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精华版Word格式.docx
《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精华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精华版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幼儿智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5.幼儿智育的实施
(1)幼儿智育的途径
①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发展幼儿智力;
②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自主活动。
(2)实施幼儿智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处理好智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
②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③注意幼儿知识的结构化。
6.幼儿德育的概念
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
7.幼儿德育的内容
①发展幼儿社会性;
②发展幼儿个性。
8.实施幼儿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①热爱与尊重幼儿;
②遵从德育的规律实施德育;
③重视指导幼儿行为的技巧。
9.幼儿美育的概念
幼儿美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第四章
1.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
(1)观察力
(2)沟通的能力
①教师与幼儿的沟通∶
a.非言语的沟通;
b.言语沟通;
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a.了解家长的技能;
b.与家长交流的技巧;
c.与家长的情感沟通。
③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
a.幼儿之间的口语沟通;
b.幼儿间冲突的解决。
(3)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
2.幼儿的发展
(1)幼儿的发展要靠个体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
(2)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①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②幼儿的活动∶a.幼儿的生理活动;
b.幼儿的心理活动;
c.幼儿的实践活动。
3.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
(1)教师“教”的活动
①直接“教”的方式;
②间接“教”的方式;
③教师是“教”的主体。
(2)幼儿“学”的活动
幼儿是自身学习的主体;
4.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幼儿园内部小环境,又包括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
5.幼儿园环境的分类
幼儿园按其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
①物质环境
a.广义的物质环境∶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的要素的总和。
b.狭义的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
②精神环境
a.广义的精神环境∶泛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整个社会的精神因素的总和。
b.狭义的精神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
6.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1)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2)发展适宜性原则
(3)幼儿参与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经济性原则
第五章
1.课程的概念
(1)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2)课程的要素.
①课程目标:
是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它指明了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成就。
②课程内容:
是依据目标以及相应的年龄阶段的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而选定的学生能够学、并应该学、适宜学的知识范畴。
③课程组织:
是依据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或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编排、组合、平衡的方式。
④课程评价:
是以目标为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某阶段终结时,对课程各要素的适宜性以及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
2.幼儿园课程
(1)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①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②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③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选择与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
(1)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
(2)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内容
(3)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
(4)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
4.幼儿园课程评价概述
(1)评价的目的
(2)评价的作用
①鉴定作用;
②诊断作用;
③改进作用;
④导向作用。
5.课程评价的原则
(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
(2)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3)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4)评价应客观与真实
第九章
1.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
(1)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
①主导活动方面;
②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
③师生关系;
④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
⑤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
(2)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
2.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要性
3.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①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②培养独立性;
③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④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③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4.幼小衔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双方都把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作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搞好衔接工作。
(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
(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
(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第二部分幼儿心理学
第一、二章
1.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动机、心理过程、个性。
2.心理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3.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三、四、五章
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2)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2.各年龄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婴儿早期(1~6月)
①视觉、听觉迅速发展;
②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③主动找人;
④开始认生。
(2)婴儿晚期(6~12月)
①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②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③言语开始萌芽;
④依恋关系发展。
(3)先学前期(1~3岁)
①学会直立行走;
②使用工具;
③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④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4)学前初期(3~4岁)
①生活范围扩大;
②认识依靠行动;
③情绪作用大;
④爱模仿。
(5)学前中期(4~5岁)
①活泼好动;
②思维具体形象;
③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④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6)学前晚期(5~6岁)
①好问好学;
②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③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④个性初具雏形。
第六章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2.注意对幼儿的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
(1)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
①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
②可以使幼儿持续地进行学习活动。
(2)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①使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的信息;
②有利于幼儿意志力的培养和发展。
3.注意的基本形式
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
4.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
(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5.幼儿的“多动”现象与注意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但恰当的活动方式,幼儿是能够以他自己的兴趣集中注意很好地进行活动的,而且活动中幼儿的注意也相对稳定。
第七章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2)幼儿的记忆,也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
(3)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
3.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1)视觉
①视敏度: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②颜色视觉:
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③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受遗传和环境影响;
④色盲:
颜色视觉异常。
(2)听觉
①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
与成人交往;
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②听觉感受性:
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③言语听觉: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④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注意避免噪音污染;
通过语言训练来训练听力。
(3)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①视触觉的协调:
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
②动觉:
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4)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5)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3)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提高感知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当前的刺激,同时,也有赖于个体已有的感知经验。
(4)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第八章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2.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1)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简称为表象,指在头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2)记忆表象的特征
①直观性;
②概括性。
3.幼儿的兴趣、积极性与记忆
(1)活动动机
(2)幼儿的兴趣
4.记忆的保持、遗忘规律与幼儿活动的组织
(1)记忆的保持和遗忘
(2)遗忘的规律
(3)幼儿识记材料的组织
5.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1)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①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②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的地方。
(2)排除疲劳的干扰
6.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偶发记忆
(2)“说谎”问题
1.想像的概念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2.想像的种类
(1)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
(2)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
3.幼儿想像发展的主要特征
(1)无意想像为主,有意想像开始发展
A.无意想像的特点
①无预定目的;
②主题不稳定;
③内容零散、无系统;
④以过程为满足;
⑤受情绪和兴趣影响。
B.有意想像的萌芽和发展
①开始有目的、有主题;
②主题逐渐稳定;
③为了实现主题能克服一定的困难。
(2)再造想像为主,创造想像开始发展
幼儿再造想像的特点:
①幼儿的再造想像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②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③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像的必要条件。
4.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像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像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像
(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像力
第十章
1.言语的概念
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语言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2.言语和语言
(1)定义不同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言语是使用语言的过程。
言语活动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
个人言语活动的效能,受制于他对语言掌握的程度。
同时,语言又是在人的具体言语交际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3.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有助于幼儿社会化
(2)使幼儿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
(3)调节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
4.幼儿口语的培养
(1)激发幼儿言语交往的需要
(2)讲究教法
(3)鼓励言语创造性
(4)培养“前读写”兴趣
第十一章
1.思维的概念和思维的基本特点
(1)思维的基本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
(2)思维的特点
①间接性;
2.思维在幼儿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思维是幼儿生活活动的基础
(2)幼儿的思维发展标志着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
(3)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幼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3.幼儿对概念掌握的阶段:
幼儿初期:
幼儿所掌握的实物概念主要是他们熟悉的事物。
幼儿中期:
幼儿已能掌握事物某些比较突出的特征,由此获得事物的概念。
幼儿晚期:
幼儿开始初步掌握某一实物的较为本质的特征。
4.幼儿的提问与幼儿的思维
好奇、爱问是幼儿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
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幼儿提问,为幼儿的思维活动创造宽松的气氛,培养幼儿思维活动的热情。
5.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与幼儿的活动
(1)幼儿初期思维的直观行动性与幼儿的活动
①要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玩具与活动材料;
②为幼儿提供活动与操作的条件与机会;
③在活动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较多形象可爱的玩具、教具;
④组织丰富的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认识兴趣。
(2)具体形象思维与幼儿的活动
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因此,在组织幼儿活动时一定要以此为基本出发点,这是幼儿园开展各种活动的前提。
教师要通过活动,使用具体的、直观的教具,激发幼儿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使幼儿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第十二章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的易冲动性
(2)情绪的不稳定性
(3)情绪的外露性
(4)高级情感的发展
①道德感: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②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③理智感:
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3.生活环境与幼儿的情绪、情感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物质环境
自然环境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环境能使幼儿处于轻松、愉快的积极情绪状态,而差的环境则容易导致幼儿的消极情绪。
(2)精神环境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及幼儿之间的关系。
而在这些关系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班内教师与幼儿本人的关系及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
4.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教师或其他成人要善于在活动中发现与辨别孩子的情绪,并从这些情绪中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
同时,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幼儿采取积极情感引导为主,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
第十三章
1.意志
意志是指成人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包括三个基本特征:
明确的目的;
意识调节行动;
克服困难。
2.影响幼儿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儿童身体发展是以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遗传素质对儿童动作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
(2).成熟因素
儿童动作发展有生理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
如果抓住时机,在儿童最容易掌握某种动作的时候,促进其发展,则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教育和练习
提供一种生理上的可能性。
在成熟的时间范围内,练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激发动机
幼儿自身的积极性,是促进其动作发展,特别是意志行动发展的主要力量。
第十四章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2.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攻击性行为分为反应型攻击性行为或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2)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①攻击性行为频繁;
②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4.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父母的惩罚
(2)榜样
(3)强化
(4)挫折
5.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性无明显差异
(2)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可能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6.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比较普遍任性、依赖性强、自私、不合群、胆小等问题,这给幼儿教育及其他阶段教育带来很大挑战。
第十五、十六、十七章
1.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2.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2)个性的整体性
(3)个性的稳定性
(4)个性的社会性
3.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4.个性倾向性及其基本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
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5.幼儿能力的发展
(1)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将能力划分成两大类。
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②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2)幼儿能力的发展
①幼儿智力的发展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很多人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②幼儿特殊能力的表现
在幼儿期,有些特殊才能已经开始有所表现,如音乐、绘画、体育、数学、语言等。
6.幼儿气质的发展
(1)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大小)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方面。
(2)幼儿气质的发展
幼儿气质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但是随着环境的改变,幼儿的气质可能有所变化。
7.幼儿性格的发展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对现实稳定的态度;
②惯常的行为方式。
(2)幼儿性格的发展
幼儿的性格发展相对于小学和中学的儿童更具有明显的受情境制约的特点;
同时,幼儿的性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行为容易得到改造。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和好冲动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