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7182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这些字的字音要注意。

   为:

注意读音是二声。

是什么意思呢?

当做。

   则:

找找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出示字义,选择。

   字义:

1.表示因果关系,就便。

      2.量词。

㈢理解意思的学法梳理。

⒈你有什么办法把课文的意思弄清楚呢?

(查字典、请教别人、看注释。

强调书下有好几个注释,看注释是个好办法。

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了,怎样知道一句话的意思呢?

⒉请你结合注释,先自己理解课文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字或词的意思,可以画下来,标上一个小问号。

⒊同桌交流,老师建议每一个同学都先读一读论语,然后再说一说论语的意思。

(老师巡视)

㈣第一则论语

⒈这则论语告诉我们什么?

(导向理解论语的意思)

⒉这几个字的意思你理解吗?

(温、故、新、为、矣)

⒊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读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得缓慢,个别字拖音)

⒋大家想一想,孔子在什么情况下能对他的弟子说这句话?

(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读出劝戒或赞赏的语气)

⒌孔子的弟子有这么多的收获,那你在生活当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哪?

(通过聊天让学生明白,技能、技法的长进是自己温故而知新的结果,同时把新的体会告诉他人,就是别人的老师)

㈤第二则论语

⒈“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孔子告诉我们的另一个学习方法又是什么呢?

(导向对句意的理解)

⒉理解字义:

思、则、罔、殆

⒊读出理解。

⑴指名读。

⑵提问读:

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⑶这样做不行_____,再来读读_____。

⑷劝告我,可以吗?

⒋知新

______则获。

评:

你真正做到了学思结合。

⒌学思结合则获,那怎样做会没有收获呢?

(导向朗读)

三、总结,拓展延伸

⒈请你轻声读读这两则论语,从孔子的这两句话中,你都明白了些什么?

      学思

板书:

温故 → 知新

      结合

⒉这么好的学习方法是谁告诉我们的呢?

2500多年前,孔子说的这两句话,今天我们读来,对我们的学习生活还有这么多的帮助。

孔子不仅在学习上给我们讲明了方法,而且他的话在做人、做事、品德修养上也给后人以启示。

(出示课件)

⑴请你轻声地读读孔子说的这些话,哪句是你熟知的,你能给我们讲讲意思吗?

⑵指名讲意思。

⑶指名读。

⒊精炼的语言凝聚着孔子非凡的智慧和人性上的光辉,2500年间,孔子的一言一行激励着许多文人、许多武士、许多的报国英雄,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国家的振兴,一直在努力奋斗着。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人,就连国外的许多国家也成立了“孔子研究会”,他还评为“世界十大古代文人”之首呢。

我希望我们同学也能从中获得收获。

课例《论语》二则评析文本

铁十一小徐学玲

语言最小的单位是“词”,字要通过词才能更准确的理解;

句子要凭借词,才能组合排列。

对语文学习,字词是基础,是根本;

没有了字词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显得空洞和苍白了。

巩老师在教学“《论语》二则”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联系,理解体验

唤醒学生原有的词汇积累,再利用旧的词汇过渡理解新的词语,使新词在旧词的再现中融会贯通,从而使新词的意思逐渐清晰明了。

本节课上,对于语气词“矣”的教学,巩老师采取了与学生学过的“焉”这一旧知识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感受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无痕地向学生渗透了古文中语气词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给学生留下终身受用的知识。

另外,汉语本身就有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所以在进行字词教学时,一定要关注文本,抓住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同一个字词,建立联系,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去运用。

这就是学习汉语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道理。

本节课上,巩老师还适时引导学生把课文题目中的“则”,与课文中的“则”建立了联系,对比着来理解,也强化了学生字词的感悟和积累,对于今后的运用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结合语境,理解体验字词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有些词语单独理解起来较难,但是,如果将其置于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就会容易得多。

巩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词语分类处理,从而较好地化解了学生理解的难点。

例如,“温故”“知新”“学”“思”“罔”“殆”等重点词,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于是巩老师引导学生把这些词放到句子中去思考,先说一说读懂了什么,顺势让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样学生对词句就都理解了,之后再反复诵读内化,进行积累。

可见,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含义深刻的词句,就要将词语置于句子之中,也就是语言环境中,也就是说词语探究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为依托,只有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词语,才会让词语充满生命的色彩,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就是字词学习最基本的方法。

这里,巩老师对词语的教学并未停留在简单的词面上,而是在学生初步感受词语的基础之上又将学生引向了句子,请学生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

词语是零碎的,而句子却是完整的。

词语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句子的温暖怀抱中。

巩老师把词语的教学过渡到了句子教学上,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将感受到的热乎乎的词语引向文本,让词语永远活在了文中、活在心中。

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验字词  

课文大多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场景,以及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刻的思想道理来感动读者。

因此,学习课文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验,就能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课文的特定氛围中,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如:

巩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学”和“思”及其关系时,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理解和体验的。

这些理解和体验,不是简单的来自老师的讲解,而是在与生活实际真正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潜心体会,使字词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使他们的心灵丰富起来。

这样,学生便能真正读出词语的内涵,读出自己的理解了。

可见,在字词教学中,教师适时把品析词语和理解课文、认识世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充实到语文教学中来,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有趣味,更有实效,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发展其语言运用能力也大有裨益。

四、强化朗读,理解体验字词 

品读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基本途径。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有滋有味地读,全神贯注地读,感受文中绚烂的语言,让读触动心灵,激发学生探究、感悟词语的兴趣。

《论语》二则中,文中深刻的道理,是通过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表现的。

巩教师在课上很重视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培养朗读的能力,掌握朗读的技巧,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到课文的典范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深入地理解道理。

如在学生理解两句意思之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之后教师进行范读。

在学生理解词语,感悟句意时,巩老师还摈弃了为解词而解词的简单做法,将理解词义与朗读训练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体验中真切地感悟到了其中的道理。

这样,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了句中词语的意思,更体验到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了。

可见,通过句子朗读可以很好促进对词语的感悟品味,感受词语带来的情感体验,它们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如何运用评价指导学生积累成语

                 _____字词能力形成性评价工具使用案例

梁山中英文学校祝爱香

成语宝典

(自主学习)

同学们,“成语宝典”和你们见面了!

你们自制的“成语宝典”样子一定很精致,内容一定很精彩。

老师给你们找来了小朋同学的“成语宝典”,他的设计很新颖,内容也很丰富。

你打开以后一定会受益匪浅。

脑力大比拼

1、打开宝囊:

宝囊-----学成语长智慧

数字猜成语:

12345609(      )   1256789(      )

1+2+3(    )333555(      )

3.5(      )   510(      )

9寸+1寸=1尺(    ) 1×

1=1(      )

2、宝盆等着你:

宝盆-----学成语知名人

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作家杜鹏程(     )  画家刘海粟(      )

革命家王任重(    )  作家陈残云(     )

原北京市长焦若愚(   ) 影星成龙()

你能解读老师和同学们的名字,看它们取自什么成语吗?

3、开启宝瓶

宝瓶-----谜语猜成语

①龙---------②闹------------③掠------------

④寸步不离--------⑤百米赛跑--------⑥蛀书虫-------

⑦纸老虎--------⑧丢西瓜捡芝麻------⑨鱼尾纹-------

你能照样子编几个吗?

4、进入宝库

宝库----读古诗知成语

相逢何必曾相识------轻舟已过万重山------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曲只应天上有,______________。

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你能设计出更有趣的题目吗?

评价与反思

1、你来评价一下小明的“成语宝典”,你给他几颗红星?

为什么?

2、你的“成语宝典”中一定也藏着许多“宝”,你愿意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吗?

和你的好伙伴讨论一下,积累成语有哪些好方法,试着总结几种。

3、你愿意给成语分类吗?

把你“宝典”中的成语放入下面的“百宝箱”中吧!

描写神态的

描写色彩的

描写心情的

4、你觉得小明“成语宝典”中的哪些内容使你深受启发?

你有新的想法吗?

在班级内开展“成语宝典”的比赛活动,评出最佳“成语宝典”。

“成语宝典”设计形式灵活多样,易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我们在一个班进行了

检测,具体情况如下:

1、数据分析

有25位学生很好地完成了这项评价,用时40分钟左右。

其中“数字猜成语”一题完成较好,90%正确。

“学成语知名人”所有学生都写得十分正确。

“谜语猜成语”7名同学稍有错误,对于读古诗知成语的题目,学生都在理解内容,想像意境的基础上进行了思考,其中“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题,回答“绝处逢生”的15人,回答“柳暗花明”的13人,回答“山穷水尽”的2人,回答“死里逃生”的4人,只有个别学生理解错误。

“相逢何必曾相识”一题,回答“似曾相识”的18人,“一见如故”的20人,理解基本准确。

2、现场发挥

在完成“学成语知名人”的题目后,同学们又自行设计了一项活动,即“猜同学的名字取自何成语”,这一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举例如下:

李晶莹(清澈透明、玲珑剔透、晶莹透亮)

张思颖(才思敏捷、才智过人)

李文博(博学多才、学识渊博)

李斌(文武双全、多才多艺)

在完成谜语猜成语后,同学们又自行设计一些有趣的谜面。

演员----逢场作戏哭诉----声泪俱下

气球----不翼而飞登山----步步高升

铁公鸡---一毛不拔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哥哥怕弟弟---后生可畏律师犯罪----知法犯法

七十二小时不见---士别三日

一只蜜蜂叮在挂历上---风和日丽

有十只羊,九中蹲在羊圈,一只蹲在猪圈---抑扬顿挫

在完成读古诗知成语后,一组同学又在原题基础上经过创新,设计了一更新颖的题目。

现举一例。

下面每个成语中都缺少一个字,请你正确填写,再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是我们熟悉的哪

一首诗。

1、黑□不分2、重见天□3、□依不舍4、青□绿水5、同归于□6、青

□不接7、口若悬河□8、刀枪不□9、□阔天空10、□水年华11、□

擒故纵12、□苦潦倒13、□辛万苦14、万□长城15、□不转睛16、三□半

夜17、□行下效18、□望无际19、□出不穷20、月满西□

把上面的答案,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你知道这首诗的诗名及作者吗?

家长签名:

“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积累成语的积极性,真正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3、评价与反思

在评价与反思过程中,学生能够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在评价小明的“成语宝典”时,黄立萍这样写道:

“小明的成语宝典我给他圆颗星,因为他做的新颖有趣,让们在快乐中丰富了知识,但内容设计上还不够丰富。

假如让我来设计,我还要在此基础上增添一些更好玩的。

看图画猜成语、根据意思猜成语、自编成语故事、成语接龙、成语园地等。

在谈及自己的成语宝典和积累成语的好方法时,同学们更是滔滔不绝。

吴轲同学的成语宝典利用幻灯片制作动画让同学猜成语,嬴得了大家的好评,展示完自己的成果后,在同学们的掌握中,他高兴得蹦了起来。

大多数学生归纳了三至六种积累成语的方法。

最常见的如分类记成语、编故事记成语、自编谜语记成语、绘图记成语、小组展开比赛等。

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相互讨论,相互评价和借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评价活动,同学们深受启发我们深有感触。

为什么以前通过背诵、默写来评价学生积累成语的情况时,效果总是不理想,强调了几遍的问题重复出现错误。

而现在,我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去评价,学生就这样乐于接受并热情高涨呢?

一位家长写道:

“如果能把这种游戏式的教学贯穿到语文课堂,将会使绝大多数学生乐学、好学、主动求知”。

由此可见,把发言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评价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亮点和不足,将会激发学生极大地学习兴趣,挖掘出他们无穷的潜质。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通过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3、通过第一则寓言《自相矛盾》的学习,学会学习寓言的方法(知故事,明道理),并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则寓言《掩耳盗铃》。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寓言的意思。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寓言。

1、故事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图片,请看大屏幕。

(课件:

亡羊补牢的图片)

看到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故事?

亡羊补牢)

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儿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由一个同学讲故事)

2、揭示课题:

《亡羊补牢》是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故事,这个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像这种蕴涵着深刻道理的小故事我们就叫它寓言。

(板书:

寓言)

这学期我们学习其中的两则(板书:

二则)

5分钟

二、学习《自相矛盾》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复习字、词。

⑴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则,举起右手一起写,(板书:

自相矛盾)

请大家打开书,先小声读一遍课文,要求:

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⑵课文中的生字词都会读了吗?

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出示第一组词:

①你们知道什么是矛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和他一起打开书,你来给大家读一读。

你真会学习,读书下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生字词的意思,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这就是矛,最初人们根据矛的样子勾画出的象形字是这个样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矛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就是现代汉字“矛”字。

(课件演示)

②你们知道什么是盾吗?

这是盾,他也是由用图形来做文字使用,慢慢演变成现代汉字。

教师说明:

矛和盾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在战场中,矛用来进攻敌人,而盾用来遮挡矛或者其它尖锐的东西,保护自身的安全,作用可大了!

出示第二组词:

锐利坚固

①指名读。

②齐读。

③现在,投影上有四个词,你能两个为一组进行词语搭配吗?

出示第三组词:

夸口哑口无言

①指名读词。

②“夸口”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这个人在吹牛,也许不可信,是吗?

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想一想。

用夸口说一句话吗?

(小明经常向同学夸口自己家有很多玩具。

开学时,小利就向同学夸口说期末考试能得第一名。

兔子向乌龟夸口俩人赛跑,自己准能得第一。

③哑口无言,选择字义。

老师这里为哑口无言准备了两个意思,但是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你能选出来吗?

④再读一遍这些词。

⑤能不能用上这几个词,讲一讲《自相矛盾》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自己试着说一说。

指名讲故事。

10分钟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中的字词大家已经掌握的很好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卖矛和盾的人(出示图片)你能在市场中找到他吗?

那么就让他带领我们走进课文。

把书打开,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从课文中哪看出来的?

(可笑)(提示学生要抓重点词去说明自己的想法)

预设一:

学生可能会找到那个人说得话,并进行对比。

或是觉得这个人说大话。

(板书:

夸口)

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

“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

“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1)如果学生对比两句话

A、出示第一句:

“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自读)

如果体会到“矛锐利”

问:

怎么读能让人们感受到“矛锐利”,你能读出来吗?

(指名2人)

如果体会到“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课件出示:

各种盾(体会不论---都---)

过渡:

他一方面夸口自己的矛锐利,一方面又夸口自己的盾坚固。

B、课件出示:

“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伸出手指,做“戳”的动作。

你知道他现在又想夸什么吧!

试着读出来。

(自读)(指名2人)

C、出示两句:

你是这个人,该怎样叫卖?

(同桌互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集市。

集市上的人可真多。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

那些卖东西的,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都想吸引更多的人到他这儿来买东西。

你就是那个卖矛和盾的人,该怎么叫卖的呢?

先练一练。

谁来试试。

(指名读2人)

预设二:

学生找到当别人质问他时,他哑口无言。

(1)他为什么被问得哑口无言?

(他说得话前后不一样)

(3)两句话说得前后不一样?

我们看看他都说了什么?

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

接预设一。

15分钟

(三)剧本表演,深入理解寓意。

1剧本表演:

(1)那我们表演一下可以吗?

(2人一组,商量商量,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

(2)汇报表演,学生点评。

2、深入理解寓意。

(1)再来看这两句话,这个人前后说得两句话有问题吗?

前后不一致)

(2)看图:

此时此刻,他脑子里会想什么?

(3)你还想对这位楚国人说些什么?

(理解寓意)(说话、办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总结:

这也就是“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体会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4)运用:

有这样的一段话,可以这样说吗?

老师:

“今天小红怎么没来上学呢?

”小华:

“我想她可能一定是生病了。

看来我们说话时也要注意,不要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了。

(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自相矛盾》这则寓言的作者呢?

1、《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出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叫韩非子的人所写的。

语言或行动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已经凝练成四个字——自相矛盾。

这个词我们一直沿用至今。

2、我们今天读到的课文选自韩非子的同名著作《韩非子》,课文是后人翻译出来的,想见见原文是怎么写的吗?

(配乐朗读古文)

(五)作业:

出示课件

课例《寓言二则》(自相矛盾)评析

记得维果斯基曾说:

“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

”只有让词语动起来,它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并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刘老师在教学《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语归类——强化字词积累

教学词语环节,刘老师分别出示了“矛”、“盾”(两个表示古代兵器的词语),“锐利”、“坚固”(用来形容兵器特性的词语),“夸口”、“哑口无言”(用来表现人物的词语)三组词语,在教学中,刘老师分别出示之后,引导学生准确认读,并分别了解其词义。

此种方式巧妙渗透了词语的归类,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与积累,并集中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一举多得。

二、借助词语——串联了解课文内容

刘老师在分别出示了“矛”、“盾”,“锐利”、“坚固”,“夸口”、“哑口无言”三组词语,并进行处理之后,抓住契机,顺势而导,提出了一个更贴近文本内容的语言训练要求:

运用这些词语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以此导读整篇课文,使词语回归课文,浑然一体,课堂由词语学习很自然就过渡到了课文的学习感悟中,两“环”就这样紧扣在一起,让人浑然不觉……这其实是通过词语串联课文内容更为生动的落实,学生在表述中不仅进一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还把握了文章的叙述线索,为下一“环”的学习活动的展开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与衔接。

同时练习了词语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词语的理解。

此处教学有层次、有梯度,设计巧妙,让词语活了起来,起到了指引学生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语文基本能力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样的字词教学也使得整个课堂变得灵动而丰厚起来。

三、借助资料——激发学习字词的兴趣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中的“矛”和“盾”是学生理解成语的关键。

刚刚接触两个字时,学生直接看书下注释就能了解,但印象不深,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也都没有见过“矛”和“盾”,所以课上,刘老师让学生先看注释,激活前知,再通过展示图片以及文字的演变过程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