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如下环节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6963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如下环节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如下环节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如下环节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如下环节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如下环节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如下环节Word下载.docx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如下环节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如下环节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如下环节Word下载.docx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

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任务。

本节主要讨论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时教学目标,是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1、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

确定课时教学目标,首先要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明确单元教学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学习后要完成哪些任务。

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

(1)分析教材内容,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本书第二章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在进行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还应注意教材的组织和呈现方式、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因为教材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制的,它蕴涵了各个学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的例题和习题也可以体现教学的重点,而教学重点和教学的目标往往有对应关系。

同时,在分析教材,也要注意参考其他一些教学资料和有经验的教师的经典教学案例,用审视的眼光,深入思考、反复追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

(2)分析学生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为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但要使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具体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原有的学习起点、学习能力、学习需要、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的学习非常重要。

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认识,将直接影响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所以,要在学习之前进行判定。

学生的作业、小测验、平时提问、教师的观察等都可以作为依据。

对学生的了解,涉及的方面较多。

在进行教学设计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学生的所有特点进行分析,只要抓住与教学任务有关的、重要的特点进行分析既可。

在这一环节中,应注意具体、有针对性地分析,避免泛泛而谈。

(3)参照课程标准,完善教学目标

《标准》把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前三个目标大致可以归为认知领域,后一个可以归为情感态度领域。

在数学学习中,知识、技能的掌握是问题解决的基础,而数学思考、情感态度则伴随在上述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精心设置教学目标,努力实现上述四个方面的整合,这是实施新课程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所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相同的。

如果把上述四个目标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相对照,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大致可为:

知识属于言语信息,技能和问题解决属于智慧技能,数学思考属于认知策略,情感与态度则属于态度范畴。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对于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目标陈述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陈述通过学习后学生会做什么和说什么。

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

(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力求简单、准确、明确。

知识技能目标尽量做到可以观察和检测量。

“简单”指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不要太多,太多反而没有目标。

同时表述要简单易记;

“准确”指目标要与《标准》的要求相一致,否则容易偏离方向。

“明确”指表述要尽量用规范的、意义明确的用语。

用一些行为动词将学生应做什么和会说什么具体化,这样目标陈述就可明确。

(三)教学目标设计和陈述的实例

【例】教学课题:

《认识数1—5》(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结合课程总目标中与“数的认识”相关的要求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可知,通过学习,学生要能熟练地数、认、读出1—5各数,了解数的组成,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认识数0,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

《认识数1—5》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

我们知道:

自然数是一类等价的有限集合的标记。

即是说,0以外的自然数表示非空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关于10以内自然数的教学,体现了数学家关于自然数概念的一些研究成果。

本节教材基于儿童已有的关于数数的经验本节教科书突破了以知识为主线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如下活动:

找出野生动物园各种动物——点数每一种动物的只数——将每一种动物的数量用小棒表示——抽象出1-5各数——认读1—5各数——按数摆自己经验中的图形等。

分析教材,我们可以体会其编写意图:

(1)分类:

将观察到的动物归类,构建集合。

(2)建立图像模型:

引导学生从物体数量的角度观察事物,并用小棒表示相应集合中对应元素。

(3)建立符号模型:

用数字刻画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4)自然数的应用:

用数表达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多少。

本节学习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自然数基数的含义(也是难点),初步建立起关于自然数的概念。

学会数数、认数。

这一学习过程中,也渗透了数学的分类的思想、对应的思想、符号化思想。

2、分析学生

我们知道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他们对数的感知是模糊的。

虽然他们大都能数出“1、2、3、4……”,也可以用数表达“几个人”、“几朵花”、“几颗糖”等具体数量,但不能离开这些具体事物抽象出数,对数的基数和序数含义也不太清楚。

在教学中通过“实物——图象——符号”这种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自然数的含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

本节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定位为:

(1)能表述5以内数字表示的数的含义。

(2)会读5以内各数。

能按物数数、按数取物,会用数字、实物或图形等多种方式表示物体的个数。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如果将本节目标陈述为:

“了解生活中数及生活常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用数学的乐趣,进而体验成功的乐趣”,那么,一方面,“了解生活中的数”属于认知领域,“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属于情感领域,这出现了学习类型的交叉,另一方面,也不能确定学生通过学习具体能学到什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任务分析设计

任务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主张学习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有不同的过程和条件。

任务分析的目的,是促使教师运用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进行教学。

这里,我们把课堂教学任务分析界定为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对教学目标中蕴涵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

当代学习心理学关于学习结果分类的理论,为我们进行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分类提供了理论指导,利用学习结果分类知识,将有助于更好地鉴别教学目标中学习结果的学习类型。

比如,“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目标:

1、借助带有方格的面积图,说明当长与宽都是整数时,长方形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的理由;

2、对给予的长方形和实物,能正确计算它的面积;

3、学习利用数形结合、对应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4、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目标中,目标1属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习的陈述性阶段,目标2属于智慧技能中的规则运用,即对外办事的能力。

目标3为策略性知识,目标4为情感与态度目标。

(二)分析实现教学目标(预期的学习结果)需要的条件

分析实现教学目标需要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外部条件(学生自身之外的条件),这里主要指内部条件。

内部条件又分为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

必要条件是指缺少了它学习不能产生的条件。

比如智慧技能学习的必要条件,就是使终点目标得以实现而必须先行掌握的子目标。

可以从终点目标出发,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

“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预先具备哪些能力?

”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点状态,即起点能力为止。

然后教师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子目标按顺序排列出来,为教学顺序提供依据。

支持性条件是促进或减缓新能力形成的条件(包括学习习惯、态度、学习方式等)。

比如,上述“长方形面积计算”学习中:

必要条件:

掌握长方形中“长”和“宽”的概念。

按照加涅的智慧技能学习层次论,规则学习的先决条件是概念,所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规则)的学习以“长”和“宽”的概念为前提条件。

支持性条件:

能使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和归纳推理的策略。

由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是学生第一次经历由面积的直接计量发展到间接计量,所以掌握了“长”和“宽”两个概念还不足以理解面积的计算公式。

最重要的是找到长方形的面积和边长的关系。

而这需要通过陈述性知识的形象表征形式,让学生用单位面积(透明方格)去发现长边边长和宽边边长与单位面积个数的对应关系。

从而归纳出面积公式。

三、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主要指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等方面的设计。

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

教学策略是指向具体的、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不同的学习类型、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以,它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

教学策略的设计,尤其要重视体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

是师生在交往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要实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空间。

(一)概念的教学策略设计

小学数学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概念、量的概念、几何概念、统计概率的概念、简易方程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数的整除概念等共560多个。

象1+1=2这样的简单算式,就涉及到数概念、运算概念、符号概念。

所以,数学概念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基础知识的核心。

加强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概念学习的本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

具体的学习有两种水平,一是把概念作为陈述性知识学,要求学生能说出概念的名称、含义或其关键特征。

二是把概念作为程序性知识学习,习得概念后能用概念的关键特征对概念的正反例进行区分,能够熟练运用概念的定义去进行判断、分类、推理。

这两种学习水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

即学生首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再利用这一关键特征去做事。

落实概念学习的这两种水平,才能够形成智慧技能。

由于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是概念的形成和同化,因此,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1.概念形成的教学策略

概念的形成,是指对同类事物中若干不同例子进行反复感知、分析、比较和抽象,以归纳方式概括出这类事物本质特征,从而达到掌握这一概念的过程。

对于初次接触或较难理解的概念,可以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进行学习。

下面结合教学案例来说明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例】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联系生活,认识分数的意义

1.出示生活中的分数,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多少

份?

表示这样的几份?

(1)活动中的分数:

中国象棋;

第1副棋盘上,红棋子占棋子的

第2副棋盘上,红棋子占棋子的

生:

把棋盘上的棋子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红棋子表示这样的1份;

把棋盘上的棋子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7份,红棋子表示这样的8份;

【反思:

这是一个下象棋的过程,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素材,一方面是因为素材离学生的生活近,另一方面,中国象棋本身是一种民族的素材,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渗透和传递。

在这方面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一个渗透民族文化的数学学习体系有待创建。

(2)网络上的分数。

中小学生的睡眠状况让人担忧,约有2/3的小学生和3/4的初中生睡眠严重不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公布了当前青少年生活习惯研究的一些数据。

师:

上面数据2/3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多少份?

把所有的小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睡眠严重不足的有这样的2份;

你们的睡眠时间足吗?

不足。

【几乎异口同声,这是怎么回事?

有谁知道小学生睡眠时间多少才算不足?

10时。

初中生的睡眠情况怎样?

我们也来关心一下他们。

把所有的初中生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睡眠严重不足的有这样的3份;

初中生更可怜了。

(3)报纸中的分数。

杭州的房产一直备受关注,现在二手房市场也日趋火爆。

到底怎样的价位的二手房最抢手呢?

我们来看一则报道。

信息:

《今日早报》3月13日,8版,标题:

60万元二手房最抢手;

据报道,从三月第一周的成交结构看来,总价在60万元以下的二手房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3/4。

把总成交量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总价在60万以下的二手房成交量有这样的3份;

(4)电视里的分数。

据中央电视台3月5日报道,综合考虑国内外各种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增长部分将占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100左右。

(讨论略)

你们知道这个8/100是什么意思吗?

【开始有点困难】把经济社会发展……

不对,把国内生产总值看作一个整体。

能更明确吗?

去年国内生产总值;

平均分成100份,增长的部分表示这样的8份。

师:

听的出来,我们对这个分数的了解是粗浅的。

包括老师在内,对它的了解也是有限的。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听说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富有程度的重要标志。

至于它的内涵,以后我们慢慢会了解的。

信息的获取的途径分别是网络、报纸和电视。

简单看来,这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但其实质也不容小视。

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看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本身也是一种需要促成的技能和素质。

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关注的一条具体目标。

同时,从多种媒体都能获取分数的信息,也说明分数在生活存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5)概括分数的意义:

刚才,我们从身边的活动中,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知道了很多的分数,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呢?

【结合板书】我们把用来平均分的整体,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单位“1”,把单位“1”用来平均的份数,也用一个词来概括: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这样的数就叫做分数。

教师板书:

把?

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所有的棋子21

所有的棋子178

全国小学生32

全国初中生43

所有成交量43

去年国民生产总值1008

………………

单位“1”若干份1份或几份。

【就是通过呈现不同题材,反映分数的基本特征,都是把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样的数就叫分数。

(1)教学的基本步骤:

(1)概念的引入——提供概念的例证

上例提供的分数概念的几个例证,突出了概念的关键特征。

利用例证,激活学生原有的关于该概念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是概念教学的重要步骤,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关键特征。

概念引入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实例引入、计算引入、猜想引入、情景引入等。

(2)概念的形成——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学生初步感知概念的某些本质属性之后,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及时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具体的做法是:

分化出概念例证的各种属性。

比如,上例中单位“1”、平均分、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数。

概括出概念例证中共同的本质属性。

比如:

上例中关于分数意义的概括。

检验假设,确认关键属性。

在这方面,采用变式是一种有效手段。

变式是指概念的例证在非本质属性方面的变化。

利用变式的目的是通过非本质属性的变化突出本质属性,如果特征在变式中都出现,就可以确认是共同本质属性。

完成本质属性的概括,形成概念。

用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或为概念下定义。

(3)概念的理解和转化

学生知道了概念的含义并能用语言陈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只是完成了陈述性阶段的学习,即第一级水平。

但这还不够。

不少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百思不得其解。

可是经过别人的提醒,会恍然大悟。

其原因就在于不是缺乏所需要的陈述性知识,而是缺乏与具体的知识相对应的以“如果…那么…”的形式表示的规则。

在概念教学中,要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使之能在新的情景中应用,需要有一个练习和转化的环节。

通过练习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转化为办事的规则。

(4)打破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将知识进行有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

我们还认识到: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

因此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以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

构建知识需要遵循知识的内在规律,遵循学习的内在规律,遵循大脑的内在运行规律。

如果你不按照知识的内在规律来构建知识,知识之间联系就会发生混乱,知识就会解体。

如果你不按照学习的内在规律来构建知识,不但学习的效果很差,而且你也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不能在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更不能很好的记忆知识。

如果你不按照大脑的内在运行规律来构建知识,你会感到很困难,常常只是对知识的表面理解,而不能将知识与自己的智力融合在一起,构成知-能体系。

(5)概念的运用

要使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稳定的观念,还需要用它解决问题。

在小学主要是通过设置练习情景来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

运用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概念具体化的过程,而概念的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

【例】一块地的面积是200平方米,这块地的

种黄瓜,黄瓜地是多少平方米?

现在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求这样的1份。

列式计算:

200÷

4=50(平方米),

我们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黄瓜地的大小,怎样表示:

虽然学生已有相应的用整数解决问题的基础,但用分数表示结果,既可以沟通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借助书写外形,强化分数的意义。

因为

具有双重含义:

既是200的

,又是1的

就知道把200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

从解决这个问题的角度看来,可以只用整数的“归一”方法来解答,但从巩固分数意义的角度,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这样的1份,有一定的必要。

2.概念同化的教学策略

概念同化是指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来接纳新概念的过程。

概念同化的过程不仅使知识获得意义,而且扩大了原有的认知结构,它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新概念和原有概念之间的关系。

【例】正方形的认识

正方形的认识之前认识了长方形。

在判断一些图形的时候,引出一个特殊的长方形,那就是四条边都相等的长方形。

 

教学的基本步骤:

(1)概念的引入——提示原有的知识

和概念形成的教学一样,概念同化的教学也要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关键特征。

但理解的方式不一样。

概念形成是上位学习*,而概念同化是下位学习。

如本例中,在学习“正方形”时,用于同化的上位概念是“长方形”。

因此,概念同化教学在引入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原有的、概括程度、包容范围更大的概念和相关概念。

(2)概念的形成——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教学,基本步骤是:

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概念的定义、名称和符号。

解释定义中的词语符号代表的意义,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3)找出新旧概念的异同,将新旧概念相联系,将新概念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4)利用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进行辨认,以便区分新旧概念,促进知识的迁移;

(5)概念的理解和转化;

(6)概念的运用。

在概念教学中,由于新概念有的是在原有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有的是原有概念的限制、延伸或扩充,因此,概念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如对立关系、矛盾关系、交叉关系、从属关系、并列关系等,这些联系是建立概念系统的前提,也是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重要好内容,所以要及时将所学的概念加以整理,形成概念网络,这有助于理解和吸收新概念。

(二)规则的教学策略设计

数学规则的学习主要是指公式和法则、定律和性质的学习。

规则学习,实际上是学习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因此,概念学习是规则学习的基础。

作为程序性知识的规则,它的学习首先要经历陈述性学习阶段,但规则学习不仅是习得描述规则的言语信息。

即是说,学生能理解并能陈述表达规则的命题,并不能认为他已经掌握了规则。

规则学习还需要将陈述性知识转化程序性知识,以便在新的具体情境中解决新问题。

规则教学一般有两种形式:

例—规法;

规—例法。

1.例—规法

例—规法的教学是从若干例证中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教学。

它首先与规则的上位学习相对应。

【例】《长方形体积计算》(教学片段)(上海市特级教师叶季明)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P137

我们已经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指长方体含有的体积单位数。

所以,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数。

下面就让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1.教师拿出12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请学生堆放一个长方体。

摆一摆,可以摆出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的长方体?

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数?

学生分别摆放出不同长、宽、高的长方体,并明确只要用长一行放的体积单位数乘以宽一行所放的行数,得出一层所含的体积单位数,再乘以高一行所放的层数,就是它所含的体积单位数。

为学生的认识打下了感性的基础。

2.教师要求学生仍然用这12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摆出一个体积要比12立方厘米更大的长方体。

刚才大家不论怎样摆,所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都只有12立方厘米,能不能仍然用这12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凭借你们的想像,摆出一个体积比12立方厘米更大的长方体?

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和疑问,能堆放出这样的长方体吗?

经过短时间的沉思,学生尝试着拉开各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距离,终于有1个、2个、3个……更多的学生摆出来了。

生1:

我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体积是15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我想像中间是3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这样,长一行有5个1立方厘米,宽一行有这样的3个,摆了一层,体积是15立方厘米。

生2:

我先摆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