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传染病人消毒与隔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4254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传染病人消毒与隔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急诊传染病人消毒与隔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急诊传染病人消毒与隔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急诊传染病人消毒与隔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急诊传染病人消毒与隔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诊传染病人消毒与隔离.docx

《急诊传染病人消毒与隔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传染病人消毒与隔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急诊传染病人消毒与隔离.docx

急诊传染病人消毒与隔离

消毒与隔离

医院急诊与院前急救时常可遇到各种类型,甚至未明确诊断的传染病病人。

某些疾病,极易使病原体从体内排出而以致病菌的形式进行传播,如肺结核病人的痰液、喷嚏的分泌物;另一些病原体携带者,如病毒性肝炎,可通过与病人直接接触而传播。

此外,被病原体污染的用品、食品等是传播微生物的媒介。

为了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保障病人及急救人员的身体健康,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一、消毒

  

(一)概念

  消毒是指杀灭和清除物品上的病原微生物和繁殖体,使之减少到不能再引起感染和发病。

如病人使用过的各种检查或治疗器械和各种被污染的物品,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处理,使之不发生感染和交叉感染。

用于消毒的药物称为消毒剂。

一般消毒只对细菌繁殖体有效,如要杀死芽胞,则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延长消毒时间。

  

(二)消毒的种类

  1、随时消毒是指在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后,对其排泄物或被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及时消毒。

随时消毒应在病原体排出后尽可能旱地进行,以免造成疾病的传播。

不同的传染病,由于病原体的排出途径不同,随时消毒的范围、对象与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对于肠道传染病,随时消毒主要是及时消毒排出的粪便;以及定时消毒可能被粪便或被手污染的衣服、床单、日用品、门把手、家具等。

随时消毒是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之一。

  2、终未消毒指当传染病病人离开后,如住院、转送、痊愈出院或死亡后,对疫源地如病室、诊疗室、救护车车厢等进行的最后一次的消毒措施。

其目的是完全杀灭和清除病人所播散的病原微生物。

终未消毒应在病人离开后尽快进行,因病人留下的污染物品随时可能成为新的传染媒介,所以消毒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

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传染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肠道传染病:

霍乱及副霍乱、伤寒及副伤寒、痢疾、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

  

(2)呼吸道传染病:

肺鼠疫、白喉、肺结核等。

  (3)动物源性传染病:

炭疽、鼠疫。

  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对应做终末消毒的传染病作适当增加。

  3、预防性消毒在未发现传染病患者的情况下,经常采用一定的消毒措施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环境和物品及早消毒,如普通医疗机构的日常消毒工作、饮食行业的餐具消毒等。

一般就诊人群中经常存在未被发现或未管理的传染源,如我国为乙型肝炎的高发区,HBsAg携带者达1亿以上,但大多数未被发现与管理,这些传染源对其周围环境引起严重污染,及时预防并制止其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三)消毒方法

  通常将消毒方法分为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生物消毒法3类。

生物消毒法是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或用杀菌植物进行消毒。

其特点是作用缓慢、效果有限,目前较少应用。

常用的是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

  1、物理消毒法包括机械消毒、热力消毒、光消毒、微波消毒、电离辐射灭菌。

  

(1)机械消毒:

冲洗、擦拭、通风、过滤、掩埋等都属于机械消毒的范畴。

但此法只能除去而不能杀灭病原体,须与其他消毒方法综合使用,消毒效果才彻底。

  

(2)热力消毒:

焚烧、煮沸、干热、高压蒸气等属高温消毒,能使病原体蛋白质凝圆变性,使其失去正常的代谢功能而达到消毒目的。

  1)焚烧:

此法简便,是一种迅速、彻底、有效的消毒灭菌法。

多用于带病原体而经济价值又不大的污染物品,如废纸、垃圾、被特殊感染污染的敷料(破伤风、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等)。

  2)煮沸:

用于各种耐煮物品和金属器械的消毒。

把水煮沸100℃,保持10~15min,即可杀死细菌繁殖体、真菌和一般病毒,但细菌芽胞抵抗力较强,破伤风杆菌和肉毒杆菌的芽胞可耐煮3h.加入碳酸氢钠配制成1%~2%浓度,可提高水的沸点,增强杀菌作用,又可去污和防锈。

煮沸消毒时应注意,消毒时间应从水沸后计时,煮沸过程中勿加入新的消毒物品,被消毒的物品必须浸没于水面下,有轴节的器械及有盖容器应打开,被消毒物品应先清洗干净再消毒。

  3)干热:

干热灭菌是指相对湿度在20%以下的高热。

干热空气传导性差、热容量小、穿透力弱、物体受热缓慢,因而消毒时间要长,一般170℃2h,易使物品炭化,仅适用于耐高热而不耐湿的物品,如玻璃器皿、金属医疗器械等。

  4)高压蒸气灭菌:

是一种最可靠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

目前使用高压蒸气灭菌器有下排气式和预真空式两种类型。

利用高压(一般压力达718.2Pa)和高热(121.5℃),在强热力穿透作用下,经15~30min,即将物品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全部杀灭,使被消毒的物品达到无菌。

用于各种布类、敷料、金属器械、搪瓷用品等医疗物品的灭菌。

为确保灭菌效果,应注意合理包装与放置消毒物品,包装不宜太大、太紧,物品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物品的容器应留有气孔,利于蒸气进入;灭菌物品应待干燥后才取出,物品潮湿,易受再污染。

  (3)光消毒:

  1)日光:

是天然的消毒剂,太阳暴晒是最简便的消毒方法。

常用于消毒衣服、被褥、床垫等。

一般在直射阳光下暴晒6h,可达到一定的消毒目的。

其杀菌作用主要依赖于日光中的紫外线。

但因紫外线在通过大气层时发生散射和被吸收,一般只有39%到达地面,且日光杀菌的效果,随光线强弱、空气中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细菌的环境及其抵抗力而异,故消毒不很彻底,只能对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有杀灭作用,对结核杆菌和芽胞无效。

  2)紫外线:

紫外线照射可使细菌蛋白光解和变性,菌体的氨基酸、酶、核酸遭到破坏而死亡。

其杀菌力以254nm的紫夕卜线为最强。

由于紫外线的穿透力不强,不能穿过玻璃、尘埃以及固体物品,只能对物品的表面达到消毒作用。

因此,消毒物必须充分暴露在光照下。

紫外线穿透空气的能力较强,对于悬浮于空气中的微生物,可以达到杀死和抑制作用,故紫外线多用于物体表面和空气的消毒。

用于空气消毒的有效距离不超过2m,时间为30~60min,应从灯亮5~7min后开始计时(灯管需要预热,使空气的氧电离产生臭氧需一定时间)。

  (3)微波消毒:

微波是一种波长短而频率较高的电磁波,波长为lmm至1m左右,可穿透玻璃、塑料薄膜与陶瓷等物质,但不能穿透金属。

微波消毒的优点是所需温度低、速度快,适用于应急器材与畏热物品的消毒,几分钟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

微波的穿透力强,对包装好、较厚的物品都可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可靠,清洁卫生,无残留毒性,对物品的损害轻微。

故常用于应急器材和特种器材的灭菌。

如口腔科器材周转快,污染严重,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宜用此法。

  2、化学消毒法利用化学药物的作用机制,通过透入细菌体内,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干扰细菌酶的活力,抑制纲菌代谢和生长;损害细菌膜功能;改变其通透性,破坏其生理功能等,达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或杀死微生物的方法称为化学消毒法。

常用的化学消毒灭菌方法有以下几种(表6-6,表6-7)。

  

(1)浸泡法:

是化学消毒灭菌的常用方法。

将被消毒物品浸泡于消毒液中,浸泡时间的长短,根据物品和消毒液的浓度、性质来决定。

适用于耐湿不耐热的器械、物品,如人的体表、锐利器械、精密器材等。

  

(2)熏蒸法:

利用消毒剂经加热或加入氧化剂而蒸发的气体进行消毒灭菌。

适用于空气消毒及不能蒸、煮、浸泡的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及传染病人用过的书刊、票证、信件等。

  (3)喷雾法:

用于空气和物品的表面消毒,如墙壁、地面、车厢等。

  (4)擦拭法:

用于墙壁、地面、桌椅、厕所等的消毒。

  (5)环氧乙烷气体密闭消毒法:

利用灭菌剂气体,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消毒。

适用

于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消毒,如化学合成纤维、精密仪器等。

 

 

二、隔离

  

(一)概念

  隔离是将在传染期内的患者,置于不传染人群的环境下,暂时避免与健康人群接触,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

  

(二)隔离种类及隔离措施

  1、严密隔离对于甲类传染病,其病原体经飞沫、分泌物或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给他人;如鼠疫、霍乱、天花,此类病人应严密隔离。

  

(1)严密隔离的病入应严格限制活动空间,关闭门窗,如转送患者,救护车车厢通向驾驶室的窗户也应关闭,以防飞沫向外传播。

  

(2)急救人员接触此类病人,必须穿好隔离衣和隔离鞋,戴好口罩、帽子;如有手指破损,须戴手套,以防病原体由伤口侵入。

消毒措施要特别严格。

  (3)患者所用的物品均须严密隔离,如有分泌物、排泄物,应用容器或纸袋封闭后严格消毒处理。

  (4)病人转送后,对其所用物品,包括病室(救护车车厢)墙壁、地面、室内桌椅、家具等进行严格消毒。

  2、一般隔离

  

(1)呼吸道隔离:

凡由病人的飞泳和鼻咽部分泌物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肺结核等均须进行呼吸道隔离。

①接触病人须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②病室与救护车车厢的空气,每天消毒1次;③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及痰液需用等量含氯石灰溶液或生石灰充分混和9静止2h后才能倒掉,也可将痰液焚烧。

  

(2)消化道隔离:

凡由病人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引起传播的疾病,如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传染性肝炎等,须进行消化道隔离。

①医务人员接触病人时,应按病种分别穿隔离衣,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必须洗手消毒;②病人之间不得相互接触,以免交叉感染;③病人的餐具和便器,应严格分开使用(消毒后方可给他人使用),诊疗器具、排泄物、呕吐物和剩余食物均须消毒后处置。

  (3)接触隔离:

凡病原体经体表或患部排出(伤口分泌物、皮肤脱屑等),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皮肤、粘膜破损处而引起的传染病,如破伤风、炭疽等应执行接触隔离。

①按消化道隔离。

②工作人员的手或皮肤有破损者,应避免做伤口换药等操作,必要时戴橡胶手套。

③被伤口污染的物品须严格消毒处理;换药器械须单独浸泡消毒后,再行清洁灭菌;被污染的敷料应予焚烧。

④凡病人接触过的一切污染物品应严格灭菌后才可清洁处理。

  (4)昆虫隔离:

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疟疾、回归热等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疾病应采取昆虫隔离措施,灭虫、灭蚊、身体暴露部擦防虫剂。

  3、保护性隔离对某些抵抗力特别低下或易感染的病人,如严重烧伤、早产儿、血液病、器官移植等,须执行保护性隔离。

  

(1)接触此类病人时,医务人员须先清洗双手,戴好口罩、帽子,穿好隔离衣(接触病人面为清洁面)。

  

(2)每天进行病室空气消毒1~2次,每次30min,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桌椅、担架床等用物。

  三、院前急救的消毒隔离

  

(一)对院前急救人员的要求

  1、必须增强消毒隔离观念,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交叉感染。

  2、出诊前必须穿工作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口罩、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隔离手套。

  3、救护车上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得随便带入休息室。

  4、驾驶室为清洁区,必须脱掉隔离衣、洗净双手后方能进入。

  5、处置完每位病人后,必须洗净双手(并用流动水冲洗)。

转送传染病人后,必须按病种隔离要求进行终末消毒。

  

(二)救护车的消毒隔离

  鉴于救护车每天接送数百例不同病种的病人,其中有些是传染病病人,尤其一些潜伏期传染病病人和细菌、病毒携带者,是危险的传染源,可不断向外扩散细菌、病毒,造成救护车车内污染和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楼文军等首次对救护车的细菌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他们对10车次120份空气样品和100份物体表面样品,用平板暴露法及其洗脱液作营养琼脂倾注培养。

结果发现,空气的细菌含量平均为4967CFU/m3,最多可达6240CFU/m3,90%的车次超过4000CFU/m3;物体表面的细菌含量平均为43.4CFU/cm2,平均超过8CFU/cm3,最高达86.2CFU/cm2。

提示救护车车内细菌污染十分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