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2123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5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三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三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三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三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三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三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福建省三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三明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A.拥有世袭统治权 

 

B.所属土地可以买卖

C.尊重上级的权威 

D.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7.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8.据《通典》(卷十三)对于两汉时期的选举制曾有这样的记载:

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成仕,请谒繁兴。

该现象说明

A.西汉的选官标准已发生变革B.察举制容易引发政治腐败

C.察举制的弊端引发风气日坏D.秦汉时期选官渠道多样化

9.见下图,传说中的上古神兽——獬豸,早期多为独角羊的形象,秦汉以后,人们一改獬豸

早期温顺的形象,将狮、虎及豹的某些特性揉入獬豸的形象之中,与原有的被人们赋予的能辨曲直等特性结合在一起。

中国人赋予獬豸形象的变化表明

A.社会审美思潮发生变化 

 

B.人们渴望司法公正、严厉

C.古代雕塑技艺不断进步 

D.中央集权政治达到了顶峰

10.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

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

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衰微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11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

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

自带火种;

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

这一记载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B.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

“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

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开始于隋唐时期

B.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发展

C.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分配

D.它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13.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

仅关内道、河南道

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

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基雨山洪的记录。

据此可知

A.经济严重衷退B.土地政策调整C.经济重心南移D.政府管理失控

14.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

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

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

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

文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A.唐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 

B.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

C.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 

D.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

15.比较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图到乙图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官吏日益增多 

B.以分权实现集权

C.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权力分到兵部

16.唐代张彦远在其美术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品评绘画的标准分为五等,即“自

然”、“神”、“妙”、“精”、“谨细”,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

这反映出张彦远的绘画理论

A.强调以山水画为精髓

B.与

文人画的思想一致

C.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D.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

17.唐代对御医的管理很严格,唐律中明确规定,制作御药如果跟处方不相符,包括药量不

符、合成方法不对、服药说明书写错误等,依律可处以绞刑。

据此可推

A.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B.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

C.中医临床固守辨证施治D.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

18.2017年是安庆建城800周年。

时任知府黄榦为了抵御金兵来犯,带兵筑城,时人谓之:

“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结合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安庆建城在北宋时期B.黄榦为武将,掌握地方军权

C.当时安庆归行省节制D.黄榦在地方上受通判的制约

19.宋太祖时编订的《宋刑统·

户婚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孙不许“别籍异财”,否则徒三年,开宝二年,甚至对川峡地区的“别籍异财”诏以死罪的重刑。

经太宗、真宗、仁宗至光宗时期的修订,不仅量刑大为减轻,还逐渐确立了子孙的财产权。

对这一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B.反映出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

C.反映出统治者法制意识的增强D.导致宋代地方秩序严重失衡

20.史料记载,宋代漳州一带“客户则无立锥,惟籍佣雇,不能营三餐之饱,有镇日只一饭,或达慕不得食者”。

这可以佐证宋代

A.沉重的役税使得农民处境艰难B.人多地少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

C.雇工群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D.南北间经济发展出现较大差异

21.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頫题诗云:

“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

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丝绸衣裳)荣。

”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它是我国传统文人画的代表,蕴含了格物致知的理学精神

B.这种绘画风格注重意境的表达,是士大夫独特的审美情趣

C.绘画反映出我国棉纺织业发达,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该作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

22.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

“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

“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这表明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行省与郡县无异 

23.万历二十年,大学士赵志皋、张位言:

“凡会议会推,并令廷臣类奏,取自上裁,用杜专权。

”会推有称廷推,廷推(注:

议题是重大人事安排)时吏部不再预先提名,由九卿各举所知,吏部汇总直接上呈皇帝裁决,皇帝则每每付之阁臣票拟。

该举措表明

A.内阁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B.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C.用人权

从六部转移至内阁D.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24.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

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

明清这两种分封

A.目的相同B.内容相同C.对象不同D.背景相同

25.对宋代至清代书院性质状况表解读正确的是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8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59

A.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压制书院发展 

B.对外开放程度与书院数量相一致

C.民办书院数量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 

D.官办书院数量与中央集权强化有关

26.明代中叶以后……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

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

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

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

A.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B.

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

C.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D.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

27.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

“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

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

”,这说明当时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

28.张集馨,淸朝道光九年进士及第,任职翰林院。

道光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经皇上钦点,派任山西朔平知府。

五月二十五日,皇上召见张集馨进行行前训话。

此亊例反映了在淸朝

A.皇帝亲掌国家的人事大权B.地方官选任制度简单高效

C.国家高度重视山西的治理D.吏部的选官职能完全丧失

29.清代直隶总督署院内的山墙上雕刻有一组《御题棉花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通过16幅图记录棉花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乾隆皇帝亲笔为每图题写七言绝句。

下列最能反映材料主旨的是

A.棉纺织技术已经成熟B.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C.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 

D.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

30.乾隆九年颁布《管理澳夷章程》规定:

洋船出入,严行盘验;

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

此规定意在

A.提高澳门政治地位B.排斥西方一切事物

C.严格控制中外交往D.重建传统朝贡体系

31.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

②“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

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莞(“莞”即“管”)盐铁,盐、铁贾

(价格)贵,百姓不便。

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yōu)(农具)淡食”

④“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A.③④①②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④①③②

32.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列信息,全都属于同一个朝代的是

A.行省制、黄道婆、《农书》B.布政司、水排、散曲

C.司礼监、致良知、《抱扑子》D.宣政院、胶泥活字印刷术、《齐民要术》

第Ⅱ卷

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33题15分,34题12分,35题13分,36题12分,请注意分项列点按题号作答在答题卡上。

3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北朝时期,由于地方纷乱,各自为政,州、郡、县三级政区极其混乱。

至隋初,全国竟有241州、608郡、1524县。

隋文帝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大刀阔斧进行机构改革,通过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以州辖县,同时又省并了一些州县。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文帝平陈后,又将此制推广到南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州县两级制……在精简行政机构的同时,隋文帝还严格实行定编定岗:

上上州官吏的编制为323人,到下下州递减为167人;

上上县官吏编制为99人,到下下县递减为49人。

这不但大大节省了国家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翁礼华《隋文帝:

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皇帝》

(1)根据材料,指出隋

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建制的具体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建制的原因。

(9分)

34.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

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

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

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

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

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

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35.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

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①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②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③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⑤主张民贵君轻;

又说⑥“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⑦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⑧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材料二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

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

……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理性,向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1)材料一标有序号的八句话中,哪些属于史料?

哪些属于对历史史料的解释?

哪些属于材料

作者的历史评价?

(只需写出答案对应的序号即可。

)(5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的原因(3分)并指出其思想的局限。

(1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商君书》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斯塔夫理阿诺斯

《全球通史》

(宋朝)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宋代)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

(希腊)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根据材料,提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高二文科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1-5DBCAD6-10ACCBC11-15DBCCB16-20CDDAC

21-25DADAD26-30DBACC31.B32.A

3、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33题15分,34题12分,35题13分,36题12分,请注意分项列点按题号作答在答题卡上。

33.

(1)措施:

将州、郡、县三级政区改为两级政区;

省并了一些州县;

严格实行定编定岗。

(2)原因:

南北朝时期政区极其混乱;

地方官吏众多,百姓负担沉重,国家财政开支巨大,行政效率低下;

中央集权不够强化。

34.

(1)变化:

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

增加考试环节;

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按地区人口比例推选。

不同:

注重血缘门第。

(2)特征:

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

严谨公平,择优录取;

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

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

带有较强时代色彩。

(4分,任答4点4分)

(3)认识:

古代人才选拔根本上服务于封建统治;

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

不断调整。

(任答2点4分)

35.

(1)史料:

④⑥,史料

解释:

⑤⑦,历史评价:

⑧(5分)

(2)影响:

理学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

成为官方正统学说;

对维护专制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

后期的日益僵化,压抑思想进步。

(3)原因: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理学为主流思想,文化专制。

(3分)局限:

没有超越儒家思想的范畴(或者提出建立新的社会的方案)。

36.示例一:

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2分)

说明:

商鞅通过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国力,秦国逐步推行军功爵制,郡县制冲击了宗法分封制,世官制。

(4分)

示例二: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生活变迁(2分)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繁荣(市坊分离、草市出现完整娱乐生活设施),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如话本、宋词),勾栏、瓦肆娱乐活动的发展。

示例三:

经济发展推动思想的解放(2分)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地主阶级士大夫提出了工商皆本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以及反专制的进步思想。

示例四:

经济发展影响政治进程(2分)

古希腊工商业发展促进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商鞅变法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