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千克克吨.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千克克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千克克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千克克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千克克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版1角硬币若干、1千克大米6袋、200克红豆6袋、500克花生6袋、2千克沙子6袋、苹果6个、100克、200克、500克、800克沙子若干袋、盘秤6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
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
物品名称物品重量
二、从生活中引入
师:
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
生1:
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
生2:
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
生3:
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
师:
刚才同学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板书:
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中学习
1、认识秤。
(1)师:
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
生:
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
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
可以用秤来称。
师:
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
A、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B、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C、识秤练习。
说出课件展示的称面上重量克数。
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师:
同学们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
(板书:
1克)
(2)让学生掂一掂1枚1角钱的硬币,说说感觉如何?
(3)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师:
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
(板书:
1千克)
(5)让学生掂一掂1袋1千克重的大米,与1枚1角钱的硬币比较,说说感觉如何?
(6)称一称1千克大米,看盘秤指针变化,并在盘秤上做个记号。
3、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
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那么1千克会是多少个1克呢?
咱们来做个实验吧。
这儿有标有不同克数的沙子,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拿物品放在盘秤上称,使它们的重量刚好是1千克,再把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加起来,完成记录表。
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克与千克小组活动记录表
每包重量数量
100克袋
200克袋
500克袋
800克袋
总重量克
师:
从以上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
1千克=1000克)
4、小结:
生活中较轻的物品我们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品我们用千克作单位。
三、在生活中实践
师:
请每个小朋友掂一掂、估一估这袋红豆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
小组合作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
200克。
师:
请每个小朋友再掂一掂这袋花生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
小组再称一称这袋花生到底有多重?
生:
500克。
师:
请你们再掂一掂这袋沙子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
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
2千克。
师:
那1个苹果有多重呢?
请同学们先掂再称,再说说大约多少个这样的苹果是1千克。
四、应用拓展
师:
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动画片《巧陪玻璃杯》,你们想看吗?
动画:
星期天,小猪和机灵狗一起到花狐饮料屋去喝饮料。
小猪不小心打烂了花狐的玻璃杯。
花狐想敲小猪一笔,要小猪陪100个玻璃杯。
面对一地的碎玻璃,谁也说不清打烂了多少个玻璃杯。
让学生伸张正义,自由发言,为小猪出主意。
再放动画:
机灵狗想出一个巧主意,先把一个完好的玻璃杯称一称它的重量(200克),再称一称玻璃碎片的重量(1000克)。
让学生算一算小猪应该陪几个玻璃杯。
五、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两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
在课前我让学生到商场进行了一次实践调查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进率,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总结得出1千克=1000克。
充分体现了所提倡的过程性目标。
在练习部分,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进一步加深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
课的最后,我让学生为小猪出主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生活意识,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由始至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练习课
教学内容:
P18P1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学过程: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1)6000克8千克9000克
(2)4吨7千克3900千克4200千克
2.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是876米,她每天上学往返2次,一共要走多少米?
3.一只羊重50千克,一头骆驼重450千克,那么8头羊和一头骆驼哪个重?
重多少?
4.今天是星期三,再过8天是星期几?
如果今天是12月23日,再过20天是几月几日?
1吨有多重
教学内容:
P21P2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同学们猜一猜,一头大象重多少?
引入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
教师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建立1吨的计量观念。
3、说一说
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吨。
4、练一练。
完成课本P22页的练习。
5、数学故事
请同学讲述曹充称象的故事,再讨论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然后完成课本上的计算。
并谈自己的想法。
练习四
教学内容:
课本P23至2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千克、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其单位的进率进行比较大小的判断。
2、进一步巩固吨的认识。
3、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完成第一题。
注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要强调看称的单位,不同的称的单位是不一样的。
2、完成第二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完成各物体的质量的连线。
3、完成第三题
比较大小,注意不同的单位,数是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只有将它们改写成同一单位才能比较大小。
4、第四题,学生独立完成。
5、5、6、7、8题,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完成。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的:
1、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感知搭配的全过程,同时训练学生有序思考。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自主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配菜的情境,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
师:
同学们说一说,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吃什么样的菜?
通过情境的创设,一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一种素菜和两种荤菜作为星期一的菜谱。
师:
星期一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并汇报结果。
3、学生汇报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感受一下菜谱的情况,会有学生说菜的种类太少,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教师将菜谱适当调整为二荤二素。
师:
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引导学生借助摆学具、列表、连线(画搭配路线图)等活动,进行实践操作,从而解决问题,并发现每种荤菜与素菜搭配都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有两种荤菜,所以是2个2,就有2*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解。
3、教师出示二种荤菜三种素菜,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鼓励学生用最好的方法解决,做完之后,跟小组的其它同学比较一下,看看哪一处方法最好。
使学生明白,摆学具、连线、画图表都太慢民,而且容易漏掉或重复,计算是最好的方法。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4、完成课本第27页的练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