互相配合才能使用):

一种商品价格上涨,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

18.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表现为:

调节产量和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19.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根本因素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或生产力发展水平);

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20.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2)按照消费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其中,生存资料的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

21.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22.消费心理主要有: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23.做理智的消费者,要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24.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25.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6.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27.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8.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9.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0.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33.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4.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5.公司的组织机构包括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36.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一个企业能否经营成功,主要影响因素有: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37.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包括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38.履行义务是享受权利的前提,劳动者必须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

39.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劳动者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40.人们的投资方式主要有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4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43.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的现实经济条件决定的

4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45.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46.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47.财政的主要作用包括:

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48.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收入。

其中,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49.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

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50.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的特征,它们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主要标志。

51.目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率税率。

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

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52.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53.违反税法的行为有: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4.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55.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为此,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56.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5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内在要求)。

58.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宏观调控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主要手段)和行政手段(辅助手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在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

59.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6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包括: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61.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

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62.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63.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64.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是: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65.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

非歧视原则(最重要,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透明度原则;

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6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考前基础篇2】—《政治生活》基础知识回顾

公民的政治生活

1.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的特点:

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民主权利的广泛性和的民主主体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的职能。

6.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7.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8.我国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9.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10.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1.我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重要内容);

(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3.我国当前民主选举的方式:

从选民角度可划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从候选人角度可划分为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14.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15.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16.民主监督的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7.我国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18.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19.政府履行基本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

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0.我国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对人民负责。

21.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2.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23.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等。

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24.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关键:

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律,二者缺一不可

25.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可分为:

(1)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2)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包括上级政府的监督、监察部门的监督、法制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

26.从根本上讲,政府能否具有威信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一个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8.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即政府)、司法机关(法院——“审判机关”和检察院——“法律监督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3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职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31.人大代表的权力:

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3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3.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3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

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37.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38.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40.邓小平理论: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3.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5.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组织上相互独立,法律上地位平等。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

团结和民主;

三大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46.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7.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4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9.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50.“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5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国家统一;

核心内容:

自治权。

52.我国的宗教政策: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当代国际社会

55.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和国际组织。

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有两个方面的特性:

对内至高无上性、对外独立自主性。

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56.国际组织可分为:

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世界性的和非世界性的。

联合国是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的宗旨:

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57.国际关系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竞争、合作和冲突。

58.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59.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60.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

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61.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6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63.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64.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

65.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6.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3)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前基础篇3】—《文化生活》基础知识回顾

文化与生活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5.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6.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7.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8.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9.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10.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体现在: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传承与创新

11.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2.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1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给予保护。

1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5.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16.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正确的态度是: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17.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8.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19.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传统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0.传统文化的特点: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教育。

23.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4.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5.文化创新的作用表现为:

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