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会使用字典、词典。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能用硬笔和毛笔书写楷书。
以上“三个维度”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九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能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3000个左右,小学认识3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个左右。
为他们的阅读和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过程中,培植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唤醒了学生乐意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识字和写字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些语文素养的获得,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2、识字写字学习目标的定位
在识字写字目标的定位上,体现了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定性与弹性相统一的特点。
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是指四个阶段在识字量和识字能力的要求上,既有明确的重点,又有前后之间的衔接联系。
规定性与弹性相统一,是指既有下要保底的“下限”的规定,又有“左右”这样的上不封顶的弹性空间。
各学段在识字量和识字能力的学习目标上是这样安排的:
学 段
要求认识的字
要求会写的字
识字能力
1600—1800个
800—1000个
学习独立识字
2500个
2000个左右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3000个
2500个左右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3、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目标要求在各学段的“识字与写字”阶段目标中得到了落实。
那么,“识字与写字”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首先,从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来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主要是通过汉字传承下来的。
而且,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因此,识字的过程,是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的过程。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的第一、二学段目标中,首先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只有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学生一旦形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他们的文化品位就会逐步提高。
其次,从汉字的形体结构来看,象形字是汉字的母体,它具有图画性,因而它具有形体美的特点。
因此,认识和书写汉字的过程,也是提高审美情趣的过程。
所以在第一、三、四学段的“识字与写字”目标中分别提出“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等要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识字与写字”的教学效率
根据“识字与写字”课程目标的设计特点,我们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识字与写字”的教学效率呢?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兴趣是入门学习的向导。
只有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引导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认识汉字。
可以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饶有兴趣地认识、巩固、运用汉字,从而启迪学生的心智。
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识字成长记录袋”,把学生每周在课堂和生活中认识的字,请家长按广告类、书籍类、商品类、影视类、站牌类等类别进行归类整理,并在班级设立展示台,让学生把每周认识的字通过展示台展示出来,开展识字擂台赛,以此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活识字很重要)
2、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构建生活大课堂,努力拓展识字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识字,提高识字的能力。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在看电视、电影中识字,在逛街、购物、旅游中识字,在课外阅读中识字,也可以将学校的树木、花卉挂上牌子,让学生把认识事物与识字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识字。
学生可以同伙伴合作,也可同家长、老师合作,例如互猜谜语识字、合作办手抄报、合作归类整理“识字成长记录袋”、合作交流每周所认识的新字新词等等。
合作探究的过程不仅是提高学生识字能力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过程。
3、加强写字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写字教学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写字的育人功能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学生的写字缺乏科学有序的指导,大多是机械重复地抄写。
目前学生胡写乱画、行款不齐的现象十分普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明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字要求,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工整地书写,并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其次,要在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良好的写字习惯、专注的学习态度和坚韧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些综合素养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写字方法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具体目标是: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努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但是,单纯的写字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如果只是单纯,机械地讲解、重复,学生就会感到乏味。
因而可以在阅读课中,渗透写字教学。
1.以激趣导入为起点,学写课题中字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脉络。
在精读教学中,我们激趣导入课题,发挥“眼睛”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写会课题。
例如,四下第一课《窃读记》,板书课题,学写“窃”(提前在黑板画好田字格,在田字格内范写,教写)仔细观察这个字“窃”,“窃”上面是“穴”字头,表示这个字的意思跟洞穴或者是什么隐蔽的地方有关系,下面是一切的“切”。
出示“窃”常见的有3种解释?
①偷,②暗中、偷偷地做一件事,③谦辞,古时候的人用来谦虚地指自己的建议,如:
窃以为。
根据你的预习,你知道在课题里应该取哪一种?
你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写了哪些场景?
作者什么感受呢?
高年级识字写字要与理解紧密结合,通过分析字形,出示字义,学生在选择中理解了课题,也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学写文本生字
“真正意义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那些规范、优美的书面语材料是儿童获取书面语言营养的最重要的源泉。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倡导在阅读中识字、写字,在识字中阅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适时写字,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例如,四下第一课《窃读记》,“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在这儿“饿”“婪”都是要写的字,也而正好是理解本句的重点。
若用多媒体,老师可以把两字放大,或板书“贪婪”理解涵义,本意是贪得无厌,在此指读书不满足,强烈的求知欲。
板书“饿狼”,明白这个比喻的好处。
还有“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是文中的中心句,要反复读,理解窃读的滋味就是“快乐”“惧怕”,品读“乐”的体现,“怕”的体现,同时板书或多媒体重点凸显“惧”字,学写。
以阅读活动的主线,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落实词语教学,并进行了书写汉字的指导。
前面的字词句教学,为后面的书写做好铺垫,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书写,更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3.以集中识字为载体,重点突破难字
各年段随着汉字的增加,在识字和书写上均有一定的难度,为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并保持写字兴趣,较有成效的方法就是集中识字写字,难字和较容易出错的字重点突破。
如,四下第一课《窃读记》,我认为集中指导易出错的“檐”“酸”“鼓励”,通过比一比、分析字形、字理法指导写对字。
(如,“鼓”会意。
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
本义:
鼓,一种打击乐器)
写字本身是比较枯燥的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文本中已有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可以创设特定的语言学习环境,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写字,写好字。
“阅读”课程内容及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阅读性质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课程内容
一、各学段阅读目标体现了三个维度
以第二学段为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某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整合为三个维度。
事实上,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是在对文章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而且,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三个维度的目标教学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二、各学段阅读目标体现了层次性和发展性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在阶段目标的设计上,有层次地安排了三个维度目标的内容,每个层次的内容之间体现了发展性的要求。
这种设计既突出了各学段目标教学的重点,又注意了各学段前后之间的衔接联系,而且,这样的设计,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着的年段之间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的脱节问题。
学段目标之间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阅读方法的逐步掌握,阅读量的逐步增加,阅读知识的不断拓展,阅读的兴趣、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逐步形成等几个方面。
例如:
目标内容
阅读能力
朗读能力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能力
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理解能力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阅读的过程与方法
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初步学会默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能借助词典阅读;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阅读的知识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阅读积累的过程与数量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5万字。
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阅读的兴趣、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阅读叙事性作品,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学生阅读素养是随年级的升高呈梯级发展的。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瞻前顾后,做到抓住学段教学重点不放,巩固和渗透非学段教学重点不忘。
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任务。
因而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着力把握四个方面。
1、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将陪伴着人的一生,而阅读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例如,第一学段的学生可以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
第二学段的学生可以阅读文质兼美的叙事性作品及优秀诗文;
第三学段的学生除了继续阅读有关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外,还可以适当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
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能读懂就有收获,有收获就有成功的乐趣。
二是要拓展自由阅读的空间,倡导学生自由阅读,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三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览会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的习惯。
2、教给方法 培养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猜读、探究性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要以阅读实践活动为纽带,让学生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此外,在阅读的类型和方式上,要注意把自主性阅读与合作探究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3、丰富积累 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可见,丰富积累,培养语感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成功的阅读教学实践表明,在丰富的积累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首先,要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的习惯。
让学生走出“课本是世界”的小天地,走进“世界是课本”的崭新天地。
其次,要花大力气研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背诵积累量和课外阅读量如何得到有效的落实,例如,阅读的材料从哪里来,如何确保学生阅读的时间,对学生的背诵积累量和课外阅读量如何进行科学的评价。
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4、注重体验,发展个性
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这些要求,具体体现在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之中。
学段
对“注重体验,发展个性”的要求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是“自己的”个性化体验。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从总体上来看,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审美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发展的倾向。
这种倾向所反映的是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不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审美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是要变过去的“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二是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阅读”的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导语作用
(1)借助导语,明确学习目标
(2)借助导语,为口语交际、习作做准备
如:
四下第七单元的主题是“童年”,导语从追忆童年、童年发现、童年的想象等几个角度组织语言。
口语交际与习作也紧密联系童年,口语交际中说说难忘的童年生活,习作:
写童年趣事,要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导语中“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此举表达的感情,并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生活”既是本单元学习目标,也为口语交际、习作做了提示“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生活”。
而阅读每一课时,都包含着有关“童年”话题的语言训练,如《古诗二首》的课后选做题:
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童年的发现》的课后选做题:
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
说出来跟大家交流。
其实每一次的小作文,都是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服务,它减轻了习作的难度,也为习作积累了题材以及写作方法。
(3)借助导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四下第一单元,明确“围绕‘我爱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第五单元是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单元,导语提示了综合性学习的几个小主题:
汉字字体特点及变化,汉字的历史,欣赏汉字书法艺术……
2.阅读教学建议
把握主线聚焦重点
引导质疑深入探究
精当提问开放大气·
感悟体验注重朗读
“阅读”的教学策略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改革中小学的阅读教学,必须寻找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策略。
所谓“阅读教学的新策略”,是指在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阅读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的总称。
这些教学策略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教学的目标观:
变“一维目标”为“三维目标”
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知识和能力”这一层面上的目标,这样做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中小学阅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
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
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
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
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
例如,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可采用常规的口头和书面的测试方法进行评价。
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可以采用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判断学生对这一目标达成的程度。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表现,或活跃,高兴,激动;
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
这些情绪表现都是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度的依据。
二、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进行重新的审视,确立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也就是要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
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改进当今的阅读教学呢?
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多元解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的方式及结果。
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
对此,教师一方面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面对学生的“众多声音”,教师既要听出“杂音”,分辨对错,也要听出“高音”,分清认知水平的高低,还要听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
在倾听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