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习题答案名词解释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9189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8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习题答案名词解释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微生物学习题答案名词解释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微生物学习题答案名词解释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微生物学习题答案名词解释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微生物学习题答案名词解释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习题答案名词解释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微生物学习题答案名词解释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习题答案名词解释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学习题答案名词解释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6.荚膜:

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存在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主要成分为多糖。

17.菌毛:

菌毛又称纤毛、繖毛等。

是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的附属物,数量较多,结构简单,常见于G-菌。

18.假根:

是根霉属(Rhizopus)真菌的匍匐枝与基质接触分化形成的根状菌丝,起着固定和吸收营养的作用。

19.子实体:

是由真菌的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缠结而成具有一定形状的产孢结构。

20.吸器:

是某些寄生性真菌从菌丝上产生出来的旁枝,侵入寄主细胞内形成指状球状、或丛枝状结构,用以吸收寄主中的养料。

21.同宗结合:

同一性状菌丝体上的两条菌丝融合后能形成子实体的现象。

异宗结合:

来源于不同性状菌丝体上的两条菌丝融合后能形成子实体的现象。

22.间体mesosome:

是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一般位于细胞分裂部位或其邻近。

23.支原体mycoplasma:

又称霉状体、菌质体。

是最小的G-菌,无细胞壁,细胞柔软、形态不规则。

菌落呈典型的“油煎蛋”状。

24.衣原体chlamydia:

衣原体是一类在脊椎动物细胞中专性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25.噬菌斑:

当寄主细胞被噬菌体感染后细胞裂解,在菌苔上出现的一些无色透明空斑(负菌落)。

26.病毒:

一类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

27.温和噬菌体:

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

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上,并可长期随寄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

能够完成增殖周期,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28.溶源菌:

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29.溶源转变:

是指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以外的其他的表型的改变。

30.类病毒:

类病毒是一个裸露的闭合环状RNA分子,它能感染寄主并在其中进行自我复制使寄主产生病症。

31.拟病毒:

又称为类类病毒,是一类存在于植物病毒粒子中的小的环状RNA分子。

32.朊病毒prion:

是一类能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

33.溶源性:

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溶源菌,溶源菌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如自发裂解、诱发裂解、免疫性、复愈等称为溶源性。

34.包涵体:

病毒侵入寄主后与寄主细胞蛋白形成的一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颗粒体。

35.溶源菌复愈:

在溶源菌细菌群体增殖时,部分细胞丧失细胞内的噬菌体,成为非溶源性细菌。

36.溶源菌免疫性:

溶源菌对已感染的噬菌体以外的其它噬菌体具抵制能力。

37.生长曲线:

将少量微生物细胞接种至恒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测定含菌数,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对数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38.培养基(medium):

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39.生长因子:

通常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40.碳源:

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称为碳源。

41.氮源:

凡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称为氮源。

42.水活度值:

表示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中水的有效性,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气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气压力之比。

43.碳氮比:

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44.鉴别培养基:

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而这种代谢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将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的培养基。

45.合成培养基(syntheticmedium):

由化学成份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称化学限定培养基。

46.选择培养基:

在培养基内加入某种化学物质或去除某些营养物质以抑制杂菌。

47.加富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营养物质,以供少数特殊需要的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48.富集培养:

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别的营养要素以增殖少数微生物的培养方式。

49.化能自养:

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氧化还原态无机物获得能量的微生物。

50.化能异养型:

以有机物为能源和碳源的微生物。

51.光能无机营养型Photolithotroph:

或称光能自养型。

这是一类能以CO2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进行生长的微生物。

52.光能有机营养型Photoorganotroph:

或称光能异养型。

这类微生物不能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需以简单的有机物酸、醇等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53.基团移位:

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溶质在运送前后分发生分子结构变化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54.生物氧化:

就是发生在或细胞内的一切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或脱电子三种。

55.发酵(fermentation):

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56.呼吸作用:

指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它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57.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

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可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和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氧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偶联着A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

58.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

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59.无氧呼吸:

化合物氧化脱下的氢和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最终交给无机氧化物的过程。

有氧呼吸:

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60.Stickland反应:

两种氨基酸共同参与反应,其中一种进行氧化脱氨,脱下来的氢去还原另一氨基酸,使之发生还原脱氨,二者偶联的过程。

61.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

铵氧化成硝酸的微生物学过程。

反硝化作用:

微生物还原NO3-成气态氮的过程。

即硝酸盐的异化还原。

62.生长:

生物个体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个体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

63.繁殖:

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64.同步培养(Synchronousculture):

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

65.同步生长:

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称为同步生长。

66.连续培养(continuousculture):

又称开放培养,是相对单批培养(batchculture)或者封闭培养(closedculture)而言的。

它是指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67.二次生长现象:

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速效碳源(或氮源)和迟效碳源(或氮源)时,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先利用完速效碳源(或氮源)后,再利用迟效碳源(或氮源)而出现两次生长的现象,称为二次生长现象。

68.防腐(Antisepsis):

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用下,能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的一种措施。

69.化疗(Chemotherapy):

指利用具有选择毒性的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内部被微生物感染的组织或病变细胞进行治疗,以杀死或抑制组织内的病原微生物或病变细胞,但对机体本身无毒害作用的治疗措施。

70.消毒剂:

可杀死微生物,通常用于非生物材料的灭菌或消毒。

防腐剂:

能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但对人及动物的体表组织无毒性或毒性低,可作为外用抗微生物药物。

71.石炭酸系数:

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和达到同效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的比率。

72.抗代谢物(Antimetabolite):

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以至可以和特定的酶结合,从而阻碍了酶的功能,干扰了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称为抗代谢物。

73.十倍致死时间:

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数量十倍减少所需要的时间。

热致死时间:

在一定温度下杀死所有某一浓度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74.致死温度:

能在10分钟内杀死某种微生物的高温界限称为致死温度。

致死时间:

在某一温度下杀死细胞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致死时间。

75.灭菌:

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灭菌后的物体不再有可存活的微生物。

76.消毒:

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77.遗传(inheritance):

亲代与子代相似,即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有极其稳定的特性。

变异:

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78.表型:

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表现。

79.饰变:

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即指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80.基因组(genome):

一个物种的单倍体的所有染色体及其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称。

81.质粒(plasmid):

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82.转座因子(transposableelement):

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83.基因突变(genemutation):

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而导致的遗传变化就称基因突变。

84.移码突变:

指诱变剂会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85.hisC-与hisC+:

分别表示组氨酸的营养缺陷型和野生型。

86.strr与strs:

分别表示对链霉素的抗性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

87.转导:

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88.转化:

受体菌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89.普遍性转导:

噬菌体可以转导供体菌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的转导过程。

局限性转导:

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

、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90.基本培养基:

仅能满足某些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

凡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

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91.基因重组:

或称遗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

92.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菌株。

野生型:

指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原养型:

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

94.接合:

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95.转染:

指用提纯的病毒核酸去感染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

96.重组DNA技术:

是指对遗传信息的分子操作和施工,即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入载体中,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

97.生态学:

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与其环境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98.微生物生态学:

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99.正常菌群:

生活在健康动物体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100.条件致病菌:

某些正常菌群中的菌在宿主的防御功能减弱时,趁机转移或大量繁殖,成了致病菌的这类特殊的致病菌即称条件致病菌。

101.微生态制剂:

是依据微生态学理论而制成的含有有益菌的洛菌制剂,其功能在于维持宿主的微生态平衡、调整宿主的微生态失调并兼有其他保健功能。

102.互生:

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103.共生:

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时,互相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104.拮抗:

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105.寄生:

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中或表面,从后者取得养料,引起病害或死亡。

106.反硫化作用:

厌气条件下反硫化细菌将硫酸盐还原成为H2S的过程。

107.硫化作用(无机硫的氧化):

含硫有机物分解所生成的H2S,以及土壤中的元素硫或其它硫的不完全氧化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被氧化成SO42-的过程。

108.富营养化:

水体中N、P等营养元素大量增加,远远超过通常的含量,结果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使藻类和某些细菌数量激增,其它生物种类减少的现象。

109.BOD:

生化需氧量,或称生物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

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

单位为mg/L。

COD:

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

指在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110.类菌体:

在根瘤中根瘤菌失去细胞壁,形成肥大、有分枝的亚细胞器。

菌剂(菌肥或生物肥料):

利用有益微生物为植物提供有效养料和促进生长。

111.活性污泥:

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112.生物膜:

是指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能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某些有毒物质。

113.TOD:

总需氧量,指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在高温下燃烧变成稳定氧化物时所需的氧量。

DO:

溶氧量,指溶于水体中的分子态氧,是评价水质优劣的重要指标。

114.根际微生物:

指一类主要以植物根系分泌的营养物质的源方能生长良好的微生物。

根圈效应:

植物根际对微生物数量、种类、活性的影响。

在数量上常用根土比来表示。

115.LD50:

半致列剂量。

在规定条件下,测定杀死供试昆虫数的一半所需制剂的浓度。

116.根土比:

根际微生物和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之比。

117.氨化作用:

含氮有机物通过各类微生物分解、转化成氨的过程。

118.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表面进行及其生命活动的有机物圈层。

广义生物圈包括生物及其所生活的非生命环境

119.生物固氮:

常温常压下,固氮生物在体内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将大气中的分子态N2还原成为NH4+的过程。

120.免疫:

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

121.病原微生物:

或称病原体:

指寄生于生物体(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疾病(disease):

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即称疾病。

122.传染(infection):

又称感染或侵染,是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指机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123.外源性感染:

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毒)者和带菌(毒)动、植物。

内源性感染:

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124.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125.外毒素:

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的于菌体裂解时释放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

126.类毒素:

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

127.抗毒素:

常用来预防注射。

也可用类毒素注射动物,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

128.非特异免疫:

是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

它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

129.特异性免疫:

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

130.炎症:

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作是非特异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

131.抗原:

是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体:

指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称为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

132.免疫原性:

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

或称反应原性,抗原能与相对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和反应的能力。

133.完全抗原:

或称免疫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

不完全抗原:

或称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抗原。

134.种(species):

又译物种,是一个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一大群力株的总称。

135.新种(speciesnova,sp.nov或novsp.):

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136.培养物(culture):

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

137.型(form或type):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

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138.菌株(strain):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

二、填空题

1.世界上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他的最大贡献不在商界,而是利用自制的____显微镜___发现了 微生物世界 。

2.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是法国的巴斯德,他对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体现__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学说___、__免疫学——预防接种__和__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___;

而被称为细菌学奠基者是_德__国的_____柯赫____,他也对微生物学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主要集中体现____建立了细菌纯培养技术___和__提出了柯赫法则____。

3.微生物学发展史可分为5期,其分别为史前期、初创期、___奠基期____、______发展期和成熟期;

我国人民在史前期期曾有过重大贡献,其为制曲酿酒技术。

4.微生物学与___数___、___理____、___化___、信息科学和技术科学进一步交叉、渗透和融合,至今已分化出一系列基础性学科和应用性学科,如化学微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学、生物生物工程学、微生物化学分类学和 微生物信息学 等。

5.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指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性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6.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有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生物。

7.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8.根据分裂方式及排列情况,球菌分有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 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螺旋菌又有螺旋体菌、螺旋状__和__弧状__,及其它形态的菌有星形、方形、柄杆状和异常形态。

9.细菌的一般构造有____细胞壁____、___细胞膜____、___细胞质____和___核区___等,特殊构造又有鞭毛、菌毛(或性菌毛) 、荚膜和____芽孢___等。

10.引起细菌形成异常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比如培养时间 、____培养温度和培养基的组成和浓度等。

11.细菌的染色方法有①__简单染色法____、②___鉴别染色法____、③___负染色法___,其中②又可分为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性染色法、芽孢染色法和姬姆萨染色法。

12.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分为__结晶紫初染____、___碘液媒染___、____酒精脱色___和____番红或品红复染____,其中关键步骤为___酒精脱色_____;

而染色结果G-为___红____色、G+为____紫____色,如大肠杆菌是革兰氏____阴性____菌、葡萄球菌是革兰氏____阳性____菌。

13.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