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让建筑更美好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5264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博让建筑更美好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世博让建筑更美好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世博让建筑更美好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世博让建筑更美好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世博让建筑更美好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博让建筑更美好Word格式.docx

《世博让建筑更美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博让建筑更美好Word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博让建筑更美好Word格式.docx

  支持:

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住房建设监管处

  【主持人】: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会议主办方对各位来宾百忙之中参加我们的论坛表示感谢。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工商联房产商会、上海市工商联房产商会住宅产业分会、上海市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办,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住房建设监督管理处、德国汉堡上海办事处、英国零碳中心支持。

感谢大家的参与。

随着世博的脚步越来越临近了,还有两天世博会就要召开了,座落在浦西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也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城市最佳实践区是绿色行动的一次集体亮相,不仅德国、英国的案例呈现在最佳实践区,中国的朗诗、万科也积极尝试城市低碳节能最佳实践区的建设。

我们希望通过解析世博案例来结合中国实际,通过一些企业先研发、先试点将绿色节能建设首先应用到住宅建设当中去。

我们邀请到一些国际的设计机构、研究机构、开发企业和我们的开发商一起探讨,把大家的实践经验进行分享。

  首先我介绍一下今天的与会嘉宾,他们是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住房建设监督管理处处长张立新先生,上海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傅明磊先生,上海仁恒房地产有限公司张荣敏副总经理,南京朗诗地产首席绿建师郭咏梅先生,绿地集团事业二部朱怀宇副总,汉堡上海办事处世博项目负责人王来,“沪上生态家”技术负责人汪维先生,零碳中心中国区行政总裁,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馆长陈硕,竹类博物馆主创建筑德国艺术家马库斯先生,科勒市场部副总监凌伟权先生,以及博西家电集团匡宏先生,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嘉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首先我们有请上海市工商联房产商会秘书长沈克乔先生致欢迎词。

  【沈克乔】: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房产界同仁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住宅产业化和绿色低碳技术论坛,住宅产业分会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准备,请来了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声望的专家向与会者诠释低碳建筑的知识,以及他们在操作当中的体会和经验。

再过两天世博会就要开幕了这一次世博馆区就是绿色低碳建筑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次绿色低碳的集中亮相。

不仅把德国、美国等国的低碳建筑技术移植到世博园(论坛新闻)区,同时万科、朗诗等开发企业也在馆区内进行了绿色低碳建筑的实践,而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今天我们请来了这些专家,我们将听到他们这方面的知识和智慧的传授,这里我代表主办方上海市工商联房产商会和承办方对他们和一起参加的嘉宾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大家对商会举办的绿色低碳技术论坛如此重视,主要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侯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即使是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和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的污染、气侯的变化大大折扣,也因此,各国都在呼吁绿色的GDP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在是这种新概念的环保方式,在低碳环保问题上,从房地产和有关行业来说我们要认识到一些误区,低碳不以为着贫困,低碳的目标是低碳的高增长。

第二,低碳的发展不能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只要他的生产是高效率的,那么他也是符合低碳经济的,低碳环保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比如说浦江智谷,前天他在全国的会议上都进行了介绍,实践证明他们的节能的量是很大的,世博会期间,也作为各国记者指定的采访点。

他是可以节约成本的,但是并不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但是需要克服一些政治上的障碍。

低碳环保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现在就要做的事情。

低碳环保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利益,他关系到地球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的未来生存环境。

这些问题我们的领导、专家都会在他们的报告当中传授他们的知识。

这一次论坛我们通过解析世博最佳实践区的实践,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低碳的知识,深刻的了解到低碳环保国际的技术趋势,并针对中国的特点,应用到绿色建筑当中,真正的实现世博让建筑更美好,为此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平台,让更多的企业关注到绿色低碳的技术研究,并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

本次会议得到了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住房建设监督管理处的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希望这次会议可以圆满成功,希望大家可以渡过一个有意义,有收获的下午。

谢谢大家。

感谢沈秘书长的欢迎词。

接下来我们有请伦敦零碳馆馆长陈硕为我们大家做演讲。

有请陈硕先生。

  【陈硕】:

谢谢在座的各位嘉宾和大家的时间,非常感谢在这么出色的论坛上给大家介绍零碳馆,在介绍零碳馆之前,我们首先要想到什么是碳,怎么界定这个碳,这个碳在中国刚刚才开始建设这个标准,而在欧美国家,很早就有了有关的法案。

我今天讲到的零碳不是翻番的概念,而是非常精确的每平方米释放多少的二氧化碳。

我们根据联合国的公约通过二氧化碳平衡实现零碳。

我们希望通过世博会让零碳的技术可以普及到每一个人的家中去。

零碳中心是整个零碳馆的设计、制造和运营方,零碳中心也是万科地产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伙伴,也是皇明太阳能在地产领域的合作伙伴,这一次在世博会上我们还有幸联合了风尚和朗诗地产,共同为大家传达低碳的理念。

  当我们讲到二氧化碳的时候,我们说的并不是广泛的二氧化碳,而是指的一系列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一共有零种,但是在计量标准上是二氧化碳。

我们看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人类社会到到目前为止,55%的二氧化碳是来自于城市和建筑。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了,他的代价是二氧化碳排放越来越多,并且环境也不太好,如果我们不希望越来越热,或者是物种受到挑战的话,我们就需要进行低碳的实践。

这也是为什么世博会会在2008年邀请伦敦贝丁顿零碳社区项目来到世博会。

因为他解决的不仅仅是住宅作为建筑层面的能耗减少,他还涉及到交通层面,如何使交通减少,同时在物资和环境层面的污染都减少。

  这就是十年前在南伦敦建设的第一个零碳住宅,十年之前伦敦零碳中心是一个建设英国国会的一个建筑机构,英国签订京都议定书之后,就签订了一个大的计划,如何把昂贵的低碳技术应用到每一个平民家里去。

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木头和砖头的建筑,但是他可以在造价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实现零碳,他的居民不需要买水、买电,买额外的物资。

因此无论是物价上涨还是环境受到影响,生活在这样的屋子里面的人,可以自给自足。

到了2005年的时候,我们来到了中国,建设第一个中国的零碳住宅,就是万科的一个项目,是2009年下旬落成的。

  最近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还包括和万科继续合作,把万科占也研发基地打造成为一个零碳的研发基地。

这是世博会的零碳馆,他和大部分的世博场馆不一样,因为大部分的世博场馆是不能居住的,而零碳馆是希望可以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可以把零碳和零碳技术带回家,因此我们尽可能的采用本地的材料和尽量不增加建筑的成本。

零碳馆是对建筑定义的一种全新的颠覆,比如说我们的酒店,它的模型是从外界输入电力,输出是废热,输入的是纯净的水,输出的是废水,输入的是有用物资输出的是废物。

这个建筑可以从自然水当中收集水可以自动净化,并洁净。

同时建筑可以收集周边的垃圾变成电热和肥料,实现大的循环。

从这个逻辑上来说的话这个建筑从消耗能源的机制变成收集能源的机制。

所以他根据上海的气侯进行了最大的优化,从建筑的表面来看,建筑表面是接触资源的所有的条件,在南向的屋顶是根据上海纬度进行优化,最大的限度把太阳能变成热能。

南向再高层三层是用阳光间吸收太阳能和太阳热的,以确保他的冬暖夏凉的效果。

他的高出风力大的多,我们利用这个风来作为屋内的空气调节。

北面的角度,可以使后面的建筑最大限度的不遮挡阳光,同时还可以收集大量的雨水。

这个建筑的材料55%利用电厂发电后的土煤灰,这个建筑最后他可以从自然界收集的能源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实现完全的零碳。

  就是通过这样的一系列的技术,我们希望可以实现建筑从原来的消耗和浪费资源的模式,转化为另外一种模式就是不断的回收、利用、优化资源的模式。

这样的资源优化,不仅仅是可以在世博会当中可以成立,其实世博会的零碳馆它的资源限制很受局限,因为他不是一个自然的环境,而是一个狭长的地带,混凝土的环境。

我们又回到十年前我们做的工作,十年前我们所做的世界上第一个零碳的村落叫贝丁顿村,他不仅是建筑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和牧场和林场的有机联动和结合。

因为在牧场当中动物的粪便可以被收集起来进行发热发电,发热发电之后的固体废弃物可以作为肥料种植油类植物,油类植物产生的油又可以驱动汽车,这样了话,建筑的能耗,交通的能耗,食物和建筑的能耗都可以自给自足,他可以产生自己所需要的一系列的资源。

  大量的设计和能耗也可以在设计当中进行优化,在贝丁顿零碳社区的时候,南向是居住的功能,北向是办公室的功能。

这就是贝丁顿零碳社区十年以前的景色,在远处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十年前欧洲已经应用的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充电站。

同时在屋顶上还可以种植大量自己所需要的蔬菜和食物,这一点在世博会零碳馆上也有大量的应用。

还有风帽可以驱动整个建筑的热通风。

这是贝丁顿零碳社区的生物锅炉,他将生物合农业的废弃物进行发电发热。

水处理方面,贝丁顿零碳社区收集而来的水可以通过植物的进行水处理。

这个项目最大的成功我们认为是两点,第一个这个贝丁顿零碳社区项目比一般的项目成本只增加了15%左右,后来这个项目成为英国所有建筑进行立法的基准,2006年之后,所有新建建筑必须通过二氧化碳评测和模型才可以建造,而这样的一个模型,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房地产业所面临的挑战。

  时间的关系,我给大家看一下我们中国的一些项目,这是万科的民宅项目,这是建筑收集能量的逻辑,在背面利用太阳能、光能和植物吸收能源,难免用太阳能光电吸收能源。

这是大部分材料在中国制造安装的过程。

这是三个月之前零碳馆的照片。

这是零碳馆区别于普通房屋的技术体系。

  这是零碳馆在不同城市建成之后的效果。

同时我们在中国还在开发一系列的技术软件,以帮助中国建筑进行二氧化碳评测,我们和一系列的开发商开展建筑的碳评测。

因为中国是一种节能体系而不是一种碳体系。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大量的指标转化为节能指标,我们和中国很多重要的楼盘进行碳方面的试点。

这是英国的地球中心,这是宁波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

我们希望整个城市可以实现低碳和零碳的运作。

  最后我给大家展示的是一个产业化的技术。

由于房屋的建设不仅仅是运营当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更重要的是在制造和安装过程当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如果说我们在工厂当中生产建造房屋的材料,那样的话,他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最少的。

我们看零碳的房屋体系的话更像一个汽车,而不是一栋房子。

这是我们的一个零碳的房屋体系,这是零碳乡村型住宅的体系,这样的房子可以在三天内完成,这样的话完全可以保证一个100平方米的小别墅可以在100万以内完成,而且他可以在沙漠、海岛任何一个地方生存。

我们会利用这个技术制造移动的零碳馆,使得零碳馆在世博会之后,在不同地区落地,继续传扬世博的零碳精神。

这是这种装配式建筑在各地落地的情况。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谢谢陈硕先生。

以我个人的理解,这样的产品可以在中国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出现。

随着世博会的开幕,汉堡之家的建筑设计风格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环保元素,为今后项目设立了标杆,通过港口新城市建筑和汉堡之家案例,其成为了一个榜样。

接下来我们有请汉堡上海办事处世博项目负责人王来小姐为我们做一个介绍。

  【王来】: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参加这样一个高端的论坛,为大家介绍一下汉堡之家在2010上海世博会整体的项目建设情况。

目前我们的汉堡之家已经竣工,也已经布展完毕,世博会开幕之后就会开馆,这是总体的造型图。

  汉堡之家他的概念被动房。

我先给大家讲讲什么叫被动房,被动房是一种利用空气置换达到良好隔热目的,从而不需要使用传统的供暖装置的一种新型建筑。

那么他的热能来源来自于那里呢?

首先是太阳能来提供能源。

第二个是热能,汉堡之家通过打入地下35m的地桩把热能管道输进去,通过一个全热交换器从而采集地热来作为这个房子的供暖。

还有一个是利用室内电器以及参观者自身热量的转换作为汉堡之家能源的一部分。

这种被动房的建筑方式并不受楼宇的限制。

,他可以有办公楼宇,有住房,有学校,有校舍、体育馆以及工业用房。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图,91年的时候,第一次由德国的feist提出这个概念,建设出了世界上第一栋被动房,这个房子建设完成之后,平均年度热能消耗每平方米只有10千万/时,也就是说每平方米一年只需要消耗10度电的能源,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被动房学院,所有德国制造的被动房都需要达到这个学院提出的标准并且通过这个学院的认证,才可以称之为被动房。

2002年在德国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被动办公楼。

  被动房的优势在哪里呢?

他最大的优势就是舒适性,整个房间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房间都是处于非常适宜的温度,就是25-28度,在上海这样一个极端环境当中,到底汉堡之家表现如何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被动放建设的时候,对房间的气密性要求很高,从而导致这个房子的空气流动速度很低,还有就是他的经济型,它的能源节省可以超过80%,大家可能对于被动房的建造价格成本比较关心,他的建造成本并没有比普通房子高多少,我们目前按照经验数据,以及目前所有被动房的测算数据得出,被动房的建造成本大概比普通房子高了5%左右。

但是他的高能效和生态环保技术是普通房所无法比拟的。

比如说汉堡之家每平方米的基础能源损耗只有50度,但是普通房子就要达到300度。

普通的被动房能耗标准是年均热能需求小于等于15kwh/平方米,热负荷小于等于10w平方米,气密性N五50小雨等于0.6/h。

汉堡之家实际面积2300平方米,总面积3150平方米,最大展厅面积150平方米,一共6层,地上5层,地下1层,总造价为4200万人民币,其基础能耗需求是小于等于50kwh/年。

我们按照上海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其母体建筑被称之为H2O项目,大家看一下这栋楼里面一半是办公楼一半是住宅,也就是说早上起床,吃点早餐走五分钟到了你的隔壁房间就是你的办公室。

这样的建筑理念很好的解决了城市拥挤的交通。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汉堡之家在建筑方面的一些节能的特点,首先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保温性,我们采用了非常优秀的隔温材料,其墙体厚度90公分,最厚的地方达到了1米,他分为五层,第一层是红砖,第二层是20cm的保温材料,第三层是30cm的混凝土结构,然后再是20cm的保温材料,然后是红砖。

我们采用了全进口的玻璃幕墙,这是三层玻璃,玻璃中间还有惰性气体。

本来我们是秉承能用国内建材就用国内建材的原则,但是这个玻璃没有在国内找到我们只能进口。

他的导热系数非常低。

另外我们还采用了特殊的窗框架,他是没有热桥效应的。

另外屋顶还有厚达19cm的聚氨酯保温材料。

  另外我们的密封性很高,我们做过一个气密性测试,普通被动住房达到0.6以下就可以了,而我们第一次测试就达到了0.4,我们的被动房质量是比较不错的。

汉堡之家墙体外面铺设了红砖,我再以前的建造过程当中看到过,他的砖体密度非常大,汉堡都是红砖的砖墙,他并不是直接粘在墙上的,他是先挂在钢铁架上,然后固定在墙体上。

  汉堡之家里面有一个中央逆流式热交换器,他可以收集回风以及一定量的新风,这个效率可以达到92.5%,这个机器是合资的,在国内也可以找出完全国产的,但是效率可以达到92%的机器则比较难找。

这样的一个通风系统就保证了室内外的空气流通,从而又不牺牲能量。

  另外就是地源热泵系统,把桩打到地下35米,通过热管进行热烈的运输。

保持室内恒温,此外我们还采用了高效率的节能水泵,还有采用地暖技术,采用高效率的节能厨房口还有电动这样连,他会感觉阳光的照射自动调节海关,还有就是采取楼宇控制系统。

我们上海市工商联房产商会会设置一颗愿望树,这是我们参加世博会的一个布展的重点,他象征了吸收隐藏的能量。

这个愿望树将成为汉堡之家的指导系统传达汉堡之家的核心信息,所有参观者都可以提出他们关于城市节能建筑的想法和理念。

  汉堡之家位于E片区,如果大家有空去世博会的话,欢迎大家参观汉堡之家,谢谢大家。

非常感谢王小姐。

接下来我们有请汉堡之家案例参与者博世家电销售总监匡宏先生为我们做演讲。

  【匡宏】: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家电在绿色低碳建筑立面的影响和作用。

在我演讲之前可能大家都有疑问,说你作为一个家用电器制造商在绿色低碳的建筑当中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样的影响?

  从这张表当中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的能源需求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的,每年增长超过了3%,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他对能源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

这跟这两个国家的人口有着密切关系。

  在整个能耗当中家庭的能源消耗占到了1/3,大家可能没有想到家庭能耗可以占到整个能耗这么大的比例。

而这当中家电能耗占到了40%。

而中国政府在近年来也颁布了若干的条例、法则,关于节能方面做了很多的规定,主要的措施就是采用了能耗表示,通过一二三四对家用电器能耗产品做了区分。

除了政府引导之外,我们的终端消费者在购买家电电器的时候,也会把能耗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大家可以看到以冰箱和洗衣机为例,节能作为这两个产品负责主要的参考标准要素。

而博世家电不仅是家电的提供者,而且在生产过程当中我们有着环保的生产工艺,都是绿色生产,为环境的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过去20年当中,我们一直是环保家电的倡导者,执行者。

大家可以看到这张表,我们的洗碗及节省电能43%,水的能耗节省55%,总体来说我们超过了50%的能源削减。

中国博世在冰箱洗衣机方面都符合我国的节能标准。

  我们具体在和房地产的合作当中,我们也注重绿色和减少碳排放的合作,我们和很多项目合作,量身订作了很多的产品,或者说理念,共同打造绿色建筑。

这个案例是美国赛德家的案例,他不仅是一个住宅,也是一个开发商、设计师以及各个机构学习的良好平台和案例。

另外一个案例是美国的一个画廊项目,同样也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节能标志。

在过去几年当中,由于博世家电不断的推进绿色节能的产品获得了很多的成果,比如说美国环保之星的合作伙伴,也通过了环保之星的认证。

  我们觉得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巨大,而且不断的增长,第二消费者在现在电器方面也会考虑到能耗,第三开发商可以向客户宣传绿色节能而带动节能的趋势。

博世家电作为一个家电制造商也可以为我们广大的地产客户共同打造绿色建筑,最后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创造低碳生活而努力,谢谢大家。

接下来我们有请世博竹类博物馆主创建筑师德国艺术家马库斯先生为我们做演讲。

  【马库斯】:

大家好,我是马库斯,我是一位德国的自由艺术家,我在过去三年在中国做了很多竹子展馆的项目,这一次我到上海来,主要是在世博上有一个最小的馆,也是一个竹子的展馆,我来到这里为全世界展示竹类的艺术作品。

首先是我艺术装置的作品。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我的一个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和一个主题相联系就是自然。

刚刚的艺术作品和这个艺术作品都是和风相关的。

那么我是怎么样和自然元素互动的呢?

如何把艺术作品和自然联系在一起?

我相信公共空间通过自然元素的结合,这种空间会变得更加富有艺术,更加具有活力。

这是一个有关风的艺术作品,是一个英国的公共艺术作品。

  同时水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元素。

像这个作品他是在一个皇宫里面,也是在一个水池当中用水和光共同演绎的一个艺术作品。

同时我也是一位摄影师,我的摄影作品也在中国展示很多次了,德国皇宫的摄影作品不仅把美丽的皇宫展现给大家,同时还配合了的当时拍摄时的录音,让大家可以看可以听。

为什么要向大家先展示这些艺术作品呢?

因为我是一个西方人,我要找到一个路径来进行我的艺术创造,就像当年的马可波罗一样我怀着同样的梦想来到中国,这就是我创造的途径,我希望可以找到东西方文化的结合点,来进行艺术创作和展示。

对于我来说我来到中国,是来学习的。

学习过程当中也有一些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以竹子为主,在南美也有一些项目,整体的作品是向大家来展示我对文化,对自然的主题如何进行创作。

这是厄瓜多尔的一些原始森林的图片,我被受邀去参加一个原始森林当中一个学院的设计。

刚才的展示就是厄瓜多尔丛林热带雨林学院,整个的计划是我们要在热带森林当中建造一个学院,又不能毁坏原始森林,这需要和自然、环保整个相对应,这是我过去的一些经验。

  今天我主要给大家展示一些我竹子方面的一些作品。

大家看到这是我早期的一个竹子建筑的作品,这是在泰国建的一个树屋,这个树屋上面是一个茶室,如何用竹子来进行一个艺术装饰和用途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我从这里就开始了对竹子建筑的创作。

  让我们回到2007年,那也是整个德国文化在中国推广活动的起始年。

对于整个活动来说,如何在中国背景下推销德国的文化,这是我的使命,在这个过程当中我选择竹子作为我创作的课题,整个展馆都是以竹子来进行的,当然我加入了德国日尔曼式的技术或者是结点式的思考,把中国传统建材进行了高科技的加工。

这是我的竹子建筑的一个全方位的展示。

这是第一站,也就是南京的大行宫广场,如何在城市的中心广场当中建设一个像村庄一样的聚落,如何用竹子来搭建一个既有原生态又有高科技属性的展览。

这一张是我们在广州天河体育馆,这是重庆大礼堂场馆,德中同行还走过了武汉和沈阳,一共是走过了五个城市。

大家可以看到整个展馆的搭建过程。

我作为整套连接件的发明人,我把钢结点的构建和竹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既可以体现竹子的属性又可以体新出竹子的特点,收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喜欢和大企业的爱戴。

  在三年活动之初,包括德国大企业和中国政府都不能相信竹子可以作为德国的代名词在整个推广过程当中也受到了一些阻碍,中国政府和一些大企业都说,竹子是过去的材料,只能用于脚手架什么的。

而我让这些大企业认识到了竹子的特性,包括戴姆勒克莱斯勒也将他们的汽车停在了这样的场馆当中,写上这是未来之路。

最后他们都相信了竹子可以作为此次德中同行的代名词。

我觉得竹集成板毫不逊色于木集成板,我希望可以把这种优秀的环保的产品可以推向全世界。

我也一直在学习,尤其是在环保方面、节能方面、低碳方面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创造作品。

这是德国巴乏利亚州的展厅这个展厅当中没有特别高端的技术,但是我们带来了一种思考,这个思考是说我们在整个气侯当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我们的做法是有两个房间,一个房间是空调,一边是它的尾气装置,一边的房间是非常凉爽,而另外一个房间则是非常难以忍受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我们的广场会议厅,他有130平方米,中间没有擂柱,完全是靠竹子的结构来支撑他的。

另外,我在中国这三年,也得到了三所大学客座教授的头衔,我和中国学生一起去创造新形势的展厅,或者是新的创意设计。

比如说竹子展厅的光效果,我从中国的丝绸或者是布上得到了灵感,如何去对整个的展厅进行一个表达,我觉得应该到亚洲来展示,同时也在亚洲进行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进行很好的创作上的思考。

  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一些德国大企业,包括西门子、博世、西门子、安联等等他们,他们都在德中同行过程当中在竹子展厅当中展示他们的产品。

这也是是这次活动的精髓所在,用中国的材料在中国展示德国的科技。

在德中同行举办期间,我也把整个竹子的结点连接件都在整个活动当中找到一个大学或者是展览场所,把我的一些成果向公众开放,以表示我对亚洲文化的尊敬还有我的一些思考。

  这是沈阳站的一些鸟瞰图,这是当时活动场馆的一些照片,都是竹子的。

这是在泰国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