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一》网上作业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5639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0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一》网上作业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中国古代文学一》网上作业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中国古代文学一》网上作业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中国古代文学一》网上作业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中国古代文学一》网上作业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一》网上作业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文学一》网上作业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一》网上作业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一》网上作业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青青 

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赏析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4、论述《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

[单选题]2、四家诗中为古文经的是( 

)。

A:

鲁诗

B:

齐诗

C:

韩诗

D:

毛诗

D

[单选题]3、《诗经》中的情爱诗大都出自()。

国风

大雅

小雅

A

[单选题]8、《诗经》所收之诗,大致产生于()。

西周初年至战国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春秋至战国

整个周代

B

[单选题]4、《诗经•大雅•生民》是() 

史诗

情爱诗

农事诗

社会政治诗

[单选题]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尚书》

《诗经》

《孟子》

《楚辞》

B新格律诗

[单选题]5、《诗经•七月》是() 

爱情诗

战争诗

怨刺诗

C

7:

[单选题]7、为了便于记忆和传唱,《诗经》"

国风”采用的语言手法是()。

重章叠唱

比兴

夸张

句式长短不一

8:

[单选题]6、《诗经》中用得最多的表现手法是()。

9:

[单选题]9、《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来划分的。

不同的地域

不同的时期

音乐的性质

篇幅的长短

10:

[单选题]10、《诗经》中的作品总共有() 

300篇

500篇

305篇

505篇

[单选题]7、《左传》的风格特色是() 

佶屈聱牙

情韵并美

辩丽恣肆

简洁含蓄、富于文采

[单选题]2、"

精卫填海”这则神话出自()。

《山海经》

《吕氏春秋》

《淮南子》

《说苑》

[单选题]1、"

女娲补天”这则神话出自()。

[单选题]3、以神话为素材的战国时的作品是()。

《穆天子传》

《镜花缘》

《新序》

[单选题]4、保留原始歌谣风貌的作品《弹歌》的歌词是()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1-5)BBDDD6-10)AADCC11-15)CCCCC

[单选题]5、商周铭文的文体大都类似于()。

《春秋》

《左传》

《国语》

A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单选题]6、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是()。

刻舟求剑

叶公好龙

守株待兔

狡兔三窟

D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单选题]8、"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于(  )。

《齐恒晋文之事章》

《谏逐客书》

《邵公谏厉王弭谤》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一、分析汉字的结构。

1.象形2.形声3.会意4.会意5.形声

6.象形7.形声8.象形9.形声10.形声

11.形声12.象形13.形声14.象形5.象形

16.象形17.指事18.形声19.形声20.象形

21.象形22.形声23.象形24.形声25.形声

26.形声27.象形28.形声29.形声30.象形

31.象形32.形声33.会意34.会意35.象形

36.象形37.形声38.象形39.象形40.象形

41.象形42.象形43.形声44.形声45.会意

46.会意47.象形48.象形49.象形50.指事

二、名词解释。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系统。

2.六书说指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定义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

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小学是我国古代关于汉语言文字学的术语,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

5.古文字是指自汉字产生以来到小篆等一系列字体,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小篆等。

6.今文字指秦隶以后的字体,包括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7.现代汉字指现代汉语用字,主要是指现代白话文用字。

8.象形字指依照字义描摹事物的形象而创造的字,如日、月。

三、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汉字起源有很多传说,影响比较大的有结绳记事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这些说法是不科学的;

(2)汉字不是一时一地由某个人创造的,汉字是由汉族先民集体创造的,起源于6000年前,成熟于4000年前;

(3)汉字来源于图画与刻画符号。

2.古文字阶段从商代到秦代(公元前1300―前206年),古文字阶段主要有四类,即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

商代文字主要有两类:

甲骨文和金文,商代文字有正体俗体之分,甲骨文字形还很不固定,象形程度仍然很高。

西周春秋文字,这一阶段使劲稳鼎盛阶段,西周金文形体演变出现字体整齐化,西周后期,字形线条化、平直化。

六国文字主要在战国时代,在这一时期,俗体流行,各国文字异形,目前已失传。

秦系文字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文字及小篆,秦文字的正体演变为小篆,而秦文字的俗体演变为隶书,隶书是战国晚期在秦文字的俗体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古隶。

进入隶楷阶段后,在昭宣之际产生了八分,八分在东汉中期逐渐演变为新隶体,东汉晚期早期行书形成,直至汉魏之际出现钟王楷书,到唐初时形成成熟的楷书。

此外,钟王楷书在南北朝时演变为魏碑体,最终成为成熟的楷书。

古隶在宣元成时期演变为章草,魏晋时期形成今草。

早期行书在东晋演变为行书。

3.汉字不是低级文字;

文字发展三阶段说是错误的;

汉字时成熟而有生命力的文字;

表音文字与汉字没有优劣之分;

清末以来否定汉字有认识上的偏误;

建国以来的简化汉字运动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汉字的前途应该让历史来回答,不应该人为规定;

目前看不出汉字被拼音文字取代的倾向,但是要警惕矮化汉字和神化汉字的不良现象。

4.

(1)表意字上加注音符。

例:

?

简化字作鸡,鸡的初文是象物字,加注了音符“奚”,象鸡的形符被换成了鸟,成了一般的形声字。

(2)表意字字形上部分改换成音符。

何是负荷的“荷”的本字,何的表意初文象人肩荷一物,后来人形简化为一般的人旁,象所荷之物的形符改成形近的“可”,成为从人可声的形声字。

(3)在已有文字上加注意符。

a.为明确假借意而加意符。

师,本当师众讲,汉代假借它表示狮子,后来加注犬旁分化出从犬师声的狮字。

b.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意符。

“取”字引申有娶妻的意思,后加注“女”旁分化出“娶”字表示这个引申义。

c.为明确本义而加意符。

“它”是“蛇”的初文,“蛇”为了明确“它”的本意,在本字上加注意符而成后起本字。

(4)改换形声字偏旁。

振起的“振”有赈济的意思,后来就把“振”字的“手”旁改成“贝”旁,分化出“赈”字来专门表示这种意义。

(5)意音合成。

例如:

镁,由意符“金”和声符“美”直接组合而成。

[单选题]9、下列成语中,出于《晋楚城濮之战》的是() 

退避三舍

锲而不舍

前倨后恭

A《幻灭》、《动摇》、《追求》

[单选题]10、先秦历史散文中对后代辞赋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是()。

《战国策》

[单选题]3、《论语》属于(   ) 

对话体

论辩体

语录体

论述体

解释题:

1、具体语言或方言里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一个词产生时最初的意义。

是就具历史渊源而言的。

3、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4、指没有直接亲属关系或者亲属关系比较疏远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在同一地区或者毗邻地区互相影响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共同或相似特征的现象。

5、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

6、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7、从词的本义里通过引申而产生出来的意义。

8、词干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

9、能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音义结合的片断。

10、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的交际工具,其他语言则因不再使用而逐渐消亡。

11、两个以上连续的语言符号有条件、按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

12、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没有区别词的语言形式的作用,出现环境互补的音素之间的关系。

13、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属于同一音位的不同音素。

14、在具体的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音长、音重、音高等单位。

包括调位、重位、时位。

15、一个音位具有的某种不同于别的音位的语音特征。

16、同一音节里处在同一紧张度增强或减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

17、在语流中,由于受各种音位相邻的影响,或者说话的高低、快慢、强弱因素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的某种变化。

包括:

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

18、能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音义结合的片断。

19、词干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

20、由词根语素和词根语素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合成词。

21、词的变化及词在组合中体现出来的语法意义。

22、表达语法结构意义的形式。

23、词与词组合时发生的词形变化所形成的聚合。

24、语法形式表达出来的语法意义的类。

25、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简答题:

1、在语流中,由于受各种音位相邻的影响,或者说话的高低、快慢、强弱因素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的某种变化。

2、

(1)渐变性;

(2)不平衡性。

3、

(1)语音当地化;

(2)词汇数量少;

(3)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并受当地语法规则的影响;

(4)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语;

(5)只用于特殊场合(商业交往),不作母语或第一语言,变体很多。

4、发音体的不同;

发音方法的不同;

共鸣器或共鸣状态的不同。

5、

(1)受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

(2)受同一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3)词语的搭配要符合社会的使用习惯,(4)受词义的附加色彩和修辞需要的制约。

6、

(1)有共同的意义领域;

(2)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

(3)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项所表达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还取决于它和其他项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4)语法范畴是发展变化的。

7、

(1)音位是能够区别语音形式的语音单位;

(2)音位总是就一定语言(或方言)而言的;

(3)音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要注意与音素的区别)。

8、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作用。

可将其分为词根语素、词缀语素、词尾语素。

词根语素是能够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

词缀语素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

词尾语素是加在词干后面,改变词的形式而不构成新词的语素。

9、

(1)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

(2)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的统一体。

音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3)意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的反映,是联系声音同现实现象之间的桥梁;

(4)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代表了现实现象。

10、词的本义:

一个词产生时最初的意义。

词的中心意义:

一个词在某个历史阶段最常用的意义。

是就多义词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词的派生意义:

从词的本义里通过引申而产生出来的意义。

11、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

共同语形成的条件是:

(1)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

(2)通行地区广,使用人口多;

(3)能够代表整个语言的发展趋势;

(4)如果有文字,往往有用这种方言写成的大量文献。

12、

(1)从形声字的声符去考察古音。

(2)据“反切”考察古音。

(3)根据古诗词的韵脚考察古音。

(4)通过借词的读音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13、

(1)语言系统各部门发展变化的不平衡。

(2)在语言的某一部门内部,同样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发展也不平衡。

(3)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区也可以不一样,即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不同地区的表现。

14、

(1)新词的产生;

(2)旧词的消亡;

(3)词语的替换。

15、客观现实现象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有相近的关系,也有对立的关系。

词义在反映这些现象时也就存在着同义和反义两种不同的关系。

同义中的“同”与反义中的“反”是对立的统一。

一方面,反义词是异中有同,以共同的意义领域作为前提,没有“同”就无所谓“反”。

另一方面,同义词又是同中有异,同义词在基本意义相同的条件下显示出意义、色彩、用法上的细微差别,“大同”中显出“小异”来,而“小异”往往反映着同一现实现象中的对立双方的细分。

论述题:

1、

(1)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A.思维要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①语言对思维有固定作用。

②语言对思维有再现作用。

B.语言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维内容的,因此,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一是伴随思维过程,二是表达思想成果。

(2)语言和思维是两种异质现象,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物质的,而思维是使用工具的主体,是一种精神活动;

B.语言与思维的生理机制不完成等同;

C.语言与思维的构成方式不同,构成形式亦非一一对应;

D.语言具有民族特点、地方特点,而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

2、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

3、

(1)从形声字的声符去考察古音。

4、

(1)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

5、

(1)渐变性;

(2)不平衡性:

A.语言系统各部门发展变化的不平衡。

B.在语言的某一部门内部,同样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发展也不平衡。

C.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区也可以不一样,即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不同地区的表现。

[单选题]1、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

爱人”主张的是()。

老子

孔子

墨子

孟子

B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单选题]4、在运用丰富的寓言和多样化的比喻方面,堪称诸子散文之最的是() 

《庄子》

《墨子》

《荀子》

[单选题]5、《齐桓晋文之事章》主要表现了孟子的() 

性善论思想

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等是非、齐万物的哲学思想

[单选题]6、我国文学史上开创了诗人独立创作新纪元的作家是(。

屈原

司马相如

曹植

陶渊明

[单选题]7、东汉时王逸的楚辞注本是()。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楚辞集注》

《楚辞集释》

[单选题]8、《天问》的诗歌体式是()。

杂言体

七言体

五言体

四言体

[单选题]9、"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楚辞・九歌・湘夫人》)两句中的"

帝子”指的是() 

湘君

湘夫人

皇帝的儿子

黄帝

[单选题]10、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

《离骚》

《哀郢》

《九歌》

《九章》

[单选题]2、下面主张中属于墨子的是()。

兼爱非攻

知雄守雌

行王道施仁政

法后王

[单选题]1、贾谊的《过秦论》在分类上是()。

抒情散文

描写散文

史论散文

时评散文

[单选题]3、贾谊《吊屈原赋》的体裁是(   ) 

大赋

骈赋

骚体赋

散体赋

[单选题]6、司马迁《史记》作为纪传体史学著作,其叙事()。

以历史事件为中心

以朝代更迭为中心

以历史人物为中心

以作者的历史观为中心

[单选题]7、《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 

编年史

国别史

纪传体断代史

纪传体通史

[单选题]9、《乐府诗集》将乐府诗分为()。

九类

十类

十二类

二十类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8小题)

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是法国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注重资料的发掘、考证,在方法论上重实证;

强调各国、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使文学从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的内部走向国际的,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中;

但影响研究由于过度强调事实而忽略了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审美特征,这是其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文类学:

文类学(Genology)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以及各种文类的特征和它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译介学: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和研究方法,其名称的出现是在20世纪末期,它主要研究翻译媒介,但又和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研究不同,因此不能和一般意义上的“翻译媒介”、“译者”、“译本”等同,译介学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交流、沟通的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手段,译介研究是在广泛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捕捉和理解各种翻译现象,在此基础上将其置于文化交流、文化生态、人文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多元文化的推动和建设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

形象学:

形象学(imagologie)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如“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等。

这门学问以文学作品为主,兼及其他历史文献资料,对精神产品中所出现的异国形象进行研究,涉及到文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诸方面。

流传学: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一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主题学:

主题学主要指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人物典型等跨民族跨国界的流传和演变,研究不同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进而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渊源学:

渊源学也称源流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思想、人物、情节、语言、风格以及艺术技巧等因素的来源。

二、简答(本大题共8小题)

1、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就是一种方法,这种说法对吗?

不对。

首先,比较文学的“比较”一词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作为方法,“比较”并非文学的专利,而是一切学术领域都普遍存在的,由来已久。

其次,比较文学的“比较”有两个基本的内容,一是跨国别、跨文化的比较;

二是跨学科的比较。

只有那些跨越了民族、国家、文化、语言、学科界限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才能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不具备跨越性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便不能成为它的研究对象。

再次,不是任意将两个具有跨越性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称为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对象必须具有可比性。

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对象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

最后,必须强调“比较”是就文学而言的,如果其落脚点与归宿不是指向文学本身,再优秀的比较我们也不能称为比较文学,它只能是别的什么比较,所以,文学性是作为比较文学对象的一个本质性特征,不可抛弃。

2、 

平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第一,平行研究不像影响研究那样注重“事实联系”,而重视文学现象之间的非事实的审美性的类同关系;

第二,由于不受“事实联系”的束缚,平行研究产生了打破时空、质量与强度的限制,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地位和影响的作家作品,只要具有“可比性”都可进行比较。

第三,平行研究的焦点是文学本身,即对文学内部范围的诸要素,如主题、题材、情节,体裁、形象、理论批评等作品本身的美学构成与价值的探讨,而不象影响研究那样只注重渊源、影响、联系、媒介等文学的外围和边缘问题。

因此、平行研究不像影响研究那样采用历史的、考据的方法,而更多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将文学批评重新引入文学史的研究之中。

第四,平行研究还提出了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的科际比较与跨学科研究。

3、美国学派在那些方面超越了法国学派的研究视野?

首先,从对比较文学的定义上看,美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包括国别文学的比较和跨学科比较两部分,而法国学派则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分支,不等于文学比较。

其次,从研究对象上看,美国学派认为不能只限于寻找不同国家、民族文学之间某种“事实联系”的影响,而忽略了对艺术本身价值的探讨与比较,必须对相互之间并不一定产生影响的文学现象和艺术规律进行比较研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行研究”。

而法国学派则认为没有“事实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