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育通识理论Word格式.docx
《有效教育通识理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教育通识理论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S-学习方式、MS-评价方式、MS-课型方式、MS-备课方式、MS-管理方式、MS-考试方式、MS-诊断方式、MS-技术方式、MS-认证方式、MS-控制方式。
第二章基本学习方式
基本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学习方式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方法的总和,而是反映了学生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法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惯性。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
而且,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自我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改变,学习方式也将发生改变。
在EEPO体系中,学习方式包括5J、5F、5S……等多个项目。
第一节学习方式五项基础(5J)
学习方式五项基础(以下简称5J)包括约定、板卡、表达呈现、单元组的使用和团队建设等子要素。
这一节主要讲述5J各子要素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方法。
一、简约实效的课堂文化——约定
约定是特指师生之间为了有效地控制教育教学活动而设计并形成的一种默契的文化。
它能够较快地调控教学活动,或进行流程性快速检测活动的效果,或有效强化某个特定内容而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约定的方式根据校情、班情、学情商定,只要大家乐于使用,约定俗成即可。
1、约定的方法
(1)物理语言(符号语言、概念语言、公式语言、图像语言等)、形体语言、口头语言、学科文化、文字契约……
示例:
⑴物理语言:
物理语言要简洁明了,富有激情,根据学情的起伏自然使用,杜绝僵化。
比如:
A、表示“停”在物理方式,击掌传递声音的物理方式:
师击掌ⅩⅩⅩ——学生回应也击掌ⅩⅩⅩ……(迅速面向黑板或老师坐好,并保持安静)
B、表示赞美的一般物理语言:
自由鼓掌方式;
节奏鼓掌方式;
节奏鼓掌加呼号式。
(面向赞扬者)
(2)形体手势语言:
师生对形体语言心领神会,形成习惯。
比如,明白:
拇指向上;
不明白:
拇指向下;
准备就绪:
OK;
正确:
拇指和食指指形成“√”型;
错误:
两只手指形成“×
”型;
非常好、一般、不好:
拇指、食指、小指;
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发言:
举手;
暂停一下:
一手指顶手掌心;
停、不讲话:
一手掌面向大家拾起,另一手的食指贴在嘴唇。
2、约定的目的
简洁明快地调控教学活动,能有序地调控动静转换,有序地进行功能转换,快速地进行流程性检测,有效地强化某种特定内容。
3、约定训练提示
(1)师生形成的约定要能调控教学活动(利于组织教学、动静转换、检查反馈学校情况等)。
(2)约定要成为师生之间的默契,成为一种文化。
为了有效地控制教育教学活动,约定一定要得到学生的认同,这就要求在创设约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差别,高年段的学生不适合用太过花俏、太过幼稚的约定方式;
同理,低年段的学生的约定应有一定童趣,不宜太过严谨。
(3)约定内容应大同小异。
既简洁实用,又体现班级文化、学科文化、年龄特征,避免千篇一律。
各班级可以根据班级文化特色制定在本班范围内共同使用约定;
班级、学科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有效约定;
例如语文老师,可以用一首古诗作为课堂活动的回归约定,数学老师可以用数学公式,而英语老师则可以使用英文日常用语,音乐老师还可以用音阶或琴声等等。
(4)约定不可过多,以实用为目的,根据具体情况可随机调整、添加、动态使用。
不要为了约定而约定,它只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利的补充形式。
5、常用约定(参考使用)
(1)举手——有疑问;
要发言。
(2)举“大拇指”——正确或同意。
(3)举拳头——错误或反对。
(4)举“OK”——完成任务或已学会。
(5)举“Ⅴ”——胜利或祝贺。
(6)教师击掌三次,学生随和三次——停止工作或恢复秩序,精力指向教师。
(7)展示达成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必须举手,边达成边放下,并有优先发言权。
(8)学生发言必须面向大多数学生(改变面向教师的心态),全体同学必须注目听讲,发言完毕必须表态。
不同问题灵活处理。
(9)教师双手心向下压——要求学生安静。
(10)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需要了解掌握情况时,教师停顿,学生回应“OK”或举手等。
(11)学生通过用手指头伸1、2、3、4表示答案A、B、C、D与教师互动。
(12)师生之间确定如何用手指表示数字,5以上的、10以上的等等。
二、秒杀“空讲”的利器——板卡
板——是指各种形式地黑板。
可根据需要,由师生共同设计利用。
板的使用与设计重在教师的用心策划,实现处处是展台,不拘形式,只要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就可以尝试。
卡,按大小可分为大卡、中卡、小卡、微型卡。
使用板卡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地防止空讲。
“卡”不仅仅指学生课上用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纸张,广义上,凡是能用书面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又能让学生实现交互的资源都可以成为卡,例如学生的练习本、草稿本等。
假如老师让学生在书本上勾画批注,再让学生交换课本实现交互,这时候,课本也成为了卡。
1、卡的功能
(1)留存功能:
大量节约联动课时间;
(2)交互功能:
有效地提升强化次数;
(3)展示功能:
局部与整体性相得益彰;
(4)空间利用:
实现处处是讲台、处处是黑板、处处是展台;
(5)综合利用:
若与表达呈现方式结合,就能形成多样性;
(6)防止强化疲劳:
在交换强化时可以有效地防止强化疲劳;
(7)多功能功效:
有利于动静转换中的有效学习活动,防止单纯的动静转化。
2、板卡使用训练提示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大卡、中卡、小卡、微型卡”,并能根据不同的任务需要熟练运用上述学习卡。
(2)训练学生利用不同的位置便捷地展现自己或本组的学习卡。
(3)训练学生介绍展示自己或本组学习卡的内容(展示与交流,平台互动式)。
(4)训练学生通过浏览其他同学或其他组的学习卡(互阅、找错),达到防止空讲(少讲)、攀升强化次数、拓展思维、取长补短的目的。
(5)课堂活动解决教师关照不到位、管不过来,教师要抽检挤泡沫。
三、让智慧不再抽象——表达呈现
表达呈现方式是让学习成果的个性呈现加上交互次数的强化,使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
1、常见的表达呈现方式
(1)阅读方式(读)
①指读:
特殊情况下,部分(删掉)学生要在一段时间内用手指点字,指读课文。
②朗读:
能按照课文内容不添字不减字,不掉字,有表情地放声朗读课文。
③默读:
不出声地快速读。
④略读:
简单地看,把握大概内容。
⑤浏览:
大略地看,迅速地找到或选取自己所需的内容。
⑥精读:
挑选重要部分或自己喜欢部分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
注:
以上所述的阅读方式,主要针对文科的阅读要求提出的。
理科阅读方式可以根据不同学科需要选择使用。
(2)口头表达方式(讲)
仪表大方,神态自然,彬彬有礼,表达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吐字清楚。
①表述:
能将自己想说的意思说清楚。
②转述:
能将课文的内容或别人的话转换人称表述出来。
③复述:
A把说过的话重复叙述一篇。
B能将课文的内容或别人的话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④演讲:
能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或围绕一个主体有表情、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
⑤辩论:
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抓住对方话题的矛盾或漏洞予以反驳,以便最后得到正确地认识和共同的意见。
在口头表达方式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肢体语言的规范训练。
(3)书面表达呈现方式
①文本方式:
A、纯文字详细记录;
B、抓住要点、关键词句的简略记录。
②结构图状表达方式:
A、气泡图状结构;
B、逻辑框架结构;
C、表格结构;
D、树状结构;
E、线状结构;
F、饼状结构;
G、网状结构;
H、图文结构;
I、鱼刺结构;
J、个性化地自创结构图状表达方式……
例1:
气泡图(适用于表达概念之间的包含或延伸关系)
例2:
逻辑框架图(适用于单元、章节复习中表示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③图文结构方式:
把某个主项用文字、符号、数字、图进行分解,编写成故事情节,组合成结构性强化演化深化的表达方式。
图文结构表达方式的若干作用:
A、一个主题的故事情节形态,记忆的有效性比文本形态增量600%;
B、形象化的东西,青少年儿童容易理解,左右脑交替使用不易疲劳。
C、万事万物是联系的,用图文结构方式来表达,可以直接间接的训练青少年诸多学习品质:
记忆品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联系能力、写作能力……
2、表达呈现方式训练提示
(1)进行口语表达方式的表述、转述、复述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①站位:
面向听众,照顾多数;
(训练时,教师提示怎样站位才能使大家看到其颜和听清其声。
并可检测,简评站位是否到位?
)
②姿态:
神情自然,举止大方;
(这可关乎着发言者的形象,关乎着听者的情绪会不会被你感染,从而乐于倾听,享受你的发言。
③说话:
清楚响亮,语速适中;
④表达:
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⑤礼仪:
鞠躬致谢,考虑周全。
(2)表达呈现方式有多种多样,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各自特点,除对现有的表达呈现方式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外,还要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自行创造新颖实用的结构表达呈现方式,不必拘泥于这里列举的例子,应有灵活性、选择性。
(3)训练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多次选择,根据个人的兴趣选用(或创造)不同的表达呈现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特长,并能据此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
(4)根据专家实验证明,一般人识记一个单元符号所需的时间是:
文字2.8秒,线状1.9秒,图文1.2秒,情景0.4秒。
可见,单纯的文字表达所需的时间最长,用图文结构的方式可以减少一半多的时间。
因此,应注重训练学生图文结构表达方式的能力。
可以将历史、数学、语言、科学、美术、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相结合,或采用故事情节进行表达。
(5)注重团队的沟通交互,通过团队避免紧张和过于强烈的竞争。
教师用设计好的内容快速推进与学生自己创造设计或团队完成后的交互过程,都是有效积极的,是有利于综合素质发展的。
此外,还要对学生如何呈现学习成果进行训练。
分别有“个别呈现、小组呈现、团队呈现、广泛利用资源的呈现”等等。
四、科学高效的学习组织—单元组
单元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便捷、最灵活多样、最具弹性、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1、单元组的作用:
一是调节身心;
二是及时的分组就是改换了一种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感觉新鲜,消除因单一学习方式而产生的心理疲劳;
三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组合,引导学生善于和同学交流,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率。
2、小组合作的基本标准
(1)合作学习的方式
最常见的为四人组。
操作方法为:
前桌两学生往后快速一转,同时后桌两学生往前靠拢。
如果剩单人或两人,就近加入则形成五或六人组。
两人组是小组学习的初步形式,特别是英语课堂上的两人对话活动,稍微转一下身,正或斜相对就可形成。
(2)合作学习的任务
小组的人员组合具有相对固定性,角色安排具有弹性。
在开始训练阶段可指定组长、发言人、声控员、计时员,熟练后各角色要按次序轮换。
小组学习中每个人都要发言,组长作适当记录。
小组成员要做到互相关注、互相关照、认真倾听、团结协作。
3、小组合作学习的五项指标
(1)关注:
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表情、神态及组内动态。
(2)关照:
主动谦让,互相照顾,人人都有合适的位置。
(3)倾听:
注视发言人,认真听;
适当记录并相互交流。
(4)亲和力:
互相看得见,方便讲与听;
相互关心照顾,主动关照边缘人。
(5)资源利用:
小组形成快,形态合理,组内活动不影响别组。
4、团队是小组活动的高级形态
小组活动在用大卡展示交流时经常是团队活动,这时任务分工、角色分配比较明确。
以团队形式开展的小组活动,可以使大任务、大问题容易解决,更能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团队建设的五项指标包括:
标识、目标、角色与分工规则、共同完成任务、共同分享成果。
5、小组活动中学生个人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课前准备:
①物质准备:
课本、练习本、学习卡、蓝黑笔红笔铅笔一一放在课桌上。
②知识准备:
回忆上节学过的内容,预习本节知识概要。
③心理准备:
静心、端坐。
(2)师生问候:
师生互问好,起立要站直,声音要洪亮,精神要饱满。
(3)口头表达要求:
站位:
面向听众照顾多数;
姿态:
表情自然举止大方;
说话:
声音洪亮节奏适当;
表述:
条理清晰考虑周全。
(4)倾听发言要求:
注视发言人,学会眼神交流,吸取相关信息;
认真倾听,点头示意,尊重他人;
及时记录,重点要点疑点快速记,手中一支笔,胜过好记忆。
(5)专心上课要求:
认真听讲,眼跟老师走、脑随老师想;
积极动脑,动静结合。
6、组织单元组活动教师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每节课都要有意识、随机训练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小组合作方式,逐步形成规范、养成习惯。
(2)每节课要合作几次?
什么时间开展合作?
要开展讨论的问题有那些?
课前要精心设计,课中能机智运作。
(3)如何展示?
用大卡还是中卡?
或是小卡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大卡展示要不低于3名学生同时上台板演,其余展示方式也要灵活多样,充分利用好教室资源。
(4)关注学困生,鼓动人人参与小组活动,有意识加强师生、生生一帮一活动。
(5)口头表达(出声读、默读等)与书面表达(文字表达、结构图表达)是表达呈现的重要方式,也是动静转换的调控点。
课堂板书不可或缺,方式灵活多样。
第三章基本备课方式
备课方式是教师课堂教学预设的一种表达呈现方式,俗称“教学设计”或“教案”,是教师组织学生实施课堂教学之前,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学生特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以及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安排的具体方案。
这里主要对各种备课方式的目的、作用、表达呈现、结构、内容、流程、步骤等进行解述。
在EEPO体系中,备课方式有图文结构、板块结构、三位一体等三种方式
第一节图文结构备课方式
图文结构备课方式是备课方式中的基本方式,也是其它变式方式的基础。
它采用图文结合把教学预设以提纲式表达呈现,核心指向关键目标及师生实现关键目标的操作要点与方法策略,简洁明了。
主要有教学要素区、操作要点与方法策略区、对应反思(评价)区和总评区等四个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一、图文结构备课方式特点:
1、具有高度概括性,如上图所示,整片预案不过两百个字,却能全面的承载四个区域的全部内容。
2、具有灵活开放性,方便使用者根据需要在原稿上做删减、调整、补充等再开发和课后进行逐点评价反思等工序。
3、具有清晰的导向性,操作要点与方法策略的表述直接指向如何实现关键目标的课堂活动,操作方便。
4、具有多功能性,当做预案使用时,对应反思(评价)区主要表达操作点设计意图和课后反思;
当做听课记录使用时,则可以在该区作逐点对应评价。
但使用图文结构方式进行备课,要求使用者对教材、对学生有透彻的了解,对教学活动组织有熟练操作技能。
二、核心要素解释:
1、教学要素区:
该区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1)上半部分主要有内容标题、科目年级、姓名、日期等。
①内容标题:
如《表内乘法一》、《识字一》、《声音的传播》……
②科目年级:
说明是哪个年级哪一学科的内容,如“高二语文”。
③姓名:
注明撰写者的名字,如“张三”。
④日期:
记录撰写的时间,如“2011.12.21”。
(2)下半部分主要有关键目标、课时形态、课型方式、环节安排等。
①关键目标也就是知识点(考点),一节标准课,安排的关键目标一般为:
小学1-2个,初中2-3个,高中3-5个。
目标的表述尽量做到明细化、行为化和可量化,还要考虑合理性、可达标性。
②环节安排:
根据关键目标和学生特点,把总学习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或几个梯度(结构层面),合理安排为若干个教学环节。
③课时形态一般有六种。
A、标准课:
是日常教学的常规课时,小学为40分钟,中学为45分钟。
B、微型课:
是教师灵活的找(安排)一个10分钟的机动时间实施教学,多用于说课、演示或讲解一个核心内容、对某一专题进行训练等。
C、小课:
当一个独立的学习内容,用一节微型课无法完成,而又不必需要花一个标准课的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
可以把一节标准课分为两节小课,第一节小课解决一个前面余留的问题或临时急需学习的内容,第二节小课学习另一个内容。
也可以是一节标准课,不同学科的两个老师各上一节小课。
D、结构课:
一节标准课的时间完成不同的学习训练任务,相当于由若干节小课或者微型课的组合。
E、联动课:
一节标准课加一节微型课或小课,摒除“我们为时间服务”的观念,在必要时以“时间为我们服务”来做最大化的学习效率。
F、连排课:
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必要的调课,某一学习内容连续安排两节或两节以上的标准课进行学习。
④课型方式:
说明本课采用哪种方式的课型,如“要素组合课”、“平台互动课”、“三元方式课”、“哲学方式课”……
2、操作要点与方法策略区:
包括时间、操作要点、方法策略。
(1)时间:
是指各教学环节的时间,教学预案称为“时间安排”,听课笔记称为“用时记录”。
(2)操作要点与方法策略:
操作要点是用标号1、2、3来标出的一个教学环节中的若干个步骤,如果一个操作要点还需要细化二级或三级要点,则可以分别用“1-1、”和“1-1-1”标出。
方法策略是注明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施各个要点,其表述结构包括:
谁,用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
如“四人交换小卡/共享后选优汇报/班内完善”
3、对应反思(评价)区
当做教学预案使用时,课后在该区记录下操作要点与方法策略的必要反思;
当做听课记录使用时,即时在操作要点与方法策略区做相应的记录,并在该区作操作要点与方法策略的实施情况,实施后生成的梯度层数、向度数、缓冲度、测标达标率、互动主动数……等的逐点记录与评价;
当做预案交流(刊发)使用时,在该区做操作要点与方法策略的设计意图(依据)说明。
按操作要点用“1、”、“1-1、”或“1-1-1”对应标出。
4、总评区
在该区对整个预案设计或整个课堂进行简要的总体点评。
四、案例:
第二节板块结构式备课
板块结构式备课是将单一的、分散的教学板块变为整合的、有序的一种备课方式,它设计比较全面,既有内容提要的反思与评价,也有关键项、方法及策略的反思与评价,是图文结构式备课的一个补充与完善。
它可用以进行单节课备课,也可用于单元备课,也更有利于二次备课。
板块结构式备课可实现教案与学案的统一。
一、操作方法
①教材解读——细心揣摩编排意图、整体把握整节课或单元的特点;
②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学习能力、知晓学生认知水平;
③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规划目标实现路径;
④板块设计——整体构思课或单元教学、通盘考虑板块环节;
⑤教学资源——认真提供学习资源、悉心准备教学素材;
⑥反思提高——反思整体构思是否突破、琢磨细节处理是否出新、对照教学目标是否落实、推想学科素养能否提高。
二、板块结构式备课模板
概况:
(课题、年级、学校、执教者等)
目标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T
关键项&方法&策略
总评:
第四章基本课型方式
课型方式特征:
介于方法论和方法之间、具有普遍适应性、具有弹性、开发性。
课型方式范畴:
教师在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中要熟练掌握。
在有效教育操作体系中,有十大主流课型。
目前,孟照彬给我们提供了其中的四种课型,包括:
要素组合方式、平台互动方式、哲学方式、三元方式,其中要素组合方式属于基础课型方式,它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活动。
第一节要素组合方式
要素组合方式,是实现课堂教育教学变革的基础。
一、基本要素
要素组合课型中的基本要素包括:
听、看、讲、想、做,动、静转换等七个要素,核心要素是“想”。
二、组合与轮换(转换)方式与作用
1、单要素轮换(转换):
把听、看、讲、想、做轮换(转换)着用,可以满足不同学习特征的学习者的需要。
动静转换是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动静转换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恢复学习者有目的的行动所需要的力量。
学习者学习个性特征调查研究结果: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特长,有的善于听,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讲,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综合,有的学得快,有的学得慢,有的具有天生的技能专长。
听、看、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使用,可以满足到每一个学习者的个性需要。
2、多要素组合轮换(转换):
把听、看、讲、想、做五个要素中的若干组合和动静的转换,能演绎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能使不同学习特征的学习者的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学习注意力维续时间调查结果
注意力维续
注意力下降15%
注意力下降30%
注意力下降50%
小学生
7—8分钟
约15分钟后
约22分钟后
约30分钟后
初中生
8—9分钟
约17分钟后
约25分钟后
约34分钟后
高中生
8—13分钟
约20分钟后
约31分钟后
约42分钟后
基本要素的组合与转换,能够解决学习者注意力随着学习时间推进而不断下降的问题。
3、七要素系统组合排列、转换:
把听、看、讲、想、做,动、静等基本要素,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科学选择并排列组合,适时转换,有效调控学习活动的缓冲度和梯度(问题梯度、人力梯度、时间梯度),能提高学习者的互动效果,能提升关键知识、能力、品格等教学目标的强化。
知识要点、关键要素需要强化训练到一定次数,才能记得住,才能逐渐内化为能力,测试结果如下:
数学
母语
外语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