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随笔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6720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随笔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随笔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随笔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随笔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随笔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随笔Word下载.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随笔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随笔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随笔Word下载.docx

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小学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能力。

因此,多年的毕业教学,我都十分重视小学毕业阶段的复习整理工作。

而毕业总复习作为一种引导小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程。

所以,在具体实施前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

  从小学毕业总复习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的任务概括为以下几点:

  1、系统地整理知识。

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

毕业复习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平达到熟练掌握水平。

  3、查漏补缺。

结合我校六年级学生学情实际,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

所以,毕业复习的再学习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复习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由于复习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习,所以,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直接制约着复习过程的安排。

同时,也要根据本年级实际复习对象和复习时间来确定复习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

复习内容安排大致如下:

  复习内容:

  知识要点:

  1、数的意义

  ①注意小数与分数的意义对照,小数实际上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在写法上与整数相同。

  ②明确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小数的意义有所不同,不能带有单位名称。

  ③明确数位和位数的区别。

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位数是一个自然数含有数位的个数。

  ④强调几位小数的判断与几位自然数的判断不完全相同,如:

3。

82看小数部分是两位小数。

  2、数的读法和写法

  ①在数的读法、写法训练时,要着重突出自然数中间、末尾有0的读写方法。

  3、数的改写:

  

(1)把较大的多位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有两种情况,注意不要混淆:

  a如要求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的数,不满万或亿的尾数直接改写成小数。

  b如要求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

就要把原来的多位数按照“四舍五入”法写成它的近似数

  4、数的大小比较

  

(1)在比较数的大小时,要着重训练,学生能把几种不同的数化成相同的数再进行比较的能力。

  5、数的整除

  

(1)借助书中P86概念之间的联系网络图,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

  

(2)重点区分好质数、质因数与互质数这三个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

  6、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借助教材P87理解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内在联系然后得以应用。

  7、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复习好如何对加、减、乘、除的计算进行验算。

  (3)增加一些利用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关系,求未知数X的练习题

  8、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

  

(1)运用实例,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让学生体会到整数,小数,分数都可以运用运算定律。

  2)通过实际应用使学生体会到一些定律可以扩展或逆反运用,减法、除法也有一些定律或性质可以用来简算。

  9、四则混合运算

  

(1)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立足于正确计算,得到正确计算结果。

  

(2)对于一般学生重点训练审题能力,能够确定题目中是否隐含着有关定律的因素。

  (3)对于学习有余力的学生,重点训练他们在计算过程中灵活地选用比较简单方法的能力。

特别是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

创造条件使计算简便的能力。

  1、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

  

(1)能熟练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使之有进一步地理解和认识。

  

(2)使学生建立起字母不单纯地表示某个数,他表示的是一种特定的量的意识。

  (3)能够熟练地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的方法。

  

(1)通过对式子地判断使学生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2)掌握求方程的解,解方程有关的概念。

  (3)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熟练地解简易方程。

但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能够将原方程经过整理成为符合四则运算基本形式的方程的能力。

  (4)解方程的四种方法。

  a、如:

x-6=2036÷

x=65x=25等方程可以直接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x的值

  b、先把含有未知数x的项看作一个数,然后再去解,

  如:

2x+9=356x-4=30等方程,可以先吧2x、6x,等会有未知数的x项看作一个数,待求出它们的值之后,。

再按四则计算当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c、按四则运算的顺序先计算,使方程改变形式,然后再解,

4x-3。

4=10

  3/5×

5-x=1。

4要先求出3。

4,3/5×

3。

5的积,使方程分别变形为:

4x-14=102。

1-x=1。

4再解。

  d、选利用运算定律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

2/3x+1/2x=42,x-0。

8x-6=32等,先利用运算定律使方程变形为(2/3+1/2)x=42,(1-0。

8)x-6=32,然后计算括号内的运算,使方程变形为:

11/6x=42,0。

2x-6=32,最后再解。

  3、比例的性质

  

(1)加深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间的关系。

  

(2)做好比与分数、比和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三者是有联系的,但绝不能认为比就是除法,就是分数,它们是有区别的。

比是表示两种量之间的某种关系的。

除法则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3)引导学生建立比与分数自觉转化的意识。

如:

甲、乙两数的比是5:

4,由此可知,乙数与甲数的比是4:

5,乙数相当甲数的4/5,甲数则是乙数的1。

25倍,甲数是甲、乙两数之和的5/9,乙数则是这两个数和的4/9等等。

这样对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4、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1)能够熟练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2)正确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化简比要保持比的形式;

求比值是表示前项与后项的商,结果可是整数、小数、分数。

  5、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地解比例。

  

(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使熟练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比例的知识。

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在学习比例尺中,要突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这个关系式,比例尺与一般度量长度的尺不同,它是个比,不应带有单位名称。

  (4)训练学生会看图上附有的注有数量的线段的比例尺,以及后项是1的比例尺。

感受到比例尺的前项是1的比例尺可以把实际距离缩小到图上,后项是1的比例尺可以把实际长度放大的现象。

  (5)注意比和比例的区别,它们都是表示关系的,比是表示比的前项和后项间相除的关系的,所以它只有两项;

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关系的,所以它有四项:

  6、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比、比例、正反比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根据y/x=k(一定)和xy=k(一定)的关系式,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的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

  1、简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1)在复习简单应用题时,应着重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2)通过改变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位置,进行改编应用题地训练。

  2、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分析方法

  

(1)使学生能够按照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熟练地选择计算方法解答简单应用题。

  

(2)复习好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分析应用题。

  3、复合应用题的结构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1)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析应用题,正确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

  

(2)不仅要重现应用题数量关系地训练,也要重现帮助学生建立检验的意识,掌握应用题验算的方法。

  4、根据题意建立等量关系式

  

(1)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地建立等量关系式,并依关系式列出方程

  

(2)重点训练是抓住题中最重要的等量关系建立等量关系式

  (3)列方程思考方法和用算术方法解答有很大区别。

注意习惯上用算术法的逆向思维。

加强引导,以防学生思维定势。

  5、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1)能够比较熟练地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2)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着重以下两方面的训练

  一是把哪个数看作单位“1”;

  二是弄清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还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使学生弄清稍复杂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

  6、用正反比例的关系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2)着力训练学生准确观察题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有没有比例关系,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根据性质列出比例式的能力。

  7、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1)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1、常用的长度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1)掌握常用的公制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2)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而米与千米之间的进率却是1000。

  2、常用的面积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1)掌握常用的面积、地积单位;

掌握面积,地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复习面积、地积单位间的进率,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弄清楚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而不是10的道理。

  3、常用的体积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掌握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

掌握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4、常用的重量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掌握常用的公制的重量单位,掌握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5、常用的容积单位与相关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1)升、毫米虽然与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有联系,但绝不是说容积就是体积,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

  

(2)区别好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树立正确使用相关计量单位的意识。

  6、常用的地积单位

  掌握地积单位间的进率

  7、常用的时间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1)掌握常用的时间单位;

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

  

(2)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加强对进率的记忆。

  8、名数的改写

  

(1)着重化聚方法的复习,特别是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进行的化聚的方法。

  

(2)提高学生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互化的能力。

  知识要点

  1、直线、射线、线段的认识

  

(1)加深对直线、射线、线段的认识,并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加深对角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掌握角的分类,并能运用工具画出所要求的各类角。

  

(2)教学角的概念时,应注意纠正学生把直线看作是平角或周角的误识。

要从角的意义出发,看待平角或周角。

  3、认识垂直与平行

  

(1)能使用工具比较熟练地画出与一条直线相互垂直或平行的垂线和平行线。

  

(2)学生能够正确判定两条直线是否相互垂直或平行。

  4、三角形的认识。

  

(1)掌握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将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方法。

  

(2)能够正确地找出与某一个底相对应的高(重点)

  5、认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的特征。

  

(1)认识平行四边、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的特征。

  

(2)要注意对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复习。

  6、认识对称图形。

  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7、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6、19)

  

(1)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3)需充分发挥教材中网络图的作用,使学生对平面几何面积计算能形成结构。

  8、认识圆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认识圆的特征。

  

(2)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出圆的周长和面积。

  9、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征,以及它们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征。

  

(2)理解它们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10、在进行周长、面积、体积计算的复习时,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正确地使用各个数位和单位名称。

  

(2)在需取近似值时,要依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取近似值的方法。

  (3)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包括“统计表”、“统计图”。

  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综合训练。

  1、对于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内容、过程和时间的计划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2、要注意小学数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结构上的衔接,要为中学的学习做些铺垫,适当拓展知识点。

  3、要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的复习内容、过程和时间上做出调整。

既要全面学到知识,又要掌握复习知识的深浅程度。

  4、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中下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要抓好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要落实综合训练,又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实现“轻负担、高效率”。

  上周针对开学以来迟迟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部分学生,进行了的榜样示范式和批评教育式的教育之后,这部分学生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课前基本都能主动地预习新课内容;

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在上课的40分钟内不再走神;

课后完成导学案的巩固练习题时也能认真的审题,不再是凭着自己的感觉乱做,而且字迹也工整了许多,不再是抱着一种应付式的心态来完成学习任务。

  上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圆柱、圆锥及会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求圆柱、圆锥的体积。

大部分的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但是有个别中下生可能是由于对概念的不理解,也可能是由于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常识太少,导致分不清什么时候该是求圆柱的侧面积,什么时候该求圆柱的表面积。

本人发现了这两个班还存在以下问题:

  1、个别组展示时为了尽量使自组的题目讲解是最好的,一般都是由本组的优生来讲解。

  2、小组群学时,个别组还是在单纯的订正答案。

  针对以上情况,本人准备在这个星期从以下方面入手来整改:

  1、首先找出学生不懂得原因,到底是因为对概念的不理解,还是由于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常识太少,而导致不会做题;

  2、找出原因后,针对不同情况中下生的进行课后辅导。

如果是对概念不理解的同学,可采用让他独动手拼一教学了《纳税》这一内容,课后回想起来,这节课有好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开始我在黑板上用红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税”字,问同学们:

看见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

想到了开商店要交税、开饭店要交税,工商人员要收税。

我又问国家收税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们各抒己见,收税的钱可以办学校、可以修路、可以修洛浦公园、可以给大家安装健身器材,一句话可以建设我们的国家。

纳税的导入以及税收的意义这个环节我觉得进行的比较满意。

有两个环节课后想来需要改进。

  

当时了解了税收意义以后,我给出一个百分数5%,如果按收入的5%收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应该交税多少元?

一家饭店一年收入2000万元,他应该交税2000×

5%=100(万元),又有学生举了一个例子。

接着我告诉学生,这个5%叫做“税率”,谁能猜一猜“税率”表示的意义呢?

学生思考一分钟后,一个数学程度较好的学生顺利地说出了税率表示的意义。

我板书税率意义后让学生复述“税率表示交税款占收入总数的百分之几”,然后总结税率公式:

应纳税额÷

收入=税率,并由此让学生推出求应纳税额、收入的计算公式。

此处教学环节感觉不够流畅,有些牵强。

如果我告诉学生5%叫做“税率”后,能利用学生求纳税额的例子,让学生去发现怎样求应纳税额(即:

收入×

税率=应纳税额),再由此让学生理解税率的意义,以及总结出求税率和收入的公式,会更加顺理成章。

在练习环节,学生计算书上练习三十二第三题时列算式:

250000×

5%×

12,在指导学生进行有关百分数计算时,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即:

方法一)。

此种算法,学生在把百分数化小数,特别是百分数的分子小于10时化小数,非常容易出错。

如果改成方法二,计算时把250000缩小100倍,把5%去掉%扩大100倍,结果不变,计算起来也简便多了。

  方法一:

250000×

12

  方法二:

  =250000×

0.05×

  =2500×

  =15000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