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pH值(7.2-7.6)、气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2(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
无性二分裂
3(细菌繁殖的速度:
大多数20-30min分裂一次,结核分枝杆菌18-24h分裂一次。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液体培养基(形成菌膜——专性需氧菌;
沉淀生长——链球菌;
均匀浑浊生长——兼性厌氧菌);
2)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生长——无鞭毛,云雾状生长——有鞭毛);
3)固体培养基(菌落:
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单个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菌苔——多个菌落融合成片为菌苔)。
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热原质:
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后可引起发热的物质;
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合成,其化学成分为革兰阴性菌的胞壁成分——脂多糖;
耐热,高压蒸汽灭菌无法将其破坏;
液体中的热原质可用
吸附剂或特殊的石棉滤网除去,玻璃器皿上的热原质可经250?
、30min干考法破坏。
2)抗生素:
大多数由放线菌、真菌合成,可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可用于感染性疾病或肿瘤的治疗。
3)毒素与侵袭性酶。
4)色素5)维生素6)细菌素
第三章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
1(正常菌群的概念:
在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由不同种类微生物构成的微生物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而且有利,称之为正常菌群。
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
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等
3(条件致病菌:
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力降低、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的某些微生物也可引起疾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4.菌群失调:
正常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数目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时,称为菌群失调。
5.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医院感染的概念。
6.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大肠杆菌、白假丝酵母菌、肺炎链球菌等
7.菌群失调症的常见原因:
长期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8.菌群失调症的治疗:
生态制剂(例如整肠生)
9.消毒:
杀灭物体或人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0.灭菌:
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的方法。
11.无菌操作: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中的操作方式。
212.高压蒸汽灭菌法:
压力103.4kPa(1.05kg/cm),温度121.3?
,时间15-20分钟。
迅速而有效的灭菌方法,可以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任何耐湿、耐高温的物品都可用此方法灭菌。
13.紫外线:
使DNA链上相邻的胸腺嘧啶发生共价交联,从而干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导致细菌死亡或变异。
紫外线穿透力弱,杀菌范围2-3m,照射时间须1h以上。
只用于空气或物体表面的消毒。
14.常见物品的消毒灭菌:
手术衣、手术器械、外科用棉球、纱布、普通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法;
动物免疫血清、抗生素、生物药品、空气——滤过除菌法;
饮用水——煮沸法;
牛奶、酒——巴氏消毒法;
医用废弃物品、传染病病死人及动物尸体;
接种环——烧灼法;
新生儿脓漏眼的预防——硝酸银/蛋白银滴眼;
皮肤缺损伤口——双氧水;
消毒酒精浓度70%-75%;
排泄物——漂白粉/生石灰。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细菌变异的类型:
细菌L型变异(细胞壁缺失的细菌)、毒力变异(例如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卡介苗)、耐药性变异(最易发生耐药变异的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质粒:
细菌染色体之外的遗传物质,DNA,双链,闭环,可独立复制,非细菌生活所必须。
3(噬菌体:
病毒,寄生于细胞型微生物中。
根据复制周期的特点将其分为温和性噬菌体和毒性噬菌体。
其中温和性噬菌体可赋予宿主菌特殊的遗传性状。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细菌的致病性的决定因素:
具备一定的毒力(细菌致病能力强弱的数量化指标)、足够的侵入数量、正确的侵入门户。
2(细菌毒力:
是对于细菌毒素及侵袭力的综合评价。
3(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
外毒素内毒素
来源主要由G+菌合成,活菌释放G-菌合成,崩解释放化学组成蛋白质脂多糖
稳定性不耐热耐热
免疫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高滴度抗体;
弱,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作用弱;
可经甲醛脱毒成为类毒素。
不能经甲醛脱毒成类毒素。
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较弱,各种细菌的内毒素作用
作用,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
4(神经毒:
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
细胞毒:
白喉毒素、红疹毒素;
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肠毒素。
5.侵袭力的物质承载:
菌毛、荚膜、膜磷壁酸——粘附;
荚膜、血浆凝固酶——抗吞噬;
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促进扩散。
6(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7(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的构成:
屏障结构(皮肤黏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体液中的抗菌抗病毒物质(溶菌酶、补体、干扰素)
8.特异性免疫:
胞外寄生菌——体液免疫为主;
胞内寄生菌、病毒——细胞免疫为主9.全身感染:
毒血症(病原菌本身不入血,仅在局部生长繁殖,其产生的外毒素释放入血,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例如破伤风、白喉、霍乱。
)、菌血症(病原菌由感染原发部位一时或间断入血,但未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且无明显中毒症状,例伤寒早期菌血症。
)、败血症(病原菌入血,并且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且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随血流扩散,在全身组织和器官引起新的化脓病灶。
)
10.医院内感染: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狭义)。
11.医院内感染的来源:
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第六章球菌(化脓性球菌)
1(葡萄球菌属(革兰阳性菌):
(1)葡萄串状排列;
依据色素、是否产生血浆凝固酶、是否分解甘露醇将葡萄球菌分成三类(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区别葡萄球菌是否致病的重要指标——是否产生血浆凝固酶,血浆凝固酶阳性则具有致病性,而血浆凝固酶阴性则认为无致病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强,所有无芽孢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2)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物质:
一个酶(血浆凝固酶)五个外毒素(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剥脱毒素、肠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
(3)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疾病:
化脓性疾病(伤口化脓:
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清晰,病灶局限,脓汁粘稠;
脓疱疮;
疖;
痈;
毛囊炎等。
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以呕吐为主要表现;
烫伤样综合症——见于婴幼儿金葡感染;
假膜性肠炎——菌群失调症)
(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医源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5)防治原则:
伤口及时消毒,注意饮食卫生,治疗做药物敏感试验。
2(链球菌属(革兰阳性菌):
(1)链状排列;
依据溶血现象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乙型为致病菌、甲型(又称草绿色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丙型不致病;
依据多糖抗原分为A-H、K-V共20个血清型,致病菌株90%属于A群;
对青霉素敏感。
(2)乙型链球菌的致病物质:
1个胞壁成分(M蛋白——与人心肌、肾小球基底膜存在共同抗原,引起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2个外毒素(红疹毒素,又称为猩红热毒素——猩红热;
链球菌O溶血素(SLO)——免疫原性强,
检测抗―SLO‖浓度,可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3个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
分解透明质酸,有助于细菌扩散;
链激酶:
溶解血栓,是血液不凝固,有利于细菌扩散;
链道酶,又称DNA酶,降解DNA,使浓汁变稀薄)(3)乙型链球菌所致疾病(感染途径:
呼吸道、伤口):
正常组织与病灶界限不清,有明显扩散倾向,脓汁稀薄带有血丝;
急性化脓性咽扁桃体炎;
丹毒;
脓胞疮等)
毒素性疾病:
猩红热
超敏反应性疾病:
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甲型链球菌所致疾病:
条件致病菌,拔牙、摘扁桃体时可入血,于心瓣膜缺损面上生长繁殖形成细菌赘生物,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4)治疗:
首选青霉素
3(肺炎链球菌(革兰阳性菌):
(1)正常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黏膜,可形成荚膜者为致病株,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侵入下呼吸道,引起大叶性肺炎,又称为典型性肺炎;
(2)主要致病物质:
荚膜
(3)所致疾病:
大叶性肺炎(咯铁锈色痰)
4(脑膜炎奈瑟菌(革兰阴性菌):
(1)成双排列,巧克力色琼脂培养,抵抗力弱,怕冷、怕热、怕干燥、易自溶,对青霉素敏感;
(2)所致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飞沫传播,易感人群为15岁以下儿童,预后良好,一般不留后遗症)
(3)标本采集:
脑脊液、血液保暖保湿及时送检
5(淋病奈瑟菌(革兰阴性菌):
(1)成双排列
(2)传播途径:
性传播——淋病(淋病性尿道炎、淋病性阴道炎);
经产道——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俗称脓漏眼
(3)防治原则:
脓漏眼预防——硝酸银/蛋白银滴眼,淋病治疗——青霉素首选
第七章肠道杆菌
1.肠道感染细菌:
肠道杆菌(大肠埃希菌、志贺杆菌、沙门菌)、螺形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幽门螺杆菌、空肠弯曲菌);
寄生于人及动物肠道中,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不敏感,对喹诺酮及氨基糖甙类药物敏感。
2(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
革兰阴性小杆菌,大多有鞭毛和菌毛,不形成芽孢;
生化反应活泼;
大多数属于正常菌群的成员,可引起肠外感染,少数致病,引起肠内感染;
非致病菌株分解乳糖,而致病菌不分解乳糖;
对青霉素不敏感;
对喹诺酮及氨基糖甙类药物敏感。
3(埃希菌属:
(1)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肠致病性埃希菌、肠侵袭性埃希菌、肠产毒型埃希菌、肠集聚型埃希菌、肠出血型埃希菌
(2)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主要血清型O157:
H7,引起10岁以下儿童出血性结肠炎的常见病原体
4(志贺菌属:
(1)痢疾:
典型症状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原体:
细菌(最常见为志贺杆菌)——细菌性痢疾、溶组织内阿米巴——阿米巴性痢疾。
(2)生物学性状:
无鞭毛,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四类,我国常见的类型为福氏志贺菌,且感染后易转变为慢性菌痢。
(3)主要致病物质:
内毒素——微循环障碍,黏膜坏死脱落,粘液脓血便;
刺激肠壁植物神经——里急后重。
外毒素:
志贺毒素(神经毒、细胞毒、肠毒素作用)
(4)所致疾病:
细菌仅在黏膜局部生长繁殖,不入血,感染类型有急性菌痢、慢性菌痢(病程超
过2月)、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婴幼儿)三型。
(5)微生物学检查:
取未用药前粘液脓血便。
5(沙门菌属:
(1)人畜共患:
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
仅对人致病:
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甲乙丙)
(2)胞内寄生菌,其致病机制除了细菌本身的增殖造成,还有细胞免疫造成的超敏反应性疾病。
(3)致病性:
伤寒及副伤寒沙门菌——肠热症,3-4周内两次菌血症,第一次菌血症,细菌随血流来到肝脾胆囊肾骨髓等脏器,第二次菌血症,大量的内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细胞免疫造成肠管壁广泛性充血水肿,甚至溃疡穿孔。
症状消失后,患者胆囊内可残留细菌,不断往外排菌,称为恢复期带菌者,带菌时间可3月到1年时间。
(4)微生物学检查:
细菌培养——第1周血液;
第2-3周尿粪便;
全程骨髓
血清学试验:
肥达反应,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检测待测血清中是否含有相应的抗体,用于伤寒及副伤寒的诊断。
第八章螺形菌属
1(霍乱弧菌:
(1)逗号状,单鞭毛,运动活跃,悬滴法镜检可见鱼群穿梭状或流星状运动
(2)致病物质:
霍乱肠毒素,致泻能力最强的肠毒素。
霍乱,甲级传染病,典型症状先泻后吐,吐泻物为米泔水样。
2(副溶血性弧菌:
嗜盐性,主要存在于近海的海水,污染鱼及贝类,引起食物中毒。
3(幽门螺杆菌与胃炎、胃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
第九章厌氧性细菌
1(厌氧芽孢梭菌的共同特征:
革兰阳性菌杆菌/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中。
(1)破伤风梭菌:
鼓槌状;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感染途径:
厌氧性伤口(窄而深,或泥土污染严重);
破伤风梭菌在伤口局部生长繁殖,产生痉挛毒素入血,痉挛毒素入血,随血流来到中枢,与抑制性神经纤维结合,阻断抑制性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全身骨骼肌持续性收缩痉挛,严重时可致窒息;
防治原则:
未受伤,军人及儿童等易受伤人群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已受伤,清创、扩创,双氧水消毒,早期足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2)产气荚膜梭菌:
体外形成芽孢,体内形成荚膜;
分解多种糖,产生气体;
产生多种毒素,引起血管扩张,组织水肿;
产生透明质酸酶,促进细菌扩散;
组织坏死及泥土污染严重的伤口,常见于车祸、地震、战争时的肢体损伤;
所致疾病——气性坏疽。
(3)肉毒梭菌:
感染途径——经口;
致病物质——肉毒毒素,从消化道吸收入血,与外周胆碱能神经末梢结合,阻止乙酰胆碱释放,导致肌肉迟缓性麻痹。
2(无芽孢厌氧菌:
一大类细菌,专性厌氧,对甲硝唑、替硝唑、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敏感;
正常存在于人体消化道、口腔、泌尿生殖道,一般情况不致病;
引起口腔内感染、女性盆腔炎、腹腔脏器感染、鼻窦炎等。
第十章其他致病菌
1(白喉棒状杆菌:
棒状杆菌,含有嗜碱性胞质颗粒;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致病物质:
白喉外毒素。
2(百日咳鲍特菌:
飞沫传播,引起百日咳。
第十一章分枝杆菌属
1(结核分枝杆菌:
(1)细长略弯曲,有分枝倾向,胞壁含有大量脂质,耐干燥,经抗酸染色被染成红色,生长缓慢,18-24小时分裂一次,菌落为菜花状,乳白或米黄色。
胞内寄生菌
飞沫传播——肺结核(最常见);
消化道传播——肠结核;
皮肤伤口——皮肤结核。
(3)肺结核:
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
(4)结核菌素试验(OT或PPD试验)原理:
利用IV型超敏反应的机制,将结核菌素注射于待测者前臂屈侧皮内,若机体已致敏,则记忆的T细胞经过48-72小时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导致注射局部出现红肿硬结,通过测量硬结的直径,检测待测者是否感染结核分支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
(5)结核菌素试验的应用:
选择卡介苗的接种对象和测定卡介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
作为婴幼儿(未接种卡介苗)结核病诊断的参考;
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对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作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第十三章动物源性细菌【知识点】
1.人畜共患病原菌:
布氏菌属、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孢杆菌
2.鼠疫耶尔色菌的致病性:
感染途径——鼠蚤叮咬传播,引起腺鼠疫;
飞沫传播,引起肺鼠疫;
伤口,引起皮肤鼠疫。
各型均可发展为败血症。
第十四章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知识点】
1(支原体:
无细胞壁,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敏感;
致病性支原体(肺炎支原体——飞沫传播;
溶脲脲原体——性传播,引起非淋病性尿道炎、阴道炎。
2(立克次体:
严格胞内寄生;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人虱传播,引起流行斑疹伤寒;
莫氏立克次体——鼠蚤传播,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
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螨,引起恙虫病。
3(衣原体:
主要致病性衣原体(沙眼亚种——眼-手-眼,引起沙眼;
性传播,引起尿道炎、阴道炎等)
第十五章螺旋体
1(钩端螺旋体:
传染源——鼠类、猪;
传播方式——接触被钩体污染的水、土壤,经皮肤伤口侵入机体,引起钩体血症;
最严重的临床型别——肺出血型。
2(梅毒螺旋体:
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引起获得性梅毒,典型临床分期为:
I期硬下疳期,II期梅毒疹期,III期晚期梅毒;
经产道传播,引起先天性梅毒;
治疗——大剂量青霉素。
第二十六章真菌
1(真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
单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
多细胞真菌有菌丝和孢子两中形态。
2(皮肤癣真菌:
引起各种癬症。
3(白假丝酵母菌(白念珠菌):
条件致病菌,引起鹅口疮、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等。
病毒绪论
1(病毒体:
具有典型病毒形态结构及感染性的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
2(病毒的大小:
以nm为单位。
3(病毒结构及化学组成:
(1)基本结构:
核心(为单一的一种核酸,DNA或者RNA)+衣壳(蛋白
质)
(2)辅助结构:
包膜(脂质双分子层)
4(病毒的增殖:
以复制方式增殖,增殖周期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释放五个步骤。
5(病毒的异常增殖:
缺陷病毒(例如丁肝病毒的增殖依赖于乙肝病毒);
干扰现象(两种不同的病毒同事或先后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病毒增殖的现象。
6(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垂直传播(病原体通过胎盘或产道由母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的方式。
7(病毒的感染类型:
持续性病毒感染
(1)慢性感染(例如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血液始终具有传染性)
(2)潜伏感染(例如单传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原发感染后,病毒未被清除,而是潜伏在特定细胞中,带携带者免疫力下降时,病毒重新开始增殖引起临床症状,疾病可反复发作。
)(3)慢发病毒感染(例如HIV引起的AIDS、prion引起的疯牛病、麻疹病毒引起的SSPE,潜伏期长,一旦发病,病情呈亚急性进行性进展,最终死亡)
8(干扰素:
病毒感染细胞产生,或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产生;
糖蛋白;
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
作用机制——诱导邻近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的增殖。
呼吸道病毒:
1(通过呼吸道侵入,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病变的一类病毒,常见的有流行性感冒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2(依据基质蛋白(MP)和核蛋白(NP)将流行性感冒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最易发生抗原变异,变异的物质基础是HA和NA,因此依据神经氨酸酶(NA)和血凝素(HA)将甲型流感病毒分为不同的亚型。
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甲型流感必需满足H1-3,N1-2。
3(流感病毒不入血,仅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但受染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入血,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
4(防治原则:
避免人群聚集,严格卧床休息,大量饮水,高热量饮食。
24-48小时内服用金刚烷胺。
5(麻疹病毒:
早期诊断——口腔粘膜柯氏斑;
所致疾病——麻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6(腮腺炎病毒:
青春期儿童感染易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
7.风疹病毒:
可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先天畸形。
肠道病毒(EV)
1(肠道病毒(EV):
从消化道入侵的一类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播;
大多数肠道病毒仅引起呼吸道症状及腹部不适,偶而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死亡;
少数肠道病毒如轮状病毒感染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
常见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轮状病毒。
2(脊髓灰质炎病毒:
易感者为15岁以下儿童,多为隐性感染,少数可发生肢体迟缓性麻痹,因常见于儿童,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3(手足口病:
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可因中枢损伤而致死,临床表现为手、足、口周及臀部出现疱疹,常见病原体为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4(轮状病毒: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常见病原体。
肝炎病毒:
1、常见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其中甲型与戊型的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引起隐性感染或急性
肝炎,不发展为慢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的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性传播、垂直传播,感染后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2(甲型肝炎病毒:
(1)无包膜,RNA病毒;
抗原成分:
HAV抗原
(2)感染类型:
4/5为隐性感染,1/5为急性肝炎,预后良好,不发展为慢性肝炎。
损伤机制主要为细胞免疫造成的IV超敏反应。
3(乙型肝炎病毒:
(1)三种形态:
大球形颗粒,又称为Dane颗粒,双层衣壳,双链闭环DNA,为完整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外衣壳蛋白称为HBsAg,内衣壳蛋白称为HBcAg;
小球形颗粒,长期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成分仅含外衣壳,不具感染性;
管型颗粒,小球形颗粒聚集而成,不具感染性。
(2)抗原抗体系统:
HBsAg,存在于外衣壳上,阳性表明HBV感染;
抗HBs(HBsAb),具有保护作用,阳性表明对HBV具有免疫力;
HBeAg,游离于血液中,其消长与病毒的增殖成正相关,阳性表明病毒大量复制,感染者血液中存在大球形颗粒,具有较强传染性;
抗Hbe(HBeAb),阳性表明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病情好转趋势;
抗HBc(HBcAb)正在感染或曾经感染。
(3)预防措施:
高危人群(未感染)定期接种乙肝病毒疫苗(人工主动免疫);
紧急预防,72h内注射高效价HBIg(人工被动免疫);
一般性原则,严格筛查献血员,防止医源性感染,生活用品分开使用。
4(丙型肝炎病毒:
输血后肝炎的常见病原体,感染后易慢性化。
5(丁型肝炎病毒:
缺陷病毒,必须在HBV的辅助下才能复制,外衣壳抗原成分HBsAg,HDV感染需在HBV感染的基础上,预防同HBV。
6(戊型肝炎病毒:
孕妇感染病情重。
虫媒病毒
1(虫媒病毒即为节肢动物媒介病毒,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登革病毒、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传染源——受染幼猪;
传播方式:
蚊子叮咬;
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
所致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预后不良,有后遗症。
3.汉坦病毒:
传染源——黑线姬鼠;
所致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