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范文.docx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范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范文
自然地理学
名词解释:
地球表层系统、地理环境、大气污染、相对湿度、季风环流、水分循环、径流模数、径流系数、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1、现代地理学的含义(简答题):
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与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在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机理的学科体系。
2、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填空题):
部门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
3、当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简答题):
1.大气温室效应加剧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2.平流层臭氧减少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3.碳、氮等重要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的影响;
4.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规律和土地退化机理与恢复重建;
5.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组成、功能、变化和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6.水文、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水资源可再生性维持机理;
7.全球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与生态安全和环境风险;
8.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控制模式;
9.生态脆弱地区的灾害治理、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
10.区域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
4、太阳系八(九)大行星:
金、木、水、火、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和地球。
其中,地球是靠近太阳的第三颗行星。
除金星和天王星外,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环绕太阳公转。
5、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1)形状:
近椭球,呈倒置梨形。
(2)地理意义:
由于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各不相同,加之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太阳正午高度角有规律地从南北纬23°27′之间向两极减小。
6、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简答题)
(1)大小:
平均半径约6378Km,周长约4万Km,质量约60万亿亿吨。
(2)地理意义:
地球的巨大质量和体积,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
如果地球没有现在这样大和这样重,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大气圈。
因而也没有海洋和河湖,没有风,也没有生物。
地表平均温度将比现在低得多,温度较差将大得多,紫外线辐射将强得多,……
7、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的方向与速度
(2)★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但地球自转速度并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有变快的阶段,减慢是主要趋势。
8、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简答题)
①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的节奏。
②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不同纬度地球自转线速度的不同)。
③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
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
9、地球的圈层构造:
上地壳(硅铝层、花岗岩质层),下地壳(硅镁层、玄武岩质层),沉积层(沉积物和沉积岩)。
10、地球的外部构造:
指地球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1、水圈:
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来看,水圈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圈层,它具有空间上不完全连续的性质。
它是生命过程的重要介质和塑造地表形态的活跃的外营力。
地球上的水最初是以岩石中结晶水的形式存在的,随着地球的收缩和温度的升高,内部大量水汽通过火山爆发释放到大气中,又以雨滴的形式降落回地面,形成原始的水圈。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最终形成海洋和陆地水体。
1、大气的组成: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还含有一些固体杂质和液体。
(包括:
干洁空气<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固体杂质,大气污染)
2、全球年平均辐射平衡为零,但是辐射平衡有纬度变化
☆低纬地区辐射平衡为正,能量盈余;
☆高纬地区辐射平衡为负,能量亏损;
☆高纬地区亏损的部分由低纬地区盈余的部分补充(能量由低纬向高纬输送主要是依靠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洋流进行的)。
3、辐射平衡有明显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1)日变化:
在一日内,白天收入的太阳辐射超过支出的长波辐射,故辐射平衡为正;夜晚情况相反,辐射平衡为负。
辐射平衡由正转为负或由负转为正的时刻,分别出现在日没前与日出后一小时。
(2)年变化:
在一年内,北半球夏季的辐射平衡因收入的太阳辐射增多而加大;冬季则相反,甚至出现负值。
这种年变化情况因纬度不同而不同,纬度愈高,辐射平衡保持正值的月份愈少。
4、常用的温标
(1)绝对温标(K)绝对温标中的温度称为热力学温度或绝对温度,它的量值正比于理想气体分子运动的动能,当物体内所有的运动停止时,温度为绝对零度。
(2)摄氏温标(℃)是人们日常使用的温标,它将标准大气压力下的纯水的冰点定为0℃,沸点定为100℃,以冰点和沸点作为两个基点,其间划分成100等份,每等份称为1℃。
(3)华氏温标(。
F)是将冰点置于32。
F,沸点置于212。
F,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仍在使用这种温标。
(4)三种温标度数的关系
①摄氏温标度数T(℃)与绝对温标度数T(K)的关系为:
T(℃)=T(K)-273.15
②摄氏温标度数T(℃)与华氏温标度数T(。
F)的换算关系为:
T(℃)=5/9[T(。
F)-32]
5、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其直接原因是太阳辐射,根本原因是地球自转与公转所致。
☆气温日较差:
一天之内,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2)气温的绝热变化动力原因也会引起气温的变化。
当一块空气从地面上升时,虽然它并没有得到或失去热量,但上升后的气块因压力降低而膨胀,气块为了克服膨胀而做功,消耗一部分内能,以致气块温度下降。
当空气块下降时,因外界压力增大,对它做功,使气块受到压缩,空气的内能增加,气块温度也就升高了。
6、气温的垂直分布
(1)气温垂直递减率
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从整个对流层平均状况来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
但是,在夏季和白天,地面吸收大量太阳辐射,地温高,地面辐射强度大,近地面空气层受热多,气温直减率大;反之,在冬季和夜晚气温直减率小。
(2)逆温现象
即下层气温反比上层为低的现象。
7、产生逆温的原因主要有三:
①辐射: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形成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层。
②平流: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地面或气层之上,其下层受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③空气下沉:
常发生在山地。
山坡上的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又称为地形逆温)。
☆☆逆温的存在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坏,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废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宜建在闭塞的山谷,以免地形逆温引起大气污染事故。
8、热量带
热量带的划分有着不同的标准。
多以年平均温度、最热月温度和积温等为指标。
1.热带:
年均温高于20℃,大约在南北纬30°之间。
2.两个温带:
在北半球,温带的南界为年均温20℃等温线,北界为最热月均温10℃的等温线,这条北界刚好符合森林分布的北限。
在南半球,情况也是这样,但方向则相反。
3.两个寒带:
南北半球均介于最热月均温为10℃和0℃的等温线之间。
4.两个多年冰冻区:
其最热月均温在0℃以下。
在北半球,分布在格陵兰中央部分和北极附近;在南半球,则包括南纬60°以南的地区。
9、大气的运动
气压:
一般情况下,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由于热力和动力的原因,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水平气压场的情况通常用等压线图来表示
高—高气压(气流辐散下降)
低—低气压(气流辐合上升)
槽—低压槽(天气迅速变化)
脊—高压脊(天气通常良好)
鞍—鞍形气压区(气流不稳定,天气阴沉)
10、风:
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匀产生气压梯度力,从而引起空气运动,形成风。
11、气旋:
空气一旦开始运动就立即会受到地转偏向力,从而形成气旋。
此外,空气在运动中,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12、大气环流:
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运行的总称。
13、海陆风:
也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
14、大气湿度
1.湿度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表示大气湿润程度的物理量,称大气湿度,它有如下几种表示方法:
(1)水汽压e
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时,水汽压也相应增大;反之,水汽压减小。
☆空气中水汽含量与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
温度愈高,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愈强。
☆饱和空气:
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容纳的水汽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水汽压也有一个限度。
当水汽含量恰好达到个限度,叫饱和空气。
☆饱和水汽压E:
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E,或称最大水汽压,其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愈高,饱和水汽压愈大。
(2)绝对湿度a
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m3表示),称为绝对湿度。
它与水汽压有如下关系:
15、相对湿度f:
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E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当空气饱和时,e=E,此时f=100%;当空气未饱和时,e<E,f<100%;空气处于过饱和时,f>100%。
☆当e一定时,温度降低则相对湿度增大;温度升高则相对湿度减小。
☆夜间多云、雾、霜,天气转冷时容易产生云雨等都是相对湿度增大的结果。
16、饱和差d
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称为饱和差(或湿度差)。
单位为毫米或毫巴。
d=E-e
☆饱和差愈大,说明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少,空气愈干燥;饱和差愈小,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多,空气愈潮湿。
d=0,f=100%。
17、露点温度td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气温降低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
18、湿度的变化与分布
①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通常与气温的日变化相反。
相对湿度最高值出现在温度最低的日出之前;最低值出现在气温最高的午后。
②相对湿度的年变化
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小,冬季最大。
但有些地区,由于夏季盛行风来自海洋,冬季风来自内陆,相对湿度反而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③相对湿度的分布相对湿度的分布随距海远近与纬度高低而有不同。
一般距海越远,相对湿度越小。
相对湿度的纬度分布比较复杂。
19、蒸发
蒸发及其影响因素
1、蒸发面温度:
温度越高,蒸发越迅速,如湿衣服在阳光下就比在背阴处干得快些。
2、风:
风有利于蒸发的迅速进行,如有风时晾衣服干得快
3、空气湿度:
空气湿度大则蒸发缓慢;空气湿度小则蒸发迅速。
4、蒸发面性质:
冰面的升华比水面的蒸发慢。
此外,海水比淡水蒸发得慢,大水滴比小水滴蒸发得慢,清水蒸发比浊水慢(因为浊水吸热多,温度升高快)。
20、蒸发量:
蒸发消耗的水量称为蒸发量,以蒸发失去的水层厚度(mm)表示。
21、①蒸发量的时间变化
一般与气温变化一致。
②蒸发量的空间变化
受气温、海陆、降水量诸多因素影响。
从气温条件来说,纬度越低,蒸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