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79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7480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21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79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79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79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79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79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79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79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79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79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生回答)是的,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可见你们掌握了很多描写雪的名句,积累很丰富。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一个孤寂冷清、了无生气的世界;

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是一个灿烂至极、瑰丽奇幻的世界。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

它覆盖着原野、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泌园春·

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设计三:

播放课件,呈现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

雪》文字,再配以课文朗读录音。

(多媒体出示)

2.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

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

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泌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

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它告诉我们这首词所写的是雪景。

3.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

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诗词,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等。

4.背景资料。

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而此时,国民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到达陕北。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

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茫茫雪景,他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这首词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1945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

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

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

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亚子的墨迹制版刊出。

5.生字、新词。

沁(qì

n)莽莽(mǎng)分外妖娆(yāorá

o)数风流人物(shǔ)折腰(zhé

稍逊(xù

n)风骚(sāo)今朝(zhāo)成吉思汗(há

n)

惟余莽莽:

只剩下白茫茫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顿失滔滔:

指黄河因结冰而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山舞银蛇: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原驰蜡象: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须:

等到。

红装素裹:

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分外妖娆:

特别妖艳美好。

风骚: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一代天骄:

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

风流人物:

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一)指导朗读

1.多媒体播放范读录音。

结合写作背景,请同学们试读这首词两遍。

提问: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示例]

①“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

②读上阕时,应带着赞美、陶醉的语气。

③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时,应微微摇头,嘴角微微上扬……

2.请几位同学试读这首词,教师进行停顿与重音指导。

[部分停顿与重音示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刚才又朗读了几遍,词的大致意思同学们应该明白了吧?

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主要内容,可分上下两阕来概括。

(学生概括,教师视情况进行引导,并板书。

上阕描绘北国雪景(写景)

下阕评论风流人物(议论、抒情)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一)品读上阕,领略意境

1.品字词

提问①:

词人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望”字。

它统领了以下句子: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②:

说说“惟余”“顿失”这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两词分别照应前文的“雪飘”“冰封”。

“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提问③: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词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运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

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让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词人这样写有三方面因素:

视觉因素。

词人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精神因素。

词人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是生气勃勃的。

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提问④:

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虚景。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2.品画面

提问5:

默读上阕,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词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描绘:

北方的中国,一望无际。

洁白的冰雪,像是厚厚的地毯,覆盖着千里大地,雪花纷纷扬扬,尽情挥洒,飘向万里江山。

雄伟的长城,里里外外,也因这一场大雪,而只能看见白茫茫的一片。

奔腾的黄河,也像是一下子停止了咆哮。

远方的山脉,放眼看吧,起起伏伏,像是一条欢快的蛇在舞动;

原野上,也被白雪覆盖,像大象一样在奔跑,它们好像是在和天比高一样。

感受:

词人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词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二)品读下阕,感悟评价

1.找出该词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默读下阕,分组讨论:

“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

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观看下面一组幻灯片后,请找出这个词,并说说这个词所包含的感情。

提问,总结:

“惜”字。

包含的感情:

(1)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

(2)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3)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

(4)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有区别,“稍逊”“略输”二词表现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对成吉思汗的一种近乎嘲讽了。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评古为论今作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提问⑤:

怎样理解词末的“风流人物”的内涵?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在这首词中指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提问⑥:

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时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成为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秀美江山、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的人,还得算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3.请所有同学再齐读最后三句,感受词人的英雄豪情。

第四阶段:

检测小结

1.这首词的上阕,作者站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事物?

这些景物全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这些景物的描写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下阕由写江山到写英雄,由写景到写人,都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作者如此评论古人的目的是什么?

检测小结答案:

1.作者描写了长城、大河、山脉、高原等景物,这些景物不全是作者亲眼所见,有实写的内容,又有作者根据眼前的景物想象、联想的内容。

这些描写具有气势壮丽,大气磅礴的特点。

2.作者在下阕中提到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

写这些古人的目的是评古颂今,赞美今天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

 

这一环节多角度地促使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作家作品、作品体裁、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加以掌握,为进一步理解内容和探究本文的写法特点奠定基础。

通过朗读,营造一种豪情激荡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真正感受诗词意境的同时掌握了诗词朗读的一些方法。

在此基础上,了解了这首词的大致内容。

通过赏析这首词中的词句,让学生明白化静为动及虚实结合的写法,理解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雪(第二课时)

1.通过品读关键语句,感受词人的胸襟气度。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通过品读关键语句,感受词人的胸襟气度。

1.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课文中的字词,熟读了课文,理清了结构层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来感受其语言的凝练、含蓄之美。

2.赏析:

全词是如何做到写景、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水乳交融的?

这首词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

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势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下阕议论,借上阕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着词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而感人的艺术效果。

毛泽东的诗词向来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正因为词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

再次品味诗词,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魅力。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从遣词造句上品析诗词,可用下面的句式来交流:

“从课文句子_________,我发现词人毛泽东_____________。

教师给学生示范:

从课文句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用词,善于造境,简练的“冰封”“雪飘”“千里”“万里”,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学生自行阅读实践,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从课文句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我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山丘连绵起伏的状态,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课文句子“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我发现词人毛泽东用词精当,对偶工整。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从课文句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我发现词人毛泽东写景虚实结合,富于想象。

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从课文句子“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运用形象说理进行议论,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从课文句子“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我发现词人毛泽东用词很有分寸,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之意。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又表现出其对历史人物又不是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2.再细读词句,从情感内容上体会,用“从课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感受到了伟人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进行交流。

从课文句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感受到了伟人毛泽东赏雪时的豪迈情怀。

从课文句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我感受到了伟人毛泽东的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从课文句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我感受到了伟人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从课文句子“倶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感受到了伟人毛泽东的自信和自励,这就是领袖人物的豪迈气概和伟大抱负。

合作探究

教师多媒体投影材料一: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投影材料二: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教师介绍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

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

作品里那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饱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凄苦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

2.从词中的梅花形象、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来思考并比较两首词。

提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

(1)陆游《咏梅》一词中的梅花无人眷顾,无人欣赏,风雨催逼,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有着高洁坚贞、孤芳自赏的姿态!

毛泽东《咏梅》中,“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

“犹有花枝俏”,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凸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

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在无比欣慰地飘落,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诗人陆游笔下的梅花,有铮铮傲骨,孤高而寂寞。

而伟人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

(2)陆游《咏梅》里的梅花无疑是陆游自己的处境与人品的写照,从中既体现了他不愿苟合于流俗的清高孤傲,又有遭遇打击后的凄凉与无奈。

全词悲剧气氛浓重,凄凉压抑,读之使人感到阴郁低沉。

时代的悲剧,个人的不幸,使陆游《咏梅》词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词发表的时候,前面有这样一句话: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在毛泽东手书的陆游《卜算子·

咏梅》词之后,附了这么一句话:

“伤北伐不成而作。

”写一首词,应该是有感而发的,毛泽东在读了陆游的词之后,一反陆游原词的消极悲观、格调低沉,而展现出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和信心,敢于斗争,正视胜利的精神;

一反陆游原词的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表现出谦逊虚心、不计名利,完全彻底地为人民、为革命的精神,从而塑造出全新的梅花形象。

这首词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还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拓展延伸

1.活动一:

读伟人

在搜集到的毛泽东诗词中,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代表诗人的胸怀?

朗读给大家听。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

娄山关》)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

长沙》)

2.活动二:

说伟人

根据你的了解,用一句话来形容毛泽东,说出你对他的认识。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用满腔豪情谱写锦绣诗文,也谱写了中国的新篇章。

他是一位胸怀天下的领袖……

他是一位驰骋沙场的军人……

3.对于伟人毛泽东,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来说尽我们对他的敬仰。

就让我们在任先青的《诗人毛泽东》中结束对伟人的认识之旅吧。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第五阶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1.文中“________”“________”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赋予“山”“原”以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和激动的情绪。

2.指出本阕中哪些句子属于下列描写景物的方式。

(1)概括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象描写:

(2)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3.“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写出了地域的__________,显示了作者____的胸怀,___________的气魄。

4.请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把下面词句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对比拟人排比B.拟人排比对偶

C.比喻拟人对偶D.排比拟人比喻

1.舞驰生命

2.

(1)第1〜3句第4〜10句第11〜13句

(2)第4〜7句第8〜10句

3.广阔博大宽广雄伟旷达

4.第一层(第1〜3句):

总写北国雪景。

第二层(第4〜10句):

具体描写北国风光。

第三层(第11〜13句):

想象雪后北国风光。

5.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根据诗句描绘出美丽的景色。

6.C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朗读为纲,通过诵读感受和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整体看来,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教师没有把合作(讨论)作为重点,因此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显现。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顺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合作探究的活动,会更有利于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体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加深对本文写法的理解,进而进行知识迁移,培养写作能力。

文学作品的欣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应重视文本的阅读,重视对语言,尤其是对关键词语的揣摩。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在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情感目标。

将诗词的学习安排在九年级阶段,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写诗词,而是通过欣赏名作,学习语言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

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对古人、对领袖的看法。

2、我爱这土地(第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重音和韵律,并能熟读成诵。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