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3268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美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欧美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欧美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欧美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欧美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欧美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

《欧美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美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欧美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

一切在欧洲、非洲和美洲生产的商品,只有在英国船员管理的英国船上才能运入英国领土。

荷兰拒绝接受,于1652-1654年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并被迫承认《航海条例》。

1664年,英荷再次发生战争,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

1672-1674年英荷发生了第三次战争,荷兰战败,此后荷兰一蹶不振。

到18世纪初,荷兰已丧失了海上优势及相应的贸易垄断地位,而英国赢得了海上的同时也是历史的主动权。

  距英西海战整整100年的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胜利。

胜利了的英国资产阶级上台之后面临的是在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和克伦威尔时期通过一场场战争打下的已是比较宽松的海上安全环境。

  除此之外,英国还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

与19世纪亚洲日本完全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面对着的是一个已为查理大帝在公元800年基本统一,却又极不幸地为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条约”中三分天下的天然破碎的欧洲。

先天破碎的欧洲大陆地缘政治环境为新登上历史舞台的英国资产阶级提供了较后来的美国、日本等更为优越的先天条件。

二、英国工业革命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海外市场和投资的需求,这不可避免使英国与法国形成尖锐冲突。

冲突到拿破仑时期到达高峰。

尽管拿破仑对英国的挑战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也为英国的世界霸权培植起了“掘墓人”,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

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的胜利,加速了英国资本的世界扩张及由资本扩张带动的英国工业革命进程,英国工业革命又反过来刺激英国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投资的需求。

这使在法国黎塞留、路易十四(LouisXIV,1638-1715)和路易十五(LouisXV,1710-1774)时代,英国与法国的海外扩张形成了尖锐冲突。

冲突的主要方向是北美和亚洲。

早在16世纪末,英国就开始涉足北美。

1607年,伦敦公司来到詹姆士城,后来发展为弗吉尼亚殖民地。

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麻萨诸塞海湾,建立了新普利茅斯移民区,奠定了新英格兰殖民地的基础。

到18世纪上半叶,英国殖民地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已建立了13块殖民地。

与此同时,法国也在向北美殖民。

1604年,法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的移民区罗雅尔港。

1608年,法国殖民又扩展到圣·

劳伦斯河流域,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它成了法国在北美扩展其殖民势力的基础。

1682年,法国殖民者沿密西西比河南下,直达河口,宣布沿河流域为法国所有,称路易斯安那。

法国在北美由北向南,英国由东向西的扩展,使两国在空间上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

1701-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英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纽芬兰的阿卡底亚地区。

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法国惨遭失败,不得不把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的全部地区和密西西比河东岸地区割让给英国,西岸地区让给西班牙。

17世纪始,印度逐渐成了英国与欧洲列强角逐的重要场所。

15世纪以来,首先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

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并于1612年击败葡萄牙舰队在印度西海岸苏拉特登陆,建立了第一个商站。

1614年英国人再次击败葡萄牙人,获得印度洋的制海权。

英国占领了印度的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到80年代占领孟买。

法国1604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但在1668年才在苏拉特地区设立海外商站。

10年后法国在卡里阿提加建立了殖民侵略的据点。

17世纪晚期,法国人占领孟加拉的昌德纳果尔。

英法在印度也展开了争夺。

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印度是重要战场之一。

法国失败。

根据巴黎和约,除少数城市作为商站外,法国几乎丧失全部印度殖民地。

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失败,燃起了法国持续高涨的反英情绪及由此产生的法国人对北美独立战争的同情。

为报“七年战争”失败的一箭之仇,路易十六不惜巨资援助北美独立战争,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率先承认美国独立并与美国结盟打击英国。

拿破仑时期,法英矛盾激化,其中既有法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抵御英国资本的性质,又有与英国争夺世界市场的帝国主义性质。

为了打败英国,法国督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世界战略并几乎倾其全部国力实现这一战略。

1798年,拿破仑在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后,开始考虑从东西两线即印度和美国,切断外围市场方式打击英国的战略。

他说:

“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

它位于古代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是与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货物集散地。

”[1]“在占领埃及五十年以后,文明可能通过森纳尔、埃塞俄比亚、达福尔和费赞等地传播到非洲腹地去。

”“法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业已丧失,法国需要有能够抵得上美洲殖民地的新的大殖民地。

”他向督政府建议在准备渡海对英作战的同时,出兵埃及,进而占领印度,掐断英国所依赖的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线,截断其来自印度的财源。

他认为:

“要在这样遥远的战场打胜仗,就必须有一个中途阵地作为进攻基地。

埃及离土伦六百法里,离马拉巴尔一千五百法里,它正是这样一个进攻基地。

法国如果能够在这个国家里牢固站稳脚跟,那么它迟早会成为印度的主人。

广大的东方贸易也会回到红海和地中海这条古道上来。

这样,一方面,埃及会代替圣多明各和安的列斯群岛的地位;

另一方面,它必然会成为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的一个兵站。

”“牢固地占领这个国家是远征印度整个计划的基础”,“出兵印度的日期一决定,一支包括十五艘主力舰、六艘巡洋舰和十五艘大运输舰的舰队,就应装载五千名兵士和大批粮食弹药从布列斯特出发。

”拿破仑1796年进攻意大利,击败奥地利,并入侵埃及。

为打开通往印度的道路,1807年拿破仑与伊朗国王签订同盟条约,伊朗同意废除英伊同盟,对英宣战,派兵进攻印度并迫使阿富汗一同进攻印度;

同意法国假道伊朗进攻印度、为法国供应粮食并为法军开放波斯湾一切港口。

另一方面,拿破仑也从北美入手打击英国。

1789年法国爆发革命,1793年,英国组成第一次反法联盟。

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成为法国最高执政。

1802年3月英国被迫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表示与法国和解。

为了确保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拿破仑并未因暂时休战而放弃打击英国的计划,1803年5月英法断交,转入军事对抗。

1804年英俄奥就缔结反法联盟达成原则协议。

就在英法关系大起大落之际,拿破仑对美政策也迅速变化,由因美国与英国的和解而产生对美国的怨恨转向迅速与美国和解。

1801年3月,托马斯·

杰斐逊就任美国总统,上任伊始就与法国谈判,渴望购得路易斯安那。

此时,法英关系转向缓和,拿破仑不仅不想让出路易斯安那,而且还要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佛罗里达。

然而,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法英关系急剧恶化,开战在即,如何最终在世界范围摧毁英国的霸权地位,成了拿破仑的首要考虑。

1803年1月11日,杰斐逊派门罗作为特使前往法国商谈。

拿破仑态度急转,同意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

1804年,法美签订《路易斯安那条约》,美国以每英亩3美分的价格买下整个路易斯安那。

美国领土一夜间扩大近两倍。

主动出让路易斯安那等于在英国的西面再造一个大国,而英国的世界霸权只有在东西两个大国即法国和美国的夹击下才能垮台。

法国要最终打败其长期对手英国,除了经济军事手段外,还要在地缘政治上在英国的西面扶植一个像法国这样并与法国有同样版图的对手。

如果美国起来了,美国和法国在大西洋两岸同时牵制英国,英国即使不垮,法国也会因美国的牵制而减轻来自英国的压力。

反之,如果美国垮下去或分裂的话,英国就是法国永远的痛,英法矛盾就是世纪性的无解矛盾。

为此,拿破仑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他采用英国传统的均势制衡原理,也为英国制造了美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

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一直不希望美国继续扩大版图。

而在1803年3月法英矛盾在归还英占马尔他岛问题上激化后的一个月,拿破仑就把路易斯安那州卖给美国,这显然是针对英国的行动。

不仅如此,拿破仑进一步挑拔美英关系,导致第二次英美战争于1812年6月爆发。

此前一个月,美国宣布将佛罗里达并入密西西比地区。

拿破仑让与路易斯安那及由此造成的美国领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神奇般地成倍扩大的后果,引起英国的巨大恐惧。

1814年,美英战争形势对英国有利,拿破仑在欧洲也是败局已定。

8月,英军占领华盛顿。

12月24日,英国与美国于签订《根特和约》。

尽管法国拿破仑对英国的挑战以失败而告终,但也为英国的世界霸权培植起了“掘墓人”,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

美国的出现已使英国看到自己的克星,而继法国之后托起这颗克星的则是俄国。

三、拿破仑失败后,英国面临来自俄国的战略压力,而俄国也利用一次次的欧洲乱局压缩欧洲的政治空间并试图主导欧洲事务。

英俄矛盾取代英法矛盾,成为贯穿19世纪欧洲政治的主线。

 拿破仑失败后,在列强分赃的维也纳会议上,俄国在制陆权和英国在制海权方面分别获得最大利益。

俄国依恃其“功臣”身份,竭力扩大其在欧洲大陆的领土:

与列强瓜分波兰,获波兰绝大部分土地;

继续占领芬兰和比萨拉比亚。

而英国这时则尽可能地扩展制海权:

继续占领马耳他、法国殖民地多巴哥、圣路西亚和毛里求斯,并从荷兰手里夺取南非开普敦殖民地和锡兰岛,从而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

1815年9月,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导下,俄、奥、普三国君主在巴黎发表宣言,缔结“神圣同盟”。

不久,所有的欧洲大陆君主国先后都参加了这个同盟。

俄国沙皇取代法国成了欧洲大陆的“盟主”并在欧洲进一步扩张俄国的势力范围,压缩英法在欧洲大陆的政治空间。

19世纪20年代,在沙俄策划下,神圣同盟镇压西班牙革命。

30年代,沙皇派出12万大军镇压波兰起义。

1828年至1829年对土耳其战争中,俄国占领了克里米亚、多瑙河口和高加索大片土地。

在北面,从瑞典手中夺取了芬兰。

在西面,则获取华沙公国的大部分土地,又从罗马尼亚割走比萨拉比亚。

在不长的时间内,俄国的势力抵至巴尔干半岛,由此引起英法的警惕。

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为控制黑海海峡和巴尔干半岛与英国、法国等在克里米亚发生大战。

俄国战败,这反倒给5年后的美国南北统一战争的胜利预留了机遇。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为了打通南下通道,俄国试图从中亚打开进入海洋的大门。

1865年,俄国占领塔什干,1867年,布哈拉汗国和浩罕国被强行并入俄国版图。

1873年,沙俄大举进攻希瓦汗国,当年签订其为俄藩属的条约。

俄国力量直逼阿富汗,这立即引起英国的堵截。

1878年11月,英印军队三万多人侵入阿富汗,直到1893年才迫使阿富汗与其形成宗主国依附关系。

然而,东方不亮西方亮。

就在英军陷在阿富汗战场之际,1877年,俄国再次调头巴尔干,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对土耳其宣战,挥师越过多瑙河,进逼伊斯坦布尔。

英国和奥匈立即对俄国提出警告,俄军不得不停止进攻并与土议和。

为了遏制俄国,英国破天荒地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越过欧洲,在太平洋西岸与日本于1894年和1902年签订条约,建立同盟关系,试图从远东地区牵制俄国对英国的压力。

1905年,俄国国内爆发革命、俄日战争中俄国失败、伊朗国内爆发革命,再加上德国和日本的兴起,这些迫使俄国与英国妥协并于1907年8月31日签订协约,协调各方在中亚的势力范围和战略利益。

四、在俄国与英国在欧亚大陆进行以牙还牙式较量的同时,对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将产生基础性动摇的力量在北美大陆形成,美国在关键时刻得到俄国的支持。

1860年11月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南方南卡罗来纳州于12月宣布退出联邦,接着又有六个州步其后尘。

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各州同盟,公开打出分裂旗帜。

由此爆发美国南北战争。

5月13日,英国宣布对美国内战奉行中立政策,承认南方同盟为交战国,这是承认南方同盟为独立国家的重要步骤。

同时英国秘密向南方提供金钱、武器和其他物资援助,英国还将海军开入美国海域,向联邦政府施加压力。

沙皇俄国也曾对美洲有着强烈的扩张野心。

早在1799年就成立“俄美公司”殖民机构,计划将俄国控制范围从俄属阿拉斯加扩张到加利福尼亚。

1821年9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颁布《白令海航行敕令》,宣布俄属阿拉斯加的南部边界在北纬51度,规定在北纬51度以北的沿岸100海里以内的地区禁止一切外国船只航行。

俄美关系曾为此一度紧张。

1853年到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受到英法联军的打击,俄英关系严重恶化。

这促使俄国“希望强大、统一的美国成为抗衡英国的力量”。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俄国采取与英国完全对立的支持北方统一国家的立场,并于1863年9月派两支舰队分别驶入美国东西海岸的重要港口纽约和旧金山,成功阻止南方同盟舰队对旧金山海上攻击的计划。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之初,俄国的东西伯利亚总督正式向沙皇尼古拉一世提议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

南北战争一结束,俄美就此商谈加速。

美国方面也意识到阿拉斯加的战略意义。

马萨诸塞州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纳尼尔·

班克斯认为,阿留申群岛这一“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吊桥”,能够使美国在太平洋地区获得新的权势,它将成为“各国命运与人类进步的控制器。

”也有议员认为,购买阿拉斯加等于“把英国雄狮关进笼里”,使“俄罗斯和美国成为世界两大强国”这一天早日到来。

美俄双方最终于1867年3月30日正式签订了购买阿拉斯加的条约。

1867年4月9日,美国参院以37:

2的绝对多数表决批准该条约,次年,国会则以113:

43通过该条约。

这使美国成为一个拥有庞大地理版图的国家。

以英国为龙头的近代资本中心尽管没有终结,但其丧钟已开始在其外围由美国人敲响。

五、18世纪末以来,美国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矛盾获得了难得的兴起机遇,但利用这个机遇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既要被迫接受欧洲主要国家的战争威胁,又要直面几乎是铺天盖地的来自欧洲的文化打压。

美国的兴起在初期也曾伴随屈辱。

1783年9月3日,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确认美国疆界为北接加拿大与大湖地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

这样美国从独立战争初期的90多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30多万平方公里,在国家版图倍增的同时,美国面临的国家风险也同比增加。

  

从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巴黎和约》算起,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的88年间,英国一刻也没有放弃分裂美国的实际努力。

英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截击美国商船,阻挠美国与欧洲的贸易。

1812年,美英开战。

1814年8月,英国占领华盛顿,烧毁白宫、国会大厦,并借有利的战争形势企图肢解美国,向美国议和代表提出“沿美国边界成立一个中立的印第安缓冲国”[10]的要求。

只是欧洲维也纳会议谈判不顺和法国国内的混乱,才使英国放弃这一要求并与美国于12月24日签订《根特和约》。

1861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英国就曾宣布对美国内战奉行中立政策,承认南方同盟为交战国,同时英国秘密向南方提供援助,还将海军开入美国海域。

只是由于后来的战场优势迅速倒向北方,“英国承认南方和干涉美国内战的计划彻底告吹”[11]。

此外,对美国兴起产生恐慌并试图对其遏制的还有法国和西班牙。

1861年10月30日,英国、法国、西班牙三国签订了联合远征墨西哥的《伦敦协定》,试图从南部美国继南方叛乱州之后再强力插入一道遏制和围堵美国的藩篱,并对美国的国家统一形成巨大的威胁。

1861年12月和次年1月,西班牙和英法远征军登陆墨西哥,后因与法国不和英西撤出。

法国则单独以重兵对墨西哥发起攻击,至1863年6月法国攻下首都墨西哥城并扶持马克西米连上台。

1864年4月10日,拿破仑三世和马克西米连签订《米拉马协议》,规定:

法军留驻墨西哥到1867年底。

1865年,美国统一战争结束,北方取得统一全国的胜利,欧洲大国对美国必然南北分裂的愿望落空,在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下,又鉴于俾斯麦统一德国后对法国形成的巨大军事压力,拿破仑三世才被迫决定于1867年3月从墨西哥撤军。

在美国本土经受欧洲国家的军事围剿的同时,其国民精神也经历着欧洲的文化重压。

在欧洲人眼中,位于欧洲一方代表“上帝的选民”,北美一方则代表“上帝的弃民”[12],欧洲人以贵族式的轻蔑眼光在矮化和丑化美国人。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较早提出这些偏见的,有些不是神学家,而是科学家和启蒙主义思想家,如法国自然学家布丰、哲学家伏尔泰和历史学家雷纳尔等。

这些人不顾美洲大陆各地区差异,将北美的自然条件概括为:

寒冷、潮湿和盐化。

他们用这里的动物重量、体长和特征试图证明——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里根本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因而美洲不可能有发展。

布丰在《动物的退化》一书中论证北美人种与整个北美动物一起处于一种“退化”状态。

伏尔泰挖苦说,如果人们对美洲会出现苍蝇不感到奇怪的话,为什么对美洲会出现这一群人感到惊讶。

[13]

不仅如此,当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后,欧洲也曾出现与今天“文明冲突论”相类似的观点,即:

将美国南北战争解释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竭力谋求在美洲大陆建立霸权的一场斗争,它构成了两个民族即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和高卢—拉丁民族冲突,而以林肯为首的美国北方人则是这场冲突中拉丁民族的主要敌人!

1863年,沙俄海军对美国北方进行了引人注目的官方访问,以示对林肯政府的支持。

法国《祖国报》有意将林肯与沙皇作为两个邪恶“轴心”并列一起,认为“北方联邦是美国反叛各州的刽子手,沙皇俄国是追求自由民族的刽子手。

而在南北战争之后,随美国迅速兴起,欧洲也曾出现过“美国威胁”论。

先是渲染美国经济威胁论。

1893年,埃米尔·

巴比埃写了一本《在金元帝国旅行》指责美国商品——火车头、煤、丝织品、水果、棉花以及美国的葡萄酒——已充斥欧洲。

经济学家保罗·

德·

卢西埃在189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写道:

“美国从一件令人好奇的东西变成了一件令人恐惧的东西”,美国“已成为旧大陆的一个可怕的对手”;

“法国士兵的背包里装着在芝加哥生产的牛肉罐头”[14]。

接着就是美国军事威胁论。

1898年,美国拿下夏威夷,并向西班牙挑战,入侵古巴和菲律宾。

这在欧洲掀起“美国威胁”论声浪。

1899年有一个叫奥克塔夫·

诺埃尔的人写了一本名叫《美国祸害》的书,认为:

从门罗时期开始,美国“对旧大陆一直怀有很深的敌意”,“美国不久将必然与欧洲发生冲突”。

[15]

美国人在欧洲的重压下经过两个多世纪反而强力兴起。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

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到1894年跃进居世界第一位,工业生产量占欧洲各国生产总量的一半左右。

从1860-1900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6倍。

20世纪初,美国工业优势更加突出,1913年美国工业产品已占世界工业产品总量的1/3以上,比英、德、法、日四国工业产品的总和还要多。

其中煤、铁、钢和石油的产量增长尤为显着。

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铁路增加14万英里。

[16]一个从在半个多世纪前版图仅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狭长地带的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拥有位于北纬35-70度之间庞大版图的强盛大国。

六:

几点看法

在大国兴衰史中,兴起往往伴随着霸权国家的打压,压迫愈烈,崛起的力度及相应的扩张规模就愈大。

英国是一个崛起难度最大,也是扩张范围最广的国家。

当时英国的压力主要来自欧洲大陆君主国家:

16世纪是来自西班牙、17世纪是来自荷兰挑战,18、19世纪又是来自法国拿破仑所施加的几乎是灭顶的压力,以及随后而来的与俄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在欧洲和亚洲地区的“冷战”。

其结果是英国通过打败西班牙赢得了制海权,通过打败荷兰赢得海上贸易垄断权,通过与法国和俄国的交手最终赢得了世界霸权。

欧洲在与英国的冲突和磨合中,既改变了英国——使英国从反霸国家异化为霸权国家,也改变了自己,即完成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近水楼台先得月。

欧洲大陆在英国的拉动下,率先卷入发轫于英国的资本经济全球化,并与英国一道形成最初的资本中心国,由此形成对资本外围地区的殖民剥削和压迫。

这种殖民压迫及其内在矛盾的展开,又在资本外围地区培植起欧洲的“掘墓人”,并由此展开了欧洲资本中心的“否定之否定”,即从反霸到称霸,最终再到被反霸国家打倒的完整过程。

北美在被欧洲殖民、欺负、剥削中形成独立的利益和独立国家。

美国利用欧洲大陆与英国的矛盾,最终成为颠覆整个欧洲殖民体系的力量。

欧美近世以来地缘政治格局与地缘战略力量的变迁过程,反映了西方国际政治的运行特点,揭示了大国兴衰的重要规律。

不能与两个大国同时作对,更不能在世界强国之间四面出击。

欧洲历史浓缩了大国兴衰的经验与教训。

失败大国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在兴起过程中所寻求的战略目标过于庞大,以至于不得不与至少一个以上的大国作对。

反之,最大限度地收缩战略目标,将国力用于最关键目标,往往能够达到利益扩展的目的。

北美独立战争期间,为了打击支持美国独立的欧洲国家,英国宣布实行海上封锁。

这不仅使英国与法国、西班牙结仇,而且与俄国及几乎所有欧洲海上国家结了怨。

其结果是在没有任国大国支持的情况下,英国孤军作战失败并被迫承认北美独立。

拿破仑在欧洲的扩张引起整个欧洲的抵抗,使法国与欧洲最强的国家英国和俄国形成两面冲突,其后三年便遭失败。

20世纪40年代,希特勒开始跟英国作对,赢得西欧,1941年挥师俄国,其后又是三年便遭失败。

大国兴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

历史经验表明:

大国兴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

这是因为,国家力量是有限的,没有一个国家的国力可以无限支出。

俾斯麦是对欧洲霸权政治的兴衰原因有深刻领会的政治家。

他留给欧洲的,不仅是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国,还有他的有限守成的外交哲学。

他把实现德国统一和巩固统一成果作为有限的外交目标,每次重大对外行动都能获得一个欧洲大国的支持和一个以上的大国默契或中立,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