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化艺术服务的调研报告汇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4231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文化艺术服务的调研报告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有关文化艺术服务的调研报告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有关文化艺术服务的调研报告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有关文化艺术服务的调研报告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有关文化艺术服务的调研报告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文化艺术服务的调研报告汇总文档格式.docx

《有关文化艺术服务的调研报告汇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文化艺术服务的调研报告汇总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关文化艺术服务的调研报告汇总文档格式.docx

2.3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6

2.4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文化人才队伍不能适应需要......................................6

3,聊城文化艺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7

3.1聊城运河博物馆的建设成就...................................................................................7

3.2积极推行文化艺术建设.............................................................................................7

3.3实施文化艺术多方面的建设.........................................................................………………………8

4、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9

4.2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机制........................................................9

4.3突出重点,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10

4.4、整合资源,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10

4.5、健全机制,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11

5结束语................................................................................................................................……………12

6参考文献.............................................................................................................................……………12

7调研图片.............................................................................................................................……………13

摘要:

正文艺扎根人民,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落脚点。

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各级文联组织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责。

最近,宁波市文联成立课题组,对我市近年来实施文艺惠民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关键字:

文化艺术建设完善建设体系

正文:

1、聊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1公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我市把文化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形成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一是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市、县级文化中心。

市城区总建筑面积8万多平米、投资7亿元的聊城市民文化中心已经建成,将成为我市群众文化的主阵地,群众艺术馆美术展厅、非遗展厅、多功能室已具备使用条件。

城区内还有运河文化博物馆、水城明珠剧场、市豫剧院等大型文化设施,可以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要。

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升。

8个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都按照不低于国家二级馆标准进行了建设和规划。

二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健全。

全市共建成10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

全市行政村文化大院基本普及,去年对全市1500家农村文化大院进行了优化提升。

为2400个村(居)广场舞蹈队配备便携式移动音响和道德舞曲。

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全市乡镇、行政村和农村社区达到65%建有乡村文化小广场的目标。

三是构建满足城市居民多样生活需求的公共文化设施。

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对文化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多功能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

以构建十五分钟文化圈为目标,除了加强文化场馆建设外,还注重室外文化广场的建设,让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湖河边、公园、小区等预留各种小型广场,让群众可以自主参加文化活动。

四是文化设施配置逐步完善和落实。

目前,市县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都基本落实,纳入了预算管理。

每年市县财政除安排文化场馆运行经费外,还安排一些专项资金用于文化设施内部功能配置。

全市所有国有文艺院团都配备了流动舞台车。

各县(市、区)也加大了财政投入,对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和文化大院不断进行完善。

1.2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

一是坚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大力开展以送戏曲、电影为主的文化下乡活动。

2014年全市免费送戏下乡1480场,放映电影60299场。

市、县两级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乡镇、村依托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收听收看,共有收听收看点5000多个,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顺利完成。

8个县(市、区)均已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并通过省里验收。

二是文艺创作演出取得新成果。

新编历史剧山东梆子《萧城太后》代表我省参加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的“山东梆子进北京•庆祝建国65周年山东梆子精品剧目展演”活动,并被选为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资助项目和“山东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2014年度重点剧目。

在第三届中国豫剧节上,传统剧目《陈三两》荣获剧目奖,主演章兰荣获优秀演员奖。

音乐作品《剪纸姑娘》、《新对花》入围山东省备战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新创作品初选。

三是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成效显著。

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实行了免费开放。

海源阁图书馆开展图书进校园、进基层活动,发展了馆外服务点。

我市将尼山书院设于海源阁藏书楼院内,购置了国学图书1200册,购置“尼山书院国学资源库”和展示设备等,并已向公众开放。

市、县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建立了公益性文化辅导制度,组织开展了摄影、葫芦丝、民间音乐、广场舞等培训。

1.3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一是注重文化队伍建设。

各级文化部门积极争取,采取招考方式引进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县乡充分利用大学“村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土文化能人等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利用学生、青年团员等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开展基层文化干部和业务骨干大轮训,提高了基层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水平。

2014年组织开展了全市非遗展演、传承活动,举办了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共培训60位非遗传承人,有效保证了我市非遗项目的顺利传承。

2014年开展曲艺培训班,共培训110人。

二是各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形成了部门相互支持、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宣传部门发挥协调作用,纳入了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市考核委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考核指标;

发展改革部门在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

财政部门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倾斜;

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全力支持配合;

工会、团委、妇联、文联等群众组织积极支持参与文化活动的举办,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文化艺术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

2.1个人对文化艺术服务建设的认识不清晰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有些领导干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发展经济的软实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感不强,不愿多花人力物力,致使公共文化设施还不够完善,文化服务网络还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没有较好地形成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良性互动。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待规范。

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政府供给能力跟不上群众需求,事先没有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了解,提供的一些文化产品群众并不满意,造成文化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浪费。

政府购买的文化服务评价、论证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也不配套。

文化建设考核激励作用不大,大多把文化建设列入精神文明建设考核范畴,文化建设在整个考核体系中位置不突出,所占比值过小,不能有效激发各级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情。

2.2公共财政的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

我市各级政府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增长虽然不少,增幅也比较大,但由于基础差,历史欠账多,文化事业投入还有较大差距。

政府投入占较大比重,企业赞助、社会捐助较少,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政府有限的资金不能满足公共文化文化建设需要,成为文化发展建设的瓶颈。

从目前来看,专项经费数额与人口比例有较大悬殊,人均文化事业费较低,很难保证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能够达到上级标准要求,使一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停留在低水平运转。

据统计,2013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经费(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站、专业剧团、剧院等,不包括文物单位和文化行政管理机构)38.99元,山东省人均文化事业费25.31元,居全国25位,我市2013年人均文化事业费12.34元,居全省15位,高于菏泽、临沂,低于滨州、德州和枣庄。

以公共图书馆为例,2013年,全国人均藏书0.55册,全省人均藏书量0.45本,2013年我市8个公共图书馆共有藏书1095591册,人均0.18本。

根据去年的统计,全市购书经费只有126万,其中三个县图书馆无购书经费。

2.3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

 

由于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导致县市区之间、城乡之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落后。

市民文化活动中心虽然已基本建成,市群众艺术馆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最低需达到8000平方米,但内部功能分工不清,归口管理不明确。

市图书馆面积及藏书远远达不到国家一级馆标准要求,阳谷文化馆、图书馆、冠县图书馆没有达到国家二级馆的标准,东昌府区文化馆有机构、有人员、没有馆舍,东昌府区没有图书馆,市属开发区文化设施基本是空白。

还有一半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没有达到三级标准。

2.4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文化人才队伍不能适应需要

我市文化队伍整体力量薄弱,学历层次低,年龄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不高,特别是镇、村基层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队伍和“文化带头人”,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需要。

乡镇综合文化缺少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文化站长,站长多为兼职,提拔少,待遇低,不能专心投身于文化工作。

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普遍不足,编制少,有的文化馆多年没进人。

专业文化人才进入文化机构的渠道不畅,组织人事部门在为各级文化机构录用人员时,往往会忽视文化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录用的一些工作人员不能适应文化工作,而适合文化岗位的人员却没有录用。

各县市区文化视察执法人数较少,很难有效监管文化市场。

3,聊城文化艺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

我市以构建“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全市共建成10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聊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形成了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3.1聊城运河博物馆的建设成就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山东聊城,它东临古韵悠长的大运河,西依美丽的东昌湖,是聊城市近年来建设的最大的一处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陈列面积近7000平方米。

馆名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题写。

博物馆共五层,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分陈列区、收藏区、研究和学术交流区三个功能分区。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整体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反映和展示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

基本陈列为“运河文化陈列”与“聊城历史文物陈列”。

3.2积极推行文化艺术建设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和首要任务,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

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使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

近年来,我市逐步加强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管理使用工作,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实现,为建设“文化大市”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3.3实施文化艺术多方面的建设

在文化形态上,既重事业,又重产业。

坚持城乡一体化布局,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力投入,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和完善一批农村居民急需的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场所,如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乡镇图书馆、小型健身休闲广场等。

同时,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文化产业,提升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文明理念。

  在管理模式上,注重科学化、人性化。

文化单元必须向农民开放,并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调动管理者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积极性。

特别对村级文化设施的管理,可以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推进家庭化、人性化管理,比如许多地方农民自发成立的文化大院、农民博物馆、农民文化社团,更有活力和亲和力,更能受到广大农民的追捧和欢迎。

4、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4.1)提高认识,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政府重要职能的体现,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各级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要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实现。

随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完成,工作重点将转向完善制度,完善管理,增强服务上。

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逐步推进。

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运行保障、人员培训、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要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大文化在考核中的比重,重点对文化设施运行、经费保障、专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4.2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要继续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各级财政要把文化事业发展经费列入年度财政支出预算当中,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的增幅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要落实对文化建设的扶持政策,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图书购置、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人才培训、文艺创作奖励、群众性文体活动补助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而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所需的资金得到稳定的保障。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以资助、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文化产业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激发文化发展内在活力,切实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

二是加大资金争取力度。

我市属于欠发达地区,市级财政保障能力相对不足,要充分运用上级扶持政策特别是中原经济区、山东西部新的经济隆起带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优惠政策,积极向上级争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公共文化阵地的范围,吸纳更多的资金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配置,不断提高公共文化经费比例。

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

要制定新的文化产业政策,放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准入政策,简化审批登记程序,通过完善税收减免等相关经济政策,支持社会团体、机构和个人为各类文化工程和活动提供赞助、捐款,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投资格局。

4.3突出重点,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一是实施文化设施达标工程,新建和改建一批文化设施。

坚持重心下移,深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巩固综合文化站建设成果,拓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基层阵地服务功能。

市图书馆要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要求,做好选址新建。

另外,要探索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以总分馆形式建设市、县、镇图书馆共享机制,互通借阅网络,提高图书的利用率。

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明确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标准、日常管理使用制度,着力完善镇、村两级文化阵地运行长效机制,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有序开展。

涉及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要召开听证会,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的意见,避免出现文化项目不实用的现象。

公共文化单位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扩大群众参与。

三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文化惠民要紧接地气,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深入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农村、社区、机关、广场和校园文化。

要精心策划特色文化品牌,组建群众文艺队伍,帮助编排小戏、小品等节目,适时举办文化艺术节或艺术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乡村文化歌会、灯会以及劳动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4、整合资源,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

要统筹文化资源,注重吸收运用市场、社会等非政府资源,按市场规律和宣传文化规律,提升资源运行效益,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如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农家书屋购书经费纳入县图书馆统一采购,在乡镇、村设立分馆;

再如,建立农村文化资源库,把剧团演出、电影放映等资源形成文化“大礼包”,由农民自行选定,采用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真正实现有“养人头”向“养事业”转变。

二是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

现在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落后,要制定针对农村文化发展的专门扶持政策,对落后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

县、镇两级“三馆”建设要按照标准要求,该改建的改建,该扩建的扩建,尽快完成文化设施达标工程。

三是理顺管理体制,解决“多头管理”问题。

进一步明确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管理部门,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没人管理的现象。

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应明确内部功能,按照国家一级馆最低标准8000平方米的市群众艺术馆要明确到具体管理部门,使其尽快运转达效。

4.5、健全机制,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要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统筹抓好文化领军人才、专业队伍、基层骨干建设,不断提高全市文化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以重点剧目、重大文化项目和重点文化课题为依托,加强与国家、省文化单位和高校合作,聚集和培养人才。

实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选拔一批优秀青年艺术人才,采取举办培训班、表演比赛、举行拜师活动、邀请国内艺术名家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培养,促进青年艺术人才成长。

实施文化强基工程。

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民间艺人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基层文化建设的带头人。

在城市社区,可将文艺人才、文化骨干进行整合,通过组建音、舞、美、戏、书画、收藏、读书等业余团队,带动群众性公共文化的发展。

二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机制。

要优化文化人才政策,在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同时,注意招录适合基层实际需求的文化人才,吸引具有相应专业或经历的人才投身基层文化事业。

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建设,按照人口规模和实际需要,配齐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文化服务队伍。

三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

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待遇,在考核中,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员、文化带头人给予奖励或表彰,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优先提拔重用。

要树立文化人才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关心人才、培养人才的社会环境,积极宣传、引导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有利于吸纳和积聚人才的浓厚氛围。

5、结束语

在调研中,我们通过展板、调查问卷和口头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详细的询问了农民群众以及部分干部对自己村的文化艺术服务建设的看法及意见,并就他们的看法,提出了我们自己的想法。

加强文化艺术服务建设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更加美好。

调研结束后,我们认真整理了调查问卷,详细的分析了每个问题的回答情况以及该问题所折射出的现象和问题,并把所得数据绘制了饼状图和表格,更直观的透视聊城市东昌府区的农村的文化服务建设问题。

我们还通过这些数据和一些调研资料总结出了文化服务建设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原因,改善的措施以及建议。

希望在社会人的关注下,文化服务建设能够得到提升,和谐幸福的社会早日到来。

通过本次调研,培养了我们分析数据的能力,也让我们学生更加关注文化。

同时,希望此次的调研成果能够为有关部门提供一些参考,为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