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国家级公益林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2854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国家级公益林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安徽省国家级公益林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安徽省国家级公益林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安徽省国家级公益林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安徽省国家级公益林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国家级公益林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省国家级公益林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国家级公益林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国家级公益林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省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总结

一、补偿区域基本情况

1.1自然地理

安徽位于祖国东南部,位于东经114°

54°

~119°

30′,北纬29°

23′~34°

39′之间,地处长江中下游,淮河中游,新安江源头,横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距东海300公里,属近海内陆地区。

省域东西最大距离450km,南北最大距离570km。

周边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山东六省接壤。

全省国土总面积14.01万km2,境内山地面积4.3万km2,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0.7%;

丘陵面积4.2万km2,约占总面积的30%;

平原、圩区面积4.4万km2,约占总面积的31.4%;

湖泊洼地面积1.1万km2,约占总面积的7.9%。

1.2地形地貌

全省地形地貌的特点是山地、丘陵、平原兼有,呈相间排列,其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南倾斜,以沿江圩区为最低,皖西的大别山区、皖南的黄山山区为最高。

长江、淮河横贯本省,长江流经本省410公里,淮河流经我省430公里,将全省天然划分为淮北、江淮之间和皖南三大片。

淮河以北为一广袤的冲积平原,属黄淮海大平原的南缘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高程一般在15~30米,但其淮北北部萧县、濉溪、宿县一带有少部分山区,高程在50~100米之间,最高海拔达363米(濉溪的老龙脊)。

另外,泗县、灵璧、怀远等县有少量的残丘分布。

江淮之间西部为大别山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海拔高在500~1000米左右,最高峰白马尖为1774米;

由大别山向东延伸为岗丘起伏的大片丘陵,位于江淮分水岭两侧,西高东低,高丘兀出,丘岗相间,断续延绵,海拔高度多在50~300米之间,最高峰庐江的和尚包597米。

由江淮之间丘陵地带向南北两侧延伸,靠近长江干流,为沿江冲积平原或湖泊洼地,是整个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部分,沿江呈狭长带状,地势低平、湖泊棋布,海拔高50米左右,最低处10米左右;

另外沿江平原地带,也有少量残存的低丘断续分布。

长江以南称皖南山区,有三条并列的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由北向南依次为九华山脉、黄山山脉、天目山山脉,山势雄伟,坡陡险峻,脊岭相连,群峰参天,一般海拔在500~1000米左右,以黄山为最高,莲花峰达1860米。

三条山脉之间,分布有较多的断陷山间盆地,海拔高多在200~1000米以下,如休宁、屯溪、太平、石台、宁国等盆地。

1.3气候、土壤、植物

本省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16℃,历年最高气温达41℃,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24℃;

年平均降水量在750~1700毫米之间,明显的南多北少,山区多丘陵少平原;

无霜期200~250天,全年日照时数1800~2500小时;

全省蒸发量在700~900毫米。

土壤类型多种多样,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明显。

萧、宿浅山区多为棕壤,淮北平原北部为褐土,中南部为砂姜黑土,江淮分水岭以北地区为水稻土,大别山区并东沿江淮分水岭分布棕壤土,皖南山区多分布红壤、黄壤和草甸土。

植被地带性特征突出,水平及垂分布明显,植被类型多。

淮北平原以泡桐、杨树、栎、椿、槐为主,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以天然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主要树种以栎类,枫香为主,人工林以杉、松为主。

1.4森林资源

全省林地面积440.35万公顷,占31.87%;

森林面积360.07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81.77%,森林覆盖率26.06%。

活立木总蓄积16258.35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13755.41万立方米,占84.60%。

全省森林面积中,乔木林面积295.07万公顷,占81.95%;

竹林面积32.28万公顷,占8.96%。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面积32.72万公顷,占9.09%。

森林面积按起源分,天然林面积150.20万公顷,人工林面积209.87万公顷,分别占41.71%和58.29%。

森林面积按五大林种分:

防护林面积85.76万公顷,特用林面积7.35万公顷,用材林面积206.64万公顷,薪炭林面积3.47万公顷,经济林面积56.85万公顷,分别占23.82%、2.04%、57.39%、0.96%和15.79%。

全省乔木林蓄积13755.41万立方米。

按起源分,天然林蓄积6732.19万立方米,人工林蓄积7023.22万立方米,分别占48.94%和51.06%。

按林种分,防护林蓄积3562.66万立方米,特用林蓄积574.83万立方米,用材林蓄积9518.93万立方米,薪炭林蓄积98.99万立方米,分别占25.90%、4.18%、69.20%和0.72%。

全省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50.79立方米/公顷;

乔木林平均郁闭度0.57、单位面积平均株数1047株/公顷、平均胸径11.3厘米;

乔木林每公顷年均生长量5.14立方米;

全省乔木林中,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面积之比为47∶47∶6。

全省乔木林中,具有乔木层、下木层和地被物层3个完整结构面积102.29万公顷,较完整结构面积147.96万公顷,简单结构面积44.82万公顷,分别占34.67%、50.14%和15.19%。

全省乔木林基本都是单层林,没有复层林。

乔木林树种结构以针叶纯林和阔叶纯林为主,针叶纯林和阔叶纯林面积合计占乔木林面积的54.80%。

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面积合计占乔木林面积的29.02%。

全省森林面积中自然度为Ⅳ级和Ⅴ级的比例达85%,原始或接近原始的天然林面积很少。

森林面积中,健康面积占69.18%,亚健康面积占25.04%,中健康和不健康面积占了5.78%。

有30.80万公顷计8.56%的森林受到不同程度的各种灾害,其中病虫害占了78.80%。

森林面积按生态功能等级好、中、差分别为4.02万公顷、263.59万公顷和92.46万公顷,分别占1.12%、73.20%和25.68%。

平均森林生态功能指数为0.4639,属中等偏低水平,其中天然森林好于人工森林。

二、区划界定工作基本情况

1、制定办法。

根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09]214)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和省级公益林建设情况,突出重点,制定出《安徽省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暨基础数据采集办法》。

2、举办培训班。

2009年举办了全省“安徽省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暨基础数据采集培训班”,对《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安徽省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暨基础数据采集办法》、《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全省各市、县(区、市)林业局分管局长和分类办主任共计200余人参加了培训。

3、质量检查。

省林业厅委托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承担本次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核查,全程对监督、检查区划界定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果。

省林业厅成立了督查组,对重点生态区位和单位进行质量督查,全力保障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质量。

三、补偿范围、布局和规模

根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09]214)有关规定,以县(市、区,县级林场和自然保护区)为单位,在全省林业用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范围内划定国家级公益林。

我省纳入共区划国家级公益林1770万亩,涉及16个市82个县(市、区、场)。

其中:

1、国有林:

316.8088万亩;

2、集体林:

1453.1912万亩。

三、效益分析

在改革开放和国家关于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重要时期。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生态公益林不仅为人类提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是为人类生存提供生态效益。

3.1现代农业的生态屏障

我国在解决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国人口仍在继续增长,21世纪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不仅将进一步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和调整,而且将加大对资源开发的强度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能否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增加有效供给,以满足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是21世纪中国农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这种挑战,给现代林业也提出了新的艰巨任务,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那就是加快生态林业的建设,加速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改善森林经营体系,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系统推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为农业和和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态和生活环境,为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2提高大气质量

一是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气候变暖主要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所致,而森林能固化温室气体,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

二是主要的氧源,森林的光合作用能释放大量的氧气;

三是森林可减少臭氧层的耗损,臭氧层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太阳的有害辐射,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二氧化氮等气体及气溶胶对臭氧层被破坏极大,森林可以有效地吸收二氧化氮,对气溶胶有巨大的吸附能力;

四是净化空气,森林对大气污染物有一定的吸收和净化作用,森林通过降低风速、吸附飘尘,减少了细菌的载体,从而使大气中细菌数量减少,森林中许多树木的分泌物可以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物;

森林有调节温度的功能,森林有繁茂的树冠,可以阻挡太阳辐射能,形成林内昼夜和冬夏温差小,并可减轻霜冻的危害。

3.3保护生物多样性

一是森林与物种多样性,森林是物种最丰富地区之一,由于森林的破坏和被侵占,导致了生态系统简化和退化,破坏了物种生存、进化和发展的生境,使物种和遗传资源失去了保障,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是森林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森林占陆地面积的1/3,其生物量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90%,在森林的生态系统中,植物及其群落的种类、结构和生境具有多样性,也是动物种群多样性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证;

三是森林与遗传多样性,一个物种种群内两个个体之间的基因组合没有完全一致的,灭绝一部分物种,就等于损失了成千上万个物种基因资源,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了物种多样化的生境,不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为物种进化和产生新种提供了基础;

四是森林对其他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森林的破坏导致环境恶化,特别是引起温室效应、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候失调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农田、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3.4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当今世界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

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降水,而且能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枯枝落叶层腐烂后,参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有效地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从而使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

树冠对森林土壤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减少降水到地面的高度和水量,另一方面林冠截留的降水要积聚到一定程度才降落而且集中在一点上,使得水的破坏力增强作用不大。

森林中有大量的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活动,林木根系也具有强大的固土和穿透作用都能有效地增加土壤孔隙度和抗冲击能力。

3.5有效遏止土地沙漠化

在干旱和半干旱区,森林植物破坏后,由于阳光曝晒和雨水冲刷等因素,使土壤团粒结构崩解,土地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逐渐丧失,实践证明森林植被的提高,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因此植树种草,保护森林资源是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3.6防止地力衰退

森林能减缓和防止土地退化的原因有:

一是由于林冠的阻挡,森林土壤表层的蒸发量很小,既使表层盐分含量高,也会因降水和林地渗透而淋溶进入地下水;

二是森林利用根系吸收土壤深层水分以供树叶蒸腾,从而降低地下水位;

三是生产力高,其生产过程需要吸收利用大量的盐分;

四森林有较强的自肥能力,还能防止水蚀以及温差剧变。

3.7缓解水资源危机

一是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增加枯水期的河水流量,增加有效水;

二是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维护江河湖库的蓄积能力,延长水利工程设施的寿命,减少无效损失,并且还能有效地缓减水体盐碱化和富营养化。

三是森林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

林区云多、雾多、水多的现象就是最好例证。

3.8消除或减轻噪声污染

森林可有效地消除噪声,为人类生存提供一个宁静的环境。

噪声经树叶各方不规则反射而声波快速衰减,同时噪声波所引起的树叶微振也可消耗声能。

森林还能优先吸收对人体危害最大的调频和低频噪声。

附件(点击下载保存或者打开)

主题词:

公益林区划成果报告

安徽省林业厅办公室2010年6月8日印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