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阎立本B.张择端C.顾恺之D.吴道子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步辇图》所绘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
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故选A。
5.唐太宗被尊奉为周边各族的“天可汗”。
他之所以能赢得这一“桂冠”,主要是
A.唐太宗积极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B.唐太宗重视官吏的整治,知人善任,广纳贤才,任用少数民族官吏
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与周边民族的密切、和谐的联系
D.唐太宗坚持以民为本,鼓励农耕,减轻人民赋税,开发边疆地区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对少数民族将领能与汉族将领一视同仁,赢得了少数民族将领的尊敬;
还大力推行和亲政策;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大大提高了唐朝中央政权的威望。
所以周边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故选C。
6.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
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①唐蕃和亲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内容。
唐朝与少数民族和亲结盟,属于民族关系,不属于中外交往。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访均属于唐朝中外交往的史实。
所以答案选A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7.近代以来,在中亚地区广泛出土过“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货币,在西安等地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阿拉伯金币、东罗马查士丁尼二世的“索里德”金币。
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A.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解析】材料中的在中亚地区广泛出土的“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货币,是唐朝时期的货币,而在西安等地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阿拉伯金币、东罗马查士丁尼二世的“索里德”金币。
说明了唐朝时期中国通中亚、欧洲国家的外贸关系十分繁荣,故选A。
8.下图示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
图中“▲(755——763)”处应该填写
A.黄巢起义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安史之乱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项的时间段是公元878年到宫院884年之间发生的;
B项的时间段是公元627年至649年;
C项的时间段是公元713年至741年;
D项的时间段是公元755年至763年。
故选D。
点睛: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9.《旧唐书》载: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新唐书》载:
藩镇拥,独霸一方,“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上述材料说明
①藩镇掌握了用人权,控制了辖区内的赋税收入
②藩镇拥兵自重,中央难以控制
A.①正确,②错误B.①错误,②正确C.①②皆错误D.①②皆正确
【解析】根据材料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说明藩镇掌握了用人权,控制了辖区内的赋税收入;
“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的意思是各藩镇之间关系好的时候则互相串通以对抗朝廷,关系不好的时候则互相动武发生战事,说明藩镇拥兵自重,中央难以控制,故选D。
唐朝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其长官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10.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灭亡唐朝的人物是
A.黄巢B.朱温C.安禄山D.赵匡胤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末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
黄巢起义后,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
后唐昭宗被朱温毒死。
朱温改国号为梁,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所以灭亡唐朝的人物是朱温,故选B。
11.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
下列对联中,描写宋太祖的是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他就是宋太祖。
A、B、C分别与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有关。
12.“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
每云:
‘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
’举动为其所制。
”材料描述的是
A.汉朝的刺史B.唐朝节度使
C.北宋的通判D.明朝的锦衣卫
【解析】材料中“故常与知州争权”,可以看出这是宋太祖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中央的措施。
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三个方面的措施,在削实权方面,设置通判监察地方官员。
ABD三项说的是汉朝、唐朝和明朝,明显错误。
13.11世纪前期,西夏建立。
它的建立者是
A.耶律阿保机B.元昊C.铁木真D.阿骨打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世纪前期(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史称西夏。
A项建立的是辽;
C项统一了蒙古;
D项建立的金。
故选B。
14.澶渊之盟极大地影响了宋王朝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也为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进一步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和平环境。
澶渊之盟是宋
A.与辽议和B.与西夏议和
C.与金议和D.与元议和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1005年1月宋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
澶渊之盟"
。
15.《元史•地理志》中称:
“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从实质上说明元朝时
A.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D.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
【解析】材料内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大意是说元朝疆域辽阔,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
说明了元朝时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故选B。
16.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在元朝的政治体系中,掌管西藏地区的军民各项事务的中央机构是
A.宣政院B.军机处C.澎湖巡检司D.驻藏大臣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B项是清朝时期设置的中央机构;
C项是元朝时期管理台湾地区的机构;
D项是清朝时期管理西藏的机构。
17.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当时的应天府在今天的
A.北京B.南京C.西安D.杭州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的都城应天府是今天的南京。
18.公元1405年,郑和这个名字开始载人史册。
现在的人们之所以怀念郑和,是因为他曾
A.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
C.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选项A是郑成功的贡献;
选项B是戚继光的贡献;
选项D是文天祥的事迹。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9.顾炎武(明)在《日知录》中写道:
“吴中(苏州一带)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
佃作者什九。
”这主要反映了
A.官吏贪赃枉法B.土地兼并严重
C.民众不堪重负D.农民流离失所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吴中(苏州一带)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
”说明松江一带绝大部分土地都被地主所占有。
反映了明朝时期土地兼并严重,故选B。
20.“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这一歌谣出现在
A.唐朝末年B.元朝末年C.明朝末年D.清朝前期
【解析】根据歌谣中的关键人物“闯王”集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指的领导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李闯王李自成,故选C。
,
21.“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
”这是《帝国政界往事》中的一句话。
文中的“他”是
A.忽必烈B.努尔哈赤C.成吉思汗D.康熙
22.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下列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A.西藏B.东北C.新疆D.台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历代中央政府设置机构管辖新疆地区。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西域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18世纪中期,乾隆帝派兵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3.清朝时,蒙古族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
三次率军亲征,平定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的清朝皇帝是
A.顺治皇帝B.康熙皇帝C.雍正皇帝D.乾隆皇帝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准噶尔部地处于伊犁一带,是蒙古之一部。
康熙年间,其领主噶尔丹势力日益强大,打到离北京700里的乌兰布通。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帝先后三次亲征,噶尔丹饮药自尽。
24.该作品描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的佳作,是昆曲的传世之作。
这部作品是
A.《窦娥冤》B.《牡丹亭》C.《长生殿》D.《桃花扇》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长生殿》描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
A项描写的是窦娥的故事;
B项描写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D项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描写的是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
25.明清小说以章回为结构,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下列章回目录选自《红楼梦》的是
A.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
B.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C.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D.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项出自《西游记》;
B项出自《红楼梦》;
C项出自《三国演义》;
D项出自《水浒传》。
二.非选择题:
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本大题共三题,第26题13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因而深深烙下了时代的印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它促使一些读书人平时注意加强对古诗、律诗、词赋、散文、小说的写作训练,认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唐玄宗时,诗赋定为科举的必考项目。
唐诗名家辈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近五万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观。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讲义》
材料二宋朝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
宋代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队伍扩大,人们的思想感情更加丰富,只用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于是词这一形式更为流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1084年—1155年)的作品。
她的作品,以宋室南迁为界线,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材料三《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年间。
《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
如岳飞《满江红》中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
于是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还有更荒谬的,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
因为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的馆臣看到就感到别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诗繁荣的哪一原因?
被誉为“诗仙”、“诗圣”的著名诗人分别是谁?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哪一历史事件了造成“宋室南迁”?
(3)材料三中,编撰《四库全书》时对古籍篡改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什么政策?
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答案】
(1)科举制推动、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2)原因:
商业的发展,城市繁荣;
市民壮大,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金军攻破开封,灭亡北宋。
(3)文化专制政策;
禁锢思想,摧残文化,阻碍了思想、文化发展和进步。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内容“科举制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可以概括出唐诗繁荣的原因是科举制度的推动。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被誉为“诗仙”的著名诗人是李白,被誉为“诗圣”的著名诗人是杜甫。
(2)根据材料二中的内容“宋代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队伍扩大,人们的思想感情更加丰富,只用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可以概括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商业的发展,城市繁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室南迁”指的是金军攻破开封,灭亡北宋。
(3)根据材料三中的内容可以看出清朝时期对文化专制的政策。
这种政策禁锢思想,摧残文化,阻碍了思想、文化发展和进步。
27.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
在繁华中沉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的海外贸易呈现出的新特点两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二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
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
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变化的原因两点。
材料三自1759年起,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于夷商的管制更严,勒索更重,夷商的不平更甚。
他们除非不与中国贸易,否则唯有听从广州官府及行商的摆布……
——《近代中国史纲》
(3)材料三反映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对中国有何消极影响?
(4)上述材料反映了从唐宋到清朝,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唐宋与清朝的对外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1)新特点:
海外贸易的国家数量多,规模大超过前朝,海外贸易成为政府重要收入来源,设立海外贸易机构;
市舶司。
(2)变化:
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原因: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科技发展,造船工艺进步;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
(3)闭关锁国政策。
导致国家闭塞,错失了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落伍于世界。
(4)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开放兴国;
封闭落后。
(1)根据材料一中的内容“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可以概括出宋代的海外贸易的新特点是海外贸易的国家数量多,规模大超过前朝,海外贸易成为政府重要收入来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
”可以概括出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清朝时期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闭关锁国导致国家闭塞,错失了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落伍于世界。
(4)从上述材料可以总结出,中国的对外政策由唐宋时期的对外开放发展为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
对外开放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闭关锁国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落后。
能够总结唐朝时期、元朝时期、两宋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史实,对比清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28.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
材料一古代行政机构示意图
(1)唐朝实行的中央官制名称是什么?
材料一中哪一示意图反映了唐代的这一政治制度?
(2)材料一中有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指出是哪一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情况?
材料二“(世祖)二十七年.……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
——《元史》卷五十八
材料三“……宋为成都府路。
元初置成都路总管府。
……旧领嘉定、崇庆二府,眉、邛、黎、雅、威、茂、简、汉、彭、绵十一州。
后嘉定自为一路,以眉、黎、雅、邛隶之。
……旧领成都、华阳、郫、新都、温江、新繁、双流、灵泉、广都九县……”
——摘自《新元史》卷四十八·
志第十五
(3)材料一中哪一示意图属于元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材料,由上而下依次写出元朝行省以下的地方行政设置,并指出今眉山在元朝属哪一行省管辖?
材料四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
贫苦农民出身的皇帝,最怕别人瞧不起他,怕那些跟他南征北战的战友们对他不忠,还怕那些有知识的儒士们不肯为他所用,这种自卑心理始终伴随着他。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
胡惟庸的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驱逐他认为不大会支持他的人。
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4)根据材料四,概括朱元璋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重大改组的原因。
材料一中哪一示意图反映了这一改组?
(1)三省六部制;
图2。
(2)图4;
宋朝
(3)图3;
路、府、州、县;
四川行省
(4)原因:
元朝权臣乱政的教训;
出身贫寒的自卑心理;
权力欲望导致的猜忌;
胡惟庸的专权跋扈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叫做三省六部制;
图2体现的是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
(2)根据图片可以看出图4的图片不完整;
根据图4中的通判这一官职,可以判断出这是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行省制度,图片1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根据材料三中的内容可以概括出元朝行省以下的地方行政设置包括路、府、州、县;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今眉山在元朝属与四川行省。
(4)根据材料四中的内容“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
”可以概括出元朝权臣乱政的教训;
“贫苦农民出身的皇帝,最怕别人瞧不起他,怕那些跟他南征北战的战友们对他不忠,还怕那些有知识的儒士们不肯为他所用,这种自卑心理始终伴随着他。
”可以概括出出身贫寒的自卑心理;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
”可以概括出权力欲望导致的猜忌;
“胡惟庸的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驱逐他认为不大会支持他的人。
”可以概括出胡惟庸的专权跋扈。
本题重在考查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要注意对比和区分,还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