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34247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doc

《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doc

14、地球上的红飘带

说课

一、说教材

《地球上的红飘带》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一课。

通过本课的教学能使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北上抗日,历经了艰难险阻,从而了解一些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并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最终把长征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和素质,促进自身的成长。

二、说“学情”

考虑到现在的学生生活的条件都非常得优越,对于长征内容了解得非常少,可以说是纸上谈兵。

因此要让长征精神能扎根在学生内心,光靠照本宣读是起不了作用的,必须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观看录象、照片,知道红军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北上抗日,经历了艰难险阻,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以至有学习长征精神的欲望;通过学生讲述收集的故事,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史,引导学生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通过讨论总结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

并激发学生学习红军精神的欲望,并积极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之中。

四、说教法

1、问题导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遵循认知规律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讲述法、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平台、音频视频材料、地图等教学设备,如对长征历程的教学。

3、探究讨论法——激发兴趣,合作探究;采用“观看录象—情境创设—讨论回答”的方式,体现动眼动手动口“三个整合”的教育理念。

五、学说法

本节课主要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适宜、适时地对学群学,合作探究。

教学中紧扣围绕问题,进行学习,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以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有劲”的效果!

六、说实施

本课我们打算用三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北上抗日,经历了艰难险阻,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以至有学习长征精神的欲望。

活动一:

启发学生疑问,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脑中对“长征”一词的质疑,概括出问题,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活动二:

了解长征的原因。

解决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这个问题。

通过学生看书了解大致的内容,同时运用形象的图帮助学生理解“围剿”的含义,运用红军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图,让学生比较表格中的数字理解前四次虽然我军人数少,但由于全军上下齐心协力,采取正确的作战方针取得了胜利。

从而概括出红军的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而第五次由于党内个别人排挤了正确的领导,采用错误的方针和政策,才导致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

另外,从表格中第五次反“围剿”的人数也正是红军参加长征的人数,从而解决了有多少红军参加了长征?

这个问题。

活动三:

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因为遵义会议是长征的导火线,而且这内容又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因此我采用了观看照片和录象片段的方法,帮助学生对遵义会议有了大致的了解。

活动四:

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这一环节是解决了先前所提出的红军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

这个问题。

主要以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和过草地为主要的内容,所以这环节我同样采用了让学生看录象,来了解当时环境的险恶,在了解翻越大雪山的内容时,我还创设了两个问题:

(1)过程中战士们为什么不能中途休息?

(2)刚一上山便感到呼吸不畅,这又是怎么回事?

问题的生成为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翻越雪山的不易,从而体现出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了解过草地的内容中我还相应出示了图片,从这些图片可体现出红军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些都更能体现出长征途中战士们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活动五:

重返长征路。

有了先前的铺垫,创设情景来体验走一走红军长征的路线,让学生以红一方面军为例,在地图上找到长征的起始点,遵义会议、卢定桥、大雪山、大草地的地点,以及红军一路经过的省。

既是对地理知识的巩固,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

活动六:

聆听歌曲,升华情感。

让学生来读一读毛主席为长征的题词《七律。

长征》并欣赏填词谱曲后的歌曲。

这内容也是对这节课内容的小结,在气势庞大的歌声中,让学生体会红军长征的伟大,从而感情由此也得以升华。

活动七:

课后拓展,明确任务。

这是一个拓展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学习后去收集一些长征路上的动人故事,这个作业其实也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

第二课时要求学生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史,引导学生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可让学生在课前先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随后在课中进行交流。

整堂课由学生参与教学,从而在教学中体会长征精神。

第三课时在学生对于长征精神已经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红军精神的欲望,并积极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之中。

找找身边的事例以及说说自身的表现。

教学设计(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红军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北上抗日,经历了艰难险阻,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2、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以至有学习长征精神的欲望。

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长征这段艰难的历史。

(一)启发学生疑问,引入新课

1、从公元1934年到1936年,我们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出现了一条红色的飘带,(出示课题)它是由几十万中国工农红军战士的足迹和鲜血构成的,绵延二万五千余里,成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悲壮、最英勇的一次进军,它有一个伟大的名字叫“长征”交流:

对于长征你知道了些什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概括提问:

(1)为什么叫“长征”?

(2)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3)有多少红军战士参加了长征?

(4)长征中都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

(二)了解长征的原因

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

这段历史同学们有可能不大了解,下面就让老师和同学一道去了解这段历史。

(解决问题2)

(1)看书本58页。

(2)自从我们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革命力量的发展恨得要死,怕得要命,他们一心妄想消灭共产党和工农红军。

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先后向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

“围剿”也就是包围起来攻打的意思。

红军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

次序

国民党军队

中央

红军

比  例

结果

第一次

10万

4万多

约2.5:

1

胜利

第二次

20万

3万多

约7:

1

胜利

第三次

30万

3万多

约10:

1

胜利

第四次

30多万

7万多

约4:

1

胜利

第五次

50万

8万多

约6:

1

失败

(3)根据地军民在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下,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从而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党内个别人排挤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执行了错误方针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中央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长征的主要原因。

(4)想一想,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严守纪律紧密团结)

(5)(补充:

参加长征的人数可对照表格中第五次反围剿时的人数)(问题3)

(三)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1、在长征的过程中,我军分别冲破了四道敌人的防线,虽然防线被我们冲破了,可我军的人数明显从原先的八万多人集聚降低到三万多人。

为了保持军力,我军在遵义召开了重要的会议。

(看录象)

2、介绍参加会议的人。

(看照片)

3、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否定了不正确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方针和政策,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四)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1、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艰难险阻,在他们面前都出现了哪些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呢?

(解决问题4)

2、学生看书,书本中向我们介绍了三个事例,在小组中读一读,并交流在课前你所了解到的内容。

3、学生交流,教师补充图片和录象。

飞夺泸定桥:

录象、图片

翻越大雪山:

1、录象

2、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

过程中战士们为什么不能中途休息?

刚一上山便感到呼吸不畅,这又是怎么回事?

(不怕困难艰苦奋斗)

过草地:

录象、图片(坚忍不拔勇往直前)

4、这些只不过是在长征途中战士们遇到的一部分的困难,在课后再去找找其他相关的资料,红军还遇到些什么艰难险阻,以各种形式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

(五)重返长征路

(解决问题1)

1、我军有四支队伍参加了长征,来看看他们的长征路线图。

(录象)

2、以红一方面军为例,(出示:

长征路线图)

(1)照书本59页,在这些地方画上小红旗。

(2)找找红一军都经过了哪些省?

圈出来。

3、学生交流。

(六)聆听歌曲,升华情感

1、长征是伟大的,是前所未有的,读一读毛主席的《七律。

长征》来总结今天的课,说说自己的体会。

2、欣赏这首诗谱成的曲。

(七)课后拓展,明确任务

在长征的过程中,我们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不仅克服了种种的艰难险阻,其中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课后收集一下,下节课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

2、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史,引导学生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一)复习旧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不可战胜”

1、复习旧知:

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当时我们都知道,长征是在我军没有退路的前提下进行的,当时我军是势单力薄,(出示对比图)为什么国民党几十万人的军队围追堵截挡不住红军几万人,使长征走向胜利呢?

3、学生小组交流。

4、小结:

正是因为红军的那种齐心协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交流动人故事,感受长征的艰辛

1、除了上节课中我们了解到的关于长征途中的动人故事外,你还收集了哪些其他的资料,可以通过讲故事或其他各种形式与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2、小组交流,准备。

3、全班交流。

(三)思考问题,明确学习任务

如何将红军精神落实到自己的身上?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红军精神的欲望,并积极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之中。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红军精神的欲望。

(一)了解长征的重要意义

1、(出示)书本一段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

2、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看录象)

(二)找找身边“新时代的长征”

1、(看录象)了解原先红军长征的道路如今的变化。

2、小结:

现在的西部如今也旧貌换新颜了,人民都在不断的努力,为改变旧城区作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3、你身边有没有事例可以证明呢?

4、学生交流。

(三)我能行,指导行为

1、结合长征精神,说说长征精神在自身的表现。

2、小结: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人类军事史上空前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愿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随时应付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困难,让我们一起为创造美好生活努力、奋斗吧!

教学反思:

要让学生快乐学习

本节课初着手时觉得内容还是线索清晰的,应该是比较好教的。

但随着教学设计的深入,发现确是难点重重。

比如说,课文容量大,知识点又多,如果光靠老师教授,那只是以事论事,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学生难以理解;今昔差别太大,学生很难想象红军在长征时的艰苦,他们会用新奇的视角来看长征,甚至会认为长征是一次冒险活动。

如何用现代手段在课堂上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呢?

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首先,我将课文的教学从问题来引入。

我知道,孩子们针对“长征”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